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繼承大汗位。這位對土地和財富有著驚人慾望的君主,在手握大權後,就發動了影響世界的版圖擴張。

他派遣四弟忽必烈攻滅南方的大理國;六弟旭烈兀攻滅中亞的阿拔斯王朝,兵鋒直指歐洲和北非;而蒙哥本人,則率領大軍進攻南宋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誰都沒想到,不可一世的蒙哥汗,幾年後竟然被南宋軍民打死在四川釣魚城下。即將入侵基督教世界的旭烈兀因此被迫停止了西征,誰也沒想到,與蒙古人英勇戰鬥的漢族,以蝴蝶效應的形式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走向。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但蒙古人帶給歐洲的災難,卻並沒有因之退潮。一百年後,它捲土重來,這次的不是大軍西征,而是一種瘟疫:黑死病。

短短三年之內,消滅了歐洲大陸三分之一的人口,不是戰爭,勝似戰爭。同時,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再造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化。今天的飲食習慣,很多都源起於黑死病的那三年。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No:1 壹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大多數人並不能自由選擇自己愛吃的食物。文明程度和物產資源,才是飲食結構的決定者。

擁有古希臘、古羅馬輝煌歷史的歐洲,文明發展發底蘊和中國不相上下;而且與中國中原地區同樣屬於漁獵畜牧為輔,農耕為主的生產模式。所以中世紀以前的歐洲,和中國的飲食習慣其實十分相似。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比如,根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節律,歐洲人和中國人從前都是一天只吃兩頓的。早起勞作一會兒後,吃早午餐以補充消耗掉能量;下午勞動結束前把剩下的食物吃完,既方便耕種結束後輕裝回家,又囤積足夠多的熱量應付寒夜。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再比如,漁獵和畜牧的副產品,比如易於飼養的豬肉,易於捕獲的大雁、七鰓鰻、鯉魚,都是歐洲人改善伙食,獲取動物蛋白的重要來源,這和中國古人逢年過節改善吃的肉幾乎如出一轍。而且為了保存肉類,歐洲人也發明了醃製、發酵工藝。當時的他們和中國人一樣,吃醃肉的機會比新鮮肉類更多。

非要說區別,只有穀物最為突出。中國有黃河流域原產的黍米和長江流域原產的稻米,它們位列五穀之首,“吃飯”是最樸實最基礎的飲食;歐洲緯度較高,物產單一,小麥的種植又早,所以以小麥磨粉發酵烘培佔據主流,但當時的麵包絕不是今天吃到的那種蓬鬆爽口、奶香四溢的樣子,發酵技術不達標、沒有奢侈的雞蛋和牛奶加入,更別提各類香料——總而言之,應該更近似中亞和新疆的饢。

事實上,饢在波斯語裡,也確實就是麵包的意思。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總而言之,黑死病之前,濃郁的奶酪、葡萄酒、牛羊排、各種烘培點心在歐洲也是稀罕物。當時歐洲人的飲食結構,幾乎等同於今天中國新疆和內地的結合。

但一切,被一場名為“卡法戰役”的意外打破。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卡法城復原圖


No:2 貳


卡法城位於今天的烏克蘭境內。當時是蒙古四大漢國之一金帳汗國與威尼斯共和國的邊境,也是黑海區域的核心港口城市。

金帳汗國是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堂兄拔都侵略北亞和東歐時建立。遺傳了祖先們的暴戾和貪婪,金帳汗國的統治者們從未停歇對周邊富庶地區的劫掠。很不幸,當時依靠海洋貿易大發橫財的威尼斯,正是歐洲最富庶的國家之一。

1346年,金帳汗國的蒙古軍隊大舉進攻卡法城,久攻不下之際,將患鼠疫而死的人的屍體用投石機拋入城內。這是有記載以來最早的細菌戰案例。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鼠疫這種由鼠科動物傳播的疾病原產中亞,在金帳汗國出現病例之前的歷史已不可考,大概率與蒙古人糟糕的衛生習慣和茹毛飲血的飲食特徵有關。但在地廣人稀的、還經歷過蒙古人屠殺的中北亞,傳染病遇到了最大的天敵:隔離。所以只能稱為病例,而非疫情。

然而,把鼠疫患者屍體拋入繁華的港口,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卡法城內的軍民發現,陸續有人出現和拋入屍體一樣的症狀:皮膚上出現大量黑斑,滲出血液和濃汁,高燒不退、精神錯亂,發病四十八小時內,在痛苦中死去。所以,人們將它稱為“黑死病”。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手指末端壞死和出血,壞疽


