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劉聯盟的脆弱與什麼有關係?是劉備一毛不拔,還是孫權斤斤計較?

大馬哈魚12


孫劉聯盟聯合抗曹,脆弱的原因,跟劉備一毛不拔,還是孫權斤斤計較關係都不大。

亂世之中,沒有永久的利益也沒有永久的敵人,特別是三國鼎立這種狀態,都不能任由槓桿隨意傾斜。

都說商場如戰場,也是一樣的。我們從很多電視劇裡就可以看出,今天還笑臉相迎,握手言歡,明日就翻臉無情,互相攻擊。

再說孫劉聯盟,之所以聯盟也是因為曹操的實力在兩人之上。如果一家被滅,另外一家也逃不脫被滅的危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孫劉聯盟本來就是各懷私心,劉備想匡扶漢室,孫權也想做皇帝,說是聯盟,其實一直眼睛盯著曹操,一直眼睛盯著友軍,誰過於強大,都不行。

雙方的結合也是因為曹操大兵壓境,危難當頭,聯盟一面說是聯合抗曹,隱藏的意思是,“我們一起打曹操,不要背後捅婁子哦,可以不幫忙,但千萬不要背後搗亂。”這是最重要的,免得腹背受敵嘛。

危機解除之後,當然聯盟就名存實亡,先爭奪眼前的利益咯。

等到下次危機來臨,雙方則會“不計前嫌,握手言和”,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我們還是最初的那對“筷子兄弟”。

大家看看現實中,這種事是不是也是屢見不鮮,雖然有時讓人作嘔,可是沒辦法,這就是遊戲規則。


賽V半仙


赤壁之戰後,雖然劉備和孫權一度聯盟抗曹,但隨著劉備入蜀佔據益州,孫劉聯盟卻很快便陷入崩潰之中,而孫劉聯盟之所以如此脆弱,根源便是荊州的歸屬。可以說,孫劉聯盟因荊州而起,但也因荊州而終。

荊州戰略地位太過重要,魏蜀吳三方誰也不願放手

三國“三大戰役”中,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兩戰其實都是因爭奪荊州而引發,由此可見荊州的戰略重要性。如下圖所示,黑色箭頭是曹魏南下路線,紅色箭頭為蜀漢東出路線,藍色箭頭則是荊州對東吳腹地的威脅。

1、曹魏南下的必經之路。由於大別山的阻擋,再加上蜀地道路難行,歷來北方軍隊南下只有三條路線可供選擇(如下圖):一是走長江中游的荊襄地區,從南陽盆地到江漢平原。二是沿大別山北麓向東,經淮西攻打合肥。三是從蘇北平原經“揚州-鎮江”一線渡江。然而,由於北方軍隊不善水戰,因此長江中下游渡江作戰的路線均不作為首選,或者說只能作為佯攻或輔助手段,而荊襄地區則往往被作為主攻方向,如同後世蒙古南下攻滅南宋一樣,荊襄地區對於曹操來說乃是必爭之地,這也是曹操即使在赤壁遭遇戰敗,仍要死死守住南陽郡的原因所在。

2、東吳西部的重要屏障。東吳地處長江以南,而在三國以前,南方的發展無疑遠遠落後於北方,因此東吳的重要城市幾乎全在長江沿線(如下圖)。長江雖然被稱為天險,但也只能阻攔水戰較弱的北方軍隊,荊州一旦丟失,那麼就如蒙古佔據荊襄之後順流而下進攻臨安一樣,長江非但不能阻攔敵人,反而會成為敵人直接進攻東吳腹地的坦途。因此,荊州對於東吳來說同樣極為重要,孫權根本不會容許荊州落入他人之手。

3、蜀漢東出的重要門戶。由於益州地處四川盆地,而蜀道又太過難行,因此蜀漢想要謀取天下,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經漢中北上,或攻佔關中地區,或向西涼發展。二是經荊州南郡東出。因此,蜀漢想要獲得戰略主動權,就必須佔領荊州,而一旦荊州丟失,尤其是南郡丟失,那麼蜀漢就將牢牢被鎖死在四川盆地,而只剩漢中北上直接與曹魏正面對抗一條路。同時,蜀漢本就是三國之中較弱的一個,一旦荊州丟失,還會造成人口、經濟等方面的嚴重損失。

正是由於荊州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使得自赤壁之戰以來,魏蜀吳三方圍繞荊州歸屬的問題,不斷展開血腥爭奪。當曹操威脅存在之時,孫劉尚且可以作為盟友聯手抗曹,可一旦曹魏壓力不再,蜀漢和東吳的聯盟,便會因為荊州的歸屬而變得極為脆弱。

