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新藍網—中國藍新聞客戶端3月8日訊(中國藍融媒體中心 新藍網記者 朱惠子 陳佳聿 傅佳敏 通訊員 肖林鴻 王蕊 方序 李文芳)

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役中,女性醫護人員撐起了半邊天。在疫情面前,她們放下個人、放下家庭,勇敢地戰鬥在抗疫一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女性醫護人員是名副其實的女神——逆向而行的提燈女神。本端記者採訪在抗疫一線的浙江女性醫護人員,致敬溫柔堅強且深刻的力量。


馬青娜:44天 我多了一層“鎧甲”

1993年出生的馬青娜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第一批赴武漢醫療隊的成員,也是最年輕的一位,報名時她說:“我還沒成家,更沒有孩子,牽掛會少一些,我應該去武漢”。大年初一馬青娜到達武漢,入駐了武漢市第四醫院古田院區。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馬青娜


接通馬青娜的電話,她因為過敏有些疲倦,但聽得出,44天的 “考驗”,她已經不再是那個“最小的孩子”了。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馬青娜照顧病患生活


武漢市第四醫院古田院區裡住的基本上是這次疫情中首批被傳染的病人,發病進程快,搶救難度大,44天時間裡,馬青娜經歷了不少生離死別。印象最深的是曾經43床的蕭大哥。“蕭大哥的求生意志很強,包括後期喘的很厲害的時候也努力配合我們,他1月25號就住院了,後期病情嚴重的時候,他似乎有預感,寫了遺言表示遺體捐贈國家,然後問老婆在哪裡,他手抖地沒有力氣了,字跡歪歪扭扭。蕭大哥最後意識到自己可能真的不行了,還拒絕護士給他靜脈輸注剩下的丙球蛋白,他說這個不打了,給更需要的人用。我們當時哭地不行,原本以為做護士應該看淡生死了,在武漢不行,真的不行。”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蕭大哥的遺言:我的遺體捐國家 我老婆呢?


死者已逝,活著的人要繼續前行,馬青娜和同事們每天更努力的照顧病患,在院區,馬青娜不只是護士,護工、清潔工的活也一塊兒幹了,一位老爺爺執拗的要喝“脈動”飲料,她跑到清潔區倉庫仔仔細細地找;元宵節給每個病患折了千紙鶴,祝福他們早日康復出院,與家人團聚……44天時間裡,她的手因為頻繁消毒而起皺皸裂,她的臉被護目鏡和口罩壓出勒痕,細碎的傷口接痂剝落又重新裂開……馬青娜覺得,這是在武漢的這段經歷給她的鎧甲。她不再是親人同事眼中的“小孩”,而是打過“仗”的“戰士”,擁有了從未想過的堅強。

馬青娜的手因為多次洗消而產生溼疹和皸裂 臉上是過敏和壓痕

馬青娜在日記中寫道:如今,武漢的早晨安靜如水。曾經與閨蜜見過這裡的美麗與繁華,等疫情結束,我一定再來一次武漢,這是我與武漢的約定。就像當初來武漢看演唱會時聽到的一句歌詞唱的那樣:“別忘了,一起相約在幸福的路上。”

陳濤:我在武漢前線抗疫 媽媽在杭州志願服務

陳濤是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腦重症醫學科的主治醫師,2月14日,她隨浙大二院援鄂醫療隊前往武漢,接管了武漢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的ICU,主要收治新冠肺炎的危重症患者。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我其實是最後一刻才告訴我媽我要去武漢的消息,”陳濤說,“臨出發的早上,媽媽給我發了一條微信說她支持我,一定等我戴著大紅花凱旋。一看到這句話,我就充滿了力量。”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陳濤的媽媽吳招娣在杭州當社區志願者


陳濤醫生在武漢前線奮戰的同時,她的媽媽吳招娣也在杭州積極地參與防疫志願活動。吳招娣是杭州潮鳴街道的一名社區志願者,今年67歲,從事志願服務已經三四年了。從2月8日起,每天早上8點吳招娣就在社區裡巡邏,提醒居民做好防疫工作,同時她還要在大門口站崗、測體溫、檢查來往人員的“健康碼”。不過,吳招娣從不叫累:“我這點辛苦不算什麼,我女兒在武漢一線支援,他們才累。”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吳招娣在看女兒發來的祝福視頻


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這天,陳濤對媽媽說出了內心的告白,“媽媽你放心,我在武漢一切都很好,相信我們醫療隊很快就會回來了。等到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我一定帶著你和爸爸來武漢看看我們堅守的陣地,帶你們去武漢大學賞櫻花、去長江坐遊輪。”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陳濤給媽媽送的蛋糕


細心的女兒還給媽媽送了一個蛋糕,並留言“祝媽媽女神節快樂。”看著女兒發來的節日祝福視頻,吳招娣哽咽了,“我相信女兒一定是最棒的,等到明年我一定和她到她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去,感受她當時工作的環境,體會她此時的心情。”

張俊麗:患者病情康復好轉就是最好的“禮物”

今年38歲的張俊麗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也是浙江支援湖北荊門第一批醫療隊隊員。今天(8日)下午2點,已經工作了8個小時的張俊麗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午飯時間,中飯很簡單,四餐一湯。匆匆吃上幾口盒飯以後,張俊麗便要開始進一步分析病例,為下午的治療做準備。似乎這一天,和往常並沒有什麼兩樣。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張俊麗


張俊麗參加工作時間11年了,不過,參與這樣高強度的火線救治任務還是第一次。查房、督導、看化驗、改醫囑……張俊麗忙得團團轉,防護服裡的衣服一穿就是5個小時以上,溼了又幹,幹後又溼透。一個班下來,整個人累得幾乎虛脫。“目前荊門一醫還有14個危重症患者,我們必須全方位掌握患者的情況,隨時給出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對於張俊麗來說,自從2月12日趕到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來,這樣的工作狀態已成為她的日常。

張俊麗告訴記者,微信群裡的消息24小時從不間斷,即便是深夜也會一直“叮叮叮”。“我每隔一兩個小時都會看一下,根據患者病情變化,第一時間給予診療意見,從來不會漏掉任何一條信息。”


疫情裡的三八節:向“浙”群逆行的她們致敬

今天三八婦女節,張俊麗收到了酒店送的鮮花,還有一封來自荊門市實驗小學學生寫來的信,張俊麗告訴記者,當她看到那封信的時候眼淚止不住的下來。“小朋友們在信裡說是我們撐起了荊門的天空,其實荊門很美,只是疫情太嚴重,讓他們沒有安全感,看到那麼多危重病人,甚至有的病人沒救回來,但他們理解覺得我們不是超人,是大家一起撐起來的,這些讓我覺得很感動。”

疫情面前,只有醫生,沒有‘女醫生’。”張俊麗說,這個特殊的三八婦女節,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14名重症患者病情儘快好轉,這就是最好的節日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