希特勒為什麼要清洗他的衝鋒隊呢?

第一軍情


廣義上來講,社會同自然界中的“食物鏈”沒有什麼區別,弱肉強食是亙古不變的自然規律,即便是人類也無法逃避這個法則。

希特勒作為站在“食物鏈”頂端上的獵食者,必然需要不斷的去磨礪獠牙和擴大勢力,來穩固自己“獵食者”的地位,然而德國政治環境一直由貴族控制著,甚至連國防軍都是德國貴族的囊中之物。

一方面,希特勒出身草莽,因得不到德國貴族的垂青,而在德國政壇屢屢碰壁;另一方面,國防軍的背後支持者是德國總統興登堡,這意味著希特勒無法通過一些特殊手段收買國防軍為自己效力。

而在政治暗殺事件屢見不鮮,街頭暴力行為頻發不斷的德國,希特勒迫切的需要一支屬於自己的私人軍隊,來為自己掃除政敵的威脅,以及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唯一差別就是成功者總能將夢想照進現實,而失敗者則永遠沉浸在幻想中。

無疑,希特勒是成功者,他力排眾議,建立了德國曆史上最為臭名昭著的一支軍隊,納粹衝鋒隊。

衝鋒隊在希特勒的上位之路上所做出的貢獻可謂居功至偉,暗殺政敵、鎮壓暴亂、消滅革命活動、竊取重要信息、威脅綁架等等你能想到的惡劣行為全部是衝鋒隊的“業務範圍”。

衝鋒隊的性質與國民黨軍統局的性質大同小異,因此衝鋒隊的領袖羅姆與希特勒之間關係,也如同蔣介石和戴笠的一般,只可惜羅姆並不甘心做希特勒的忠犬,而是試圖發展個人勢力,而且這股勢力,已經威脅到了希特勒的政治地位。

由於希特勒對羅姆過於信任,從而促使羅姆在管理衝鋒隊時,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獨斷性,最終導致衝鋒隊幾乎成為了羅姆的私人軍隊。

1921年到1934年,衝鋒隊的規模從最初的幾萬人發展到250萬人,其規模和威脅性不僅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也引起了國防軍的注意。希特勒掌權後,企圖和德國貴族階級與資產階級改善關係,然而這樣的決定違背了希特勒競選總統時向人民保證的“打倒資本家”的政治宣言。

於是乎,由社會底層人民所組成的衝鋒隊,開始反抗希特勒政策,提出“繼續打倒資本家”的政治提議,並且呼籲希特勒發動政治革命,不僅要打倒資本家,還要打倒德國貴族。

衝鋒隊的激進行為引起了國防軍的不滿,國防軍的幕後領導者興登堡向希特勒施壓,而希特勒則向衝鋒的領袖羅姆施壓,然而羅姆並沒有將“舔貴族屁股”的希特勒放在眼裡,憤怒的希特勒發動“大清洗”,槍斃了衝鋒隊中以羅姆為首的所有幹部,並槍殺了羅姆。

沒有了羅姆的衝鋒隊如同一盤散沙,希特勒新成立的黨衛隊很快便清理掉了衝鋒隊中的反抗勢力,併成功的吸納了衝鋒隊的殘餘人員。希特勒消滅了衝鋒隊之後,興登堡和國防軍對希特勒的個人能力非常滿意,國防軍高層準備拋棄年老糊塗的興登堡,開始支持年輕有為的希特勒。

衝鋒隊只不過是希特勒養的鷹犬,在充滿了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政治戰場上,最為重要的東西永遠是利益,而衝鋒隊觸及了希特勒了利益,那麼等待它的,便只有滅亡。

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一個人的利益需求是根據其地位變化和所處的政治環境來決定的。衝鋒隊時代的希特勒只是匪徒惡棍,黨衛軍時代的他卻是政府首腦。此時的他需要的不是幫派土匪,而是有組織有紀律有信仰的“軍隊”,所以他必須拋棄衝鋒隊。


白話歷史君


1934年6月30日凌晨,怒氣衝衝的德國元首希特勒,緊握手槍,一腳踹開了位於慕尼黑維西浴場裡一所旅館房門。正在房內酣睡的納粹衝鋒隊首領羅姆被驚醒,滿臉疑惑地盯著臉色鐵青的希特勒。還未等到羅姆緩過神來,一副冰冷的手銬已經戴上了羅姆的手腕。希特勒餘怒未消地對著羅姆說到:“羅姆,你被捕了。”

(羅姆舊照)

隨即,羅姆被押上了汽車,解往慕尼黑施塔德爾海姆監獄。

實際上,羅姆算得上是希特勒的患難兄弟和親密戰友。在希特勒建立獨裁統治的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為希特勒奪取德國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堪稱希特勒的左膀右臂。

關係如此親密的兩人,為何會反目成仇,直至發展成拔槍相向呢?

