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解讀有什麼方法或者大綱推薦嗎?

MrYuan821


首先,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以下我就簡單說說怎樣來對電影進行解讀。

總體來說對電影解讀大致可分為淺層分析和深入分析。

一、淺層分析:

1、從演員分析,分析演員的性格特徵、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物形象。

2、從電影的類型分析,分析電影屬於哪種類型體裁的電影、分析電影敘述的事件。

3、從主題分析,分析電影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揭示了一個怎樣的主題。

二、深入分析:

1、從電影的配樂、效果分析,分析在某一個片段的音樂效果的作用,特點。

2、從劇本分析,分析電影的劇作家、或則是文學文本、原著等等。

3、從電影的佈景、裝飾分析,分析在一個特定的環境氛圍下,所表達出的電影的特色。

4、從電影的拍攝技巧、設備來分析,一部好的電影肯定要用好的拍攝技巧。

大致就是以上幾點,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影咖films


劇本結構並非千篇一律,但參照一些工具書上的範例可以為我們節省很多時間。

悉德·菲爾德在他的劇作書中介紹了一種結構“範例”(詳情可參照 劇作談丨深度剖析悉德·菲爾德劇情片敘事理論)——

第一部分,建置;

第二部分,對抗;

第三部分,解決。

每部分都是戲劇行動的單位,起到引入故事和推動衝突的作用。

在另一本劇作工具書《救貓咪》中,作者總結了一個結構節奏表(詳情可參照 經典丨《救貓咪》的節奏表及解說),在以上結構的基礎上提供了更多細節。

美國黑色幽默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提出了一種感情線圖譜——

X軸為時間軸,代表從開始到結束;

Y軸為情感軸,代表情感的起伏,從開心到難過。

他認為的好故事的曲線要麼是從底部開始上升;要麼就是從頂部開始下降,然後停留在那裡或再次升起。

美國著名比較神話學作家約瑟夫·坎貝爾的著作《英雄之旅》提供了從希臘神話到漫威英雄等眾多故事原型的解讀。這個例子雖然不涉及戲劇結構,但也算套用模板的一類借鑑。

可供參照的故事母版有很多,你可以從其中選用一個最符合自己故事的結構,在創作過程中慢慢作調整,將它轉化為自己專屬的一套程式。公式都是老舊的,就看你怎麼用出新意。不過有時候,跟著直覺走也是一種好方法。


黑熊影視剪輯


謂敘事手法無外乎整部影片的敘事方式和技巧: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驚奇隊長》《肥龍過江》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一出好戲》《我和我的祖國》《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寒戰》《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藉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

7。重複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複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

等等,用心去做怎麼做都是好的方向解讀。







小菲影視丶


第一,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天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第二,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第三,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有沒有表現出的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

第四,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係,它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係);

第五,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第六,有沒有用變焦,它是準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係,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係。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第七,運動的動與靜的關係,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第八,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好與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第九,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臺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象幼兒園裡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第十,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係,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係,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係,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係,音樂與自然音響(即噪聲)的關係等等

第十一,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嘴皮子說出來的,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第十二,畫面上人物關係的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A在整個鏡頭裡始終站在B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Tina1105


似乎每個人都懂得如何欣賞一部電影,能夠理解電影中的絕大部分意思。然而,電影作品的意涵不只是展現在視覺和聽覺的表層,電影的意義也不盡然完全體現在觀看、收聽和感知的行為之中。正如上文所說,電影是個複雜而綜合的事物,它既是藝術的又是產業的,既是社會的又是科技的,既是現實的又是夢想的,既是個體的又是合作的。因此,要以怎樣的角度來解讀電影,要以什麼方式來欣賞電影,要以何種立場來看待電影,都成為我們面對一部電影時需要考慮的問題。

雖然本書一再強調電影的多樣性與多元化,然而這並不能妨礙對於方法論的重視——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者或觀眾在面對一個電影文本時,應當使用哪些方法進行欣賞、解讀和批評?對此,本書特別提出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本文細讀與文化闡釋,前者更多依靠的是視聽語言知識,後者則更多需要文化研究的相關理論。

