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文 | 情感說法

導語:

婚姻,本該是兩個人的事情,可到了最後,卻總會成為兩個家族的大事,一段婚姻的破碎,不完全取決於兩個人的感情不合,有時候,往往出了岔子的,正是家庭其他成員所導致。

-01-

王婷婷今年38歲,丈夫劉亮比她小3歲,當初就是因為聽了母親的一句“女大三,抱金磚”,他們才走到了一起,結婚11年,王婷婷對家裡盡職盡責,不禁讓劉亮感慨,母親的話沒說錯。

雖然說劉亮心裡對這個媳婦挺滿意,但有一件事,王婷婷知道,一直在他心頭壓著。王婷婷家是劉亮家周邊縣城的,家裡有倆孩子,還有一個弟弟,當初為了要這個兒子,王婷婷的爸媽付出了很大代價,所以對這個兒子視若珍寶,平時捨不得打罵一下。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弟弟從小就是王婷婷帶大的,所以她也算是弟弟的半個媽了,有啥好吃的好喝的好用的,第一時間都會拿給弟弟,他們家的宗旨就是:老弟至上!

嫁給劉亮以後,王婷婷更是恨不得把家裡的所有好東西都搬回孃家,帶給弟弟,平時買菜,自己家挑的都是些爛菜葉子,因為便宜,但是一聽弟弟要來,立馬買的都是精品肉、菜,還有平時見不著的蝦,魚。

而且,王婷婷平時給自己家孩子,都是買的超市大折扣50以內的衣服,可一看到弟弟家的孩子,立馬帶到大商場裡,成百上千的買,其實她也知道自己偏心,但不知道為什麼,總想著對弟弟好一點,畢竟他是爸爸媽媽得來不易的孩子,最重要的一點,他是家裡的獨子,老王家的香火,都靠他了。

劉亮對王婷婷的態度就是恨鐵不成鋼,明明自己成了家,明明老公對她也好,明明孩子孝順懂事,可她一點也不愛惜自己的家庭,王婷婷說,劉亮是個實心眼的男人,她承認,劉亮對她很包容,她做了那麼多,也只是旁敲側擊的叫她不要那麼偏心。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真正讓她們吵到要離婚的事情,就發生在上個月,因為弟弟孩子上學的問題,他們想換套學區房,剛好劉亮家有3套房,說來也巧,正好有一套學區房就是弟弟他們需要的,在弟弟的拜託下,王婷婷向老劉開了口。

劉亮和她表示:“不行,其他的我可以照顧,但房子不行。”王婷婷急忙求答案,劉亮又說:“房子是我爸媽的,和我無關,我需要徵求他們的同意,但退一步來講,咱家孩子也需要上學,這套學區房是留給咱們的,你叫你弟別打這主意了啊!”

王婷婷一聽急眼了,她說:“那可不行啊,侄子學習那麼好,有個學區房對他學習更有利,咱家閨女學習也就那麼回事,還不如讓她多走走,就當鍛鍊身體了!更何況,以後侄子長大了,也會孝順咱們的!”

劉亮一聽這話,就發了脾氣:“從前你愛咋樣咋樣,現在這個事情我說不行就是不行,你要是覺得你弟好,你到他們家過去吧!我一個人帶著女兒,照樣能活。”之後,便摔門而出。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王婷婷說,老師,我真的很過分嗎?姐姐幫助弟弟,有什麼錯?我爸媽養我們不容易!我作為姐姐,理應分擔家庭責任啊!現在他因為這件小事,和我鬧離婚,您說,是不是他太過分了?

-02-

讀完這位粉絲的私信,其實我發現這樣的“扶弟魔”並不在少數。

其實這樣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很多女孩子,尤其是生活在重男輕女家庭中的人,更是將自己生活中的唯一使命定義為:“為弟弟而生”,無論是有意植入還是無意植入,或多或少,都會對她未來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歡樂頌》中奇點曾對安迪評論樊勝美,他是這麼說的:“恐怕她很享受這種從男尊女卑家庭中翻身成為頂樑柱的角色。”

