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縮影半部民國史的民國建築,探析現代建築的發展積弊

時下,一些中國建築師曾大發感嘆:“我們有民國建築,卻沒有共和國建築。”

細思之下,還確實存在這樣的問題。

當人們稱民國建築為“民國風”時,而時下的中國建築又該稱“什麼風”呢?怕沒有一個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吧。

因為,現代的建築多被業界“痛批”為“千城一面、山寨跟風、求怪求洋”等。就連國家大劇院、央視新大樓、鳥巢、水立方等標誌性的現代建築,也在2013年11月22日南京召開的“中國當代建築設計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會上,被多次點名批判,就更別談蘊含華夏文化底蘊的“中國風”了。

雖說,民國建築僅存在了37年的歷史,但是卻留下了縮影半部民國史的“民國風”,更是一個時代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氣候、地理及民族心理等諸多因素相融合的結果。

許多人看了民國建築的遺蹟後,無論是純西式的建築,還是中西合璧的建築,或是中國傳統風格特色的建築,都會引起人們對那段歷史時光的追憶。因為,這些建築散發著那個時代濃厚的人文氣息和內涵,既有北方建築的端莊渾厚,又有南方建築的靈巧細膩,更有古典的青瓦白牆、飛簷拱壁。例如:南京民國時期的大多建築都是仿古典風格或中西合璧風格,也有一些屬於現代主義風格。


從縮影半部民國史的民國建築,探析現代建築的發展積弊

南京1912民國風酒吧街區

反觀現代建築,更是經歷了30多年的黃金髮展期,無論是城市小區建築,還是城市中的標誌性建築,基本很難看到代表時代特徵的中國獨有的風格特點。

不過,也有少數學者持反駁意見,認為民國時期的建築多以木結構為主,樓層普遍不高,外形易於靈活發揮,而現代建築則多為高層,所以很難建出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格。

然而,多數學者則認為這種說法是“找藉口”。理由有四:一是民國時期的建築水平能和現代相比嗎?二是民國時期的建築材料能和現代相比嗎?三是民國時期的建築人才數量能和現代相比嗎?四是民國時期的建築設備能和現代相比嗎?結果,當時的建築卻能夠形成獨特的“民國風”,而現代的建築卻多是“五花八門”,既缺少文化內涵,更是難以形成時代的風格特色。

因此,有學者迷茫道:“中國當代建築該向何處去?

那麼,相對於民國建築來說,現代建築的主要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那時的建築界多結合古今中外進行研究,並且注重實地調研與超越。但是,現代業界則多結合中西研究,而少有結合古今研究。因此,現代建築便出現了多洋元素,而少“中國風”的現象。

說到民國建築領域的研究環境,就不得不提到我國的“建築四傑”,即:劉敦楨、童寯、梁思成和楊廷寶。因為,他們都是建築領域中“忌空談、講力行”的實幹家代表人物。

當時,劉敦楨為了在建築領域有所成就,曾歷時4年深入華北六省的大街小巷、山川河流,對古代宮殿、壇廟、寺觀等宮式建築和民居進行科研調查,並寫出論文、調查報告、讀書筆記等35篇,約65萬字。例如:論文著作有《佛教對於中國建築之影響》、《北平智化寺如來殿調查記》、《大壯室筆記》、《明長陵》、《大同古建築調查報告》、《易縣清西陵》、《河北西部古建築調查記略》、《河南北部古建築調查記》、《西南古建築調查概況》等。

期間,劉敦楨對古代建築的“營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都有頗深的研究,因此他在學術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和聲譽,被稱為中國建築教育及中國古建築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較為人們所熟知的民國才女林徽因,她也是中國第一位女建築學家,曾歷時15年,隨丈夫梁思成走遍了中國的15個省的190多個縣,累計實地考察測繪古建築物2738處,而對於有些的古建築物更是數次反覆考察。也因此,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古天書”的解讀。

可以想象下,民國年間的亂世,人身安全風險有多大,二人為了實地研究,不知克服了多少的艱難險阻。

同時,童寯和楊廷寶也曾數十年不間斷地對東西方近現代建築歷史進行研究,並對繼承和發揚我國建築文化以及借鑑西方建築理論與技術等方面都有頗深的研究,已達到了融貫中西、通釋古今的建築大師境界。

相對這些建築界前輩的實幹與研究精神,現代的建築界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同樣,在研究成果上,又有幾人能夠相提並論呢?

