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遷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戰略失誤?

埋首故紙堆


明初遷都北京主要是因為朱棣喜歡遷都。 而明末朱由檢也想遷都,但是結局是完全不同。一個是興盛,一個是末路。 明朝其實已經擁有了大面積的北方地區,都到了庫頁島以北了。

1:遷度北京是為了大戰略需要。

2:朱棣住在南京故宮,心裡非常不舒服。因為他是奪自己侄子的江山,心裡老發虛,做噩夢,畢竟朱允炆下落不明。

3:為了很好的抵禦北方元朝餘孽。

4:北方地區也很大,為了南北兼顧,好中間調度。


不管那一樣最主要的是朱棣是皇帝,他說遷你就得遷,你不遷也得遷。不過在北方北後金佔領後大面積東北後,北京的位置就很危險了。而明末的朱由檢一點也沒繼承朱棣的優點。崇禎心裡一直想遷都南京,可是大臣就是不說。這皇帝也不說,最後只能等待滅亡。你說崇禎你一個皇帝咋就這麼膽小呢? 明末北京就是前沿陣地了,還不遷走就是在找死,最後真的死了。



你說兩個皇帝差距怎麼就那麼大呢?


歡迎您的閱讀與評論。


夢想努力樂觀


【文殳子云】 明朝遷都北京不是戰略失誤,而是朱棣做出的主動戰略選擇,一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幽雲十六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和軍事位置,二是明初仍需持續討伐北元政權,三是定都南京諸多不便,加上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明朝中後期雖然數次被兵臨城下,但不影響這是明初正確的戰略選擇。具體分析如下: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皇帝朱棣在新建的北京奉天殿舉行大典,標誌著遷都正式完成,這是北京繼遼陪都、金國中都、元大都之後又一次成為王朝首都,意味著國家政治中 心重回北方。

一、幽雲十六州對中原政權十分重要

要講北京,不能不講幽雲十六州,這片區域主要包括今天華北、晉北地區,在冷兵器時代,對中原政權來說是和長城同等重要的戰略地帶。而定都北京,可以將幽雲十六州牢牢控制手中。《宋史·地理志》言,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

1. 它是中原政權的天然戰略緩衝地帶

草原民族擅長騎兵作戰,跨過幽雲十六州,西線可以沿汾河河谷、太行山一路南下,控制關中平原及長安;東線則可以直接進入華北平原,攻擊洛陽、汴梁。中原政權依託幽雲十六州內的燕山、太行山等天然山脈,利用沿線長城和重要關口,能夠以較少的兵力、較低的成本,憑藉易守難攻的地勢,有效防範草原民族南下襲擾和攻擊。否則,要想在平原地帶防禦騎兵,需以高額成本修建城池、壕溝等,任何一個朝代都難以承擔這種長期的支出。

2. 它是中原政權容易控制的養馬區

在古代,馬匹既意味著戰爭機動和衝鋒陷陣能力,又是通訊、後勤保障的重要工具,是衡量王朝戰爭水平的集中體現。但是,與草原牧區相比,農耕地區養馬成本很高、效果遠,根據古代農業生產力估計,養一匹馬所需要的土地,種田可以養活二十五個人,這對封建朝代來說是難以承擔的。而且,養馬不能一匹一匹分散養,要有美草,有甘泉,有曠地,才能成群養,才能養出符合長途奔襲、能駝重物的戰馬。因此,從周代開始便有專人負責,馬政是重要的政府工作。

《禮記·月令》:仲夏之月,'遊化別群,則縈騰駒,班馬政二又。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戒,班馬政,"

從經濟成本來看,中原政權與草原政權以物換馬是划算的,但從軍事角度來看,中原政權要自己掌握好的養馬區,實現戰馬自給自足,否則必會受制於人,意味著中原政權對草原政權幾乎只能採取守勢,其中漠南晉北地區是與中原王朝地理位置很近,也是容易控制的,幽雲十六州與傳統漠南養馬區域高度重合。 明初, "太祖起江左, 所急惟馬, 屢遣使市於四方",但仍然效果不佳,嶺北一戰多年攢下的數十萬匹馬匹盡失,此外再沒發動大規模的北伐行動。