這要從希特勒的納粹衝鋒隊說起。

希特勒的衝鋒隊成立於1921年,是希特勒在成為納粹的黨首後,一手組建的納粹武裝組織。因其成員都身著褐色制服,所以又稱為褐衫隊。衝鋒隊的隊員大多來自於社會底層,有退伍軍人,有遊手好閒的無業人員,甚至還有一些無賴和罪犯。

衝鋒隊成立的初衷,除了保衛希特勒的安全外,還負責納粹政治集會的安保工作,同時充當納粹的政治打手,大肆破壞納粹政敵的活動,為納粹的政治對手製造麻煩和恐怖威脅。

在1923年11月的“啤酒館暴動”中,羅姆就帶領著手下的衝鋒隊,參與了這場政變,但最後還是失敗了。希特勒因此被判9個月監禁,羅姆被關了一年多。

出獄後的羅姆,在希特勒的要求下,重新組建了衝鋒隊,但兩人對沖鋒隊的性質和功能定位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希特勒只希望衝鋒隊維持政治力量的作用,但羅姆不想長期做打手和保安隊長,他想將衝鋒隊改造成真正的軍隊。

於是,兩人不歡而散,羅姆轉投玻利維亞,成為了一名中校軍官。

(納粹衝鋒隊舊照)

1930年,希特勒再次邀請羅姆擔任衝鋒隊首領,同時將希萊姆的黨衛軍劃歸衝鋒隊。至1934年,羅姆的衝鋒隊人數激增,已達到400萬人。

隨著衝鋒隊人數和勢力的急劇擴張,羅姆的權欲也不斷膨脹,這也為他最後被清洗,埋下了伏筆。

首先,羅姆試圖取代國防軍。

1934年1月,手握重兵的羅姆向希特勒提出,將國防軍一併納入衝鋒隊。並對國防軍進行改造,企圖控制整個納粹的軍隊,掌握軍隊實權,成為納粹國防部長。

但這對於剛剛當上德國總理的希特勒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如果失去了國防軍的支持,希特勒連總理的位置都會不保,更別想今後進一步獨攬大權,實現自己的獨裁統治。

雖然羅姆的衝鋒隊人數是國防軍的20倍,但其實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和德國的國防軍相比較,只能算是有黑社會性質的幫派組織。希特勒要成就大事,離不開國防軍的鼎力支持。

因此,希特勒對羅姆的建議不置可否。

國防部長勃洛姆堡由此對羅姆恨之入骨。他派遣手下,秘密監視羅姆的一舉一動,收集他的一切罪證。可這時的羅姆,還屢屢口出狂言,根本不把國防軍放在眼裡,甚至對希特勒也屢有抱怨。

(勃洛姆堡舊照)

為避免事態變得不可收拾,希特勒曾召集雙方調停。但沒想到,剛才還和勃洛姆堡握手言和的羅姆馬上翻臉不認人,“去你的協議,我才不理會這些可笑的把戲。”

其次,羅姆和黨衛軍的矛盾激化。

黨衛軍最初是羅姆的部下,但自從希萊姆成為了黨衛軍的首領後,黨衛軍就深得希特勒的信任,成為了維護希特勒獨裁統治的有力工具。同時,只要有羅姆的衝鋒隊存在,黨衛軍就永無出頭之日,希萊姆也不會真正掌握黨衛軍的實權。

再次,羅姆叫囂“第二次革命”。

羅姆在眾多訴求,沒有得到希特勒的回應和滿足後,公然聲稱進行“第二次革命”,建立真正的“民族社會主義”國家。同時,羅姆還在衝鋒隊中分發武器,頻繁在各地組織大規模的演習。

其實,羅姆也並非要造反,他只是希望搞出一點動靜來。給希特勒施加一些壓力,以爭取衝鋒隊得到更大的權利。

但來自於國防軍的壓力更加讓希特勒坐臥不安,勃洛姆堡已經明確發出信號,如果希特勒不出手清洗衝鋒隊,他們就要自己動手了。

同時,希萊姆的黨衛軍,也收集了很多羅姆將要發動政變的材料。

眾多的因素疊加,希特勒已經到了不得不對沖鋒隊動手的時候了。

於是,希特勒發動了史稱“長刀之夜”的行動,乾淨利落地血洗了衝鋒隊,槍殺了數百名衝鋒隊高官。

不過,希特勒還是給了羅姆一個體面自盡的機會,但是羅姆拒絕了,黨衛軍只得開槍打死了他。

(參考資料:《衝鋒隊:希特勒的褐衫黨的新歷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到希特勒大多數人只會以為他是一個簡單的納粹黨的頭子,可是除開這些身份之外,他也是一個極具謀略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間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受到了自己最崇拜的偶像墨索里尼的影響。不過對他影響最大的,應該還是自己一手建立起來的衝鋒隊,這個衝鋒隊就是一個納粹黨施行暴力,同時打擊政治敵人的一種工具,而這種衝鋒隊的建立與墨索里尼當年建立的黑衫軍,是屬於差不多性質的武裝力量。

