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懲罰=教育?這是門學問


孩子做錯事:懲罰=教育?這是門學問

山伯教育


我見學生小童在抄古詩,我問她為什麼在抄同一首古詩,她說因為忘記關水龍頭,所以被爸爸罰抄。

我看著面前這位10歲的小姑娘,對其家長的懲罰方式啞然失笑。

孩子犯錯需要懲罰嗎?我認為當然需要。我們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懲罰不是目的,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

很多家長都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給予相應的懲罰,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很多時候採取的方式方法好還是不好,適合與否,歡迎家長討論留言。

一、 常見的錯誤懲罰方式及其危害

1. 暴力棍棒式

很多家長秉持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觀點,孩子犯了錯,打一頓就能解決問題。

近日,一段爸爸暴打孩子的視頻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視頻中,孩子跪在床上,爸爸拿著竹板,對著孩子的腰背、屁股、大腿等處進行了猛烈的擊打。

孩子做錯事:懲罰=教育?這是門學問

山伯教育


竹板落下的聲音,隔著屏幕都讓人感覺很疼,何況正在受打的孩子。

因為孩子偷花了家裡7000塊錢,所以爸爸通過這種棍棒式懲罰來教育孩子。

爸爸的初衷是好的,孩子現在偷家裡的錢,若不及時教育,以後就可能偷別人的錢。爸爸是為了把孩子從歪道上引回正途。

但是,從視頻上看,孩子在疼痛下極力阻攔爸爸的擊打,是否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得而知。

賽爾瑪·弗雷伯格說:打孩子是一種惡性循環,因為孩子從中學不到什麼,於是這種犯錯和被懲罰的循環便會無休止地延續下去。但當孩子控制頑皮衝動的這種動機源於一種對外界權威和懲罰的恐懼,那麼以此為基礎的良知就非常不可靠。

如果不能讓孩子從心理上認識到錯誤,孩子只是記住了身體上的疼痛,並沒有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魏大勳在綜藝《做家務的男人》中,回憶起小時候因為貪玩被爸爸暴打的事。

孩子做錯事:懲罰=教育?這是門學問

山伯教育


剛開始,魏爸爸還得瑟地說:沒我那管,你也不一定有今天。聽到這話,魏大勳直接懟了爸爸一句:那是按你的設計走的嗎?

剛開始還一片融洽的家庭氛圍瞬間就變得緊張起來,魏媽媽趕緊圓場:那時候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好。

魏大勳已經忘了當年所犯的具體錯誤,就記得爸爸對著他狂扇嘴巴子。雖然長大後魏大勳明白爸爸那麼做是為了他好,但回憶起來還是滿臉的心酸和委屈。

魏大勳身上的傷痛好了,但心上的傷痛卻持續了好多年。所幸,他藉著節目與父母進行了和解,逐漸化解心中的痛。

可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小時候接受了父母打罵,又有多少人能在長大後與父母和解,為自己療傷呢?

2. 假裝遺棄式

在日本北海道,一個7歲的男童在出遊時,用石頭砸路邊的汽車和行人。孩子的父母很生氣,把孩子趕下車並獨自留在森林裡以示懲罰。

父母並不是想遺棄孩子,只是想給熊孩子一個教訓。過了5分鐘,父母覺得懲罰夠了,回來找孩子,但是孩子已經不知所蹤。這時,父母慌忙報警。

孩子做錯事:懲罰=教育?這是門學問

山伯教育


事發的森林時常有熊出沒,孩子走失時孤身一人,沒有攜帶任何食物和水。經過6天的搜救,孩子終於找到了。所幸的是,孩子的身體並無大礙。

有一位網友說:如果孩子真的向路過的車輛扔石子,那不是因為他缺少管教,也可能是他缺少愛和關注。

父母看似負責任的管教,無疑給孩子的心靈又狠狠地添了一刀。孤身一人在陌生的森林裡,面對時刻有可能出現的危險,孩子心中的恐懼足以把他吞噬。

在巨大的恐懼面前,孩子早就不記得自己犯過什麼錯,只會對遺棄自己的父母表示深深的怨恨。即使後來成功被救,面對父母時也更多的是不安與恐懼。

無獨有偶,在山東煙臺海陽市,一個6歲的女童不聽話,氣急了的爸爸把她丟在了黑乎乎的荒郊野嶺。待家長氣消之後,找不到孩子,只得報警找回孩子。

孩子做錯事:懲罰=教育?這是門學問

山伯教育


家長在孩子面前是強勢群體,喜歡用「你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種方法逼迫孩子聽話,表面上,孩子順從了,但這往往給孩子造成了強烈的不安全感。

假裝遺棄式的懲罰方法,並不會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反而給孩子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3. 偏離主題式

什麼叫偏離主題式的懲罰呢?就是孩子犯了A錯誤,家長卻給予孩子與A無關的B類懲罰。比如孩子因為忘關水龍頭,被家長罰抄古詩。

家長既想懲罰孩子,又想讓孩子多學習,所以選擇了這種自以為有效的懲罰方式。但是關水龍頭和抄古詩明明是兩件完全沒有關聯的事情,孩子在抄古詩時,並不是真正信服家長的決定。

這種偏離主題式的懲罰方法只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厭惡感,多數時候,孩子只記得被罰抄古詩,至於罰抄的原因,並不會去反思。最終,懲罰效果沒達到,學習效果也不好。

當孩子犯錯後,要如何正確懲罰孩子才能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二、 正確懲罰孩子的方法

1.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熱播劇《小歡喜》中,季楊楊出言不遜被季爸爸當眾甩了一巴掌。孩子確實是犯錯了,但是家長當眾給了孩子難看,刺痛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不但不接受錯誤,反而與家長對著幹,親子關係一度降到冰點。

家長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要注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若是孩子的自尊遭到傷害,會引起更嚴重的問題。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讓懲罰能真正發揮效用。

2. 先說理,讓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

孩子犯錯後,家長不著急懲罰,而是與孩子一同梳理事情的經過,分析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從心理上接受並正確認識到錯誤。

然後,再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懲罰。這樣不僅能讓孩子信服,而且能加深孩子的印象。

家長要牢記,對孩子的懲罰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真正認識到錯誤並改正它。

3. 懲罰的事項對錯誤有意義

孩子犯錯後,家長選擇懲罰的事項要對所犯的錯誤真正有意義。

比如孩子頑皮打翻了牛奶,家長可以懲罰孩子今日不喝牛奶並收拾杯子,而不是被懲罰寫100道數學題。

讓孩子明白犯錯之後會有相應的懲罰,可以培養孩子的因果意識,下一次做事前可以預估後果。但如果懲罰事項並不針對錯誤,孩子就容易陷入未知的困境,並對未知的懲罰形成一種恐懼感。

4. 懲罰強度要適應孩子的年齡段

家長的懲罰強度要與孩子的年齡段相適應,比如同樣是小孩頑皮,六歲的孩子可以堅持罰站五分鐘,但三歲的孩子就只能堅持兩分鐘。

如果以六歲孩子的標準要求三歲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二次懲罰。家長會認為孩子不重視懲罰,肯定是沒有認識到錯誤,懲罰必須加倍。這樣就容易形成惡性循環。

孩子犯錯不可怕,只要家長們重視懲罰這門學問,選擇正確的懲罰方法,便能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契機,讓親子關係更加和諧!


作者┃青央,一個努力碼字的小女子

來源┃山伯教育-專注禮育養育教育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