3. 中原政權失去幽雲十六州教訓慘痛

936年,後晉石敬瑭向遼國稱臣,並割讓幽雲十六州,到1368年,明朝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幽雲十六州在非漢政權手中整整455年後,終於再次迴歸到漢族王朝統治,期間後晉、後周、北宋三個政權雖然幾經努力,始終未能攻下,反而被數次攻破國都,遭受無數慘痛教訓。

  • 947年,遼朝耶律德光率軍攻破汴梁,後晉滅亡;

  • 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打幽雲十六州,因疾去世不久,北宋取代後周;

  • 979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兩次伐遼,企圖收復但都慘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

  • 1004年,遼蕭太后領軍深入宋境,宋真宗遷都不成後親征,在澶州簽署城下之盟;

  • 1127年,金國攻破汴梁,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二、北元政權強大,明朝需持續攻擊

1. 北元軍事力量仍強

明初,在朱元璋八次北伐後,北元退守漠北,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失去權威,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部落,其中韃靼部仍保有“蒙古大汗”正統名義,本雅失裡稱汗後勢力大增,與太師阿魯臺欲統一三部,隨後集合整個蒙古草原再與明廷抗衡,因靠近明朝邊境,時時南下騷擾邊境和掠奪物資。1409年,朱棣派使臣出使韃靼,表示希望“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主朔漠,彼此永遠相安無事。豈不美哉!”,但韃靼拒絕善意,並斬殺明使。此舉令朱棣大怒,隨即派靖難功臣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率十萬部隊北征,但因輕敵冒進,孤軍深入,以致全軍覆沒。

明史記載,“有鬼力赤者篡立,稱可汗,去國號,遂稱韃靼雲。”“時鬼力赤與瓦剌相仇殺,數往來塞下,帝敕邊將各嚴兵備之。”

2. 遷都北京利於降低北伐成本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同時立汴梁為北京,一方面作為指揮部,一方面便於集結兵力、儲藏軍糧軍械,隨後陸續發動了八次北伐,沉重打擊了殘元勢力。朱棣即位後,韃靼部落又強大起來,不斷南下襲擾為了進一步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至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朱棣親自率領明軍五次北伐,分別攻擊韃靼、瓦剌和兀哈良部落,進一步削弱了蒙古勢力,迫使其承認明朝宗主國身份,在一定時期內保證了明朝邊境的和平安定。但是,北伐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如果當時京城還在南京,無論是兵員集聚、作戰指揮、後勤支持等,成本會遠遠上升,恐怕明朝的強盛國力也經不起陸續的北伐,所以朱棣令太子在南京監國,自己到北京駐守,以便指揮調令各方。

三、北京是朱棣的龍興之地

1. 朱元璋定都南京也不太滿意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初,對南京作為都城也是不滿意的,有三個方面原因:

一是中國曆代的政治中 心一直是在北方,當時漢族政權再次恢復中原統治,天下民心無不歡心鼓舞,而歷代建都南方的政權總有偏居一隅的感覺,加上歷次北伐無一成功,如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和南唐等,而是上一個漢族政權南宋定都臨安(杭州),讓人詬病多年,定都南京不利於民心集聚;二是元朝殘餘勢力仍然強大,包括元順帝仍在、各地軍事集團尚未解決,仍伺機從北、西北再次進攻新建的明朝政權,建都南京地理位置太過遙遠,對情勢變化會鞭長莫及;三是南京地表下沉,南高北低,在風水是不祥徵兆,對王朝延續和子孫後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遷都,先後考察了長安、洛陽等地,還派太子朱標前往關中巡察,但返回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當時已64歲,傷心痛苦之下,也打消了遷都的念頭。

2. 靖難之役後的南京讓朱棣難以放心

朱棣雖然“靖難”的名義攻打建文帝,攻佔南京後自稱從朱元璋手裡繼承地位,但仍然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即位初期大肆株連屠殺建文舊臣,史稱“瓜蔓抄”,如方孝孺、練子寧、陳迪、黃澄等,史載“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又恢復錦衣衛,設置東廠,任用宦官外監,防範謀亂、行刺等行為,加強專制統治。