但是讓人感到奇怪的是,為什麼希特勒會血洗自己的衝鋒隊,這裡面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應該是威脅性大。對於希特勒來說,讓自己的政治生涯更加持續久遠的發展下去,是他最大的訴求,因此當自己發現這支雖然名義上屬於自己的衝鋒隊,已經被其他人搶奪了主要控制權的時候,他也就認為這種部隊的存在,對於自己的政治發展是有負面影響的。有了這樣的認知,他自然會對這樣一支不忠於自己,但是又帶有一點威脅性的部隊除掉。因此出於這種政治上的考慮,他除掉自己的衝鋒隊也是情有可原。

其次部隊素質低下。這支衝鋒隊的建立最開始,也是為了保護整個納粹分子的安全而組建起來的武裝,可是在建立之初的時候並沒有對人員進行一系列的挑選,因此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一些來自社會底層的工人,或者在街頭幹著刀口舔血生活的小混混,而組成的這樣一支部隊。

它除了本身沒有編制之外,也缺乏一定的軍事素養,所以他們所做的事情是非常沒有下限的。當這支部隊已經嚴重擾亂治安的時候,希特勒當然不希望它存在於自己的隊伍當中,除掉這些有影響力的不安定分子,也是讓社會變得安定的一種手段。

再就是利益糾紛。當初這支衝鋒隊建立之初,就是因為相信希特勒在自己當選為總理之後,會為自己撐腰,並且也能夠給自己一定經濟上的支持,同時也能夠達到他們最終的打土豪分田地,一起發家致富的這樣一種理想。可是事實上,當希特勒上臺以後,卻並沒有按照當初的預想,給他們進行這方面承諾的兌現,因此,當希特勒的行為已經傾向於國內的這些強權以後,這群人與他產生了利益上的根本衝突,所以想要將希特勒推下臺,也是他們與希特勒之間,產生利益糾紛的矛盾爆發點。

最後也是形勢所逼。正是因為這群人在自己利益得不到實現的時候,有了這種想要造反的心思,所以希特勒在政治上的處境也變得非常的艱難。一方面要趕快處理掉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另一方面又要面對這些衝鋒隊給自己施加的諸多壓力,在這種兩方都不討好,兩方又都不能得罪的情況之下,希特勒選擇了對自己威脅最少的衝鋒隊進行割韭菜。也正是因此,他才將自己從這種尷尬的位置當中解救出來,而解救自己的方式就是血洗了自己的衝鋒隊,讓他們變得蕩然無存。

這樣一支陪伴他從低處走來的隊伍,最終也消滅在了自己的手下,而希特勒卻對這件事情沒有任何的悔恨之意,反而覺得解決了自己最大的一個麻煩。其實歷史往往不容假設,如果這個衝鋒隊一直存在的話,很有可能希特勒就不會在納粹的這個位置上橫行這麼久,但是當時的這支衝鋒隊之所以會被取代或消滅,也是由於這個隊伍本身的素質不強,戰鬥力也非常的弱,同時在面對諸多利益牽扯的時候,也沒有堅定自己的立場。

當然除開這些之外,與經濟能力上的不足,也是有著一定的關係,這樣一支看似比較雞肋的隊伍,留在希特勒身邊也肯定不會存在太久,所以希特勒血洗他們,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不是可以被忽略的一種假設。

貓眼觀史


要理清一個問題,希特勒並非要“消滅”衝鋒隊,而是通過“清洗”來給這支已經不太忠於他個人的隊伍大換血,因為衝鋒隊的總隊長恰恰是希特勒本人,而羅姆僅僅是衝鋒隊參謀長。只不過希特勒上臺後忙於軍政要事,羅姆成為衝鋒隊實際上的頭目,並且掌控了衝鋒隊的一切事務,在整個二戰期間,衝鋒隊也始終存在著。

羅姆被幹掉後,維克多·盧策於1934年7月1 日繼任衝鋒隊總隊長與參謀長,同時奉希特勒的特別命令全面整頓衝鋒隊。



(羅姆早期照片)

希特勒與羅姆在納粹黨奪權的早期關係非常深厚,所以才會把這個龐大的準軍事組織交給羅姆管理,然而隨著衝鋒隊的勢力膨脹和納粹黨的上臺執政,兩人之間的關係出現裂痕。矛盾主要體現在衝鋒隊的性質、任務和與國防軍的關係等分歧上面,但希特勒一直不忍心對這個“老戰友”下死手,最終下定決心在肉體上消滅羅姆和清洗衝鋒隊的舉措,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或許羅姆激烈的言辭可以說明他為什麼一定會死去:“阿道夫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樣任意踐踏我的主張,我已經今非昔比了。別忘了我有三百萬衝鋒隊,所有關鍵職位都被我的人佔據,阿道夫也知道我在國防軍裡也有不少朋友。如果阿道夫講道理,我們就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如果他不這樣,我就打算使用武力了”!

