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讀帖怎麼讀,是動手還是看看字帖就好?你是如何讀帖的?

千千千里馬


我讀毛筆字帖,主要練硬筆字。雖然兩者書寫特點有很大不同,但我認為要練好硬筆書法,還是得從傳統毛筆書法中找尋靈感、領悟方法。讀帖的重要性勿庸置疑,也不須綴述,我只是想簡單分享一下自己讀帖的心得體會,請各位書友批評指正。



我的理解,毛筆書法所謂的“拙”與“意”,不太適合硬筆字,因此,我讀的帖一般都是偏愛於正而妍的。比如二王、張芝、鍾瑤、王伯遠、趙孟頫、文徵明、鮮于樞、唐寅、啟功等。以前寫毛筆時臨過一段時間,後來改寫鋼筆字,只看不臨,重在過眼走心。有時碰到十分驚豔精彩的,也會情不自禁的用手比劃比劃。



書法名家的功夫全在他們的作品之上,而學帖者因水平、喜好的不同,所求取的東西也不盡相同。我個人讀帖,章法墨法是忽略不計的,重點看筆法和結字,以及字裡行間上下呼應的“勢”。所謂水平的不同,新同志看字臨帖重點畫肥瘦、結構佈局、空間佔位,是視覺的複製;而老同志讀帖,重心領神會,搞清來龍去脈,是精神的相通。我是介乎兩者之間,不求尋根溯源,只求概略達意。

讀帖究竟是用心讀還是用手寫,基本取決於書法水平。初學者當然要多看多寫,否則就是眼高手低、紙上談兵,大量實踐的動手摩仿是非常必要的。而水平較高的書法人,只看不寫,實力允許呀。“十八缸水”的故事很勵志,是筆冢墨池的翻版,如果既深讀又多寫,無論新手老手,效果肯定是最好的。

古人練字成痴,有的睡夢中在被窩裡練,久而久之把被子都捅破了。這就說明,古人練字也不是必須一本正經的筆墨紙硯侍候,是可以憑著記憶、想法來隔空揣摩習練的。對具備一定書法基礎的人來說,讀帖更重要的是在心領神會,搞明白一個道理,弄清楚一個疑問,有時真的可能比照臨不誤個十遍八遍,要效果好得多。




抱庸詩書


學書法,寫書法,我的認識和體會是,讀帖和臨帖同等重要;同時也說說我的讀帖方法,歡迎喜歡書法的朋友批評討論,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交流學習。

一.精讀

1.讀筆法:讀出一個字每個筆畫的起筆,行筆,收筆時毛筆入紙的角度,揣摩其行筆的速度;筆畫的粗細度,弧度,傾斜度;轉折的方圓,轉折處即筆畫改變方向時,是提按轉折還是另起一筆相連接。

2.讀字法:讀一個字的三大對比關係。

一是強弱對比。主要表現形式是大小,長短,粗細,輕重,收放(收放和大小,長短有區別。一個字可以整體寫大也可以寫小,長短與此類同。收放關係則是同一個字的內部就有收有放);

二是正斜對比。主要表現形式是正反(即字中一些筆畫的反寫,主要是撇畫和捺畫)正欹(同一個字半邊直正,半邊曲斜),錯位(偏旁部首不對齊)。

三是差別對比。主要表現形式是連斷,聚散,開合,向背,虛實,方圓。

3.讀墨法。分析墨色的濃淡,分析蘸一筆墨寫幾個字,分析蘸墨點是怎樣錯開不與前後重疊的,分析帖上每筆的蘸墨量。

4.讀章法。分析單行的節奏,單行的擺動,行距的大小疏密,整體上突出表現的部分,即畫眼有幾處,分佈在全篇的具體位置。

二.較讀

隨著學習的深入,讀帖也需要更為廣泛。

1,書法一定程度上是比較學。對同一個人的不同作品作比較,發現其不同作品在筆法 ,字法,墨法,章法的不同表現;

2.對同一系統相似風格的不同名家的作品作比較,發現他們之間有什麼不同的表現形式;

3.對相反風格,不同書體之間作比較。如學習行草,不但必讀篆隸楷,而且必臨篆隸楷,反之亦然。

孫過庭《書譜》把“察之者貴精”放在“擬之者貴似”的前面,是深諳此道的要言,良言。道理其實很簡單,沒有“察之精”,何來“擬之似”。

讀帖的過程就是加深理解記憶的過程。

讀帖時還可以手指空畫擬寫,甚至心畫擬寫。這就和臨帖沒有多大區別,但要比實臨方便的多,不需要工具,也不需要專門抽出時間,隨時隨地都行。

帖讀熟了,臨摹起來會減少許多障礙,會極大的提高學習效率。

一家之言,歡迎拍磚!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讀帖是一種技術活,有低級的,有高級的。