另外,南京位居江南,處於當時的文化中 心,世家大族多居於此,以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為例,當年會試錄取51人,全部為南方人,落第的北方人聯名上疏,朱元璋下令複審考卷並增加北人數量,但考官認為北人文理不佳而拒絕,朱元璋罷免後重立61人,又全部是北人,此案一方面反映南方確實比北方文化氣息濃厚,人才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朱元璋主動籠絡北方士人之心,以擴大統治基礎。反觀朱棣南京即位後,對當地官員、士族大肆屠殺,與其結怨甚深,短時間內都難以籠絡,各大氏族依附新朝意願不高,甚至存在反叛可能,朱棣潛在的統治成本會很高。

3. 朱棣勇武兼具

洪武初年,為加強朱家統治力量,確保明朝長治久安,朱元璋分封二十四子為王,其中朱棣受封燕王,封地北平。當時,明朝除了供給糧食,藩王還需負責築城屯田、訓將練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等。

朱元璋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朱棣本身具備較強的軍事能力和武略,在長期與蒙古部落作戰中戰績顯著、威名漸現,一度擁兵十萬,而寧王朱權也達到"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成為南京政權的威脅。

《明史·成祖本紀》記載“同晉王討乃兒不花,晉王怯不敢進,王倍道趨迤都山,獲其全部而還,太祖大喜,是後屢帥諸將出徵,並令王節制沿邊士馬,王威名大振。”

4. 北京是朱棣龍興之地

朱棣經營北平多年,一方面與各方勢力關係比較緊密,具有很好的統治基礎;另一方面,在靖難之役中,朱棣藉機擊敗並收復寧王、代王及遼東勢力,鞏固了北平的軍事地位,完善了北平的防衛體系。因此,雖然北平緊靠邊疆,但依託險要地勢,朱棣有充足的自信能搞保證京城安 全。此外,“天子守國 門”的氣勢,加上皇宮、皇陵都在前線的事實,可以使朝廷上下在面對危機時更有抵抗的決心,避免像以前西晉、北宋一樣放棄北方。

同時,朱棣為遷都北京提前籌備,採取了多項措施:一是改北平為北京,稱為“行在“,並作為歷次親政的準備基地,逐步提高了北京在明朝政治版圖上的地位;二是遷徙北京周邊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充實北京人口數量;三是疏浚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保證後續京師所需物資和稅賦轉運順暢;四是嚴懲或免職反對遷都的官員,顯示皇帝遷都的堅定決心,保證遷都各項工作順利開展;五是從永樂五年開始,歷時十四年,完成北京皇宮和北京城修建,隨後下詔遷都,以北京為京師,在南京虛設一套行政機構。


結語:朱棣遷都北京,符合當時的形勢和需要,是政治、軍事等諸方面的主動戰略選擇,也為後世建了一座文化名城,影響深遠。


文殳子


針對明朝遷都到底是對是錯,應該客觀的去評價。我將針對明朝遷都的情況做以下幾條的分析:

一、明朝前的北京:

明朝前的北京也是遼的南京,金元兩代的古都,元代稱為大都,已經屬於北方比較有影響力的城市,有作為都城的前提條件。另外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環山,可以俯瞰整個中原地區,屬於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進可攻遼闊的北方草原,東北的遼闊的疆域,退可進中原腹地,是各朝代最喜歡的經濟,政治,文化都城。

二、明朝洪武年間的遷都計劃:

其實在明朝建立初期,大明帝國的締造者朱元璋就有意遷都,為此,朱元璋把金陵改為應天府,稱為南京,把開封稱為北京,自己的老家鳳陽府定為大明中都。朱元璋最理想的遷都地即為關中,曾派太子朱標考察陝西關中地,可惜太子朱標回來後就因病逝世,所以朱元璋的遷都計劃也就擱置了。

三、朱元璋分封藩王,燕王朱棣鎮守燕京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歲的朱棣受封燕王,封地即為後來的北京,但是由於年齡太小,沒有立即奔赴封地。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準備讓17歲的燕王去當藩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正式就藩燕京。之後多次參與北方軍事行動,兩次率軍北征,招降蒙古乃兒不花,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力。

四、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公元1403年,靖難之役後,朱棣正式成為大明帝國的主人,正式啟用永樂作為自己的年號,都城南京。但是明成祖朱棣對北平的感情異常深厚,永樂元年,朱棣在朝堂之上接見禮部尚書李至剛,李至剛認為,北平為皇上龍興之地,應遵循太祖皇帝另設一個都城的制度,將北平升為北京,作為王朝的第二個都城。