到1934年4月間,羅姆居然開始與反對納粹黨的其他勢力接觸和試圖聯合,這等於是為自己敲響了喪鐘。



(衝鋒隊參謀長羅姆)

羅姆主張“第二次革命”成為德國的合法武裝

根據1934年2月希特勒、國防軍和衝鋒隊三方會議的精神,國防軍才是第三帝國唯一的武器持有者及合法武裝力量,衝鋒隊的性質是負責“入伍前的青年和退伍軍人的軍事訓練”的準軍事組織。此時興登堡總統還在世,希特勒尚未攫取德國的全部權力,他若想成為“元首”就必須得到國防軍的效忠和支持,因此他暫時還得維護國防軍的地位。

然而羅姆不是個政治家,這個粗人迫不急待的想奪取軍權,將他已經發展到250萬人的衝鋒隊變成德國合法的“第二武裝”,自然引起興登堡總統和國防軍的不滿與警惕,在這兩個強大政治勢力的壓迫下,希特勒只能選擇犧牲掉羅姆。



羅姆掌控的衝鋒隊逐漸脫離希特勒的控制

衝鋒隊又被稱為“褐衫隊”,它就是納粹黨在奪權過程中的一幫流氓打手,負責衝擊競爭對手的集會、保衛本黨政治活動等等,由於德國當時擁有大量失業工人和轉業軍人,因此衝鋒隊成員數量激增,但後果就是成分良莠不齊,遠不如希姆萊黨衛隊的純潔和忠誠。

而一旦當納粹黨成為執政黨以後,衝鋒隊那套打打殺殺的手段已經過時了,希特勒既然通過合法選舉成為了第三帝國的總理,老總統又病入膏肓,攫取軍政全權是早晚的事情。然而衝鋒隊奉行的暴力政策正在破壞希特勒的既定路線,他們仍然在社會上製造混亂,這是納粹高層不能允許的,勢將影響執政威信,換句話說,衝鋒隊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

(希特勒和羅姆)

戈林和希姆萊因為權力之爭視羅姆為絆腳石

戈林當時是普魯士邦的總理兼德國航空部長,領導著特別警察並且已經成為國防軍的將軍,他宣佈衝鋒隊為“輔助警察”,類似於協警的意思,以便將其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而羅姆要的是衝鋒隊成為地位超越警察的軍隊,當然不鳥戈林的安排,在衝鋒隊和國防軍的鬥爭中戈林顯然站在軍方一邊,因此兩個人矛盾加劇。而此時希姆萊的黨衛隊理論上還從屬於衝鋒隊,也試圖超越羅姆,這兩個傢伙若想成為納粹的實權派,搬掉羅姆是必然的選項。

於是羅姆在納粹黨內最有勢力的兩個政敵聯合起來,不停在希特勒面前挑撥離間,海德里希的黨衛隊情報部門開始秘密監控羅姆和衝鋒隊高級頭目的言行,所有對希特勒不滿的聲音全部彙報上來,時間一長,自認為了解羅姆的希特勒也有所動搖。尤其是在1934年6月底,黨衛隊聲稱掌握了羅姆“企圖政變”的材料,最終促使希特勒堅定了整肅衝鋒隊的決心。

(希姆萊和戈林攜手)

興登堡和國防軍已經給希特勒下了最後通牒。

1934年6月21日,德國國防部長、武裝部隊總司令勃洛姆堡代表興登堡通知希特勒:“除非德國目前的緊張局勢過去,否則總統將宣佈戒嚴令並把國家控制權交給陸軍”,希特勒隨後在他的陪同下晉見興登堡,老總統當面確認了這一最後通牒。陸軍的態度是必須清洗衝鋒隊,但又不想髒了自己的手,殺人的事應該由戈林的特別警察和希姆萊的黨衛隊來進行,國防軍負責提供武力後盾。

對於希特勒來說,這是一個沒有他途的抉擇,此時不僅他接任總統的計劃受到了威脅,如果由陸軍接管國家的話,他個人和納粹黨的政治前途也全得完蛋,因此鎮壓和清洗衝鋒隊勢在必行。只要消滅羅姆及其親信,順利的接管總統權力成為德國最高統治者,將來權力穩固了還不是為所欲為,而為此犧牲掉羅姆等人實在是微不足道的代價。



(羅姆和希姆萊)

