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熊文化

熊,哺乳綱,食肉目,熊科各種類的通稱。據調查,熊崇拜遺蹟大量存在於北半球,在遼闊的北方普遍存在著大量有關熊崇拜的遺存,其中可以見到的“熊祭儀”和與熊有關的習俗禁忌。中國的“熊祭祀”最早出現在紅山文化的祭祀儀式裡,牛梁河遺址的女神廟中,考古人員曾發現真熊的下頜骨和泥塑的熊頭、熊爪。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徵著勇氣和力量。

中國熊文化

出處

熊的神化來自於古人對熊的生活習性的觀察,《山海經》中記載:“熊山有穴,恆處神人,夏啟冬閉”!古代先民認為,熊是能夠像昆蟲一樣冬眠夏出的動物,給人一種“死而復生”的感覺。熊在冬眠期依然能孕育新生命的特性,被上古先民視為一種神奇的力量,加以頂禮膜拜,熊圖騰因此應運而生,並誕生了中國熊文化。

熊的圖騰崇拜

千百年來,人們普遍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標誌,也是精神圖騰,其實,早在8000年前,中華龍文化尚未誕生之時,熊文化早以蓬勃發展。

熊最早是中華民族公認的祖先——黃帝所在部落的姓氏,還是傳說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信仰物。《史記》載: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在繼承父親少典有熊國氏族部落首領職位後,以熊作為圖騰,號軒轅氏,並自稱熊的孩子。至於夏,據《史記·夏本紀》,原本就是黃帝有熊氏的後裔,且文獻中多有鯀、禹死後化熊的記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容成氏》篇講禹聽政三年後

“始為之號旗”,製作了東、西、南、北、中五方之旗,其中將熊作為最重要的“中正之旗”的標誌;還有目前被認為是夏文化遺存的二里頭遺址出土銅牌上的饕餮紋,也有學者認為就是熊,這些都暗示了熊在夏文化中與眾不同的地位。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各式各樣的圖騰,紛紛出現在我們祖先創造的精神文明璀璨畫卷中。熊在代表我們祖先精神信仰的圖騰動物園中絕對是舉重若輕的角色,它和其它圖騰一起扮演民族心靈慰藉的角色,持續不斷地承載著歷代中華兒女的精神寄託。


中國熊文化

熊的寓意

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徵著勇氣和力量;也有學者認為熊的季節性活動規則,尤其是冬眠的習性,給原始人造成一種死而復活的印象,因此熊被視作大自然力量重生的體現受到崇拜。

文學作品中的熊

《西遊記》第十七回,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在觀世音菩薩的幫助下,用禁箍降服偷袈裟的黑熊精,並把黑熊精帶回普陀山做了守山大神的故事。

《莊子·刻意》文中寫道:“吹呼吸,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說模仿熊、鳥的活動形態,伸展肢體、調和氣血,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孟子》中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今人多誤解為“魚與熊掌皆為珍饈美食,二者不可同時獲得。進而演繹成二者皆為所欲,難於取捨。”

《左傳》等史書中也有楚成王、晉靈公食用熊聖餐的記載。“圖騰聖餐”是廣泛流行的聖餐儀式的原始形式,在原始人看來,用圖騰的血和肉作為聖餐,能夠鞏固他們與圖騰的親密關係,重新獲得圖騰的靈威。

中國熊文化

詩詞中的熊意象

鷙鳥潛藏,熊羆窟棲。《冬十月》—魏晉·曹操

熊虺食人魂,雪霜斷人骨。《公無出門》—唐·李賀

水至亦不去,熊來尚可當。《雜曲歌辭•秦女卷衣》—唐·李白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夢遊天姥吟留別》—唐·李白

熊耳應初到,牛頭始去登。《上馮使君渡水僧障子》—唐·貫休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魯山山行》—宋·梅堯臣