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歐美的電影研究領域經歷了重要的變化,這種變化是由新一代學者的著作引領的,這些學者以其著作挑戰了傳統的電影及電影史寫作和教授方式。簡而言之,三十年前的電影研究將電影看成是一種藝術,更多地運用新批評的研究方法;而當代的電影研究將電影視為社會文化語境中的藝術生產,因此更加依賴於文化研究、新歷史主義、心理分析和其他當代批評學科。而在當代電影研究紛繁蕪雜的地圖中,在方法和路徑上逐漸形成了兩座具有代表性的高峰:一是大衛·波德維爾(David Bordwell)對於“電影詩學”(poetics of cinema)的強調,一是米里亞姆·漢森(Miriam Hansen)對於文化研究的重視。前者更多將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進行研究,認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時髦的文化批評理論並不能替代實證研究的傳統”,強調電影是一套獨特藝術語言所建構的“形式”體系,不同形式決定了電影“風格”的差異;此外他也重視“歷史的詩學”,質詢電影以怎樣的形式產生並改變特定的文化實體,以此探尋電影與更為廣泛的社會語境的聯繫。而後者則反對形式主義或電影詩學式的研究,並不以電影文本(包括電影的風格、語言、敘事、鏡頭等)作為考察中心,而是將電影置於社會文化、歷史、政治的語境下加以論述,並聚焦於電影作為一種現代主義的模式,如何在廣泛的領域中同其他文化形式進行互動交融。這兩種傾向各具代表性,都豐富了當代電影研究的範式,卻也無法涵蓋所有的路徑與方法。

《悲情城市》(侯孝賢,1989)

然而,在國內的電影學(尤其是導論類)教材中,大都以介紹電影的形式與語言為主(例如鏡頭、景別、蒙太奇、場面調度、聲音等),較少涉及電影在產業和社會方面的因素(例如製片、發行、放映、審查、法規等),更缺乏對於電影在更大範圍內的相關延伸(例如影視城、屏幕、特效、新媒體等)。尤其,對於漢森所強調的文化研究和社會語境,並未有最夠的重視,也鮮有相關理論(尤其同電影相關的文化理論)的介紹與概述。針對這一現象,本書在夯實視聽語言(影像、調度、剪輯、聲音、特效)的基礎上,特別重視電影文化批評的重要性,試圖通過再現、認同、性別、階級、種族等幾個角度,將與電影相關的當代文化研究議題進行簡明而概要性的梳理和介紹。

而在文化批評的部分,本書強調一種底層和邊緣的政治立場,這尤其體現在最後三章的內容中。這樣一種立場,與當代文化研究理論的總體傾向性是契合的。例如在“性別”一章中對於女性主義電影和酷兒電影理論及作品的重視,或者在“階級”一章中對於底邊階層電影再現的論述,以及在“種族”一章中對於後殖民主義理論和“第三電影”的強調,都試圖站在邊緣和非主流的立場,去反思和質疑主流再現與意識形態的霸權。與之相配合,在選取電影文本時,本書在這幾章中突顯較為非主流的作品,這一點體現在國家、導演、風格、流派等各個方面;這些電影可能在其他教材中較少被論及,它們可能並不能被列入電影史上最重要的藝術作品之列,但卻能夠更好地說明本書所要論述的相關問題。

以上我們強調了本書的幾個重要原則——對於電影多樣性和多元化的尊重、文本分析和文化批評的結合、底層邊緣的立場;遵循這些原則,本書在結構上分成三大部分共十五章。每一章都以電影的一個基本概念為核心,試圖簡明扼要、深入淺出地介紹相關電影理論,並精選重要的中外影片穿插其中。每一章都包含四個小節,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遠及近地將這一概念相關的內容進行介紹;其中第一節都先引入某一部(或幾部)電影的案例分析,由此帶出本章核心概念的闡釋與分析。每一講中所包含的理論不止於傳統意義的“電影學”,還包括一些文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文化研究等學科的相關理論。十五個電影鑑賞的關鍵詞,連綴結合起來構成了鑑賞電影的初步知識和基礎觀念。

《蜘蛛的策略》(貝託魯奇,1970)

第一部分包括前五章,介紹構成電影的幾個基本要素:導演、劇本、表演、觀眾、影院,而其他一些要素也一併包含在其中。第一章從“導演”在影片中的“隱藏”功能說起,介紹兩種不同的導演觀:作者電影和好萊塢製片廠,並強調導演是影片風格的建立者和核心精神的負責人,同時也在更大範圍內論及導演的其他功能與作用。

