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烈的黄海之战

黄海海战实则是平壤之战的延续。眼看平壤大战在即,清政府曾计划派兵紧急由海路赶往中朝边境大东沟一带登陆,再转道前往平壤实施增援。为确保救援部队平安登陆,他们同时下令北洋舰队紧急赶往大连湾担任护航任务,没想到北洋舰队遭到日军联合舰队的伏击,一场惊心动魄的海战爆发。

惨烈的黄海之战


北洋舰队七月曾遭日军伏击,操江号被掳走,高升号被击沉,日本海军由此开始自信心得到极大地增强。他们一直在海上加紧搜索中国舰队,并且随时准备与清军进行决战。而北洋舰队则自此而心生胆怯,更受到李鸿章“保全坚船为要”指示的束缚,完全处于消极自保的状态,不仅不敢出洋巡游,更不敢与敌决战。

在接到护航任务之后,丁汝昌率领舰队于九月十五日上午火速抵达大连湾,并完成预定掩护登陆任务。九月十七日上午十时,舰队正准备返回旅顺基地,却发现日本联合舰队正由西南方向朝着他们急速驶来。

原来,日军事先得到中国舰队即将护送陆军赴朝的消息。根据这一情报他们判断,清军舰队必会在鸭绿江口一带出现,便迅速集结所部十二艘军舰,向黄海北部海洋岛方向前进。正如日军所料,他们一直苦苦搜寻的北洋舰队正在这一带活动。

发现敌情后,丁汝昌下令所有战舰做好战斗准备。北洋舰队以定远和镇远两舰居前,组成“并列纵阵”,向西南方向航进。日舰则以吉野等四艘速度较快的巡洋舰为先锋,其余诸舰紧紧跟进,向北洋舰队驶来。丁汝昌等在定远舰前方的飞桥上,发现日舰成“单行鱼贯阵”,遂决定采取以主舰居中的“夹缝雁行阵”(交错配置的双横队)应战,但旗舰速度较快,济远、扬威等舰未能跟进,预定阵形未能组成。

惨烈的黄海之战

镇远舰模型

十二时五十分,双方舰队相距只有六千米,定远及其余各舰相继向敌舰开炮,但均未击中目标。日舰则趁着硝烟弥漫,加速向前急驶,当距离北洋舰队约三千米时,日舰陆续向清军扬威、超勇号射击。很快,双方仅距一千六百米,日舰改以低弹道向超勇、扬威实施抵近射击,两舰相继起火,超勇不久沉没。这一回合,日舰仅有吉野号受轻伤,清军损失严重。

北洋舰队虽然阵形已被日军打乱,但各舰大多自觉地迅速调整方向,向日舰发起猛攻,并重创敌比睿、赤城、西京丸号,赤城号舰长坂元八郎太当场毙命。

日军随即组织反扑,充分利用日舰航行速度快、更加灵活机动的特点,对北洋舰队形成夹攻之势。战斗中,丁汝昌身负重伤,只得由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接替其指挥战斗。致远舰则遭受日军沉重打击,损毁非常严重,随时有沉没的危险。见此情形,管带邓世昌不顾船身倾斜,下令开足马力,朝敌吉野号全力驶去,试图与敌舰同归于尽,不幸半途被日军鱼雷击中,邓世昌等二百五十名官兵壮烈牺牲。致远沉没不久,经远也中弹起火。看到北洋舰队阵形分散,日舰吉野等死死咬住经远不放,经远以一敌四,始终无法摆脱敌舰缠绕进攻。管带林永升不幸中弹,脑裂而亡,时年四十岁。帮带大副陈荣也身受重伤,但一直坚持督战,最终也为国捐躯。济远和广甲两舰见处境不妙,相继脱逃,这与邓世昌等人视死如归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激战之中,清军靖远和来远号也因中弹过多,先后退出战斗,紧急进行维修。平远舰等因追赶敌西京丸号,被敌舰拦截。定远和镇远两舰互相呼应,虽多处中弹,仍然一直坚持战斗,最终重创敌旗舰松岛号。敌军各舰只得各自为战。吉野也遭受重创,只剩下一具躯壳。而北洋舰队的靖远和来远号在紧急抢修之后,重新投入战斗,泊于军港之中的镇南和镇中等赶来助战,平远和广丙及各鱼雷艇也相继折返战场,北洋舰队俨然重新列成严整阵形向日舰发起攻击。日军见势不妙,遂下令各舰向东南方向遁逃。按理说,此时正是北洋舰队乘胜追击的好时机,正好给日舰沉重一击,无奈清军各舰也已疲惫不堪,再加上炮弹告罄,也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日舰逃走,北洋舰队也收队返回旅顺。黄海海战在历时五个多小时、双方各自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宣告结束。

此次海战,日军有松岛、吉野等五舰受重伤,死伤约六百人。北洋舰队方面,致远、经远等四舰被击沉,广甲自毁,来远等舰重伤,伤亡士卒近千。两相对比,清军损失显然远远大于日军。虽然损失远远大于日军,北洋舰队却迫使敌军率先逃离战场,仅从这一点来看,北洋舰队似又不能算成失败一方。正因如此,中外舆论对于黄海海战谁胜谁负,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惨烈的黄海之战


遭受重创的“松岛”率队退出战斗

当然,如果考察战争实际效果,日军更像是得胜一方。经过黄海一役,北洋舰队再也不敢与敌军接战,日本联合舰队虽未达成“聚歼”北洋海军的目的,却由此基本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为此后进攻辽东半岛创造了条件,对整个甲午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