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四十歲,還在準備考研複試,並且計劃考博,幼稚還是勵志?

往事的臺階


具體要從這樣做的目的出發,一方面如果這樣做是為了提升自己,讓自己能夠學習到更多有助於事業發展或者工作發展的知識,亦或者確實是真心喜歡科研本身並且各方面條件允許,那我認為是值得鼓勵的,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通過進一步系統學習,可以極大的幫助我們取得進步,擴寬我們眼界的同時,能讓我們專業知識得到不斷提升和鞏固,能讓我們始終保持學習的狀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那麼是非常值得鼓勵和肯定的,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實際案例,我表弟的父親現在40多歲,事業有成,本科學歷,自己開了一家公司,各方面收入穩定,然後表弟也上大學了,也不需要他父親操心他的學習和生活,因此我表弟的父親也就是我姨父,認為想要把公司往上再提升一個臺階,那麼就需要進一步系統的學習企業管理,因此姨父綜合考慮了很久,於是著手向我諮詢現在考研的相關事宜,我當時很震驚,跟姨父交流溝通完之後,我理解了他的想法,並且越發的崇拜姨父,因為他的想法非常靠譜,一是他現在事業有成,收入穩定,沒有經濟上的後顧之優;二是家人支持,家人相互理解,小姨和表弟認為這樣對他們家公司的未來發展非常有好處;三是找回自己的學習狀態,當今社會是知識爆炸的年代,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才不會被歷史的洪流所拋棄;四是可以為家族的晚輩們樹立榜樣,激發晚輩們的學習熱情;五是展現務實好學的家風,突出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在這之後,姨父在我的幫助之下就開始了考研的複習之路,現在每天都在認真複習,為明年考研做準備,真心為有這樣的姨父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另外一方面,如果40多歲了準備考研甚至還打算考博,而各方面條件均不具備,只是為了想要獲得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提高現有收入水平,那我則不建議考研甚至考博,因為一是考研和讀研需要佔用你非常多的精力和財力,如果你沒有足夠經濟基礎和家庭的支持,那麼你將舉步維艱。二是到了40多歲這個年齡,一個人的黃金學習年齡已經錯過,這個時候你的學習能力已經相比於年輕時退化很多,這就需要你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學習。三是在考研過程中你會面臨著非常大的年齡歧視,因為這樣的年齡已經錯過了科研的黃金年齡,科研的黃金年齡就是在20多歲到40歲之間,因此你將面臨沒有導師願意要的可能;四是時間成本太高,從讀研開始到博士研究生畢業,最快需要5年,這是碩博連讀的理想情況下才可能發生,極少數科研牛人能夠實現,而實際情況是一般需要6-8年左右才能完成碩士和博士階段的學習,這還要是在你科研能力不錯,一切實驗進展順利,且導師非常給力,學校要求不高的情況下才能實現,至於所需時間更久的情況,也大有人在;五是即使你博士畢業以後也很難找到好的工作,因為很多單位招聘博士都會有年齡限制,一般不超過35歲,即使特別偏僻的地方。博士的年齡要求一般也不會超過40歲,因此對於想要重新獲得一份更好的工作而言,毫無意義等等,總之還有許多其他的一些劣勢。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自己各方面條件具備,家人支持,讀研甚至讀博是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擴寬自己的知識面,是為了知識本身而學習,那我覺得非常值得支持和鼓勵。但要是各方面條件均不具備,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並且家庭的重擔都在你身上時,只是想要通過提升學歷的方式來獲得更好的工作或者更高的收入,那完全不建議。


美石有約


很榮幸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有切身的體會。

80年生人,到2019年下半年,39週歲已過,馬上就到40歲。

自認工作還算努力,工作閒暇陪陪家人、旅遊、閱讀,喜歡體育和電競。

2019年9月的時候,腦海裡突然蹦出一個想法,我要不要去考研呢?全職的承擔不起養家的需要,在職的研究生是否可以?

這個想法的由來,也許是出於對知識的渴求,也許是因為內心深處對職業未來的恐慌,也許是因為對研究生這個名頭的虛榮。但是,念頭既然產生,就不容易熄滅。

通過和老師的詳談,內心堅定的想法就是,考研,讀研,無非不過是對學習習慣的重鑄。

很多人都說,上大學沒有用。畢業之後,還不是都還給老師了?

不不不,上大學,培養的是學習習慣。

那麼在工作多年之後,考研,讀研,就是對這個學習習慣的再次深化。

想通之後,2019年9月底報了考研班,開始了備考過程。拿起了丟下快20年的數學課本,每天磕磕碰碰的背英語單詞,全新接觸以往沒有接觸過的邏輯課程。

2019年12月21日,踏上考研教室。

2019年12月22日,開始準備複試。

2020年2月20日,初試分數出爐,187分。預估國家分數線170分。

勵志嗎?談不上。

幼稚嗎?我也不覺得。

影響工作了嗎?沒有,都是工作之餘。

影響家庭了嗎?沒有,還給孩子做了一個榜樣。

影響自己了嗎?有,每天少了一兩個小時刷新聞,看遊戲視頻。

生活基本無變化。

沒那麼轟轟烈烈,也沒那麼矯情。


李藍袖


我今年38歲,放下課本已經十幾年了,2019年底這個疫情堅定了我考研的動力。剛開始複習數學發現基礎知識都忘了,為了把數學學好,我從數字的基本認識開始。這個月初買了全套初中數學資料,像初中生一樣刷題,為的就是找回以前對數學的感覺。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發現人到中年,刷數學系也是種樂趣。因為我們生活在立場的世界裡,生活在偏見的世界裡,生活在倖存者偏差的世界裡,但數學,是絕對客觀和邏輯自洽的。圖片上的數學材料,是我給自己買的[大笑]