第二章從文字和影像之間的巨大差異和改編鴻溝說起,簡單梳理電影劇本中最重要的元素(主題、人物、情節、結構、時空等),介紹原創劇本和改編劇本的差異及幾種重要的改編理論,並從“敘事性”和“非敘事性”兩種模式強調不同體制和風格中劇本風格的差異與多樣性。

第三章以阮玲玉的例子論及電影表演在三個方面的重要內容:銀幕表演風格、明星的社會化和演員的影響力,並通過與“舞臺表演”的比較,明晰“電影表演”的特徵;隨後介紹電影表演所具有的不同風格和類型,並簡單涉及明星與明星制。

第四章從電影發明的原初爭論說起,強調“觀眾”對於電影的重要性,從“觀者”和“觀眾”兩個角度梳理與電影接受相關的文化和傳播理論,並介紹影評和口碑這兩個表達觀影意見的重要形式,且結合中美兩國的電影審查或分級制度簡要涉及與觀影息息相關的電影法規與審查問題。

第五章首先借由兩部電影中的“天堂電影院”強調電影院的重要性和電影的空間與觸覺屬性,並由此將電影院按照兩種內涵進行介紹:作為觀看電影的建築或空間,電影院隨著時間經歷了進步與發展,甚至打破了“銀幕”與“屏幕”的界限;而作為電影放映、經營和運作的商業實體,影院和院線體現了電影的商業或產業特徵。本章也藉此簡要提及電影發行的相關知識,並分析另一種欣賞和感受電影(或電影文化)的空間——電影城或主題公園。

《邦妮和克萊德》(阿瑟•佩恩,1967)

第二部分包括中間五講,介紹電影的形式要素——視聽語言,幫助讀者更好地從電影自身的藝術語彙去欣賞和解讀影片。第六章“影像”先由“一杯飲料中的泡沫”入手,介紹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三位大師級導演的影像運用,並引出本章的兩大核心內容:畫面和鏡頭。對於前者,本章從構圖(主體與陪體、平衡與傾斜、封閉與開放、線條運用、三大美學法則)、光影(強調、方向、性質)、色彩(黑白與彩色、色調、功能)、景別(分類、作用)等四個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盡地介紹;而對於後者,本章則從運動(推、拉、搖、移、跟)、角度(俯拍、仰拍、水平、傾斜)、主客觀(客觀、主觀)、焦距(標準、景深、長焦、變焦)、速度(加速、減速、部分調速、抽格)、濾鏡等六個角度進行了梳理。

第七章“調度”以四部電影中“對面窗戶裡的人”段落為引子細讀不同導演處理“場面調度”的差異,由此介紹“場”、“次”、“鏡”的概念和“場面調度”的內容,並選取其中重要的幾個要素進行重點說明:佈景與繪景(尤其結合三部科幻電影介紹了場景設計)、服裝(尤其分析了三維不同風格的設計師作品)、化妝(寫實類、寫意類、誇張類)、道具(定義、作用、分類),且重點強調“場面調度”的核心內容——演員調度和攝影機調度,尤其以侯孝賢的《悲情城市》(1989)(圖1)和貝託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蜘蛛的策略》(The Spider's Stratagem,1970)(圖2)為例,分析兩者有機結合所創造的藝術效果。

第八章“剪輯”首先以五個電影中的“劇場”段落為例說明剪輯對電影的重要性,接著梳理“蒙太奇”和“剪輯”的定義、分類(連續、交叉、平行、復現等敘事蒙太奇和抒情、隱喻、心理、對比等表現蒙太奇)和功能(尤其強調蒙太奇對電影時空的操縱),簡單介紹與“蒙太奇”相對應的“長鏡頭”概念及美學,並舉例說明兩種美學的分歧如何在現代電影創作中得以打破和融合。最後,本章從並列和序列、匹配、運動與方向、畫面過渡、軸線、正反打等幾個角度,簡單介紹與電影剪輯相關的技術性原則。

《逍遙騎士》(丹尼斯•霍珀,1969)