孫權和劉備的聯盟,本就屬於利益結合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之後,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南方,繼而引發了赤壁之戰。曹操雖然最終敗北,但卻依然佔據著南陽郡,保持著對南方的壓力。而東吳出力最多卻只佔據了南郡大部和江夏郡北部,劉備則趁機以劉琦的名義奪取了荊南四郡。


△赤壁之戰後荊州局勢

赤壁之戰結束後,周瑜便向孫權提出了“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的計劃,這其實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由於周瑜不久後死去,再加上東吳與益州之間夾著劉備和曹操,因此孫權最終放棄了這個計劃。

對於劉備來說,按照《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佔據荊南四郡的他下一步便要向益州發展,但通向益州的通道南郡,卻大部分掌握在東吳手中。因此,劉備便先後兩次向孫權提出了暫借南郡的江陵地區給自己。

對於劉備的借地,孫權一開始並不同意,但之後在魯肅的建議下,出於東吳的發展考慮,孫權最終同意借地。而孫權之所以如此做,主要源於當時曹操仍然對南方有著巨大壓力,如赤壁之戰次年,“(建安十四年)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將南郡借給劉備之後,便可以將劉備推到對抗曹操的最前沿,而東吳則騰出手來,於建安十五年(210年)趁機將交州奪到了手中。

將南郡借給劉備後,東吳的勢力雖然暫時退出了荊州,但他並未徹底放棄對荊州的爭奪。劉備雖然佔據荊州後擁有了立錐之地,但仍然實力較弱,想要對抗曹操就必須依附東吳這個盟友,而且孫權還留了一個後手,那便是將妹妹嫁給了劉備,一來可以藉助聯姻鞏固聯盟,二來則可以通過聯姻將劉備牢牢困在東吳一方,為將來謀取荊州打下基礎。

如此一來,在曹操仍然對南方保持壓力的情況下,在劉備勢力較弱必須依靠東吳的前提下,雙方自然結盟並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蜜月期。只是令孫權沒有想到的是,劉備竟然迅速以荊州為跳板佔據了益州,而橫跨荊、益的劉備顯然對東吳已經構成了威脅,因此孫權在劉備進軍益州之際便接回了妹子,雙方的矛盾已經是一觸即發。

曹操戰略重心轉向西北,孫劉聯盟圍繞荊州展開爭奪

對於孫劉聯盟抗曹,曹操自然也是看出了其中的貓膩,於是再度使出“欲擒故縱”之計,從建安十六年(211年)開始,便將戰略重心轉向西北,開始向關中和西涼用兵。而隨著北部威脅的消失,孫權在鞏固長江防線的同時,開始就荊州與蜀漢展開爭奪。

建安二十年(215年),眼看劉備奪取了益州,由於當初的借地原因,孫權便派諸葛瑾向劉備討還南郡。南郡作為連接益州和荊州的交通要道,劉備自然不會輕易歸還,而這無疑給了孫權動武的藉口。孫權於是令呂蒙率兵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則起兵五萬赴公安,關羽屯兵三萬於益陽與魯肅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眼看孫權和劉備果然圍繞荊州展開了爭奪,曹操則趁機率十萬大軍親征漢中張魯,並迫使張魯投降,佔據漢中之地。得知後院起火的劉備,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只得與孫權議和,雙方平分荊州,史稱“湘水劃界”。

建安二十三年(217年),劉備率兵與曹操爭奪漢中,歷經一番鏖戰之後,曹操被迫退出漢中。而就在曹操退兵之後不久,關羽趁曹軍主力被牽制在西線之際,率兵向荊襄一帶發動進攻,曹操大為震動,連忙趕回洛陽,親自指揮救援樊城。而孫權則瞅準時機,趁劉備剛剛結束關中爭奪,無力東顧的機會,從背後偷襲關羽,導致關羽敗走麥城,荊州落入東吳手中。

正如前文所說,荊州落入東吳手中之後,劉備不僅被徹底鎖死在了四川盆地,而且地盤、人口、經濟均損失慘重,對於志在天下的他來說,這顯然是無法忍受的。為此,當從漢中之戰中恢復過來後,劉備立即發兵進攻東吳,意圖重新奪回荊州。


