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為什麼能準確定性中草藥的功效?

正義之劍158318193


李時珍的代表作是本草綱目,李時珍的父親就是朗中,李時珍的父親本身是不願他子承父業的,但他自己喜歡,又善於專研。李時珍不過是把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經驗。又自己翻山越嶺,自己採藥,自己品嚐,在前人的基礎上增遺補漏,歷時數年,走遍千山萬水,遍訪能人異土,耗時數載,終成本草綱目。古時神農氏嘗百草,種五穀,始稱炎帝。黃帝和岐兩人討論天象,陰陰陽,又談到五臟六府,七經八脈,山支黃之術《黃帝內經》是中醫的曾祖,世代相傳。


淺藍色的天空12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記得讀初中時的一個夏天,全家人都聚在院子裡吃晚飯,鄰居小夥伴正好也來了,他看著我們吃的“狗爪豆”很好奇,然後問了一句:“以前第一個吃狗爪豆的人,他是怎麼知道這種食物必須要用水浸泡過才可以吃?”

狗爪豆,我們客家話又叫虎老豆,摘下來必須要用水先煮一遍,然後再放進清水裡浸泡一段時間才可以吃。這種食物被客家人視為一道美食,煮的時候放點薄荷進去,燜出來味道特別香。但它卻是有毒的,被人稱為素食界的“河豚肉”!

因此每次吃狗爪豆的時候,我就特別佩服歷史上第一位吃這種食物的人,他肯定是中毒了,而且告訴大家這東西很美味,後人就根據他反饋的情況,將狗爪豆水煮加浸泡處理後再吃。

李時珍如何確定中草藥的功效?

前面說了狗爪豆,就是想說明中草藥的發現也是這樣一個過程。從最早的“神農嘗百草”就可以說明,古人對中草藥的研究都是通過發現、嘗試、驗證,最後才將其記錄在冊的過程。

神農嘗百草是一個神話傳說,相傳他的皮膚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體內的五臟六腑,這樣他吃進去的每一種草藥,都可以看到在體內的情況。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實際上我們祖先對於中草藥的研究,靠的是經驗和積累。

李時珍生活在明朝,此時有記載在冊的中草藥種類已經非常豐富,他仍然走訪了很多地方,向漁夫、農民、藥工,甚至是捕蛇者學習,尋找藥書中沒有記載的藥,驗證已經記載的藥,就這樣完成了將近200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

李時珍對中草藥的發現,其實很多是來自民間,比如他記載的“明水”,又稱為方諸水,這是一種貯存在大蚌殼裡的水。書中記載,用“明水”洗眼可以明目,他的這一發現非常明顯是漁夫告訴他的!因為漁夫是長期接觸這些東西的人。不過這種東西我們還是不要輕易嘗試,要考慮細菌和寄生蟲是否會對眼睛造成傷害。

中草藥是我們祖先經過長期的生活發現,並反覆試驗後總結出來的,歷史上不斷有醫藥師對這些經驗進行分類驗證,最終記錄進藥書冊裡。

結束語

中草藥的發現經歷了幾千年,但裡面的記載也並非都適用於現代。比如中藥裡經常提到的“無根水”,這是古代服藥時常用的藥引。

無根水就是指天下落下來的雨水,還沒有接觸到地面時接來的,或者是露水、雪、霜等等,總之就是不能落在地上。古代人不明白,其實雨水就是“蒸餾水”,現代大氣汙染嚴重,如果接雨水來飲用肯定是不乾淨的,因此無根水也是可以用乾淨的水經過蒸餾後獲得。

我認為現代的環境和古代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如今的中草藥書籍也應該重新進行整理和編輯。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


水煮汗青


這個寒假因為疫情逼出了一群廚師,颳起了全民做涼皮的風,我在家也不例外,纏著奶奶做了涼皮,這個過程真的是令我大開眼界,不禁問奶奶:“這涼皮是誰發明的呀,他怎麼知道這澱粉要這麼做,澱粉又能做成涼皮呢?”奶奶笑著說,因為有人嘗試過的呀!就像之前我們缺糧食吃的時候,也沒人知道槐樹花能吃,但是有人去嘗試了,發現是可以吃的,後來大家就都吃了。

