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禁食野味,這個“餐桌陋習”也要改了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最顯著的變化是禁食野味已從民間倡議進入立法程序。為防範“疫從口入”,除了呼籲禁食非法野味,最近不少專家也在疾呼,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一雙筷子吃天下的“餐桌陋習”要改改了!

除了禁食野味,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了
除了禁食野味,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了

一起吃飯時,一雙筷子又進自己的嘴,又到菜盤中夾來夾去。不僅不衛生,還是很多傳染病的傳播方式。

新冠病毒可通過唾液傳播

圍桌共食、相互夾菜是中國人喜愛並推崇的飲食習慣,但一盤菜無數雙筷子夾來夾去,在推杯換盞間便給了各種細菌、病毒大量傳播的機會。

2月28日據@深圳衛健委官微發佈: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在患者唾液中檢測出病毒核酸。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陳金軍在2月24日廣州日報《疫情防控未可放鬆,多人共餐建議使用公筷》一文中介紹,雖然近距離飛沫傳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途徑,但是也無法排除病毒通過口水-餐具-食物-餐具傳播的可能性。

陳金軍提醒,新冠肺炎傳播途徑較難切斷,眼下防控仍不能放鬆,使用公筷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切斷病毒通過消化道傳播,使這一傳播途徑的風險降到最低。

除了禁食野味,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了

很多人胃裡有幽門螺旋桿菌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現象:近幾年,身邊被查出體內有幽門螺桿菌的親戚朋友越來越多。

這是一種容易引發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疾病的一類致癌物,能導致反酸、口臭和嘔吐。這種病菌的一種主要感染方式,就是用餐時的唾液——這也是中國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辦公室常聚餐,6人有5人感染”的重要原因。

除了禁食野味,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了

引起甲肝、戊肝、結核病、手足口等傳播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髮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由於飲食不當或共同餐具進食引起的食源性傳染病多達幾十種之多,常見的有甲型和戊型肝炎、細菌性痢疾、傷寒、手足口病、結核病、幽門螺桿菌等。

除了禁食野味,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了

據國家疾控中心數據顯示,由於聚餐引起的傳染病事件在我國每年都有發生。一項調查顯示,家庭中如果有乙肝病毒攜帶者,一起用餐的感染概率達42%,而分開用餐感染的概率只有17%。

呼籲推行公筷或分餐

在國外,分餐制,或者公筷制,已是司空見慣,是文明禮儀的體現。但是,如今大部分國人仍保留著共食的習慣,一盤菜你夾我也夾,有時為了表示熱情友好,還為客人夾菜,客人礙於面子也不得不吃。即使有些餐館提供公筷,也大多是擺設,不少人覺得兩雙筷子換來換去很麻煩。

其中的關鍵原因,還有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認為,圍在一起不分彼此的吃飯,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習俗,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除了禁食野味,这个“餐桌陋习”也要改了

但實際上,中國才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分餐制的國家。根據《周禮》《禮記》等古代典籍的記載,早在周朝,我們就實行了分餐制。

使用公筷並不是違背傳統,反而是對傳統的恢復,更是個人衛生文明的體現。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就是保衛我們的生命健康!

我們一雙筷子吃天下的“餐桌陋習”要改改了

來 源 |健康時報編 輯 | 仕穎 建飛 莉娟

編 審|如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