第九章“聲音”從“雙人大盜的死亡”說起,通過比較《邦尼和克萊德》(Bonnie and Clyde,1967)(圖3)、《逍遙騎士》(Easy Rider,1969)(圖4)、《末路狂花》(Thelma and Louise,1991)和《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1994)中死亡段落的聲音運用,說明聲音的重要性和音畫關係的複雜變化;接著從語言(對白、獨白、旁白)、音響(動作音響、自然音響、背景音響、機械音響、特殊音響)、音樂和歌聲(分類、功能、風格、文化符號)等幾個角度介紹電影中的聲音,並強調電影聲音的三種錄製方式(前期錄音、後期配音和同期聲)以及三種音畫關係(音畫同步、音畫並行、音畫對立)。

第十章“特效”則將三部不同時期的《金剛》(King Kong)——尤其是1933年由梅里安·庫珀(Merian Cooper)導演(圖5)及2005年由彼得·傑克遜(Peter Jackson)導演的同名電影(圖片6)中的“金剛大戰霸王龍”段落進行對比,分析不同時期(從光學到數碼)視覺特效的發展與進步;由此簡要梳理電影特效的歷史,並從虛擬、合成、修復、三維四個方面介紹了數碼特效的分類,最後觸及數碼特效時代影像焦慮的議題。

《金剛》(梅里安•庫珀,1933)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講,綜述電影文化相關的理論,強調將電影文本置於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中加以思考和批評。第十一章“再現”從“電影中的外灘”入手,比較三部不同時期中國電影片頭中的上海外灘夜色,尤其突出拍攝視角的差別,強調電影是對現實的“再現”而非“反映”,並突顯電影製作和生產的“在世性”社會語境。由此,本章從“藝術再現”和“政治代表”兩個角度梳理“再現”這一概念的意涵,前者強調藝術再現的溝通、選擇與建構作用,後者則突出政治代表與發聲的分類、困難與合理性。最後,本章提出電影能夠充當對抗式“反再現”的功能與作用,它旨在打破和顛覆主流對少數邊緣群體的“刻板印象”與“有誤再現”。

第十二章“認同”首先從“德國新電影”的幾位導演的作品入手,分析其如何藉由對經典好萊塢故事的改編和挪移,來重塑當代德國的文化認同,由此提出“電影是錘子”的重要命題。接下來,本章梳理了“身份/認同”的定義與轉變,介紹認同和電影的關係;繼而藉由印度電影的例子強調電影在建構或質疑國族認同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三節的內容則通過對近年來“華語電影”命名問題的梳理,思考語言對於認同的意義,並提出“自我”和“他者”的雙重關係。最後一節簡要介紹電影在建構和詢喚意識形態方面的作用,尤其強調不同電影中政治和宗教意識形態的差異化再現。接下來的三章內容,則具體介紹電影在“性別”、“階級”和“種族”三個方面的再現與認同。

《金剛》(彼得•傑克遜,2005)

第十三章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黑色電影入手,分析其中一體兩面的女性形象(“蛇蠍美人”與“新女性”)和男性形象(硬漢與孱弱),並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語境探討這種性別再現的原因。由此,第二節簡要梳理女性主義及其電影的重要理論,第三節以好萊塢和中國銀幕上的男性形象為例概述“男性氣概”的電影理論,第四節則介紹酷兒電影理論與實踐,尤其強調“同性戀感悟力”、“坎普美學”和酷兒電影在藝術形式和語言上的創新。