在很早之前科學技術落後的時候,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都是茫然的,很多植物對於人類來說都是陌生的,人們並不知道它到底是有毒的還是安全的,中國人和植物是離不開的,因為中草藥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都離不開的。俗話說:“是藥三分毒”,神話傳說“神農嘗百草”也是大家所熟知的。總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嘗試新的事物,正是因為這樣,現如今我們才得以對大自然的生物有了多重認識。

根據以前相關醫書的記載我們發現,古人對中藥的研究都是經過發現、嘗試、驗證。最後將自己的發明發現記錄成冊,最後才有了我們現如今如此豐富的醫學鉅著。就拿李時珍來說,能夠完成將近200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他也借鑑了不少記錄在冊的中草藥,雖然明朝時期中草藥的種類已經十分豐富,借鑑的經驗也十分充足。但畢竟學無止境。還是會有許多醫學發現需要自己親身實踐。

李時珍為了準確辨別草藥,他跋山涉水,向漁夫、農民、藥工,甚至是捕蛇者學習,尋找藥書中沒有記載的藥,驗證已經記載的藥。這一走,便是27年。我們大家都聽過神農嘗百草這個神話故事吧。傳說中深濃的整個身子是透明的,可以看看到他的五臟六腑,這樣就能夠看到草藥在他體內的變化,當然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實際上我們祖先對於中草藥的研究,更多的是靠一次又一次的實踐。

據說李時珍在後期的研究中,遇到了曼陀羅這一劇毒植物,當時沒有人知道如何解毒,李時珍就以身犯險,親自嘗試,為此還差點喪命。他對中草藥研究傾注的心血不容小覷。在他身上成功詮釋了不成功,便成仁這一含義。中草藥是我們祖先經過長期的生活發現,並反覆試驗後總結出來的,歷史上有不少像李時珍這樣的醫藥師們不斷對這些經驗進行分類驗證,最終記錄進藥書冊裡,現如今成為我們一筆寶貴的財富。

中草藥的研究已經歷經了幾千年,李時珍也是在前人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對已有的認知進行驗證,再對未知的事物進行探索,要說他為什麼能夠這麼準確定性草藥,其實都是實踐出真知,沒有一遍又一遍的實踐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片面定性的。在我們看來好像很輕鬆,但其實每一種草藥的定性都經歷了一遍又一遍的嘗試。就如同我們如今隨處可見又廉價的燈泡,是愛迪生嘗試了一百多種材料才發明出來的,每一中草藥的功效也是古人一遍又一遍的嘗試之後才得到的。

李時珍為中國醫學乃至世界醫學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草綱目》也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他的實踐和貢獻給後世人很大的啟發,後人也在他的 研究基礎上繼續進行嘗試研究,才有瞭如今博大精深的中醫學。


小姐姐講史


李時珍確定藥性也並不容易,請聽我分析。

我們從李時珍本人和歷史背景分析一下。 李時珍家世代行醫,他的的父親醫術很高,是當地的名醫,李時珍從小隨父學習醫術,22歲開始行醫,那時已經流傳了很多本草藥書,如《神農本草經》《證類本草》《本草經集註》等等,但品類不全(如蟲類藥),許多有用的藥物沒有記載;有些藥物只記了個名稱,沒有說明形狀和生長情況;還有一些藥物記錯了藥性和藥效。看到這種情況,李時珍決定重寫一本藥書。 為了寫好這部藥物書,李時珍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驗,還親自到各地去採藥。走遍了出產藥材的名山,拜訪了千百個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他還親嘗百草,判斷性和藥效,耗時27 年,三易其稿,終成《本草綱目》 可見用心之細而艱苦。 從上面可以看出李時珍確定藥性。 第一 :運用了前人千百年的經驗積累。 第二:自己行醫臨床積累、見證,還親嘗百草以驗藥效。


