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湧泉觀音院藥師寮碑記》中隱藏著一位不為人知的“聖僧”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之後,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逐漸滲透融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許多文人學者兼融貫通儒、道、釋三家思想,以儒學為本,佛道為用,得志時企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失意時便“且放白鹿青崖間”,李白是這樣,蘇東坡也是這樣,王維更甚,號摩詰居士,曾有“人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而處銷?”感嘆。

縱觀近代平陽曆史亦不乏有劉紹寬、楊悌、蘇淵雷等文人學者同佛教有著不結之緣。其中楊悌(1880~1951),是劉紹寬表弟,又名慕侗,字子愷或志凱,晚號“結一閣”主人,工於書法,張家堡(今浙江省龍港市平等社區張東村)人。幼時師從劉紹寬,光緒三十二年(1906),東渡日本留學,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法科。民國時期,歷署浙江寧波、麗水地方檢察廳檢察長,浙江省高等檢察廳首席檢察官,後任浙江臨安、上虞縣知縣,浙江省臨時參議會參議員,浙江省長公署自治評議員,蕭山縣法院院長等職。

民國二十一年(1932),楊悌從蕭山縣法院任上卸職回鄉杜門讀書,研究史籍,埋頭著述。在閒暇之餘,時常與其家附近孫店(今浙江省龍港市平等社區孫店村)湧泉觀音院昌定禪師交往習佛。昌定禪師(1880-1964),俗名陳沛坤,炎亭(今浙江省蒼南縣炎亭鎮)人。師於同年應空德之邀駐錫湧泉觀音院弘法,苦行卓絕,遠近信慕,徒眾稱盛,時人稱之“聖僧”,因自遠方而來湧泉觀音院僧侶日多,不足以居,發願募建藥師寮,民國三十六年(1947)屬楊悌撰文《湧泉觀音院藥師寮碑記》以記之。

湧泉觀音院藥師寮碑記

藥師瑠璃光如來者,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瑠璃,其佛號藥師瑠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十二大願者,具載於經。大端令諸菩薩能解脫苦難,以獲福利。反覆開譬,其旨明切。凡淨信者,所求皆遂。此經之大要也。浮屠昌定者,苦行卓絕,於邑之觀音院講法久矣,遠近信慕,徒眾稱盛。觀音院建於唐鹹通間,乾隆《平陽志》載其有平地湧泉之異,故亦名曰“湧泉觀音院”雲。院中舊少寮舍,自昌定之來,僧侶至自遠方者日多,不足以居,乃於寺中隙地建樓五楹,奉藥師瑠璃光如來之像於中,額曰“藥師寮”,屬餘為文以記之。昌定,餘學佛導師也,其又奚辭?昔李延壽《北史.張元傳》稱,元有孝行,精釋典。年十六時,其祖喪明,元恆憂泣,讀《藥師經》,有盲者得視之言,遂延七僧轉經禮拜,願祖目見明。如此歷七日夜,其夜夢老翁以金錕療其祖目,比三日而果明。此事實之見於正史彰彰可考者,經所謂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者,不其信歟?顧昌定以藥師名寮,義蓋有在。夫《楞嚴》無還、《金剛》無住之義,驟以語凡夫,則扞格而不入。使動以福利,曉以感應,則歡喜踴躍,易於信從矣。餘既窺昌定名寮之意,又因以知其勸告學佛者先後淺深之序,乃粗述經旨與膜拜藥師功德信而有徵者,用相告語,俾來者有以起信焉。

前浙江蕭山縣法院院長佛弟子楊悌撰文並書

中華民國叄拾陸年( 1947)歲次丁亥拾月

在民國《湧泉觀音院藥師寮碑記》中隱藏著一位不為人知的“聖僧”

藥師寮碑記拓片

此碑現存浙江省龍港市平等社區孫店村湧泉觀音院,青石材質,高97釐米,寬55釐米,文楷書陰刻17行,滿行34字。碑記全文主旨清晰,淺顯易懂,寓意深刻。開篇直抒藥師瑠璃光如來者為何方神聖?其實藥師佛是眾所周知的,故寥寥數筆而過。緊接又輕描淡寫地介紹昌定禪師以及湧泉觀音院。最終所有之前鋪墊目的是為闡明昌定禪師募修藥師寮之深遠用意,此處不惜筆墨引經據典。在佛法傳播中,假如驟然同百姓講解關於《楞嚴經》“無還”和《金剛經》“無住”的概念,其義理太過深奧隱晦,與百姓思想完全格格不入,一時肯定難以理解。但是假以膜拜藥師瑠璃光如來和誦讀《藥師經》將會得到所求的福利回報來開導百姓信仰佛教,則是一種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從而更加容易使百姓信服佛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