讀帖最大的忌諱是:不能看透碑帖之後的東西。

看不透,就勘不破。勘不破,就心茫然。心茫然,就練死字。

一般的書法學習書籍都是這樣的思路:先宏觀後微觀再中觀再宏觀。

一,先介紹某書法家的風格==自己可以試著分析風格。

二,收集“點橫豎撇捺折勾提”八筆畫進行分析==自己可以如此做。

三,收集偏旁部首如:三點水、木、立刀、草頭、春頭等進行分析。收集筆畫組合進行分析:如點點組合、點橫組合、橫豎組合、撇捺組合等等。==自己可以如此做。

四,分析字的結構:上中下結構、左中右結構、獨體結構、包圍及半包圍結構、品形結構。==自己可以如此做。

五,章法分析。==自己可以如此做。

我們自我練習書法也可以遵循上面的過程。

不僅如此,很多書法書很少講筆法(起行收、提按、頓挫、方圓、折轉、快慢、捻管等)、鋒法(中鋒側鋒偏鋒、調鋒、跳鋒、彈鋒、三分筆等)。這些東西看不見,只能憑自己經驗去理解,自己需要去與作者靠近,讀懂筆畫背後的筆法。

事實上,對於某貼,如《蘭亭序》,其“點”的變化極其豐富,按書法書的指導肯定學不好,還得自己去收集、整理、分類、分析、比較、模仿、歸納。理解王羲之的用筆習慣,掌握其思路,才不會如入雲山,不知所終。

但這不是終點。

我以前逛商場時,有時會在一些品牌服裝面前一走而過,有時會駐足停留。實際上,是在與設計師對話。服裝設計師是在用服裝說話。有的設計師平庸,有的很有新意,不論是色彩,還是格調,都超群出眾。

書法也是如此。作者用作品說話。

觀書法者,下者觀形,中者觀氣,上者觀心,極者觀道。

形,就是筆法、鋒法、字法(結字)、墨法、行氣法(結字使轉)、章法、淵源。

氣,就是氣韻氣質,精氣神。

心,就是情緒情感思想。

有些作品有精氣神,但一個情緒面目,說明寫作狀態沒有走心,就是重複字形而已。



urna風之度0


剛開始學的時候,讀帖不重要,臨帖重要,練到瓶頸期了就需要讀帖了,咋讀?

1,讀筆畫,揣摩筆畫的運勢,理解名家的用筆方法,

2,讀字,主要是字的架構佈局(佔格),筆畫組合是怎樣的

3,讀整體,字和字之間的筆畫銜接,一幅書法作品的佈局也會影響到走筆,或者說運筆影響到書法作品的佈局,

4,學會融會貫通,要是換成自己會怎麼寫?讀帖後最好能練習,慢慢融合到自己的風格里,

5,不要死讀死臨,再像也不是自己的字,只能說是模仿得像而已,高仿再好也是山寨版。滿足的只是自己的虛榮心而已。

用心才是關鍵,畢竟,寫出來首先是給自己看的!



桂臨塞上


讀帖方法各異!

大體來講,讀帖首先要目的明確,計劃性強。

我們讀帖無非就是為了掌握原帖的章法佈局、間架結構、用筆規則。根據我們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接受程度,可以選擇不同的進度,每次能記住多少沒有關係,能達到每次都有收穫就是有益的讀帖。

讀帖過程最忌走馬觀花、一帶而過,讀時滿眼放光,讀後一無所獲,加強目的性的讀,就是提高讀帖效果的基礎。這個方面,和我們小時候,遇到不會的字時,老師總是不給說,而是要求自己去查字典,恰恰是通過查字典認識的字的給我們深刻記憶是一個道理。

提高讀帖效率的另一個輔助舉措就是“書空”,讀的過程中,輔字手指的臨空書寫,這個動作不一定是必須在空中,桌面、字帖上都可以做,甚至用手指在字帖原字上書寫也非常有效,摩其入筆、起筆、運筆、使轉、提頓收的完整過程,觀察其運筆快慢,對提高讀帖效果、強化記憶也有突出效果。

書空熟練後,就會形成一個習慣,每每看到心儀的字,或想到一個字帖裡的字時,都會進行書空,把愛好變成習慣,書法學習自然就會事半功倍了。




三悟軒


分享一下我的學習經歷:

第一個階段:

選擇一個帖,作為主要臨習的帖,每次下筆之前先仔細讀帖,然後再下筆。孫過庭《書譜》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儘量觀察仔細,儘量臨像。精讀一個帖,精臨一個帖,通過不斷地動手操練,熟習筆法。