△“夷陵之戰”雙方進兵路線

章武二年(222年)春,從關中之戰和丟失荊州中恢復過來的劉備,為了重奪荊州,率水陸大軍進攻東吳。結果被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戰死。隔岸觀火的曹丕見劉備敗的如此之快,連忙下令南征,諸軍兵並進,曹真、曹休等諸路大捷,擊敗孫盛,大破呂範,火燒諸葛瑾,幾乎攻下江陵。正是由於來自曹丕的威脅,東吳雖然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但卻不得不向蜀漢議和,雙方重新恢復聯盟關係。

△“夷陵之戰”劉備敗退路線

如上所述,正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劉聯盟本就是為了合力抗曹,屬於利益共同體。然而,隨著曹操壓力的消失,再加上劉備的快速崛起,孫權自然不會再放心將荊州交給對方,雙方便不可避免的圍繞荊州歸屬展開了爭奪,導致聯盟迅速破碎,而丟失荊州重新衰弱的蜀漢,則又不得不再度與東吳聯盟抗曹。


香茗史館


如果政治是一門科目的話,那你已經不及格!

歷史上面有哪一個聯盟是可以一勞永逸地存在下去的,是永遠都牢不可破的,並沒有!比如說歷史上面的秦晉之好!在晉文公死了以後,兩國之間可以說是大打出手,晉國為了鎖住秦國建立的桃林要塞,讓秦國自百年以來都沒有東出一步!還有就是曾經的英法同盟,但事實上當初英法之間長達百年的戰爭早已證明兩國這個關係並不是牢不可破的!

英國有一位政治家曾經說過,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這一點放在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之中,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兩股勢力之所以合作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合作目標,有著共同要去爭取的利益或者有著共同的敵人,但是當二者之間出現利益上的矛盾的時候,雙方也會大大出手,為什麼我的視力要生存?我的手底下的人要吃飯,我不能夠因為遷就你,因為你是我的朋友,我就無限的讓利益給你,到時候你獅子吞下,把我吃了,那我找誰哭去!

我們看荊州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說二者之間究竟誰處理的好,誰處理的爛,誰到底背叛誰,到底是不守約!只能夠說二者之間存在這個荊州問題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二者之間最後會分道揚鑣,當然最後蜀漢和東吳之間並沒有最後一方吞掉另外一方,而是被崛起的西晉給滅了!也是避免這種情況產生,如果說未來存在著一種可能性,蜀國或者是東吳把曹魏給滅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那麼二者之間兵戎相見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當你的盟友失去了利用價值或者不存在跟你合作的基礎的時候,那麼盟友瞬間變成敵人!

一塊土地對於一個事例來講,那簡直就是再重要不過的事情了,有了土地我就可以種糧食,我就可以養育我的百姓,人民提升我的人口,這樣的話我就可以組建軍隊去搶奪更多的土地,搶奪更多的糧食,搶奪更多的人!總之土地在我手裡我才能夠覺得安心兒,金州這塊土地從一開始就是一塊無主之地,關於這塊土地究竟是到底誰拿的?雙方各執一詞,當時真要是講這個荊州歸誰曹魏也可以派一個人過來說說自己的道理!

總體而言,土地的歸屬權在亂世的時候,Ping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不能說這塊土地到底屬於誰,或者這塊土地應該讓給誰!也不能夠說這個土地被誰給偷了,或者被誰不守約給佔住了,誰有本事誰就拿誰,如果沒本事跑一邊吃屁去!

當然古往今來大家一般都是在批判孫權在背後捅刀子,這個裡面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有人會說我矛盾,說這不是軍閥與軍閥之間搶奪土地嗎?這種事情為什麼專門偏袒劉備呢?倒不是說劉備這方面做的有多麼道德,只能夠說孫權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得太過於窩囊,大家想想如果孫權能把合肥給拿下來,雙方之間至於這麼早並用香香嗎?雙方之間的兵戎相見互相損靠實力,最終造成誰是既得利益者就是曹魏政權!本來還有一線生機的,但是這個時候生生的把這一線生機給磨沒了!

這是什麼?這是誰的責任?周瑜率領5萬軍隊在赤壁打敗了曹操,而且還在曹仁手上,把他手裡面最寶貴的南郡給拿了下來!可是孫權的孫10萬的這個稱號真的是在說他窩囊!

所以你要我說荊州這個事情上究竟誰更應該受到指責?孫權,誰叫他這麼無能呢?


