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員工因疫情放鬆監管《蒙娜麗莎》:盧浮宮給我的別樣感受

據美國中文網綜合報道,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的員工,自週日以來一直因擔心被新冠肺炎感染而罷工,週三以壓倒性多數投票決定恢復工作,使這個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在閉關三天後重新開放。

但是,館內的警衛人員不再在房間四處走動,而只是站在展示《蒙娜麗莎》房間的入口處。這也意味著工作人員將不會再維持這個最擁擠展廳的秩序,遊客們現在想要與《蒙娜麗莎》拍照,得多注意安全了。

盧浮宮員工因疫情放鬆監管《蒙娜麗莎》:盧浮宮給我的別樣感受

法國塞納河

“倒退了幾個世紀,像我們的前輩在17世紀所做的那樣,這有點可笑。”公共衛生歷史學家Patrick Zylberman說。“這表明人們在疫情流行期間有多緊張。”

這條新聞,讓我想起了前幾年在巴黎時的盧浮宮印象:

法國是我最想去旅遊的國家,沒有之一。

最早對巴黎的記憶,應該是小時看日本劇《血疑》,女主角幸子的姑媽,一直生活在巴黎,優雅的氣質給童年的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待看過《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茶花女》、《最後一課》等作品,知道了雨果、莫泊桑等文豪,瞭解戛納電影節、蘇菲瑪索以及更多法國文化後,也便對遙遠的法國,有了嚮往。

當我飛抵戴高樂機場後,隨處可見的指示牌除了法語、英語就是中文,讓我覺得親切自豪。巴黎,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豐富的博物館文化:

比如盧浮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收藏了人類文明上最嘔心瀝血的藝術結晶。

我看後的印象:

一是終於親眼目睹盧浮宮鎮宮三大寶真容:蒙娜麗莎的微笑,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像

盧浮宮員工因疫情放鬆監管《蒙娜麗莎》:盧浮宮給我的別樣感受

我特意拍了難得一見的維納斯的背影。

珍品比我想像的高大很多,比如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等。講解說,歐洲文明源於希臘文明,古希臘人關於神的雕塑都個高體壯,他們認為神是“雌雄同體”,所以雕塑常不男不女狀。

講解說,勝利女神像帶給後世很多靈感,比如耐克,勞斯萊斯的logo設計者,比如泰坦尼克號電影中的甲板上造型等。耐克設計者曾看此雕塑連續3天,突發靈感。

珍品自有其珍稀處,《蒙娜麗莎的微笑》,無論是作畫技巧還是畫板材質等,都有很多創新,所以才有現在這效果:比如無論哪個角度看,蒙娜麗莎都在對我們微笑。

難怪《蒙娜麗莎的微笑》展廳人數最多最擁擠。《蒙娜麗莎的微笑》被偷又追回後,盧浮宮增加2800多警力,因法國警察槍中無彈,所以還增加了荷槍實彈的軍特警;


盧浮宮員工因疫情放鬆監管《蒙娜麗莎》:盧浮宮給我的別樣感受

《蒙娜麗莎的微笑》展廳人數最多最擁擠


二是油畫珍品多。記錄了中世紀,文藝復興或十九世紀等等時期人文,當然中世紀大多是宗教畫多,按講解說法那是個黒暗的、被控制的時代;

三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寶多。如埃及古墓葬發現的木乃伊和麵具彩畫等,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會重返,所以棺材上畫的是棺材主人認為他來世將過的生活場景。

古埃及人也有活人陪葬,三口大壇,分大小分別裝輕壯男,年輕女,童男女等,想起還是很殘忍。我特意問了咱們的中國珍寶,聽說放在楓丹白露狩獵宮。

除了盧浮宮,在巴黎印象深刻的還有街頭的敘利亞難民,當我看到這一家四口(見下圖)相偎取暖時候很難過。

盧浮宮員工因疫情放鬆監管《蒙娜麗莎》:盧浮宮給我的別樣感受

流浪巴黎街頭的敘利亞難民

兩個孩子只有3歲、5歲左右,一家人在巴黎街頭露宿,爸爸抱著孩子們,年輕媽媽去垃圾袋翻尋食物。我想下車給他們送點錢,但導遊不允許。那一刻,我被觸動,不禁深深地祈福祖國國泰民安,我的同胞們不會淪落到異國去乞討流浪。

我是喜歡旅遊的,因為去未知的地方探索,會讓我們的心得到滋養和療愈,所以迄今為止去了近30個國家,當然,我還會繼續。

盧浮宮員工因疫情放鬆監管《蒙娜麗莎》:盧浮宮給我的別樣感受

每次出國必穿旗袍的我在巴黎街頭

若您看後有同感或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專注情緒管理和壓力調適十餘年,歡迎您關注“曉莉心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