第十四章則從賈樟柯兩部電影《世界》(2004)和《三峽好人》(2006)中“底層旅行”中的“懷鄉”段落說起,並將其同“新主流電影”中的底層遊民形象進行比較,說明電影階級再現同主流話語和商業資本之間的密切關係;由此進入對於“階級”這一概念和理論的綜述,並在此基礎上以早期歐美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議題為例說明“階級意識”傾向性的來源;最後藉由上世紀30年代的左翼電影中“無產階級”的“代表”問題剖析電影在“底層再現”上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第十五章從美國和埃及兩個“叛逆的青年”銀幕形象說起,思考上世紀50年代世界範圍內的焦躁、不安與壓抑,尤其分析這種壓抑在種族或族裔問題上的表現,特別指出《開羅車站》(Cairo Station,1958)(圖7)的勇氣和靈感來源之一是提倡民族獨立、反殖民主義的萬隆會議。由此入手,第二節首先介紹充滿爭議的“種族”概念並強調這一概念須被揚棄;繼而藉由對2016年“全白奧斯卡”的批判來反思好萊塢電影對其他種族或族裔的“刻板印象”式再現,並肯定查爾斯·伯奈特(Charles Burnett)和斯派克·李(Spike Lee)等導演的“反再現”式電影。第三節簡要介紹後殖民主義理論與“第三電影”的概念,並以幾位重要的非洲現代電影導演為例,強調“第三電影”的“錘子”式作用與精神。第四講通過對照好萊塢電影中的華人形象和中國當代電影中的美國人形象,來說明電影如何藉由對“他者化”種族的再現來建構認同,尤其在此過程中“他者”成為一個鏡像以映射出“自我”在某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發展特徵與問題。

《開羅車站》(尤瑟夫·夏因,1958)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選擇的這十五個關鍵詞概念,並不能完全包括電影藝術和產業的方方面面,概念之間也並非完全並列性的關係,每個概念所包含的內容有繁有簡,不一而足。想要將龐大駁雜的電影置入十五個概念進行闡發是不可能的,本書只能儘量做到整體、完備和有機。在寫法上,本書試圖避免機械化的條目羅列式八股風格,而是採用一種較為文學化、自然化和個人化的方式進行敘述和闡釋,圍繞關鍵概念將知識、理論和故事娓娓道來,也希望這樣的寫法能夠令閱讀變得較為流暢和隨意。

本書為電影學入門教程,既可做高校影視藝術專業的基礎教材,也可為其他專業選修類課本。此外,對於電影抱有興趣的一般讀者,相信也會在本書中獲得進入電影研究專業領域的法門和鑰匙。本書在每一章都配以大量的圖片,絕大多數為電影截圖而非劇照,也包括一些輔助性照片資料;令閱讀更為輕鬆愜意的同時,也便於更為生動、多媒和綜合的教學。此外,每一章也提供了一些電影視頻段落,這些段落都同文字所述內容相契合,讀者可以通過掃描文中的二維碼獲取並欣賞。

正如前文所說,由於已經存在多種榜單作為參考,因此本書無意於多添一份來“亂花漸欲迷人眼”,故不再推薦完整的電影片目。更何況,本書在每一講中都涉及了很多重要的電影導演及作品,可作為讀者進一步觀影的參考。之所以選擇這些例子,並非因為這些導演或影片是最好的,更多是考慮到它們能更好地說明和闡發文中的某一概念或知識點。期待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清楚地體會到引論部分所強調的“多樣化”,而不是寄希望於從書中獲得固定而機械化的答案。思考和選擇的權利,應當歸還給讀者或觀眾。希望本書能夠引領讀者進入電影的斑斕世界,並更為自由地飽覽勝景、任意翱翔。









風華正茂Vlog


我比較喜歡看電影,我自己解讀電影以前呢也沒有什麼章法,現在呢,遇到這個問題我突然想回答一下,我覺得解讀一篇電影呢,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事情把它拆解一下,像庖丁解牛一樣,然後呢,我們分析它的結構,分析導演的一些想法和套路,分析下演員的表演以及畫面編劇等等等等,包括他的音樂,非常有意思。

如果我不忙,一般呢,每天我要看一部電影,這個電影的豆瓣評分呢,我一般會選擇高分,就是至少要8分以上的。如果你經常看一些好電影,那麼你會培養一種很敏銳的感覺,有的片子你就實在看不下去,看個三五分鐘你就會果斷的把它關掉,這種感覺呢非常奇怪,但是呢,又非常的準確,而有的電影呢,可能你現在看不下去,以後呢有可能能看得下去,這個呢,就給我們的閱歷和年齡以及認知有關係,我們都先放一放,今天不討論。

我個人覺得解讀一個電影呢,首先看一下它的簡介是不是一個好故事,這個是我的主要的第1個標準故事,一定要好足夠精彩。一個電影的簡介呢,一般就是三五句話,大概勾勒了一下整個故事和情節的主要的走向,我如果感覺還行我就看,如果覺得一般我就先放一放。