一. 發自心底的溺愛,將自己代入一種特別的角色

就像王婷婷一樣,因為弟弟是她從小帶大,所以她將自己的角色多元定位,既是母親, 又是姐姐,總而言之,哪裡需要她,就把自己搬到哪裡。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我還有一位粉絲陳青,她也是大家口中的“扶弟魔”,她家有三個孩子,除了她,還有倆弟弟,可想而知,她的負擔有多重,她唸到初中就被迫輟學,四處打工,混到18歲,就找了個工廠打工,掙來的錢全部用作給弟弟上學以及生活。

她說,剛開始到大城市的時候,她甚至連大寶都不知道,等到自己知道一些品牌以後,也不敢用,因為她的錢全部被爸媽牢牢掌控,她吃喝住都在工廠,父母是知道的,也不允許她亂花,甚至還早早的在她們村把她未來的婚姻大事都安排好了。

她要嫁的那個男人,比她大10來歲,離過四次婚,但架不住手裡有點錢,他爸媽為了弟弟們的前途,決定將年輕的她抓回來嫁人。

她的命運似乎就被註定了,她說,老師,我這一輩子只能這樣了嗎?我想過逃離,但我不想背上不孝順的名聲,而且我還有兩個弟弟要養活,如果我嫁給他,我弟弟們的工作都能解決。

我很心疼她的遭遇,但我更氣憤她的盲目順從,這很可悲,有的人,連選擇自己命運的資格都被剝奪。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陳涉世家》裡書:“苟富貴,勿相忘”,大抵“扶弟魔”們也是如此的心態,自己嫁的好,才能扶持弟弟,才能讓弟弟過得更好。

其實從一種積極的角度來說,“扶弟魔”和“鳳凰男”有一個相通點,那就是不忘本,其實也不乏很多正面的例子,某些人自己致富以後,去幫襯同樣有才能的親人,一起奮發向上,這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幫襯了有才的人,他們大多有出息之後,彼此之間的感情會更加緊密,這是一種有親密血緣關係作為紐帶的利益共同體。

只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才,大部分家庭厭惡“扶弟魔”和“鳳凰男”,更多是因為他們一味無腦幫襯爛泥扶不上牆的親人,還將自己的小家搞得支離破碎。

現在很多人都打著冠冕堂皇的藉口,分割窮親戚,巴結富親戚,這何嘗不是一種精緻的利己主義呢?所以,我們該帶著相對公平和睿智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

二.男尊女卑的思想,常年種在了她們的心裡,壓迫,反而成為了她們證明自己的理由

很多“扶弟魔”在家庭的成長中,一定脫離不了一個定論,那就是“弟弟是家中的核心”,她們的人生多半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活,更多的像一種工具,用來輔助弟弟過得更好的工具。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有人說,這種思想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雷同,這是什麼症呢?它的定義大概描述的是這樣一種場景——你接近了傷害,或者是傷害你的人,最後和傷害你的人產生了一種異樣的連接:你認為他們對你不是傷害,甚至他們的行為在你眼中成為了英雄做法,你還帶著興奮感更想接近他們。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一位犯罪分子綁架了一個女性,將她關在地下室,長達幾年,女子從一開始的害怕,到後來罪犯放她出去買東西后,她都會主動回到地下室,等到女子被警察解救時,她甚至對罪犯懷著感激和同情,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其實這兩者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相同點在於,她們的內心都認為這個給她們帶來傷害的人or家庭,是值得感激的,值得愛的。

而對於“扶弟魔”們來說,她們從小被灌輸的思想就是重男輕女,男尊女卑。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很大,但她們經過10幾年的心理暗示,就認為這種一味幫襯弟弟的思想是對的,甚至引以為榮,因為自己是家中有貢獻、有價值的人。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長期的壓迫,到了成年時,或者嫁人後,便會出現反彈,她們開始變得很享受原生家庭對她們的需要,比如樊勝美,明明知道家裡是個無底洞,但依然填坑,只是因為她被需要,即便這種待遇是不公平的。

少年時不被認可,會讓她們心理產生極大的不平衡,你們不是都看不起我嗎?那我就要打你們的臉,讓你們都需要我,這就是她們證明自己反抗的方式,但最後,原生家庭不會多感激你,只會一次次的繼續索取,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會用“不孝順”來繼續壓迫你。

如果自己不小心成為了“扶弟魔”,或者娶到了“扶弟魔”,該怎麼辦?