正是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才有了1934年6月30日的“長刀之夜”,羅姆及其19名衝鋒隊高級領袖被殺,同時被殺的還有58名衝鋒隊隊長和大約400多骨幹成員,希特勒借機對反納粹勢力也進行了殺戮,整個事件期間被殺的超過1000人。7月2日,興登堡總統對希特勒“及時撲滅叛國案和拯救德國人民免於大難的堅決行動和個人豪俠表現”表示了祝賀,希特勒的政治危機被用羅姆的血化解了。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逝世,希特勒集總統和總理權力於一身成為“德國元首”,在他的支持和縱容下,黨衛隊逐漸崛起並建立了武裝黨衛軍,羅姆的“未競事業”居然都在希姆萊的手中實現了,也是種絕妙的諷刺。至於那250萬衝鋒隊員,精英分子被吸收進了黨衛隊,其他絕大部分在德國擴軍備戰的過程中加入了國防軍。

在二戰中後期,衝鋒隊已經成為一支衰弱的力量,充斥著不符合徵兵標準的老弱病殘。


度度狼gg


希特勒的衝鋒隊是德國納粹黨的武裝組織,這支隊伍並不是專業的軍隊,但卻幫希特勒打下了一片江山,也是他後來統治走上政壇的一大基石。

如果說希特勒是君,那這支衝鋒隊就是他建國立業的大功臣了。但是他又為何卸磨殺驢,血洗自己的衝鋒隊呢?我想主要還是政治原因。

希特勒組建的衝鋒隊!

1921年8月3日,以希特勒為領袖的納粹黨武裝組織――衝鋒隊正式成立。希特勒是什麼人,法西斯。

四處屠殺、統一血統的希特勒,他手下的兵又能是什麼正經組織呢?這支隊伍成立初期到處破壞革命運動,聚眾鬥毆等,如同一群強盜。

所到之處也是惡貫滿盈,1923年的啤酒館暴動,衝鋒隊就是參戰方之一。希特勒想要上臺,他手裡至少要有一把“槍”。

然而事實是,他並沒有政治力量的支持,所以他把重心放在了社會的底層人群。這些底層人士大多是普通甚至窮苦老百姓和無業遊民失業者。

希特勒開始打心理戰,通過給這些一無所有的人畫大餅的方式,答應他們成功上臺後瓜分錢財、土地、打倒資本家,以此藉口使他們保持高漲的熱情。


這群窮途末路的亡命徒也就信了他的鬼話,將資本家、高階層當做仇敵,到處打打殺殺,為非作歹,崇尚暴力。

希特勒為何血洗衝鋒隊?

這些被洗腦的衝鋒隊員成功幫希特勒走上了德國政壇,然而狡兔死,走狗烹。

德國大選之後,納粹黨取得了勝利,希特勒作為納粹黨領袖如願做了德國總理,初步願望達成後,自然要清理一下再施展拳腳。

此時此刻,衝鋒隊的規模已經擴大到450萬人之多。然而,憧憬之中的翻身做主人沒有等到,1934年6月30日的凌晨,一場屠殺卻震驚了世界。

這一天,希特勒帶領親信戈培爾和幾十個不知情的手下,怒氣衝衝的來到了衝鋒隊的辦公處,這次的目標就是衝鋒隊最高頭目――羅姆。

不過,趕得不巧,此時羅姆和其他幾個重要領頭人不在辦公處,氣急敗壞的希特勒幾乎瘋狂的命令手下“統統槍決!統統槍決!”

一番血洗之後,一眾人等又來到了羅姆等人秘密開會的小旅館,一聲“你被捕了!”,羅姆的暴力生涯也結局了。



這次內部屠殺,希特勒殺掉了包括羅姆在內的一百多名衝鋒隊骨幹,並且逮捕了幾百個大小頭目。其規模堪稱“外科手術”,震驚了世界。

血洗背後有原因

按理說衝鋒隊一路的支持,這希特勒新官上任三把火怎麼就對自己人下手了呢?這第一個原因是政黨的對立。

羅姆一直是希特勒的鐵桿粉絲,兩個人有著同樣的野心,殘暴好鬥的性格,並且羅姆還有慕尼黑陸軍第7軍區參謀部上尉參謀的外殼。

正因如此,希特勒想要武裝力量,又需要一個可靠的領頭,羅姆則是不二人選。

就這樣,在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的路上,羅姆帶著他的衝鋒隊是過五關斬六將到處做壞事,自然也得罪不少人。