長期生活在北方的朱棣,對南方天氣的不適應,另外攻入南京後建文帝“死不見屍”這件事,時刻困擾著朱棣,因此長期夜做噩夢,使朱棣更加懷念故地北京。後面經過多方謀劃與思量,最終朱棣將大明帝國的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五、遷都北京的利弊

遷都北京相比之下利大於弊,北平地處北方平原最北端,將都城遷入北京,帝國的軍事力量大量的北移,保衛著北京的安全,其實對北元的殘餘勢力以及虎視中原的北方勢力起到一定的震懾力量。另外,遷都北京保護著廣闊的中原腹地以及南方富庶之地,保證了帝國的糧食產量以及府庫稅收,保證軍隊的軍餉發放,側面也提高了整個軍隊的整體作戰素養,天子守國門,一直延續著整個明朝。明朝之後,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比較困難,甚至清朝初期,清朝的軍隊還在不斷的向南推進,不再像以前那麼快速的推進軍事力量進攻。

總而言之,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對明朝以及整個中國的政治格局具有深遠的影響,從1421年至今,北京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延續了六百多年,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


三豐讀歷史


我不知道這個問題如何能回答得有意義,難道現在科學家已經在超級計算機上建了大萌的模,遍歷了定都洛陽、西安、應天、濟南、懷來的所有解?

大萌朝遷都之後幾十年就亡國了嗎?並沒有,延續了二百多年,可見它在統治人民方面是成功的。似乎不能假定一個王朝可以無憂躺到二百多年,至少之前的北宋、大金、南宋(南宋的軍隊基本是重建的)、大元都不是,大遼庶幾近之。明朝能在北京維持二百多年,不能說明“遷都北京是對的”,至少說明明朝圍繞著新都北京而實施的漕運、邊鎮等等政策對應當時的局面還是有效的咯。雖然京軍在弘治以後廢掉了,可是蒙古人也足夠弱雞啊,不要緊。此外建都北京對北方居民也帶來一些好處麼。至少我個人覺得在北方有個大城市能夠方便華北之人來遊學還蠻好的。要知道建文朝的黑歷史之一可是廢除了北方五省的官學啊……

至於扯到現代化的問題就更無聊了。這世上只有西歐進行了原發的近代化,只有英國進行了原發的工業革命。而這一切是建立在西歐人以強大武力為後盾、吸納全球技術、佔有全球資源的基礎上的。這個過程裡中國扮演了奢侈品、成癮品生產國的角色,只需要有些近海兵船維持港口秩序,就自動有人上門買貨,當然沒什麼發展海軍的動力。鄭和艦隊也無非扮演一個武裝絲綢推銷員的角色。大萌官方根本沒有做好消化買回的香料的準備,拿來抵公務員工資…我覺得期盼安南、日本、蒙古再強一些,或者大萌打打內戰,進一步刺激山寨改進西方火器的步伐、促成軍隊近代化還現實一點兒,實在不行架空建文帶兵流亡海外也行啊……天朝物產豐盈除了先進軍事技術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本來就是真的。天朝和其它主要文明天區地隔,技術傳入都吃不上熱乎的(所以論證天朝一切技術本土起源的也很可以理解,祖先留下的怨念麼),能搞出造福若干全人類的技術已經很厲害了好不好,你們不要埋怨祖宗了…

這世上會有一個定都別處、比本位面統治得更好的大萌嗎?這讓我想起了新出的《建豐二年》。是啊,(我心目中的)王朝史就是這樣成王敗寇的學問。可是如果隨便邁過界限,不就成為野老村言、鍵盤內閣了麼。





MR劉JL


明朝建國時期朱元璋之所以建都南京,主要是因為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時候,北方還沒有收復,當時的北元朝廷還在,直到當年徐達、常遇春率北伐軍進入大都之後,漢人才收復了後晉時期割讓給遊牧民族的燕雲十六州。

元朝殘餘勢力逃亡大漠之後,雖然被明軍屢屢打擊,但是因為遊牧民族來去如風的習性,即使北元朝廷被藍玉擊垮,蒙元勢力分裂成靼韃和瓦剌兩部分,他們仍然是大明王朝最需要提防的敵人。