此叟神完中有恃,談笑可卻千熊羆。《維摩像唐楊惠之塑在天柱寺》—宋·蘇軾

熊的雅稱

子路:《續搜神記》 雲∶熊居樹孔中,東土人擊樹,呼為“子路”則起,不呼則不動也。

能:《述異記》雲∶在陸曰熊,在水曰能(即鯀所化者)。故熊字從能。

熊的成語

夢熊之喜:夢熊,指生男孩。祝賀生男孩之語。

熊熊大火:常用成語,形容火勢旺盛而猛烈。

虎背熊腰:背寬厚如虎,腰粗壯如熊。形容人身體魁梧健壯。

魚與熊掌:比喻俱為所欲,難於取捨之物。

熊心豹膽:比喻非常膽大。

熊經鳥申:古代一種導引養生之法。狀如熊之攀枝,鳥之伸腳。

飛熊入夢:原指周文王夢飛熊而得太公望。後比喻聖主得賢臣的徵兆。

熊羆之士:比喻勇士。

柙虎樊熊:柙中的虎,樊內的熊。比喻被囚的惡人。

熊韜豹略:比喻高妙的用兵謀略。

熊據虎跱:比喻群雄割據的形勢。

畫荻丸熊:用以稱讚母親教子有方。

熊的歇後語

北極熊打呵欠——盡吹冷風

掉進陷阱裡的狗熊——熊到底了

狗熊掰包穀——掰一個丟一個

狗熊拜年——不敢受這個禮

狗熊變狗熊——騙(變)自己

狗熊穿衣服——裝人樣

狗熊戴手錶——假裝體面

狗熊彈琴——沒音

狗熊爬樹——上勁

狗熊耍把戲——裝人樣

狗熊捉麻雀——瞎撲打

黑狗熊耍扁擔——胡掄

狗熊挨鞭子——耍壞啦

狗熊打花臉——熊樣

狗熊叫門——熊到家了

狗熊上房脊——熊到頂了

狗熊耍門扇——人熊傢伙笨

狗熊跳井——熊到底了

狗熊頭上長犄角——還是那個熊樣子

狗熊照鏡子——熊樣


中國熊文化

熊姓起源

源於有熊氏,出自黃帝的部落姓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相傳黃帝生在壽丘,長於姬水,居軒轅之丘,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又稱有熊氏。黃帝的後代中便有人以地名為姓,稱熊氏。熊氏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

熊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二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八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2%左右。

熊姓名人

熊侶,諡號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出土的戰國楚簡文寫作臧王,漢族,羋姓,熊氏,名侶(一作呂、旅。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應該稱為熊侶而不是羋旅),諡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熊安生——北朝經學家,北學代表人物之一,字植之,長樂阜城(今河北省阜城東)人。通五經,精“三禮”,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後入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宮露門學博士。不久即去世。他沿襲東漢儒家經說,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皆劓。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禮記熊氏義疏》四卷。

熊廷弼——明湖廣江夏(今湖北省武昌)人,字飛百,萬曆進士。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任遼東經略。他召集流亡,整肅軍令,訓練部隊,加強防務,在職年餘,後金軍不敢來攻。明熹宗即位,魏忠賢專權,他被排擠去職。天啟元年(1621年),遼陽、瀋陽失守,再任經略,與巡撫王化貞不和。次年王兵敗潰退,他同退入關,後為魏忠賢冤殺。

熊賜履——湖北省孝感人,清時大臣、政治家、一代學者。累官至吏部尚書,治程、朱理學,認為可以用理學指導政治,強化思想領域的統治。有《經義齋集》等。

熊十力——湖北省黃岡人,近代著名學者。早在武昌起義,任都督府參謀。後到北京大學任教,著有《新唯識論》、《十力論學語要》、《原儒》等。

熊向暉(1919年4月-2005年9月9日),原名熊匯荃,安徽鳳陽人,生於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清華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共產黨情報工作“後三傑”之首(申健和和陳忠經是另二傑)。

熊耀華(1938.6.7—1985.9.21),筆名古龍,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和宗師。

熊欣欣,中國著名導演,演員、武術指導。好萊塢歷史上第一個亞洲動作導演,熊欣欣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涉足電影行業,經過20多年的執著與努力,終於成功轉型為“導演”。代表作品有:《黃飛鴻》《光輝歲月》等。


中國熊文化

熊黛林

中國熊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祖先最早的精神信仰之一,寄託著先民們對力量和勇氣的追求,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