篤信天主教的民眾們崩潰了,認為這是“神罰”。很快城門失守,經歷了蒙古人的第二輪洗劫和屠殺。

最可怕的是,威尼斯商人們看到“神罰”後,慌慌張張地攜帶金銀細軟,逃回意大利本土。當時,他們並不知道“潛伏期”這個醫學名詞。

恐怖的黑死病,就此在整個歐洲鋪開。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No:3 叄


和中國人面對疫情會慌不擇路,找一些平時少見、不吃的東西,比如雙黃連、板藍根來應急一樣,還沒有誕生現代醫學的歐洲,也有這樣的習慣。

1348年,黑死病途徑西西里、熱那亞,到達當時教皇國的首都,也是整個天主教區的中心城市:羅馬。這讓整個歐洲騷亂起來。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十五世紀木刻版畫:一名外科醫生用刺血針切開鼠疫患者的腋下淋巴結


人們開始尋找治病方法,想出了大便塗抹腫塊、用尿洗澡、把蟾蜍放到胸前等等方法。當時的歐洲,最少見、最難得吃到的奢侈品是蔗糖,這種由阿拉伯人發明的調味品,來到歐洲時間並不長,歐洲人的製作技術尚不成熟,而且蔗糖需要的甘蔗,在緯度較高的歐洲,很少有適宜種植的地區。

對於一般人而言,就算沒有理論支持,蔗糖也可以用來治病,因為蔗糖是如此的潔白、甘甜和昂貴。為此,醫學家們追溯阿拉伯的醫學理論來提供佐證,當時意大利醫學中心薩萊諾醫學院在醫書中這樣寫:“蔗糖對於熱病、咳嗽、胸悶、嘴唇乾裂、胃病具有療效。”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在可怕的黑死病面前,終於出現了救命稻草。歐洲人像玩命一樣地囤積蔗糖,並加入到各種食物中,以花式吃法來進食。後來,意大利語中,形容人們陷入手足無措的絕望境地時,還會說這樣的歇後語:“就像一家沒有砂糖的藥店。”

今天在歐洲能吃到各種甜到發齁的馬卡龍、鬆餅、杏仁糖和布丁,其實都是黑死病推動的飲食習慣的改變。對歐洲人來說,其中還包含了“養生“的含義,這與很多中國人吃蛇膽、狗鞭、蝙蝠是一樣的。哪怕現代醫學誕生後,這種飲食慣性依然存在。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歐美人今天努力推崇的“低糖飲食”,本質上就是與民族的飲食慣性對抗。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No:4 肆


1349年,黑死病經由巴黎,傳到了倫敦。

正經歷百年戰爭的英法兩國,因為暴虐的疫情不得不暫時休戰。但英格蘭北方的世仇蘇格蘭王國,卻盯上了黑死病陰影下虛弱的英格蘭。他們大舉入侵,要“一口氣殺光遭受上帝懲罰的英格蘭人”。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但蘇格蘭人的美夢沒做多久,就被英格蘭反戈一擊,而且因為入侵,蘇格蘭的士兵們也染上了黑死病毒。

蘇格蘭人不知道的是,蔓延了兩年多的疫情,已經在英格蘭的小部分地區得到了控制。法王斐利六世死於黑死病,但英王愛德華三世和大部分王室成員卻倖免於難。顯然,當時的人們,還不懂得傳染病的迭代消減效應。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人們開始相信,英國王室少吃、多餐,崇尚下午茶的習慣有利於身體健康;而熱愛美食的法國王室追捧高脂肪含量的肉類,對防病沒有好處。

其實,同時代的中國貴族,也是一天吃多頓的,並不是為了健康,只是食物多到吃不完的而已。

很多人認為,這就是人類文明社會一天吃三頓飯,加一頓下午茶的開端。五百年後,當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東方大門的時候,明治維新中的日本和北洋運動中的中國,也先後拋棄了一天兩頓飯的習慣,開始全民日常三餐。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新京報》明治維新150週年“對視”週刊


同時,多吃蔬菜,以輕油低脂高纖作為健康飲食標準的西方飲食觀,也從此時開始醞釀流變。今天歐美人動輒大嚼生鮮蔬菜,連最不健康的漢堡都要加一片生菜葉的“習慣動作”,與之不無關係。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No:5 伍


1349年底到1350年初,黑死病繞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傳到了東歐的盡頭:俄羅斯北部。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整個歐洲全面淪陷。到這年為止,整個歐洲已經有2500萬人因之喪生,而當時全球人口只有4億人,這還包括了一億多遠在東方,事不關己的中國人和日本人。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農耕時代大量人口死亡,就意味著大量耕地變成荒地。

很多女人和小孩被迫參加勞動,社會物資極度匱乏,物價開始飆升,勞工工資也大幅度上漲。很多封建主因僱不起勞工而破產,被迫出租土地,由勞工自主耕種,並大幅度降低租稅,並要求只用繳納固定的貨幣地租。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這種背景下,