中醫姚曉文


十七八世紀的一天,一位敢為天下先的法國畫家,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決定冒著自己的生命危險來吃被世人公認為帶有劇毒的番茄。面對番茄這麼好看的東西,這位畫家實在是按奈不住自己的內心,即使死也無憾了。

於是,在吃完了一個番茄之後,他非常的平和,內心極為的平靜,不動聲色地等待著死神的到來,可是除了口中留有番茄的餘香,以及吃番茄的時候極其美味的味道令他回味之外,別無其他。他躺在一張床上,等了足足一天,反而精神越來越好,沒有絲毫不舒服的反應,更別提死亡了。懷著激動的心情,他像打了一場勝仗一樣對世界宣佈,番茄根本沒有毒,反而很好吃,你們可以嘗一下。

番茄這麼美妙的食物,在這位畫家第一次食用之前,一直被視為只能欣賞,而不能食用的有毒物質。由此我想到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從來如此,便對嗎?同時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李時珍確定藥材的功效方法其實有很多,一個就是根據以前的相關醫書的記載,最好的方法便是實踐了。李時珍完成《本草綱目》,很多時候就是靠著自己去親自去問了解的老人,有的別人也不知道的就只能自己親自嘗試了,效仿“神農嘗百草”。

李時珍確定曼陀羅的作用,便是靠著膽量與勇氣親自品嚐的,還差點死了。話說李時珍雲遊四海,走遍名山大川,一次便來到一個小村莊。李時珍本不想在此地久留,可是一個跳舞的人給吸引過去了,那人是似醉非醉,左搖右晃,李時珍看著覺得很有意思。

於是他便上前詢問這是怎麼了,村民說這人乃是喝了曼陀羅所炮製的藥酒。他非常好奇,決定研究研究曼陀羅,於是自己也用曼陀羅泡酒。可是沒辦法,沒有人願意喝這種東西,都不想變得和那個醉漢一樣,醜態百出,於是李時珍只能自己上了。

李時珍在喝了幾口之後,先是感覺腦袋昏昏沉沉的,然後也左搖右擺起來,最後狠狠地摔倒在了地上,幸虧身邊人給他喝了解讀的藥,否則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李時珍就是靠著頑強的毅力,才能夠撰寫出《本草綱目》,給我們後代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


徐聊


我是傳統藥材賣家,也是中醫世家後代。同時也是接受現代科學教育的人,學習現代了有機化學和微生物學。

題主會提出這個問題,應該是根據自己對李時珍,對《本草綱目》的瞭解提出的問題。基於自己的瞭解,回答這個問題先了解李時珍和這本書。

李時珍首先是出生在傳統意義上的中醫家庭,對傳統中醫有一定了解,也讀過比我們現在更多的古藥典。他應該也是一個熱愛自然動植物的人,是一個博物的醫生。

[本草]記錄的內容,有符合客觀現實部分也有不符合客觀的內容。

一般作為一個成年普通市民,沒有專門研究過這本書,接觸到的李時珍和[本草]主要還是年輕時上學的教科書和看過的電視劇。另一個事實是能看到的是別人想讓我們看到,是有側重的。

李時珍所描述的中草藥功效對於當時歷史條件來說應該是最接近正確的中草藥功效,他通過看古書,自己摸索品嚐,收集其他權威醫師意見等獲得。

但隨著實驗科學的進步,中藥材的正確功效一直在研究出來,所有人都應該有發展眼光,社會和科學都在發展進步。

一個人的知識,只能是通過大量閱讀,大量研究思考論證,邏輯推論,實驗研究而獲得的。在明朝的歷史背景,科技水平背景下他雖然很努力,但確也沒有辦法完全正確瞭解中藥材的功效。瞭解的也就是當時認為最有效的功效。

有必要歸還李時珍為一個真實的人。

#詔安#


詔安南湖柴草仙


中醫中藥是人類的文化瑰寶,中醫中藥指的是中國醫生以及本土的治療方法。西醫提倡藥物直接注射或服用治療,而中藥則是提倡服用一些中草藥的湯水來對身體調理,二者都是為了達到治病的效果。

現在醫學可以根據藥物的分子結構以及特性來推斷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治病效果。但古代的中國人卻並沒有辦法通過高科技分子研究的方式確定一個藥草的功效。

那麼當年李時珍在編著百草綱目的時候,是如何確定一箇中草藥的功效呢?

