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學習,我終於把自己“排擠”出了宿舍……

為了學習,我終於把自己“排擠”出了宿舍……

在大學,宿舍就是好像是第二個家,來自五湖四海陌生人變成四年同吃同住的室友實屬一種難得的緣分。

但舍友之間的關係也是大學中最難搞的事,因為你可能完全想不到舍友對你究竟有什麼樣的要求:

為了學習,我終於把自己“排擠”出了宿舍……

“玩不到一起就算了,憑什麼學習這種事情也要搞特殊?”


可正大光明的學容易遭人嘲諷,低調的努力又被說成有心機,想要追求上進也太難了吧……


把自己“排擠”出宿舍


班長所住的宿舍是系裡出了名的“神仙宿舍”。

班長和她的舍友們學在一起玩在一起,在校園中形影不離,朋友圈互動甜度不輸情侶,舍友之間親如閨蜜。

宿舍成員個個都是班幹部,學習積極成績優秀,宿舍全員一直牢牢佔據著專業排名前5%的位置,校內外的各種個人獎項、集體獎項也不少拿。

總而言之,班長她們把人們最嚮往的大學宿舍生活活成了現實。

“但這種美好的舍友關係可遇而不可求”。

阿雅的情況就與班長完全相反,舍友之間關係並不親近,宿舍的學習氛圍也不是很好。

宿舍裡有位“聰明人”她平時幾乎不學習,全程休閒玩樂,但只要考試之前隨便看兩眼,成績就不會太差。

其他的舍友更多的是考試靠突擊的類型,平時和宿舍裡的“聰明人”一起開黑、看劇、討論明星,臨近考試就開始廢寢忘食。

考出的成績算不上吊車尾什麼的,但也絕對算不上優秀,只是還說的過去罷了。

而阿雅不像舍友那麼聰明,想要保持好成績、拿上獎學金必須要非常努力的學習才能做到。

可在一個平時醉生夢死的宿舍做一股清流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阿雅作為宿舍裡最煞風景的人,被陰陽怪氣一通也是常事。

為了學習,我終於把自己“排擠”出了宿舍……

阿雅尤其害怕萬一努力學習還是失利,自己會淪為舍友口中“努力無用論”的談資。

後來阿雅悄無聲息的把學習搬出了宿舍,沒有告知任何舍友,只是每天開始去圖書館學習。

琳是去圖書館還書時看到同班的阿雅的,在那之後,琳也默默地搬到了圖書館的一個角落。

其實琳的宿舍學習氛圍很不錯,大家都對學習很上心,但琳在宿舍裡感覺到了極其不自在,因為舍友對自己似乎過於關注了。

琳坐在桌前用電腦看著PPT,坐在對面上鋪的舍友居然出聲詢問:“這幾頁不是前天看過了嗎?”

琳嚇出來一身冷汗,為了隔絕室友的目光,她買了床簾,但情況並無好轉,舍友有時會自顧自的掀開一點床簾伸頭看琳在學什麼。

隨時在背後注視著自己的室友甚至比高中扒後門的班主任還恐怖……

為了學習,我終於把自己“排擠”出了宿舍……

覺得非常膈應的琳,完全沒法靜下心來學習,試圖出去學習時還遭到了舍友以關心為名義的瘋狂盤問。

琳不希望舍友知道自己的行蹤,也不願意為了這點小事和舍友爭吵,於是選擇了一個不那麼難看的兩全法,“偷偷”學習:

不否認自己要去學習的事實,但拒絕向舍友透露相關信息,以“有事”為敷衍方式,離開寢室該幹啥幹啥。

而更多人的大學生活可能比這還要“精彩”很多……


為了學習,我終於把自己“排擠”出了宿舍……

分開學習,不是壞事


因為不利的學習環境和沒有邊界感的室友而想獨自學習的人不少,但很多與舍友相處不錯的同學也在猶豫要不要離開宿舍“偷偷學習”。

因為設施齊全、喧囂熱鬧宿舍就顯然不是最佳地點:

學習本來就很枯燥,如果舍友恰好在你非常動搖時向你發出的遊戲、聊天、出遊的邀請……那今天的學習計劃基本可以宣告夭折了;


為了學習,我終於把自己“排擠”出了宿舍……

坐在桌前學習很容易感覺累,而宿舍裡的床提供了一個從坐著學習變成躺著學習機會,不過一旦躺下了,那也就基本不會學習了;

學習消耗很大,很容易覺得餓,充足的零食儲備還有熱心舍友根本不會讓你餓到,吃東西顯然比學習快樂太多了……

除此之外,群體的氛圍也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到裡面的成員。

根據“羊群效應”,如果小團體中的多數人都停止學習開始玩手機、吃零食那剩下的少數人也很容易被帶跑偏。

為了學習,我終於把自己“排擠”出了宿舍……

想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很困難,因而如果小團體的學習意願並不強烈,“領頭羊”也沒帶好方向,那加入這個團體,弊大於利。

有同學對一起學習的好處深信不疑,但這種方法的侷限也相當明顯。

F·奧爾波特在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他人在場或與他人一起活動時,個體行為效率會有提高的傾向,這個現象被稱為社會助長作用。

按照這一理論的說法,和舍友一起學習,互相監督、互相分享,可以提高個人的學習效率,是很有利的情況。

與此同時與舍友一起行動還可以維持住良好的舍友關係,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但研究也發現了與社會助長作用完全相反的社會阻抑作用,即與他人一起活動時效率會下降的情況。

研究人員讓志願者在獨自一人、和群體一起兩種情境中學習一份單詞配對錶。

配對錶中的單詞有兩類,一類由同義詞組成,學習起來非常容易,另一類由無關單詞組成,學習難度很大。

結果發現,群體的助長作用只在做很簡單、已經很熟練的工作時才會發生,如果群體一起完成的任務是複雜、困難的,則會觸發阻抑效果。

這意味著當我們在進行考證、考研等困難的學習任務時,抱團學習的效率很可能還不如自己一個人學。

每個人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選擇怎麼學習也因人而異,但獨自學習這種更高效的方式真的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萬丈迷津,唯有自渡


想融入一個群體是需要改變自己的,對於一個想要學習卻要迎合舍友的同學來說,做出這些改變可能意味著要犧牲學習的時間。

但很顯然,這麼做既違背了自己學習的初心,也是吃力不討好的,更何況並不是所有的群體都值得這種付出。

大學不是要培養聖人,只要不是損人利己,學習上自私一點又有什麼好詬病的呢?

在大學階段,大家的主要任務都是學習,但由於大家對學習的目標、要求各不相同,各自適合的學習方法也不盡相同。

就像三觀不和的人沒必要硬交朋友一樣,目標不同的人也不必非得一起學習。

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有時往往就代表著選擇了一條有些孤單的道路,這條路不僅貫穿大學、職場,未來的人生也一直都會有它的身影。

而在大學選擇一個人“偷偷學習”的人只是比別人更早一點點開啟了這場孤獨的旅途:


大學宿舍裡可能只有你一個人是決心死磕考研的;

你的同事當中可能只有你一個人想讓自己學某個技能來升職加薪;

親人朋友中只有你一個人想把愛好搞成副業……


就像作家三毛曾說的那樣,心之如何,有似萬丈迷津,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


-END-

如果你正在求職,或者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一定的困惑歡迎在後臺回覆“求職”,會有專業顧問為你量身定製專屬求職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