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不識字,使用了前朝的銅錢,會怎樣?

古代老百姓就算識字,用前朝的銅錢也沒什麼問題。比如唐朝的銅錢實際上一直用到南宋,而且在南宋時,唐朝的銅錢比宋朝的鐵錢更值錢,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它是銅的。

(宋朝鐵錢) 所以實際上之所以說唐朝的銅錢仍然可以在宋朝流通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曾經是上個朝代的貨幣,而是因為銅錢本身的原材料銅在當時的價值。

而在唐朝之前,民間主流流行的錢幣仍然是“五銖錢”,包括隋朝的官方鑄幣標準也是“五銖錢”。

原因很簡單,因為“五銖錢”的意思就是一枚銅錢重五銖。銖是古代的重量計量單位。24銖相當於1兩,16兩相當於1斤。“五銖錢”實際上解決了分割的相對較小、較標準的計量單位,不需要朝廷橫加干預,所以在民間流傳得廣流傳得久。

(貨布、貨泉) 很顯然王莽並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新朝託古改制,搞出來的貨布(類似戰國時期趙布)、貨泉(類似秦半兩),實際上目的就是為了盤剝,和後來劉備的“直百錢”有得一拼。“一布當貨泉二十五”明明一個貨布用的銅差不多隻有2個貨泉的分量,卻要值25個貨泉,這不就是搶麼?老百姓當然不答應。

原因也很簡單,開元通寶每10文重1兩,每1文的重量稱為1錢,而1000文則重6斤4兩。實際上它奠定了另一個計量單位“錢”,也就是每1兩可以分為10錢。這比“五銖錢”的24銖1兩,卻一枚是5銖,這種計量方式更科學。所以此後1000多年來,只要是銅錢鑄造,基本上都是按照"開元通寶”的標準鑄造的。


歷史上只有3個半朝代是統一過貨幣的,分別是秦朝、唐朝和清朝,那半個就是王莽的新朝。所以漫漫歷史長河中,特別是大分裂時代,民間用前朝的錢實屬正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