第二個階段:

一遍又一遍精臨所選擇的帖的同時,多讀一些其他的帖。學有餘力的情況下,可以每次讀帖之後,臨一遍所讀的帖,感受不同書家用筆的異同點。讀帖與臨帖相結合,有更深刻的體會,此時可以放慢速度,因為目的在於通過動手去體會手腕提按、筆鋒出入、結體筆勢的異同點,慢下來更容易體會到,此時不是為了抒情、為了揮毫暢快而臨。


書法學習秘籍


我臨帖先求形似,按照古帖的字體盡力模仿,在沒有模仿逼真之前沒有必要讀什麼神啊,韻啊什麼的,一個觀念,如何能寫的和古帖一樣。



等到臨得有模樣了之後,我先調整的是結構的細節問題,原來感覺寫的很像的字,一但仔細追究起來,有些不足就暴露了,這時,就要問自己我的字差在那裡了?發現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直到結構合理。



在完成結構後,筆劃的缺陷也逐漸顯露出來,嗯!我的這一筆與古帖有差異,我的那一筆和古帖不一樣,發現了就解決,這樣一直持續下去,你會發現,今天你感覺十分的完美,明天一看,怎麼又不對啊,反反覆覆,經過無數次的修整,你會發現古帖的藝術性彷彿無盡無休,越挖掘越多。你的書法技能與審美觀點也隨著逐步深入地挖掘也越來越高明瞭。



臨帖是個長久的工程,不要因為取得小小的成績就以為自己達到了古人的成就,一定要抱著虔誠的心裡,挑剔的心裡去嚴苛自己,只有這樣,你才能不斷進步,你才能一步一步接近古人的水平!


一笑貫長天












書畫家姚建文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書法領域理論著述浩繁,這個名家這麼一套理論,那個名家那麼一套技法,用詞古奧,觀點紛呈,對醉心理論研究者可說是豐富的礦藏,但對於書法初學者卻是相當的折磨。

我認為對要學習的古帖而言,就是要解決三件事:一是摹形,二是揣意,三是上牆。

一、摹形,就是描摹字形。學書者要堅持長期臨摹,每天最少臨寫200字,保持量的積累,捨得下笨功夫;要首先解決筆畫的問題,要認真總結每個筆畫的書寫特徵,更要悉心體會每個筆畫的用筆方法和發力點,先不要管整個字寫的像與不像,筆畫練出心得了,再去研究間架結構;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求突破,切不可在沒有打牢基礎的時候每天通臨一大篇,跑馬觀花,結果每個字都沒下到工夫。

二、揣意,就是在內心裡揣摩書家的運筆方式、用筆意圖、間架特徵、呼應關係、勾連牽帶、佈局謀篇、神采氣韻。這個過程,有筆無筆均可為之,眼觀心摹,虛筆書空,都有收穫。可以將心儀的法帖下載到手機上,公交、地鐵、排隊、午休,各種碎片時間均可用來揣摩書法,積小收穫為大感悟,心之念之,必有提升。

三、上牆,就是將自己每天臨習的作業挑出最滿意的掛到牆上。俗話說,人怕卸妝,字怕上牆。看一個人的字寫得好壞、美醜、對錯,擺在桌子上不容易看出來,掛在牆上就能一目瞭然。

第二天再臨習的時候再挑出最滿意的和上一張進行對比、淘汰,這樣不停的對比、淘汰,你的書法就在不知不覺中長進了。


臨習《好大王碑》拙作,敬請指正!


聽雪讀書


我覺得讀帖對於書法愛好者而言,最大的好處便是提升審美,第一層含義便是知道什麼是大美以及美在何處?第二層意思是淘冶情操,像讀一篇美文的作用一樣,並沒有說讀後要嘗試去寫的慾望。

這是指對帖看看而言,如果不是為了寫好而去讀,那也能得一時的賞心悅目,也挺好,畢競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看到什麼帖就寫什麼帖,不然會喪失深入的空間,易一事無成。

我聽一老師說,邊讀邊動手比劃叫讀臨,是臨帖的一種,在寫字之餘也嘗試過,感覺也不錯,特別是懷素張旭張芝的狂草,如果用心用手比劃,很容易能感受到筆的絞轉翻滾,對在書寫過程中心手相映的訓練作用巨大!

我還是覺得不管何種方式或讀或臨,都要找最頂級的古帖,即便一兩本,永遠不擔心會厭倦!

回答時間傖促,語意多有不通處,我寫字老對不住帖,總想著盡興,胡來一番,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