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菊豆》:品味經典細剖人性,天白形象的設計你看清了嗎?


張藝謀《菊豆》:品味經典細剖人性,天白形象的設計你看清了嗎?

祖訓和禮教是很難被徹底消除的,無論是合理還是荒謬。


《菊豆》講述了楊家染坊中三代四人罪孽輪迴的故事。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那個充滿著封建禮教的社會已經離我們太遠,以至於我們很難真正的去感同身受。所謂視覺上的刺激也無非是那大紅染布裹挾著的情慾和死亡。

欣賞故事的人大多會喟嘆天青的懦弱膽怯。情慾的美妙蠱惑他偷嘗亂倫的禁果,封建禮教的壓迫又讓他不敢把自己的愛人骨肉公諸於世,最終的結果是他在慾望的自我禁錮中一步步走向死亡。


天青的形象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形象。就好比成熟的人,總愛告誡他們的後輩要學會順勢而為。可很多人連自己的禁錮都衝不破,更何況偌大複雜的社會關係、源遠流長的封建禮教。天青是封建社會底層的小農,他的認知和大眾一樣,即對那個社會禮教秩序的深信不疑,而他所具備的唯一勇氣來源於男性的本能。


菊豆也許是這個故事裡最可憐的人,她雖然聰慧、美麗、勇敢,卻沒有力量。那個社會給了女人最低的地位,尤其是沒有生出兒子的女人。她是年近半百的楊金山買來的生育"工具",在此之前楊金山已經摺磨死了前兩任老婆。他夜夜對菊豆性虐、鞭打、折磨,把不育的責任全部歸罪與她。倘若菊豆喪失了反抗的勇氣,那麼她的結局毫不懷疑的與前兩位女子一樣。

張藝謀《菊豆》:品味經典細剖人性,天白形象的設計你看清了嗎?

菊豆第一次發現天青偷窺的小洞時,她羞憤恐懼。木欄扶手上留下的刀痕讓她知道了天青夜夜不眠的秘密。因此當她發現堵上的洞被重新打開後她選擇了壓抑羞憤。關上牛棚的門,在聽到天青進入牛棚後,她有意清洗身體。這是她自我救贖的開始,而天青是她完成自救的唯一希望。我想這個時候的她只想著要活下去,逃離金山的操控擺弄。

寶馬的突然倒下給菊豆天青創造了絕佳的條件,在做與不做之間,天青最終選擇了壓制。菊豆的傾述與挑逗,激發了天青內心深處最原始的慾望,兩人被壓抑的性慾在這一刻同時爆發,大紅染布一洩而下,堆積在兩人身上,恰如其分的營造出情慾沉溺的意境。


此後,儘管楊金山已經因為中風癱瘓。菊豆對他的反抗始終都是啞著嗓子低聲宣洩、咒罵。每一個具體行為的反抗,都會和天青商量,也在天青的駁斥中化為烏有。

她也最終在看到兒子殺死天青的時刻抵達身心崩潰的邊緣,愛人已死,殺者其子,此時的救贖,唯有死亡。因此我認為菊豆的毀滅不在於自我的禁錮,而在於時代的束縛,她是個很有勇氣和智慧的女人,只不過缺失了一份力量罷了,而這恰恰是那個時代救贖成功的基本。


天白,一個在極度扭曲混亂的關係中畸形成長的小孩,劇情後面的人物悲劇都與他有關。在研究天白這個角色形象時,我們最應該問的是:這種極致罪惡的根源是什麼?

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的有一句話可以解釋這個原因,在談到罪犯為什麼缺乏人性時,她說:“如果研究我們這個社會,為什麼許多人毫無人性?一句話,生命撫養的初期出了問題。”


天白幼童時期,被獨自放在楊金山的房裡,而菊豆只有偷情結束後才會回房睡覺。很明顯在知道天白不是自己的骨肉後,楊金山不可能親近天白。而天青、金山、天白、菊豆四人混亂的關係,讓除了菊豆以外的二人都難以和天白建立確切的親子關係。


菊豆是一個失敗的母親,這一點直觀表現在天白第一個喊出的是爹。在楊金山想要殺死天白時,天白試探性面無表情的喊出了爹。在這一段情節裡,我認為天白叫楊金山爹的原因歸功於此前天青的語言刺激。倘若天青在教導天白叫爹後,繼續和天白建立愉悅的親子關係,而不是拉著菊豆做愛,把天白晾在一邊,那麼結局也許未可知。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有極強的可塑性。但他需要信息的輸入、情感的刺激。如果孩子三歲以前,沒有任何語言刺激,他就很難再學會說話了;如果孩子一歲以前沒有感受到溫暖,他可能就再也無法體察情緒了。