第1點就是來自於經驗的總結,中藥是我國文明歷史的發展一部分,甚至比現在所記載的文字還要早。

古代人在得病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治,後來人們發現若是吃了某種草物的話會減輕的病症狀,於是人們便開始總結哪一種草會有哪一種功效。通過不斷的嘗試慢慢總結代代相傳,大家開始瞭解了這些藥草的特性。

再加上草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會有的,所以有些人害怕在冬天的時候得病就是事後沒有藥,提前將一些藥草晾乾,等到冬天在煮水飲下,從而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後來發現這一種方式既可以存放,而且藥效會更好,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中醫湯藥。

經過數千年的經驗積累,中華民族也就逐漸掌握了一些藥理的特性,以及具體的使用方法。

當年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的時候遊遍了中國的大好山川,通過向當地的藥店或者郎中人打聽該藥草的功效以及使用方法,並且將其記錄到書中。

所以很多藥理不需要李時珍本人去探索的,直接都會有現成的答案,他只需要將這整理清楚並且進行合理的歸類就好了,也正是李時珍的如此行為,讓中醫顯得更加的規範化和科學化,也為後來的中醫研究留下了巨大無比的保障。

第二就是來自於李時珍本人的驗證。除了郎中還有藥店會對某一個藥草進行介紹瞭解之外,有一些百姓也會對一些偏方進行口口相傳,但是畢竟百姓口種的藥方要不嚴謹,在使用的時候很可能會出現問題。

而這些藥方則需要李時珍本人去進行了解,或者說是找類似於志願者做人體實驗一樣。有的時候一些病人願意接受李時珍的新藥方,但是有的時候未必有人願意接受新藥方,而這個時候必須就需要李時珍本人去吃藥了。

當然以李時珍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說將所有的藥都給檢驗過來一遍,所以只有部分道聽途說的藥方是檢驗過的。

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只是對各種的中草藥進行了羅列,簡單的記住了其用法用量還有適應症,但是並沒有辦法解釋它為什麼會有這種功效,因為古人並不知道其具體的藥物原理還有治病原理。

至於中國人為什麼會明白這些中草藥的功效,在神話小說中記載,當年神農嘗百草,神農通過自己的肚子可以看到藥物的變化,所總結出來這個藥的特性。

就這一個神話也間接透露出來的一個消息,就是這些藥性都是通過人體實驗慢慢總結出來的。


夏目歷史君


李時珍是我國古代明朝著名醫藥學家,因為他的《本草綱目》醫藥書籍影響後世幾百年,被後世尊稱為“藥聖”。他能夠寫就192萬字的醫藥奇書,很多人只知道李時珍很厲害,卻不知道他是如何完成這部醫藥鉅著的。李時珍編寫這部書並非是一時就完成的而是通過長年累月的常識積累才編寫完成的。而且他在編寫書的時候還會再三確定中草藥和藥方的功效。

李時珍無論是在編寫書的時候還是在治病救人,總會先通過臨床實踐之後才會下筆和進行救治。那麼李時珍到底是如何來臨床實踐的

按照明朝時期那些民間走訪郎中的說法,確定草藥的功效首先自己必須親自嘗試,就像神農那樣自己嚐遍百草,不過這樣的做法一般都是容易丟性命的,如果自己運氣不好會因為嚐遍百草而腸穿肚爛。所以那個時候很多醫藥人員都是通過積累經驗而確定草藥的功效。

