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不能預防冠狀病毒的淺述

艾者,艾可乂疾,故字從乂。《詩·王風·采葛》雲:彼採艾兮。毛傳:艾所以療疾。《孟子》雲: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趙岐注曰:艾可以為灸人病,幹久益善。《別錄》雲:艾,一名醫草。《別錄》一名冰臺。《博物志》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則艾名冰臺。

從釋名而言,艾並無除疫毒之說,至南北朝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曰: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時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宗懍所說闢毒氣者,乃生艾,鮮艾暴幹則為生艾,生者微苦太辛,懸於戶上,經午則銳氣宣發,故能闢疫癘毒蛇。若連莖刈取,暴幹取葉,謂之生艾葉,《唐本草》雲:《別錄》雲,艾葉,生寒熟熱,主下血、衄血、膿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肘後方》治傷寒溫病頭痛,壯熱脈勝,以幹艾葉三升,水一斗,煮一升,頓服取汗。《傷寒類要》治妊娠傷寒壯熱,赤斑變為黑斑,溺血,用艾葉如雞子大,酒三升,煮二升半,分為二服。故生艾性寒,雖能辟惡氣,但不可灸,灸之則傷人肌脈。

詵曰:春月採嫩艾作菜食,或和麵作餛飩如彈子,吞三五枚,以飯壓之,治一切鬼惡氣,長服止冷痢,又以嫩艾作幹餅子,用生薑煎服,止瀉痢及產後瀉血甚妙。據詵之言,嫩苗辛溫生髮,服之闢鬼惡氣者,謂四時不正之氣也,故服之或有闢疫之功。

今艾灸皆用熟艾, 熟艾者,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刈取暴幹收葉,經年陳久者,入石臼內木杵搗熟,羅去渣滓,取白者再搗,至柔爛如綿為度,用時焙燥,則灸火得力。熟艾,苦溫純陽,銳氣盡散,稟天地至陽之氣,作炷灸之,溫運陽和,宣通氣血,逐三陰之寒溼,解風溼沉寒痼冷,轉陰寒之氣為融合,透經絡治百病,若陽氣將絕之候,能回垂絕元陽,若風寒溼邪用之為能事,斷無闢疫邪一說,庸者不知疫毒與風寒迥別,雲艾灸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乃信口開河之妄言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