假如這個故事比較好,那麼我們就開始播放電影,看一下它的畫面,看一下它的鏡頭,看一下它的演員的出場以及整個的場景佈置在這裡邊呢,你都能看出來編劇和導演能用心程度,他們是隨便應付還是很認真的,在拍這個電影你都能感受出來,包括背景音樂,因為3~5分鐘足夠讓你對這個電影呢,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它的什麼的氣氛,它的一個調、色等等。

那麼如果你是給別人解讀呢,我覺得分成三段最好,比方說讓我來解讀阿甘正傳,這個電影我推薦給別人的話呢,假如一分鐘的內容我會先說,這個電影呢,是人類歷史上比較偉大的電影排名比較高,然後展示了一個什麼樣什麼樣的故事,我個人比較喜歡,然後呢,再把故事的大概的經歷梗概主人穿越的那些你認為比較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故事呢給他提出來,然後到最後再做一個總結:我認為這個故事非常的勵志給我們一些心靈上的啟迪和幫助。

這些也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希望能有幫助就當拋磚引玉。


王陽培訓


電影解說小視頻,一直是非常火爆的小項目,操作起來非常容易,並且可以源源不斷的製造出原創的小視頻,是做自媒體的小夥伴非常適合的一個項目。今天我們就來操作這樣一個電影解說的小項目,希望給正在尋找創業項目的你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創眾匯社群裡小夥伴通過電影解說這樣一個小項目,就可以實現月入萬元的小目標。而且不需要任何的投資成本,完全是適合新人的創業項目。

那麼很多朋友會問,如何遠遠不斷的產生原創的短視頻內容呢?

這個問題是一直困擾著很多短視頻自媒體創業者的問題,但是電影解說這樣一個項目不會存在這樣的難題。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如何去製作一個原創的電影短視頻。我們隨便找一部電影,通過一些電影剪輯的軟件,比如某剪輯,大家可以去搜索引擎搜索對應的免費的剪輯軟件,隨便剪輯幾個電影裡邊的動圖或者畫面,組合出一個3-5分鐘的小視頻,然後通過配音軟件進行配音。

如果你對自己的聲音不滿意,你可以通過一些文字轉語音的軟件合成自己的聲音,通過調整音色或者音調,達到完美的好聽的聲音效果。提前寫一寫電影的大體解說詞,比如闡述一些這個電影的故事情節,高潮部分以及一些吸引受眾去看這部電影的想法等等。

每天固定的產出幾步這樣的電影解說小視頻,然後分達到對應的自媒體平臺,很快你就會發現有很多用戶去關注分享收藏你的小視頻,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你的粉絲和點擊率會越來越多,獲得的平臺收益分成也越來越大。

然後你可以操作多賬號,多平臺去操作這樣一個項目,操作的好可以成立短視頻自媒體工作室,經過不斷地積累,做到月入萬元是不難的,對很多做自媒體的朋友而言,月入萬元僅僅是個起步,很多工作室的收入超乎你的想象。


艾油條影視資源


我來回答下,只是個人總結。

1.每個電影都有主線,就是簡介,看下先,這樣基調就不會錯了。

2.電影都是鋪墊,發展,到高潮分清脈絡,為亮點著手。

3.每個電影都有亮點,抓住它,深度解析下,突出自己主見。

4.總結下,自己的假象。

5.就是吐槽嘍,都會有槽點。

好了這就我自己去看電影總結


我叫蔡帥


如果你想要解讀一個電影,首先你要先確定你要講解的電影的主題。其次,你一定要看過這個電影,你要有對電影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你自己都看不懂,何來談去解說一部電影。

第一步先整理出這部電影的一個故事線,1000字左右最合適,內容要抓住主題,語言要通俗易懂。

第二步剪輯電影中的精彩片段然後自己通過視頻應用軟件融合起來。

第三步將自己的解說配上電影,看是否能銜接上以及是否有吸引人的地方。

第四步一定要抓住一部影片中的吐槽點,也就是通俗所所說的尿點。再好的電影都會擁有一些小瑕疵,你可以通過小吐槽來吸引群眾的注意力,再將電影介紹給大家。


向向gogogo


首先看標題。看了電影的標題,大概就會知道電影的主題。其次看電影簡介。大概瞭解一下電影講的是什麼,關於什麼類型。最後在看電影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