首先的公敵就是德國國防軍,這是德國三大政黨之一,也是希特勒上臺後需要倚仗和拉攏的勢力。

眼看著衝鋒隊規模日益壯大,已經快到了國防軍士兵人數的20倍,國防軍的將軍們都無法抗衡,且其胡作非為的作風醜聞也為國防軍所不恥。

於是,國防軍的要求首先就是削弱甚至取消衝鋒隊,見風使舵的希特勒自然要參考一下下一個“大腿”的意見。


第二個原因,就是羅姆的野心。前面說了,羅姆既是希特勒的得力手下,也是希特勒的好兄弟。

二人剛開始合作時,羅姆的目的是搞軍隊搞武力,而希特勒是想有自己的政治力量。短期來看,還是有共同目標的。

不過,在希特勒正式上臺後,羅姆開始得寸進尺,他發覺當初的大餅可能無法實現。

於是提出了化三為一的要求,即合併國防軍、衝鋒隊、和黨衛隊,自己做老大,也就是意圖取代國防部部長。

這個荒誕的想法更是刺激到了國防軍將軍們,同時也讓希特勒氣憤和警覺,自然,他也沒答應這個要求。

緊接著,誓不罷休的羅姆接二連三的提出來要做軍權上的老大的要求,並且口無遮攔,到處講希特勒的壞話。

這些都不是秘密,因為羅姆膨脹的野心和他沒有腦子的囂張早就使他四面楚歌,所以打他小報告的人也不少。


希特勒一忍再忍,等待時機,直到羅姆大量進口武器,揚言開展“二次革命”。

此時,希特勒忍無可忍,勃然大怒,選擇了殺一儆百。據悉,血洗衝鋒隊也是希特勒和國防軍的一項秘密協議。協議內容就是:

“國防軍支持希特勒為總統和國防軍總司令的繼承人,作為交換,希特勒答應削減三分之二的衝鋒隊,解除其餘三分之一的武裝。

最後還有一點,功高震主說不上,可勢力構成威脅是事實。希特勒沒想將衝鋒隊作為主要武器,也沒想過兌現諾言。

本想著用過扔掉,誰料想無心插柳柳成蔭,悄咪咪的到了450萬。這是個什麼概念,誇張一點說,幾乎全民皆兵啊,加之多方壓力,希特勒怎麼可能不管呢。


史之策


在希特勒成為德國的元首之前,衝鋒隊可以說為希特勒立下了汗馬功勞,各種暴力活動全部都由衝鋒隊完成。在希特勒竊取到了德國的最高權力後,衝鋒隊這種民間的非法武裝組織就拿不上臺面了,但這也並不是促使希特勒儘快清洗衝鋒隊的直接原因。

在希特勒上臺後,衝鋒隊領導人羅姆,認為他所領導的衝鋒隊才是希特勒發動“群眾運動”的核心力量,為希特勒奪取政權立下過汗馬功勞,自己應當享有超過一般人的特權。帶著這種驕傲自大的心情,所以他所領導的衝鋒隊就不太聽希特勒的話了,很多時候都是自作主張,惹得希特勒大為惱怒。但這個時候衝鋒隊已經羽翼豐滿,成為了具有一定實力的武裝力量,如果採取強硬措施,就有可能會弄巧成拙,對自己造成不好後果。權衡之下,希特勒決定先採用安撫的手段,在找機會除掉羅姆。

他首先任命羅姆為內閣成員,並在納粹黨機關報上刊文,大力讚賞羅姆及其領導的衝鋒隊是帝國存在的中流砥柱,使得羅姆和衝鋒隊完全喪失了隊希特勒的戒備。羅姆在當上內閣成員後,野心繼續膨脹,想著還要把陸軍的權利抓到自己手中,導致陸軍和羅姆的關係進一步惡化。希特勒為了獲得陸軍的支持,並且為了維持自己的獨裁統治,消除一切不聽從指揮的人,就派人去維西把正在睡大覺羅姆和他的衝鋒隊頭目一網打盡。緊接著希特勒又派戈林隊衝鋒隊的隊員進行清洗,槍殺了150多名衝鋒隊的頭目,為希特勒效力達14年之久的衝鋒隊就這樣銷聲匿跡了。(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希特勒出動黨衛隊和蓋世太保突然對以羅姆為首的衝鋒隊高層進行清洗,有數百人死於清算,史稱“長刀之夜”。希特勒決定清除自己奪取德國政權的主要助手羅姆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一是羅姆企圖吞併國防軍的行為得罪了當時德國最有實力的團體容克軍官團;二是隨著權力的日益擴大,羅姆開始無視希特勒的權威,自行其是。

衝鋒隊組建於1921年8月3日,是德國納粹黨的武裝組織,衝鋒隊發誓願作“鋼鐵的組織”為納粹黨效力和“心甘情願地追隨領袖”,恩斯特·羅姆是衝鋒隊的頭頭。在希特勒崛起的過程中,衝鋒隊一直是其主要助力,啤酒館暴動、國會縱火案等事件衝鋒隊一直衝鋒在前;同時隨著希特勒地位、權力的提升,衝鋒隊的勢力也是飛速膨脹,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後,衝鋒隊人數達250餘萬人。隨著手中權力的擴大,羅姆膨脹了四處樹敵,最終死於非命。