那時的建築創新,多立足於傳承開展創新,而現代的建築創新卻多立足丟棄傳承開展創新。結果,現代建築就漸漸失去了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內涵,反而多出現“奇”、“怪”等創新的現代建築。

雖說,民國建築只經歷了短短的37年曆史,但是讓人驚歎的是,從產生期到轉型期,再到鼎盛期,僅用了15年,便衝破了數千年封建王朝時代的建築文化影響,更是在模仿和守舊的觀念碰撞與融合下,一舉渡過了照抄照搬西方建築風格和西方建築師佔壟斷地位的“洋風”的轉型期。


從縮影半部民國史的民國建築,探析現代建築的發展積弊

林徽因與梁思成

因此,當時的建築環境也被稱為是東西方關係史上的一個“怪胎”。但是,我國的“建築四傑”卻都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嶄露頭角,並逐漸登上了建築行業的巔峰。

不過,相對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的創新來說,無疑那時的創新更加讓人稱道。因為,那時的創新是立足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之上的,而現代所謂的創新卻多是拋棄中國文化的天馬行空的“閉門造車

相比之下,誰優誰劣、誰更富有內涵,也當一目瞭然。

例如:我國的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童寯,在1932年-1951年曾主持與參加的工程項目有100多項,無論是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辦公大樓和官邸,還是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館,或是上海大上海大戲院、南京首都飯店等項目,無不展示出線條簡潔、比例勻稱、體態端莊以及經濟實用的民族特色,更是突破當時多沿用的大屋頂式樣,成為創造現代民族風格的成功典範。

後來,人們稱此類風格為“新民族形式的建築

”,而這種思潮則對現代建築界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

雖說,當時的首都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武漢、陪都重慶、廣州、瀋陽等大中城市的民國建築種類多樣,風格各異,也存在大三角、羅馬柱等西洋建築風格,卻都能體現各個城市的獨特風貌。

當我們走近“南京1912街區”時,不難發現其中有13棟民國式府衙的建築,融合了中式和歐式風格,可謂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的典範,被稱為“昔日總統府邸,今朝城市客廳”。

隨後,當我們再來到“美齡宮”的主樓時,就會看到一座純中國古典宮殿式的建築,是由時任南京工務局局長趙志遊設計,重點突出雕樑畫棟,飛簷翹角等建築特點,更加彰顯數千年的中國古典文化理念。

但是,該樓主體又很是西洋化,牆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由耐火磚砌成,再配以大面積的落地鋼窗和西式移門隔斷,細節處無不體現中西合璧的設計理念。當時,蔣介石和宋美齡在此接見的美國政要司徒雷登曾稱該樓為“

遠東第一別墅”。

其實,從上海、北京、武漢、杭州等城市的一些民國建築來看,也一樣都凸顯了這些城市特有的文化、或經濟、或開放、或包容等人文內涵。例如:上海民國建築的“海派”氣息濃厚;北京民國建築的文化氛圍濃厚等。

雖然,現代的建築環境和民國時期並不一樣,但並不影響業界對於建築內涵的理解。因此,有人說不知現代的建築界,對於“中西合璧如何合,古今合璧如何合”的理解,能否達到那時建築師的高度與深度,並能再次建出類似的經典之作,以流傳後世。

那時的建築特色突出,而現代的建築基本看不到時代特色,不是“盜版”的千篇一律,就是“創新”的求奇求怪,自然缺少代表時代特色的歷史文化底蘊了。

有人說民國文化的精髓,基本表現為“建築的特色”。如:柱礎、闌額、雀替、屋脊、簷口等都是民國建築的經典元素,而中西合璧的精髓,則是簡約、奢華、內斂的新中式民國風。可謂參酌古今,兼容中外,融會南北。

那麼,現代文化的精髓,是否也能通過“建築的特色”表現出呢?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因為,現代建築被業界稱為“千城一面、山寨跟風、求怪求洋”,那裡還能看到代表現代文化精髓的“中國風”建築呢?

對此,一位美國前衛建築師曾坦言:“如果在美國,我的設計不可能真的建起來。而在中國,一切都是可能的……這種現象,不可思議,耐人尋味。


從縮影半部民國史的民國建築,探析現代建築的發展積弊

南師大隨園校區

可見,現代建築創新的導向似乎成了“求怪求洋”,明顯的缺失了文化的沉澱與歷史的借鑑,又如何能體現一個時代的人文氣息與內涵呢。

那麼,民國建築又有哪些突出的特點呢?

風格上,突出強烈的折衷和包容的人文胸懷。因為,民國建築既有純西式風格,也有中國傳統特色風格,更有中西合璧風格。

建築上,突出以下固有模式:

  • 一是坡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屋頂,類似於古時的“廡殿”或“歇山”。無論是傳統式建築,還是西洋古典式建築,或是中西合璧式建築,都有這一特徵。可以說,坡頂的建築形式,幾乎是民國時期所有低層建築共同的特徵。
  • 二是磚牆。磚牆多為青磚砌築,其色彩和質感極具歷史深度和懷舊氛圍,當時被廣泛運用。
  • 三是拱券技術。半圓形的拱券是古羅馬建築的主要特徵,被稱為哥特式建築的顯著特點,也是民國建築的重要符號之一,並且多呈現在中西合璧的建築中。例如:在南京“總統府”的建築區域內,圓形拱券就曾反覆出現。

青磚和坡頂,都含有中國深厚的人文氣息,而拱券技術則是民國建築的點綴與昇華,僅是作為少量借鑑使用。但是,反觀現代建築,在營造人文氣息方面和借鑑的細節方面,明顯的處理不夠細膩,或者是對人文內涵研究和沉澱不足吧。

所以,現代建築想要突破“城市的複製品、拷貝件”等“瓶頸”,走出千篇一律的現代建築的冰冷格局,並讓建築迴歸“住”和“生活”的本身,很有必要好好研究下民國建築那段精彩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