漩渦鳴人yy


在古代的聯盟,要麼是以利益為主,要麼就是聯姻。在我看來雙方聯盟破裂,是利益之爭,但劉備一方有很大關係。

  • 當時聯盟是以劉備取孫權的妹妹孫尚香開始的。當時孫尚香20歲左右,劉備50多歲。孫尚香可是孫權喜歡的妹妹,可見江東還是有誠意的。孫尚香可以做為兩國紐帶,調解兩國矛盾的。但是在戰爭結束後,劉備對孫尚香不聞不問,棄之不顧。做為哥的孫權肯定心裡不高興的。
  • 劉備和孫權的聯盟是在曹操大軍壓境下結的聯盟。當曹操退去,外部壓力沒有了的情況下,雙方的矛盾自然就顯示出來了
  • 當時劉備被曹操趕到了江夏,沒有地盤,是借的江東地盤屯兵。在戰爭結束後卻不歸還,還佔據了整個荊州。荊州是江東北上的橋頭堡,是江東窺視北方的戰略要地。
  • 後來,江東還是想和蜀漢聯盟,因為曹魏給的壓力太大了。於是孫權派出使者向當時的荊州老大關羽提親,沒想到被關羽羞辱了。關羽說出了流傳後世的名言"虎女怎配犬子。"這話傳到孫權耳裡,那真的要氣得吐血,新仇舊恨一起來,就有了後面呂子明白衣過長江偷襲關羽的後背。

鍋盔餅子


自古以來古今中外的聯盟都不可能堅固的,他們因為利益聚在一起,同樣也會因為利益而分道揚鑣,甚至互相攻伐。

維持聯盟的條件在於,有共同的威脅、共同的利益。

有共同的敵人,就能讓他們抱團取暖,赤壁之戰就是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孫劉聯盟破了,是因為曹操死後,曹丕年年攻打孫權,孫權疲於應付,而曹丕沒有攻打劉備,劉備就認為,這時候攻打孫權,能佔到便宜,能讓孫權吐出點地盤出來,

這就是劉備打孫權的原因,並不是劉備人品不行,也不是為了關羽報仇,而是他認為他能佔到便宜。

而孫權呢,聽到劉備來了,馬上求和,只是劉備沒答應,認為孫權求和籌碼不夠。

孫權一看,劉備不答應,只能去跟曹丕求和了,於是對曹丕稱臣,被封吳王,然後騰出手收拾劉備。

所以,聯盟和背盟,從來不是靠道德,而是利益。


南朝居士


應該都不是吧,這就是兩國之間的一場政治角鬥,都是為了各自最大化的利益,孫劉之間有兩次聯盟,一次是赤壁之戰,一次是夷陵之戰後,下面簡單說一下這兩次聯盟。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時三國時期有名的兩次戰役,表面上看這兩次戰爭是軍事力量的比拼,實質上外交上的博弈也尤為重要。 對於劉備來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佔盡了孫吳的光,雖然孫吳一方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才和劉備結盟,但不得不說得了最大便宜的其實是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促成孫劉聯盟的關鍵人物顯然是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的故事大家耳熟目詳。其實在歷史上促成孫劉聯盟的關鍵人物是魯肅。

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佔據了荊州大部分地區,一統中國的趨勢很明顯。在這樣的情形下孫權召集了手下商議如何應對,當時以張昭為代表的很多江東舊臣都主張投降,孫權一看這還沒有打起來內部就有這麼多人想要投降於是心裡就沒有了底氣。孫權對於是戰是降拿不定主意於是藉口起身上廁所,這時候魯肅跟隨孫權出來,只用了一句話就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在三國裡蜀和魏的關係就如諸葛亮所說的“漢賊不兩立”,吳國屬於這兩個國家拉攏的國家,在赤壁之戰後這一現象表現的特別明顯。本來孫權上了劉備的賊船鐵了心是要和曹操對著幹的,可是因為荊州的分配問題雙方造成了很大的分歧,加上關羽在鎮守荊州期間對孫吳又桀驁不馴,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孫權向曹魏稱臣,聯合曹魏將劉備的在荊州的勢力給清除了,關羽戰死荊州丟失激怒了劉備,這就是後來夷陵之戰爆發的原因。

夷陵之戰劉備是風風光光出師慘慘淡淡敗回,這一戰損失了蜀漢大部分主力,如果吳國軍隊再深入川蜀的話蜀漢可能就被滅亡了。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修補和孫吳的外交關係就派了鄧芝前去說服孫權重建孫劉聯盟。 “孫劉第一次合作”給孫權的印象很深,那就是劉備坑他不淺,這次重新修復兩國的關係難度很大。鄧芝來到吳國一度遭到拒見。當時孫權已經向曹魏稱臣,接見蜀國使者當然是忌諱的事情。鄧芝見此情形就放出話說:我這次出使不是為了我們蜀國而是為了你們吳國。孫權聽聞後覺得好奇於是就召見了鄧芝。