李時珍當時也是通過積累經驗,發現、嘗試、驗證而總結草藥的功效。因為他生活在明朝,那個時候已經有不少前人所寫的醫藥書籍,所以他在根據前人的經驗到民間走訪,詢問漁夫、農民等。並且根據草藥的生長環境來確定自己要走訪的對象,比如他所要研究的是明水這一藥,就會走訪漁夫,李時珍認為漁夫經常和水打交道,對水產品比較熟悉,他在確定了藥之後就會嘗試並且考慮藥對人體有何壞處。

李時珍最擅長的就是通過走訪民間來收集草藥的一些特性,當然也會親自嘗試一下。雖然明朝已經有不少關於醫藥的書籍,因此李時珍會在走訪民間之後回來對前人所撰寫的書籍加以完善。其實在古代,不只是李時珍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確定草藥的功效,很多民間郎中也是通過積累前人經驗,自己也不斷嘗試來確定的,中醫藥學講究的就是經驗。

有時候李時珍也會向同行諮詢,為了走訪一個郎中,有時候他也會不惜跋山涉水去請教,如果是遇到自己從來沒有見過同行也沒有聽掌握的草藥,他還是會自己親自嘗試。

在古代,很多藥方的來源其實都是民間,在古代民間偏方是比較多的,比如曼陀羅。李時珍聽聞民間有用酒泡曼陀羅治病的偏方,就曾自己親自嘗試,結果自己抿了兩口人就開始昏昏沉沉的,最後失去知覺。

因此,李時珍能夠準確判斷藥性,其實除了走訪民間諮詢,借鑑前人的經驗之外,還會自己多次嘗試,每每嘗試過後,他總會多次驗證。有時候為了判斷一種草藥的藥性會花上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


舊時樓臺月


李時珍沒有準確定位,李時珍只是做了一個總結,你看過本草綱目嗎?就下這樣的結論,李時珍的本草裡面有一半的都是莫名其妙的東西


孫家酸辣湯


中醫是咱們祖先傳下來的瑰寶,李時珍更是中醫中的佼佼者。那麼,在古代那麼多的中草藥,有毒的無毒的,有功效的無功效的,他又是怎麼準確得知的呢?我認為主要是有以下三種渠道:

1️⃣、通過以往診治的案例,吸納總結;

李時珍診治過很多的病人,在治療每個病人的時候,他都會做總結。比如有的藥,他藥量放多了,病人病情加重了,那麼他就會在下一次使用時相應減少藥量。有的藥,用少了,效果緩慢,那麼下次同一副藥使用的時候就會加大藥量。

就這樣,隨著多年的行醫經驗,李時珍吸納總結出了很多的數據,這些都一一寫在了自己的記事本上,記錄了下來。


2️⃣、研習前輩留下的珍貴寶典,學習總結;

李時珍是明代人,在此之前,我國也有很多醫學寶典,都是上千年來各個朝代的醫者們根據自己行醫時的經驗,得出的寶貴經驗。

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就是一部經典的醫學典籍。


3️⃣、親自嘗試,感知中藥草的功效。

我們都知道神農嘗百草,靠的就是用自己的身體親自品嚐感知各種中草藥的功效。為了準確掌握各種百草要的功效,李時珍翻山越嶺,走遍了全國各地。尋找到某種新的中藥草時,李時珍又不敢用於醫治病人,於是就會以身試毒,自己通過身體的反應來總結出該中藥草的藥性。

當然,這種方法時很危險的,只有在大致估算沒有毒性的時候才能使用,要不然李時珍就是再多的命也不夠用啊。不過,這種捨身為了醫學的精神,依然是值得所有人學習。


回答總結:

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得出來,李時珍通過總結過往的診治案例、研習前輩醫學寶典、親自嘗試等方法,準確掌握了中草藥的功效。

所以,最後李時珍能夠寫下我國的醫學寶典《本草綱目》,共計52卷,收藥1892種,附圖1109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