作為母親的菊豆,忽略了在天白成長過程中建立良性的依戀、愛等基本情感聯繫。

幼小的天白長時間獨處閣樓,他的啼哭訴求很難得到及時的回應,久而久之,他的大腦便很難培養感知情緒和愛的能力了,他再也沒有辦法像正常人一樣哭、笑、鬧、同情、關懷他人了。我想這也是造成天白陰鬱寡言最重要的原因。


此外,很多人對天白看見生父楊金山落入染池拼命掙扎後大笑的情節感到不解,認為對天白邪惡的設定過於刻意。

我的看法是我們不能用大人的評判標準去判定一個孩子。楊金山死前說到:“天白兒吶,又去染你的花花草草吶 爹幫你染 染個大紅色。”由此可以判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天白的唯一愛好就是染他的花花草草。當他看到楊金山在染池中掙扎時,他先是茫然的望著,緊接著嘴角抽動露出笑容,這也是他第一次表露出情緒。染草染爹,他或許只是認為爹在染池裡逗他玩,他不知道染池會要了爹的命。天白應該是對楊金山有感情的,儘管他唯一的笑給了楊金山的死亡。楊金山死前,陪伴天白最多的是他,儘管他也教唆天白使了兩回壞,但他應該也是愛天白的。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愛,在他的言行神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的愛融入了那個時代小農階級的獨有意識,樸實無華、源於本心。楊金山死後,天白再沒有笑。

張藝謀《菊豆》:品味經典細剖人性,天白形象的設計你看清了嗎?


金山的死亡讓天青和菊豆的關係越發隱晦。隨著天白的逐漸成長,社會那套禮教秩序逐漸滲透他的生命。他知道自己的“父親”已經死了,天青是他哥、菊豆是他母親。他也聽說或感知到了菊豆和天青之間不清不楚的關係,所以他對菊豆天青從來都是“殺生殺氣”。

故事的最後天白為什麼要殺死天青?


《菊豆》是以劉恆的中篇小說《伏羲伏羲》改編的電影。《伏羲伏羲》的作品簡介中記錄了這樣一段話:

《伏羲伏羲》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它凸顯的是兩代人明顯的“俄狄浦斯情結”。劉恆將西方的“戀母情結”作了一番改造,使這種以文化和藝術的面目出現的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情感體驗沾染了更多的中國本土化色彩。


上面這段話,隱喻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然則"俄狄浦斯情節"通過電影的演繹,全然不見了蹤影。電影所展現給我們的不是一個有弒父娶母競爭性的兒子,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自私怯弱,不敢向兒子袒露關懷,不敢承擔自己的犯錯後果的父親。

隨著天白的長大,他感悟情緒的能力逐漸得到修復。然而幼年的忽視、混亂的父子關係、封建禮教秩序的薰陶、外人的閒言碎語,讓他愈發沉鬱陰暗,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感知到愛與被愛的溫暖。相反,隨著他的逐漸成長,仇恨的種子在他心裡生根發芽,發展壯大。人性褪去,他成為家庭的悲劇,時代的棄兒。


所以當他聽到村裡人傳播母親的流言時,他暴力的拿起了屠刀。回到染房,面對天青的關懷,他看不見天青滿臉的焦急心疼,反而憤怒的打了天青。在親眼目睹母親與生父在地窖的苟且後,他的仇恨和憤怒隨著真相的揭秘爆發出勢不可擋的邪惡。

把因缺氧昏迷的母親背出地窖後,他把天青扔向了殷紅的染池,並用木棒敲向了險些逃生的天青。


故事的最後菊豆點火自焚,楊家染坊的故事也似乎隨著那一把火化為灰燼。當我們回看楊家染坊所發生的故事時,會看見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沒有一個人不可憐。菊豆被買去作為一個生育的工具被虐待操控,她的地位甚至不及牲畜;楊金山受困於無法“傳宗接代”;楊天青苦於世俗中無法公佈的畸形關係;楊天白因為流言蜚語不自在。似乎故事中的每一個男人,都對尊嚴名譽有著不可估量的珍視。


到底是順從還是反抗?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文明的發展,總是需要先行者的身軀。菊豆失敗了,但至少因為反抗,她逃離了金山的掌控玩弄,至少她曾經像一個人那麼活著

張藝謀《菊豆》:品味經典細剖人性,天白形象的設計你看清了嗎?


#影視、影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