為了更好的打擊瓦剌與靼韃,明朝開始是分化其中的一部分為自己的部屬,這其中便有朵顏三衛,後來在永樂皇帝靖難之時,朵顏三衛便出兵相助,為永樂登基立下功勳,因此他們得到了距離漢族最近的草原。

光是如此並不能瓦解蒙古人的攻勢,於是朱棣決定遷都北京,首先歷代強盛王朝都是定都於北方的,例如秦漢隋唐都是定都西安,而且在冷兵器時代中國的威脅大多來自北方,無論是犬戎東胡、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還是蒙古,他們幾乎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

再加上朱棣在北京鎮守多年,深知此地乃是中原之門戶,只要燕山防線不失,可保中原大地無虞,於是便立下“天子守國門”的規矩,雖然這個門不太好守,屢次被蒙古、女真等部落突入到北京城下。

但是明朝亡國並不能指責是遷都北方之故,所謂“江山穩固在德不在險”,雖然是套話,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不是明朝後期土地兼併太過厲害,也不至於引起陝西農民起義,不是因為農民起義與女真入侵攪和到一起也不至於那麼難剿滅,不是農民起義屢剿不滅,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始終沒有休養生息的時候,光憑几十萬人口的女真是沒有能力席捲天下的。

明朝後期朝廷之中的黨爭已經愈演愈烈,大臣們非齊浙楚黨就是東林,雙方許多事情都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根本沒有幾個能夠幹實事的臣子,好不容易有那麼幾個會帶兵的文臣也被崇禎自己殺得差不多了。

而且朱棣雖然遷都北京,但是南京依然是作為陪都存在的,裡面六部班子都有,只是手足無措的崇禎根本沒想到派太子去監國,如果當年崇禎讓太子朱慈烺去南京監國,起碼後來的南明小朝廷不會因為“擁唐擁桂”而自相殘殺,也算間接的為反抗清軍保留力量,說不定能夠與清朝劃江而治。


飛凡看歷史


導語:

明朝遷都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明智之舉,並非戰略失誤。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朱棣遷都北京在軍事片、政治上、文化上、經濟上都有很大的戰略意義。那麼有人會問了,明朝遷都北京,那不是和北方遊牧民族更近了嗎?那麼,收到遊牧民族侵擾的危險也就更大了。我認為,其實對於遷都北京這樣的事件,我們必須站在朱棣的角度來考慮。


在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將他的兒子們都奉為王鎮守疆土,朱棣被封燕地(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是為燕王。朱元璋封朱棣為燕王是有基於軍事上的考慮,因為元朝剛剛滅亡,元朝勢力北遷,北方急需要一位能征善戰的大將鎮守,朱棣是最好的選擇。燕地進可攻退可守,如果北方遊牧民族進犯,完全可以依靠長城要塞阻擋。即使遊牧民族通過了長城要塞,也有地形複雜的燕山山脈進行阻隔。因此朱元璋將朱棣擺在了國門口的位置。


朱元璋駕崩後,朱元璋的嫡孫朱允炆即位,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朱棣經過四年的征戰,終於奪取了皇位。在奪取皇位之後,朱棣便迅速的開始了遷都北京的計劃。那麼,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呢?遷都北京是重大失誤嗎?

1.防止武將造反

歷史上,武將造反屢見不鮮,許多武將擁兵自重,依靠著自己的軍事力量起兵造反,最後奪取皇位的都大有人在。朱棣是從起兵的,朱棣知道這個地方的險要之處。倘若朱棣在奪下皇位之後,在南京稱帝,那麼燕地誰來鎮守?倘若有人守住這個地方,那麼朱棣百年之後,朱棣的兒子繼承了皇位,會不會也有人像朱棣當初一樣,自燕地起兵造反呢?


