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橫”

魏碑書體的筆法比其他書體突出,所謂突出是指方筆方雄,圓筆圓渾,兩者相比較起來反差極大。以方筆為代表的《龍門二十品》起筆方峻,收筆筆勢下捩衄收;以圓筆為代表的《雲峰山論經書詩》,起筆無跡,止筆無痕,渾穆中寓方雄。所謂方筆多主方,但並非筆筆皆方;圓筆多主圓,也並非筆筆皆圓。


一點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橫”


但是,由於經典碑帖的創作年代都較為久遠,多有殘缺汙損,加之大多由金石傳拓而來,無論是點畫的起筆、行筆或是收筆,還是結構的穿插組合,用毛筆較難展現出來。因此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現年85歲的孫伯翔先生作為當代北碑巨匠,其魏碑創作在當代碑學領域具有創造性啟蒙意義。他將“刀”“筆”作統一觀,使每一字都成為一個高度造型觀念的視覺表達。孫先生認為,想學好魏碑書法,首先要對基本筆畫的書寫方法做到遊刃有餘。並就魏碑書法中的基本筆畫之——“橫”的寫作技巧進行講解。


一點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橫”


掌握好起筆或方或圓的效果並不是太難的,先入法後隨意,難度更大的就是長線的起伏。長線運行要有節拍疾徐,要有長線的曲澀效果,“一線之內變起伏於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先哲的話道破了筆法的巧妙運用。長線縮短是點,短點伸長是線,無論是點是線,它的自身都有生命力,有它自身的語言。


一點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橫”


比如在《張猛龍碑》中的橫,起筆或露或藏自然多變,行筆著力中含,由澀起伏,如物有阻,止筆略有領意,有的勢盡筆收。它的橫筆以中實內涵之力貫穿著起、行、止,與唐碑整飭的橫有明顯差異。唐碑的顏字和柳字多見於兩頭重、中間輕,收筆上提而下頓再收回,且多孤勢之筆。《張猛龍碑》的“王”字上筆為仰,下筆為俯,中橫平和,三個橫筆幾乎相等,成方塊形,筆力沉實俯仰和諧。


一點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橫”


我年輕時常犯一種毛病:注重外圍,疏忽中宮。比如“明”字“目”的中間兩筆和“月”的中間兩筆,在臨寫時千萬不要輕率,愈小的筆畫愈要精到,愈要認真沉實有力。所以,無論是長橫或短橫都要用心地認識它,才能駕馭腕力,平拖、死滯、浮滑都是寫長橫的大忌。


一點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橫”


先人對魏碑書體方筆起筆總結為兩句話,“橫筆豎下,豎筆橫擎”。橫筆豎下是說將筆斜側,豎筆橫擎法則近呈橫側狀,繼而提起再伏向右上方行筆(指橫)。如寫橫時,先完成豎的運筆再重描筆往右行筆,這就大錯特錯了。正確的寫法是“空中落筆”,筆沒落在紙上,意已注入筆端,落筆後立即彈起(提),再按(頓)行筆,力求將一筆一氣寫出來。此中真意,還需要在練習中多多體會。


一點一畫皆文章——孫伯翔筆下的“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