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志明:做科研,有沒有榮譽都會繼續去做

“對我來說,科研就等如吃飯,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的興趣所在。當你能夠解開某些化學反應之謎,能夠控制某些化學反應,你會感到很開心。”

——支志明


支志明:做科研,有沒有榮譽都會繼續去做

院士介紹


支志明,1957年9月7日出生於廣東省遂溪縣,香港人。197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1982年獲該校博士學位。香港無機化學家,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997年以來為南京大學董事、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擔任J.Chem.Soc.,DaltonTrans.,NewJ.Chem.等著名刊物的國際編委。1996年受聘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原感光所)兼職教授,與理化所保持長期密切穩定的合作關係。2006年榮獲連續空缺兩年的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曾應邀擔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科院化學所、上海有機所等科研院校的客座教授。


學習經歷


1975年-1978年 香港大學 學士

1978年-1982年 香港大學 博士

1982年-1983年 加州理工學院 博士後

1983年8月至1990年8月 香港大學 講師

1990年9月至1992年10月 香港大學準教授(Reader)

1992年香港大學講座教授


學術成果


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雜誌上發表論文300多篇,1981-1997年間論文被引用數居世界化學領域第373位。


199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在國際和國內化學會議上作過多次很有影響的大會報告。從事配合物發光材料的研究,特別在熒光材料研究方面,對金屬-氧,金屬-氮,金屬-胺,Pt(II)和環金屬Au(III)絡合物,異核金屬d10-d10,d0-d10和d10-d8金屬簇合物所具有的長壽命電子發射激發態所經歷的原子轉移和多電子轉移反應、配合物中的光誘導氧原子和氮原子的轉移反應、光誘導電荷分離、長程電子和能量轉移及其DNA識別機制研究的熒光金屬配合物的分子設計以及d10金屬配合物作為發光材料的藍色發光二極管的組裝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憶往昔崢嶸歲月


1957年,支志明出生於香港佐敦道的一個貧苦家庭,父親做買辦,母親在家照顧孩子。他們6個兄弟姐妹自懂事起,便要在家幫忙做手工活,賺錢貼補家用。中學時,支志明數次轉學,就讀的學校也並非名校,他每次放學後就躲在自習室做功課,功課做完後就跑去書局打書釘。漸漸地他發現自己愛看科學書籍,中三時支志明選讀了當時最有前途的理科。自中四開始,支志明改當補習教師,賺取學費和生活費。雖然生活艱難,但年年都取得學校獎學金的支志明,最終以優異成績進入香港大學攻讀化學,先後取得理學博士和哲學博士學位。支志明後來回憶那段艱苦歲月時表示:“那時候家裡沒有錢,只有發奮努力讀書。”令他備感辛酸的是,為家庭含辛茹苦無私付出的母親,如今已經過世。“那時我的媽媽更辛苦,她為了家裡自己都很累,有很多東西都沒享受過”。


38歲當選中科院院士


1980年,支志明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從事化學研究,1983年年中返港加入香港大學出任化學系講師,並開展獨立化學研究。1990年支志明被提升為教授,1992年成為講座教授,是香港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講座講授。1995年,支志明被選為中科院院士時只有38歲,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之一,更成為香港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支志明:做科研,有沒有榮譽都會繼續去做


支志明說:“做科研我覺得應該是你自己真的喜歡做,或者是你真的想解決一些科學上的問題,或者你真的喜歡探索科學領域。我覺得那些獎其實是一些額外的獎勵,就是說你做得好自然有人會欣賞你,給你一些榮譽,但是其實有沒有這些榮譽你都會繼續去做”。


參考文章:

院士+.院士語錄|支志明:做科研,有沒有榮譽都會繼續做

支氏文化.支志明:從“寒門學子“到知名科學家


注:圖片非商業用途,存在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