她們的中心思想大多是“捨己為人”,聽起來固然偉大,可背後卻是咬碎了牙都只能往肚子裡咽的心酸,可這樣沒有意義的、卑微的捨己,到底圖什麼呢?如果我們遇到了這樣的家庭,該怎麼辦?別慌,我們可以有以下兩點辦法:

一. 糾正思想,轉化方式

首先,最需要轉變的就是思想,否則只是

治標不治本。

歌德曾說:我們雖可以靠父母和親戚的庇護而成長,倚賴兄弟和好友,借交遊的扶助,因愛人而得到幸福,但是無論怎樣,歸根結底人類還是依賴自己。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對於每個人來說,窮親戚不是不可以幫,但我們不能幫一個無底洞,如果他是一個有才能卻奈何生活受限的人,我們可以給他該給的幫助,可以是經濟的鼓勵,也可以是事業的適當幫襯。

可如果是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你幫了也是白幫,你能扶持一時,能扶持的了一世嗎?明知前方是懸崖,自己往下跳也罷,還要拉著自己無辜的家人一起跳,這不叫偉大,這叫愚鈍。

演員毛曉彤,曾經遭遇情場失意的同時,還被自己的親人所拖累,明明她是受害者,卻要被道德綁架,為父親付天價撫養費,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還有演員林依晨,因為早年家境貧寒,早早入了娛樂圈,揹負起家庭的負擔,小小的她,照顧著弟弟,給弟弟買電腦,供弟弟唸書,給弟弟開店,不但要為家裡還賬,還要幫襯弟弟,真的是“扶弟魔”本魔。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而言,適當的幫助是可以給的,但如果結了婚還要掏空自己的家底去讓別人過得舒服,這無疑是對自己新家庭的傷害。

所以,思想的轉變很重要,如果你還在救,一定知道自己該如何做,幫助可以是精神上的,不一定是經濟上的。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二.掌握本該屬於自己的人生,做一個獨立、不卑不亢的人

東野圭吾在《時生》裡說:悲觀也沒用。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時常有人抱怨:“我的家庭就這樣,我能怎麼辦?”“我也不想這樣,可我沒辦法逃脫。”

其實我建議你們看看《都挺好》,劇中姚晨飾演的蘇明玉就是一個勇敢掌握自己人生的聰明姑娘,她的原生家庭也非常重男輕女,一家三個孩子,卻總是有著不平等的待遇。

即便她非常努力,即便她非常優秀,可還是得不到母親的一絲認可,彷彿她的存在就只是給哥哥們做嫁衣,明玉沒有認命,她在最後一次確認了母親的心意以後,倔強的開闢了一條坎坷卻又光明的,屬於自己的人生。

當然,成年之後,有錢了的她也沒有忘本,對於家庭,她依然選擇照顧,對於家庭該盡的義務,她照樣在盡,但她是有自己思想的,並不是一味地順從,她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幫助家庭,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一樣,去掏空自己努力得到的一切。

“老公爸媽有三套房,想要一套給我弟用,但老公不去要怎麼辦?”

她用自己的實力證明了,什麼叫做聰明的“扶家”。

看得透徹,理得清晰,是我們應該學會的“扶持之道”,聰明的人永遠是先過好自己的人生,才能在這個基礎上,不傷害自己的為別人付出。

結語:

“扶弟魔”,最讓人絕望的不是付出,而是思想上的可怕,她們彷彿活的失去了自我,就像一個行屍走肉一樣,被父母下達了死命令:“去掏空自己的一切,為家庭付出,直到死亡。”

這病態嗎?是的,這是一種極不健康的關係,更是一種不公平的關係,每個人都是獨立思考的個體,扶人不扶爛泥,幫理不幫關係,這才是一個理想的狀態。

有句俗話說的好:“親兄弟,明算賬”,有的時候,一旦牽扯到所謂的經濟或者外在的利益,再親的人都有可能失了心智,人心是最不可測的。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殘酷場面,不如在一開始,就把問題挑明,一碼歸一碼,處的順心,也處的舒服。

奉勸各位“扶弟魔”,如果你真的想活出一個真實的自己,想過好自己的人生,你應該在這場病態的關係裡,自我拯救,因為你的思想,沒人能幫你改變過來,理智的覺悟,永遠是自己真切的體會,才能出現。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