啊慶說


40歲考研的確很勵志,但是否有意義還得看你自己的處境和家庭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先和大家說一個我前幾天看到一檔求職類欄目《非你莫屬》,具體哪一期我也不太記得了,當時有個求職者叫劉本良,35歲,他是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畢業,他一直辭職在家搞研究,家裡的生活和孩子都是老婆和父母照顧的,他說自己研究的項目是一個什麼超級能源,一小節電池就能為三口之家提供一年的電力能源,但是隨後要求的月薪只有5000,讓人大跌眼鏡,最終求職失敗。

且不說他的研究項目是否有價值,僅僅一個博士生要求5000月薪拿個單位都會給的,但所有人都拒絕了,原因是什麼?

沒有擔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很難說這是一個靠譜的人!

那麼現在對你來說,也是一樣,如果你的家庭條件很好,自己也有財富積累,那讀研算是自我提高,挺好的一件事,但如果家裡經濟條件非常一般,甚至是完全依靠老婆和父母在過日子,那我認為你讀研究竟是為了什麼?

要知道現在的研究生讀完之後,未必就能改變你的命運,功利性的讀研有時候也未必能如願以償。當然,如果你的職業很特殊,就是做某方面研究的,那沒問題完全可以去努力,但我真的懷疑你40歲了,手上有什麼值得繼續讀研再來研究的項目?

綜上所述,我認為你首先得考慮清楚自己的責任和家庭現狀,如果沒有任何後顧之憂,也能取得家人的支持,那完全是一件非常勵志的事情,否則就是缺乏理智了。


美蛙英語


兄弟,沒事!我今年38,去年備考半年,考了180,今年應該能考上,不要管別人說的有沒有用,自己明白就好。那種備考時的充實感,考上的喜悅感,未來學習的期待感,這都不是別人能體會的。當你的孩子在父母學歷這一欄寫上碩士或者博士,會讓孩子心裡湧出自豪感,這不好嗎?



想要個小院子


我博士畢業已經快20年了,還做過幾站博後,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已經衣食無憂,純粹是為了興趣,喜歡這個方向,純粹想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可以,但要做好將來進不了高校或者研究所的準備(年齡已經超限)。如果是為了擺脫你目前的困境,或者想著將來能好的前途,勸你別考了,一個是付出和和收穫很可能不成正比,另一個是已經過了年齡。


手機用戶81848862492


沒什麼勵志或者幼稚之說,我覺得近40了還想考研,除了仕途的需要,就只有個人愛好了,自己高興就好。本人搞工控的,國企私企都幹過,34歲時在私企評上了副高,40歲我都想退休了,在43歲時離職自己給自己退休了。幹自己想幹的事,挺好的


gejuwang


個人覺得,人這一輩子,只要下定決心,什麼事情都不晚。人生這個旅途,自己選的路,好好走下去,也許會有意外的風景呢[呲牙][呲牙][呲牙]

要想樹木成材,最好的種樹時間,是2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講一個真實的事兒:我的一個朋友,平時非常謹慎保守,在事業單位工作,工作很努力,早出晚歸,在一個壓力非常大的崗位堅持工作了八年。唯一的想法就是,自己身體不是特別好,希望領導能給他換一個崗,結果他30歲那年,被領導當著很多人的面指著鼻子問,你都30多了,你還能幹什麼?

兩個月以後,朋友辭職了。人這一生,除非自己否定自己,否則沒有人能夠否定你。

現在,我的那個朋友,在有喜歡的生活的同時,不斷的嘗試創新,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身體也越來越好,她發現,人生的路,其實很寬,外邊的世界很大,選擇很多,可以過得很精彩!自己堅信自己的選擇,人這一輩子,不走回頭路,人生本來就是很精彩!

還有,你不要覺得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遠以前,這個故事就發生在2017年。

狹隘的人,在任何年代眼光都是狹隘的,人生不來拯救別人的,自有自的精彩。



愛柔道的金融女


勵志。

我本科畢業就直接考研究生的!當時有個老餘也快40了,知道我那年江蘇省總分第一,數學單科第一,老是跟我後面叫我老師。有次問我1/(1+x4)的積分,我給他舉一反三了3道題,他聽的懵懵懂懂的,我告訴他,憑你的悟性10-14天可能會明白,明白了今年考中沒問題。第十一天,我回去在樓道口就大叫繆老師我明白了,明白了!後來他比分數線高10分考中

後來有一次請我吃蛋糕,才知道他兒子十歲生日!


基瓦科技


勵志,我只看標題,因為我也快40,也在考,但養家餬口還是邊上班邊考,我不會讓自己沒收入,僅此而已,問題簡單化,都到了輸不起的年齡,沒這麼多資本可以讓自己可以不上班不工作,就算讀研我也有辦法讓自己有合法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