孫權上來就表明了自己因為蜀漢的君主劉禪年幼吳國的勢力又弱小如果和蜀國聯合不能抵擋曹魏的入侵。鄧芝從地理上解釋道蜀國有山川之險吳國有長江之阻,如果兩國聯合進可以奪天下退可以三足鼎立,而且蜀國丞相諸葛亮是當時人傑(指出了現在蜀國當家的是諸葛亮,劉禪年幼不年幼不用擔心)孫權也是一代英主,如果孫權委身於曹魏就肯定要派自己的太子去魏國做人質,不派太子前去肯定會招來曹魏的猜忌魏國肯定會前來討伐,到時候蜀國在順江而下,那麼吳國肯定是不能保全了。孫權被鄧芝的言論所折服於是又重新和蜀漢結盟,自此吳蜀聯盟一直保持到蜀國滅亡。




萬里羌塘無人區


孫劉聯盟的原因本來就是要對抗曹操,而當曹操兵敗之後這個聯盟就會自然解體。聯盟的脆弱與劉備、孫權兩人本身並沒有關係,這個聯盟本身就是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雙方本來就是為了利益而聯盟,因此聯盟一定是極其脆弱的。對於孫權來說,當曹操強大時就連劉抗曹,當劉備崛起時就連曹抗劉,這是他最為正確的選擇,畢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對劉備也一樣,任何聯盟都是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由此聯盟的脆弱性可見一斑。




金鑫19930927


我覺得,孫劉聯盟的脆弱之處不在於劉備,也不在於孫權,而在於天下大勢!

《三國演義》開篇有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後,遲早有一天,會再次統一。

所以,孫劉明面上哥倆好,小舅子大姐夫,私底下說些黃色笑話,但實際上,他們是實打實的競爭關係!

既然是競爭,就得去“爭”。

而蜀漢在諸葛亮的指導下,有點像坐山觀虎鬥的感覺。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這篇文章,我們高中時期學過。

大概意思就是,劉備佔了益州,借了荊州,倚仗天塹,易守難攻,只等天下有變,然後大軍出征,接著霸業可成。

天下有變?怎麼變?還不是曹魏和東吳兩人打生打死,最後蜀漢漁翁得利。

這就是諸葛亮眼中的天下大勢!

很顯然,這個天下大勢,只要聰明點,就能看得出來。

而東吳,不乏這種聰明人。

所以孫權必須要破掉諸葛亮的陽謀,阻擋蜀漢的崛起,於是借出去的荊州,就成了孫權必須要奪回來的地盤。

呂蒙白衣渡江。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七十萬大軍出川。

陸遜火燒連營。

孫劉聯盟就這樣瓦解!

等到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執掌大權,又開始修繕與東吳的關係。

只可惜,荊州已丟,蜀漢再也無法建立高祖偉業!


昨夜夢迴


首先是劉備的勢力迅速擴大了,赤壁前的聯盟孫權是以大諸侯幫助弱小的聯盟,在孫權心目中將劉備看成了東吳附屬小邦,就像春秋時大楚國與弱小的鄭國的聯盟,孫權幫助劉備趕走了曹操,劉備不說臣服於東吳,起碼要安分守已,赤壁後理應東吳打掃戰場,而劉備卻拼命擴張抗衡較勁。



其次劉備的變化,劉備將聯盟看成了暫時的替補,也是在幫助孫權渡過赤壁難關,才協助趕跑了曹操,東吳雖然強大,但是孫權尚小,劉備這位長者理應出面,赤壁後劉備理應收回同宗兄弟的地盤了。



孫權年輕根基未牢加上劉備地盤勢力弱小,為了防止曹操再次南征,才不得已聯盟,一旦時機成熟,加上魯隸的太早過逝,不管有無原因,遲早破裂,


富元製作


孫劉聯盟是為了聯合抗曹,防止曹魏來犯,畢竟吳蜀實力不及曹操,至於孫劉聯盟脆弱其實都是威脅到了對方,劉備最鼎盛時期佔據荊益兩州,荊州長江之險以與東吳共有,待時機有變,隨時可以順江而下去攻打東吳,對於劉備來說,荊州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北上可以伐魏,順江而下可以直取東吳,而且資源豐富,兵精糧足,此用武之地,劉備自然不願放棄,這就是孫劉聯盟的脆弱,因為孫權感覺到了威脅,就會有關羽大意失荊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