首先是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後,衝鋒隊以納粹黨的功臣自居,因此倚仗權勢肆意妄為,毆打路人、警察,衝撞外國大使等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德國民眾人心惶惶。而希特勒上臺的時候向德國民眾保證過要給他們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衝鋒隊的行為屬於再打希特勒的臉。

其次衝鋒隊大多是出身社會底層的無業者和地痞流氓,這幫人眼紅有錢人、資本家的財富,因此一直主張沒收容克地主和資本家的產業重新分配財富,羅姆甚至於提出再次發動暴力革命。衝鋒隊的種種言論引發了協助希特勒取得政權的商界人物的不安,這幫人向希特勒逼宮。

再次衝鋒隊人數達250餘萬人,而當時的德國國防軍僅有10萬人,因此羅姆覺得自己的優勢很大,妄想擔任國防部長吞併軍隊勢力,這就大大得罪了德國內部最牛的勢力容克軍官團。就是希特勒成為至高無上的元首後都不敢過分打壓容克軍官團,雙方的爭鬥貫穿整個納粹德國時期,更何況當時的希特勒剛上臺地位還沒穩固。1934年6月,國防部長勃洛姆堡以興登堡總統的名義向希特勒發出“最後通牒”,希特勒不解決衝鋒隊,軍隊就要動手了。

最後羅姆為人跋扈,把納粹黨高層得罪個遍,戈林、戈培爾、希姆萊、赫斯等人都對羅姆不滿,常常在希特勒身邊說羅姆的壞話。最重要的是羅姆在衝鋒隊內部會議上蔑稱希特勒為“可笑的下士”,稱不會遵從希特勒的指示,只能說羅姆作死做大了。

在多方面壓力下希特勒決定清理衝鋒隊,由德國國防軍負責壓制衝鋒隊可能發起的暴亂;黨衛隊和蓋世太保負責抓捕;希姆萊與海德里希負責偽造羅姆的罪名;戈林列出將清除的政敵名單。最終於1934年6月30日突然動手,大多數衝鋒隊高層都是當場被殺,只有羅姆是7月1日在監獄中被槍決。“長刀之夜”過後希特勒獲得了各方勢力的進一步支持,特別是得以進一步控制軍方,此後納粹便越發走上了獨裁專制的道路。


當狗容易做人難


首先,我們講一下這個衝鋒隊歷史

衝鋒隊,簡稱SA ,成立於1921年,是納粹黨早期的武裝組織,其頭目是參謀長 羅姆,成員大多是來自於退役軍人,社會流氓,無業遊民,和釋放的罪犯。衝鋒隊在希特勒上位的過程中也算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包括策劃,實施”啤酒館暴動“等一系列事件。


衝鋒隊的建立之初也是效仿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黨武裝“黑衫軍”,因為衝鋒隊的制服是黃褐色的,因此衝鋒隊也被稱為“褐衫軍”。他是納粹黨的半軍事武裝組織,建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對納粹黨集會提供武裝保護,清除黨內反對派和納粹黨產生威脅的政客和非官方組織。簡單的說,衝鋒隊就是納粹黨的暴力工具和政治打手。


伴隨著希特勒的地位的上升,衝鋒隊的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到1934年的時候,成員數量已經達到驚人的250萬人之多,可是作為自己手下的一張王牌和老部隊,為什麼希特勒會痛下殺手呢?


答案很簡單:

1. 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2. 衝鋒隊對希特勒的政治生涯產生了嚴重威

3. 黨衛軍的相互排斥,也進一步促使希特勒痛下殺手。

4. 衝鋒隊的指揮權,並不在希特勒手上,而是納粹黨2號人物,隊長羅姆手中。


1.首先說卸磨殺驢,這一點在歷史上的多次的出現過,因為一開始衝鋒隊的成員都來自底層人民,大部分比較貧寒,他們參加革命後的目的就是打土豪分田地,讓自己過上好日子,但是不幸的是希特勒代表的確實資產階級的利益,因為希特勒在1933年當選為德國總理,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納粹黨身後有大量的大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的支持。所以希特勒上臺後為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首先就是向其討好與其結盟。

2.由於後期的衝鋒隊的人員太多,而且裝備也不錯,大有取代德國防軍的企圖,並且衝鋒隊的成員素質極差,經常搞一些違法暴力活動,名聲比較臭,雖然羅姆和希特勒是創業時的好兄弟,但是到了這個時候,雙方的政治分歧也逐步擴大。最後只能撕破臉,翻臉