大量耕地被改為需要人力較少的牧場,活下來的人就處在了有利地位,生產出更多可供家畜食用的飼料,而非人食用的穀物。

由此,肉類、奶類、蛋類開始在民間流行起來,不再是貴族的專享。正是從黑死病開始,歐洲人的蛋白質攝入量開始大幅領先以穀類為主食的東方,這對於體格的增長,或許和智力的進化,都是有影響的。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意大利托斯卡納,大片良田用於牧草和葡萄種植


今天到歐洲,各種奶酪製品、肉製品鋪滿超市櫃檯,讓東方人常常懷疑他們是不是“奶酪當飯吃”。事實上,這與牧業的興盛、奶製品的供大於求有直接關係。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與此同時,葡萄這種原產自西亞,耐乾旱、不需要過多人力栽培的植物也被大量種植。這讓原本主要作為宗教儀式用品的葡萄酒,變成了平民百姓日常飲料。歐美國家號稱源遠流長的葡萄酒文化,到此時才真正成為主流。

事實上,如果當時歐洲的進程和中國歷史一樣,反覆經歷戰爭災荒-重建的過程,也許黑死病幾十年後,農業人口又將溢出,回到穀食為主的社會環境。

但幸運的是,幾十年後,大航海時代來了。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No:6 陸


也是在1349年到1350年期間,黑死病傳播到了西歐盡頭的西班牙。全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因之斃命。

薄伽丘在《十日談》裡這樣描述過當時的慘狀:“每天,甚至每小時,都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屍體運到全市的教堂去,教堂的墳地再也容納不下了,尤其是有些人家,按照習俗,要求葬在祖塋裡面,情形更加嚴重。等墳地全葬滿了,只好在周圍掘起又長又闊的深坑,把後來的屍體幾百個幾百個葬下去。就像堆積在船艙裡的貨物一樣,這些屍體,給層層疊疊地放在坑裡,只蓋著一層薄薄的泥土,直到整個坑都裝滿了,方才用土封起來。”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歐洲人千年來賴以為生的信仰崩塌了,原本救世度民的教堂,連死人都埋不下,平時頭戴聖光的神職人員也陸續病倒。人們開始反思,上帝怎能救人?後來的文藝復興運動,就是在這種批判教皇,重拾古希臘、古羅馬先哲光輝的主導思想下誕生。

這讓神職人員深感壓力——人口本來就減少了,又有很多人放棄了信仰,那麼傳教,去更遠、更廣大的地方傳教,成了剛需。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與此同時,東方香料在燻蒸封閉環境、消毒的作用被凸顯出來。馬可波羅筆下“黃金滿地,香料成噸”的神秘東方天堂已經變成了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不得不去探索的區域。但當時強大的、看似不可戰勝阿拉伯人和蒙古人霸佔了歐洲通往東方的道路。大海,成為歐洲人前往東方的唯一希望。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中世紀鼠疫流行時的醫生裝束:鐵嘴載著香草,以淨化空氣


黑死病疫情歸於平淡的一百年後,一個名叫哥倫布的人出生在當年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熱那亞。他成年後,又從西班牙出海,最終到達了一個名叫美洲的地方。

原產於美洲的花生、玉米、向日葵,是種植最廣的油料作物。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動物油脂成本高,大豆、油菜、芝麻等舊大陸植物油脂產量低的狀況。歐美人能放肆地炸雞,中國人能暢快地爆炒肉絲,都是拜植物油成本直線下降所賜。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原產於美洲的土豆、番薯,則作為畝產最高的主食,讓水稻和小麥等植物種子難望其項背。中國康乾年間人口大增長,與它們的傳入息息相關。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原產於美洲的辣椒,則開拓了調味品的新時代。它經由歐洲傳到東非和印度,然後又通過泰國傳到中國的四川和雲南,極大地改變了中國西南的口味和飲食習慣,最終成為中餐的底色之一。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歸根結底,飲食發展的契機大航海,與黑死病有著不可忽視的因果關係。

- END -

瘟疫是與整個人類歷史相伴共生的災難,但換個角度理解,它其實也是人類文化進步的推手。

面對代代更新的細菌病毒,人的認知當然是有限的。鼠疫過去後,梅毒、天花會出現,戰勝了梅毒、天花,又冒出了艾滋和冠狀病毒。

但它們對於社會的正面作用,卻能從過往的歷史中窺見脈絡。固步自封,以老祖宗的瑰寶為榮,終將被時代淘汰;而擁抱瘟疫帶來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迭代,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成長的階梯。


瘟疫促動下的飲食大發展:歐洲黑死病的那三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