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八)迴盪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上空的鐘聲


煙花三月(八)迴盪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上空的鐘聲


據史料記載: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中國歷史上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隨之開始,至1938年2月5日,日軍姦淫、屠殺南京軍民達34萬人。南京失陷後未及逃出的野戰救護處處長金誦盤及其科長蔣公谷兩位醫生於1938年2月15日搭美僑李格斯的汽車作南京陷後對市區的首次巡示,蔣氏於其《陷京三月記》有如下之記載∶“出新街口,經太平路,夫子廟,轉中山路,沿途房舍,百不存一,……行人 除敵兵外,絕對看不到另外的人,一片荒涼悽慘的景象,令我們不忍再看。”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立在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場地及“萬人坑”遺址之上。1937年12月期間,侵華日軍曾在江東門集體屠殺一萬多名中國俘虜及平民,遇難者屍體經慈善團體就地掩埋於“兩個水塘和一條壕溝內”。1984年、1998年和2007年期間,曾先後三次在此地發掘近千具遺骸,經史學、法醫學、考古學等多學科鑑定,確認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骸骨。

為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啟迪今人和後人,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於1985年8月正式建成開放,後經1994年至1995年,2005至2007年兩次擴建,佔地面積約120000多平方米,展陳面積達18000平方米,館藏文物史料20萬餘件。新館於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0週年之際建成開放,分展覽集會區、遺址悼念區、和平公園區和館藏交流區等4個功能性區域,是一座紀念性的遺址型歷史博物館,是中國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也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

我們到達紀念館已是下午2時左右,這是一天裡最熱的時間,可紀念館的門外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大家一面觀看著館外死難同胞的各種雕塑,一面緩慢地向館內移動,未進館內,灰色的基調,迎面300000萬的數字,象一把利箭直刺每個人的心臟,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瞬間遍佈全身每個細胞。進的館內,我們在導遊的引領下,沿著比較昏暗的過道,緩步來到了展廳,從視頻、圖片、實物、復原的屠殺現場到萬人坑內的具具白骨,大家的思緒彷彿回到了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回到了1937年底的南京城,面對著手無寸鐵的同胞,日本的儈子手們毫不手軟,姦淫、擄掠、屠殺,無惡不做,時間竟長達兩月之久,完全沒有了一點的人性,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們也是人,也有妻兒老小,為什麼在中國的土地上竟變成了野獸。

我曾經看過電影《金陵十三釵》,就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被日軍侵佔的中國南京,在一個教堂裡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一個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國人、一群躲在教堂裡的女學生、14個逃避戰火的風塵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在危難時刻,13個平日裡被視為下賤的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代替教堂裡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

在這裡,我想起了《南京大屠殺》的作者張純如,一個柔弱的女性,卻用鐵肩擔起了道義,她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進行了大量採訪,首次發掘了許多重要文獻,首次以英文的書籍形式向西方揭露這段歷史,打破了西方社會對南京大屠殺60年的沉默。可惜的是,這位勇敢的女性,卻選擇了自殺,年僅36歲。

我還想起了《拉貝日記》和他的作者約翰.拉貝,是他在“南京大屠殺”期間一手組建起“國際安全區”,挽救了25萬中國百姓的生命。南京大屠殺過後,拉貝在戰時的德國發表了多次演說,講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並向希特勒遞交了記錄暴行的膠片。其所著的《拉貝日記》於1997年出版,被譯為中、英、日、德四種語言,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


走出展館,一種無法抑制的悲憤把心裡堵的滿滿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日本至今不承認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日本政要無視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的感受,每年公然祭拜“靖國神社”,充分說明了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展館外菸火繚繞,鐘聲迴響,不少同胞在為死去的亡靈祈禱,我想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這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努力工作,報效國家,避免南京大屠殺歷史悲劇的重演。

2014年12月13日,國家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首次設立了公祭日。鐘聲在持續,參觀的人流也在持續,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從鐘聲中警醒,從鐘聲中反思,從鐘聲中獲取進取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