那麼,武將不能選,自己的兒子鎮守可不可以呢?當然不可以,朱棣自己就可以當個反面典型。如果朱棣派他自己的兒子去鎮守燕地,那麼他的兒子恐怕也會跟自己一樣起兵造反,鬧得個骨肉相殘的下場。那麼,與其讓別人守著國門,不如天子守國門。

2.防止金陵的文武官員反攻


大家知道,朱允炆以仁慈著稱,他的仁慈影響在官員心中就下了很深的印象。靖難中,有人多官員在大兵壓境的時候依然維護著他。靖難之後,有許多不願服從朱棣的官員,在金陵附近隱居起來。他們相信朱允炆並沒有死,自己一定會等到朱允炆回來的一天。


在儒家觀念的影響下,這些忠誠的官員將領極有可能報仇雪恨。比如寧願被誅十族,也不願意屈服朱棣的方孝儒。更有一個景清,因為刺殺朱棣而被凌遲、滅族、滅鄉。如果我是朱棣,我也肯定不願意在這晦氣的地方待下去。假如,真的有靖難遺孤反攻,那麼搞不好明朝都有被滅的可能性。

3.在燕地稱帝,攻打蒙古更加順利


朱棣是出了名的能打仗,他南征北戰幾十年擁有很強的軍事判斷能力。而且朱棣也有很大的雄心壯志,他從頭到尾一直想要滅蒙來擴大大明朝的疆域。這一點,無論在他青年時期還是晚年時期的經歷都可以看出來。如果在燕地稱帝,朱棣將更有機會,衝出長城北上清除元朝舊部,將大明朝的疆域面積擴大。

4.燕地稱帝,能夠依靠京杭大運河控制全國

隋唐時期的京杭大運河直通南北,這條京杭大運河無論是運載能力,還是防洪抗旱的能力都極為強大。加入定都北京,在交通並不發達的古代,京杭大運河將是一個快速的通道。


假如發生戰事,在明代,京杭大運河就可以運載大量的士兵投入到戰場。假如發生災害,明朝可以利用京杭大運河,將賑災糧食快速送達,利用京杭大運河也可以用來運輸稅收糧食。簡單地說,在交通部不發達的明朝,京杭大運河可以幫助明朝控制全國。因此,位於京杭大運河主幹上的燕地能夠起到控制中樞的作用。

總結:朱棣在靖難之役之後遷都北京,是綜合了多方面的利益考量而決定的。綜合上述,我認為,明朝遷都北京,並不是戰略上的失誤,而且一項明智之舉。


一觀瀾


明朝遷都北京的決策是正確的,明朝之所以遷都北京是當時北方邊患比較嚴重,受韃靼和瓦剌的威脅,所以朱棣實行所謂“天子戍邊”的政策,遷都北京,表現其守衛邊疆的決心。

明朝之所以遷都北京是因為朱棣在發動政變之前就是燕王,駐地在北京,勢力範圍也在北京。而南京是建文皇帝所在在,在不明確建文帝是否死亡的情況下,遠離南京既是對自己的保護,同時也有抵禦蒙古扣邊,起到天子守過門的作用

另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也只是權宜之計,實際上他本人對於南京也不是特別滿只是天下的稅賦多出東南,而南京為賦稅彙集之地,集運比較方便,經過元末戰爭,北方多以破壞殆盡,人煙稀少,輕徭薄賦恢復民生為要務,而遷都必然要勞師動眾,因而放棄了遷都北方,隨著全國局勢的穩定,明朝到朱棣時期,經濟有所恢復,遷都北京已是勢在必行,但其放棄漠南以及河套,並將漠南衛所內遷,為後來蒙古諸部進入漠南,也使長城和北京成為邊境埋下隱患,讓明太祖時期的軍事防禦系統遭到破壞,這種軍事舉措遇到無能之君便是帝國的悲哀,後來的土木堡之戰便印證這種說法紜。後來美國學者費正清指出北京“這一宏偉都市遠離它的經濟源泉,維持這一中心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在明代滅亡和在帝國時代結束之前,一直消耗著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財富”。總之而言還是利大於弊






景粼玖序


公元1406年,紫禁城開始修建,到了1420年,紫禁城正式修建完成,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不是重大的戰略失誤,而是一個明智之舉。

1.遷都北京能更好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

北宋時期,由於沒有幽雲十六州的防禦,導致北宋暴露在遊牧民族之下。沒有幽雲十六州的保護導致金軍長驅直入,一馬平川,很快就進入了中原。而到了明朝,朱元璋收復了幽雲十六州,這使得明王朝有了一層保護。在當時元朝退居到了漠北,被稱作北元。北元的軍事實力還是挺強的。遷都北方可以更快的出兵阻擊北元的入侵。加上朱棣在稱帝之前是燕王,所以在北京有自己的士兵,士兵願意聽朱棣的號令。所以在面對北元的入侵時,有更強大的兵力和速度對抗北元。