3黨衛軍一開始只是隸屬於衝鋒隊的一個組織,不過他的成員挑選嚴格,部隊紀律嚴明,後來希姆萊擔任黨衛隊的首領後,一心想把黨衛隊分離出來,進一步提高它的檔次,升級改造,使之成為納粹黨御用的親率衛隊。所以此時的黨衛隊和衝鋒隊也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有把衝鋒隊搞死了,那麼希姆萊的黨衛軍才能有出頭之日。

4,實際上衝鋒隊的指揮權是在羅姆手中,而且不滿足於現狀,希望將國防軍和衝鋒隊整合,最後由他來掌管國防軍的指揮,就是想要衝鋒隊取代國防軍成為正式的國家武裝力量,這就直接導致德國國防軍和背後的大資產階級和容克貴族的興登堡於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之間的巨大矛盾,這種矛盾讓當時的希特勒處境十分危險,隨時可能被趕下臺(因為根據魏瑪憲法規定,德國總統有權罷免總理職務)。


所以,在希特勒,黨衛軍,大資產階級,容克貴族,國防軍的努力和衝鋒隊的不斷作死下,想不被滅都難,他觸犯了太多人的利益。


努力復興種花家


一個是兔死狗烹的原則,衝鋒隊的建立本身就是服務於20-30年代希特勒崛起。而且這群地痞性質的組織主要乾的就是保護希特勒演講,造勢,毆打不同政見者,搗亂之類的小混混行徑。

但等希特勒於1933年上臺之後,江山穩了,不同政見者也可以通過權力去弄死了。而衝鋒隊這群痞子當然就不被希特勒待見了。


第二個是衝鋒隊在發展過程中,隊長羅姆自我膨脹了。

希特勒上臺之後,羅姆表示衝鋒隊不該光是為政治服務的,也該是德軍的核心。但希特勒門清這群渣渣也就是打架鬧事的好手,真要這群二貨去治軍要死。國防軍當中那些老容克軍官才是德軍真希望。所以一來二去,希特勒和羅姆鬧翻了。羅姆帶著他的衝鋒隊到處搞軍演,拉人頭。


然後...在羅姆和衝鋒隊把希特勒,國防軍,警察,想獨立的黨衛軍,商會等等能得罪的人都得罪完了之後,終於被希特勒於長刀之夜清洗。

總的來說,衝鋒隊和羅姆一開始有功,但是不懂事兒,如果不蹦躂的話沒準還能撈點好處。


瘋狗的輕武


1936年6月30日,希特勒以“二次革命”為藉口,將為自己奪取政權時立下汗馬功勞的衝鋒隊血洗,從此它便消失在了政治的舞臺,衝鋒隊是希特勒武裝奪取政權的重要力量,但為何他登上權力之巔後便血洗了衝鋒隊,筆者分析原因如下;

一:衝鋒隊的首領羅姆與希特勒之間的矛盾。

衝鋒隊的歷史使命是幫助希特勒奪取政權,希特勒掌權之後,他的目標不再是所謂的“二次革命”,但衝鋒隊的首領羅姆卻依然還在叫囂著革命,這希特勒不能容忍,而且龐大的衝鋒隊還對自己產生了威脅,所以上演了一幕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

(希特勒)

(衝鋒隊首領羅姆)

二衝鋒隊與黨衛隊之間的矛盾。

希特勒上臺前,黨衛隊就一直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黨衛隊與衝鋒隊是相互制衡的關係,在對希特勒爭寵的過程中,這兩隻政治力量必定會發生激烈的矛盾衝突,但黨衛隊的規模很小對希特勒的威脅不大,所以希特勒更偏向於黨衛隊。

三:衝鋒隊與軍隊的巨大矛盾。

一戰之後,德國戰備受到嚴格限制,在衝鋒隊成立初期,軍方以扶持為主。但希特勒上臺後,羅姆的野心日益膨脹,竟然想取代軍隊的地位。這讓軍方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其中希特勒還被軍方要求“將國防軍作為武器的唯一持有者”。這時希特勒就面臨著選擇,要軍隊還是要衝鋒隊。因為戰場上打仗不可能是衝鋒隊上去扛槍戰鬥,因為它較於軍隊還是差了太多,而且在血洗衝鋒隊之前希特勒已經獲得軍方支持他繼任總統的承諾。所以權衡之下捨棄衝鋒隊是最好的選擇。

四:龐大沖鋒隊會讓德國外交陷入尷尬的境地。

前面說過,一戰之後德國的戰備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這是英法等國家戰勝的德國之後,防止它對自己產生威脅的一種重要措施。況且希特勒已經當上了總理,獲得了德國各方面的支持,已經不需要衝鋒隊了。若還保留衝鋒隊只會讓德國的外交陷入困境,說不定英法等國家還會採取進一步的手段,所以只有剷除它。

當然根本原因是衝鋒隊幫助希特勒奪取政權後,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價值已經不存在了,必然會退出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