如果朱棣當時沒有遷都,都城還在南京。那麼土木堡之變後,北元如果入侵到南京,那恐怕明朝也很難再把北元趕回去了。而北元也滅不掉明朝,所以明朝可能在那個時候就不是統一的國家了。中國又會出現南北政權割據的時代。

2.京杭大運河能保證北方的物資

如果說朱棣能夠放心的遷都北京,那京杭大運河是功不可沒的。京杭大運河大大加快了南北方的交通運輸。平時南方的糧食物資可以迅速運送到北京。如果發生戰爭,大運河可以保證前線作戰的糧食充足,還可以把士兵快速運送到前線。



鬆垮大卡司


明朝朱棣皇帝把都城遷到北京,是非常有戰略意義的。


一、軍事戰略,天子坐鎮邊塞

北京地處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的交匯之地。可以說,在冷兵器時代,北京就是軍事戰略的咽喉,而且北京建城之地明皇宮,“滄海遶其東,太行峙其西,後枕居庸,前襟河濟”,也就是說東有大海、西有太行山、北有居庸關、南有黃河。正如陳建說:“幽燕形勝,自昔稱雄,然距邊塞不二百里,無藩籬之固,而天子自為守。所幸胡人惟利在抄掠,無爭帝之志耳。”也就是北京距離邊塞只有200裡,使得天子守國門。所幸的是蒙古沒有稱帝的野心,只有搶劫的短淺眼光。


二、經濟戰略,運河貫通南北

隋唐時期的大運河,到了明朝,依然為南北經濟運輸提供了便利,而北運河的起點,正是北京。由於在明朝之前,南方一直是經濟發展的中心,即便是遷都北京,皇城也同樣可以通過運河經濟貿易,享受到大量糧食、蔬菜等生活物資。而北方的政治中心遠離南方的經濟中心,也間接的為南方相對自由的經濟貿易提供了靈活度。


三、風水戰略,短命的“南京”皇城史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上建都南京的朝代有: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代·楊吳(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而這些王朝,大多數是“短命王朝”的代名詞。

而風水中自古就有“坐北朝南”的傳統,而北京,正好位於明朝的北方,一覽南方大地,而在此前,元、遼、金等,都經營過北京城,於情於理,都是遷都的首選地。


四、個人原因,朱棣的主觀意願

說到最後,其實這才是朱棣遷都北京的關鍵所在,“穩固自身皇權”。北京是朱棣的藩王駐地,朱棣自分封到成功奪取皇位這二十幾年間,在北京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威望,而北京地區對於他的忠誠,在靖難之役中已經通過了重大考驗。放眼全國,就這裡對自己最為有利,這是其一。


草竹道人


對於雄才大略的朱棣來說,並不是戰略失誤,反而是戰略優勢,但是對於後代無能之君來說,都城北京成為了明朝的軟肋。

朱棣在發動靖難之役後,不久遷都北京,一是由於北京是朱棣的勢力範圍,利於朱棣的統治,二是朱棣雄才大略,開疆拓土,六出漠北,定都北京有利於對漠北的統治。

但是自從朱棣去世後,仁宗宣宗父子兩人把明朝的對外策略進行調整,戰略縱深開始收縮,明朝對北方的實際統治區域控制在了長城以內,這樣就使得都城北京及其靠近了邊疆,導致數次的統治危機。

試想如果明朝都城在南京,那英宗也許就不會御駕親征了,那就可以避免土木堡之恥,北京保衛戰也不會發生,後來的瓦剌和女真也不會動不動就要到北京敲敲門,如果在北京附近跑一跑,後來崇禎時期,李自成幾乎都要被消滅了,結果後金在邊界嚇唬嚇唬,崇禎嚇的又調兵回北京,讓李自成又恢復了元氣。

不過換句話說,北京其實自古以來都是少數民族勢力的城市,不然也不會稱為“燕”,如果明朝不定都北京,明朝連長城一線都不一定能守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