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裡德國兵為什麼隨身帶個罐子,寧死也不丟?

貓眼觀史


二戰時,每個德國士兵背後都會背一個罐子,這個罐子是圓柱形的,長度約為30cm,挺顯眼的。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經常揹著這個罐子,卻幾乎沒怎麼見他們使用過。


因此,這種現象就引起了一些朋友的好奇。難道里面裝的是小體積大範圍的新式武器嗎?還是一種輔助撤退的裝備,能讓他們急速撤離?實際上都不是,這個罐子裡裝的是防毒設備,一般來說是防毒面具。

他們裝備著這個東西,就是怕敵人使用生化武器進行攻擊。好吧,可是這樣的話,新問題就又來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裝備是用不著的,但是帶著它又有一定的麻煩。

那他們為什麼還要一直將其視為軍需設備並要求士兵攜帶呢?

首先,因為有了一戰的經驗,他們不敢放棄這種保命的裝備 。


我們先回到1915年,這個對於歷史和人類來說不平凡的日子。在這一年的第1次世界大戰中,世界見識到了化學武器,人類創立了毒氣戰。很多朋友看到題目可能會認為德國是一戰中毒氣戰的受害者,其實正相反,他們是施害者。

1915年1月,他們在歐洲戰場的東線打算對作戰的法軍釋放毒氣,但是因為外部原因未能成功。不過這給他們積累了“寶貴”的經驗。3個月後的4月22日,他們在空中向法軍陣地投下6000個鋼瓶。之後,這些鋼瓶釋放了180噸氯氣,藉著風勢向法軍飄去。這次襲擊造成法軍1.5萬人傷亡,而其他未死亡的人也感受到了氯氣帶來的灼燒和窒息感,潰不成軍。

在突破法軍陣地的同時,德軍自身也被這種武器的作用震驚了。因為他們沒想到效果會比預期還厲辣。也正是看到法軍士兵的慘狀,此後他們自己在防毒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


其次,在二戰時,德國的對手中都普遍配備有大量化學武器 ,這才是他們真正忌憚的地方。如果在毫無限制的情況下,同盟國和軸心國用毒氣彈互懟的局面並不是不會發生。只是一戰後各國在國際上籤訂了公約,使用化學武器違揹人道主義因此被禁止。

如果在戰爭中他們先行使用毒氣彈對付同盟國國家,那勢必會招來報復,就像後來美國轟炸日本一樣。

因此,對於這些手中同樣有籌碼的對手來說,他們沒有輕舉妄動。在同蘇聯鬧掰後,因為這個大國手中巨大的毒氣彈儲備數目,也為了防止這個對手像一戰時的自己那樣,他們要求每個士兵都必須攜帶防毒裝備,在上戰場前還會有專門的憲兵檢查。


再次,在二戰時,他們已經研製出了新式毒氣,因此他們更加明白防毒的重要性 ,1938年,德國法本公司研究出了新型化學武器,後來這種新式毒氣使用它四個研發者的名字命名,起名為沙林毒氣。

相比氯氣,這種毒氣更加致命。它的致死率和令生物死亡的速度都超過氯氣,正常人暴露在沙林毒氣中很快就會產生反應,流口水,嘔吐,生命體徵會變得不穩定。而這種毒氣最終攻擊的是人的神經系統,也就是說,即使有人能從這種毒氣的暴露環境中生還,也會造成無法康復的神經和腦損傷。

這種毒氣的可怕功效,也是它遲遲沒有投入戰場的原因之一,倒是在戰後幾十年裡的恐怖襲擊中出現過它。


正是因為這種毒氣,德軍才更重視防毒,他們怕哪一天對手也掌握這種毒氣,這裡頭的科技含金量,門檻並非特別高。不過,話說回來,題目中說這個裝防毒設備的罐子寧死不丟也有些誇大,畢竟這個東西就是用來保命的。要是它妨礙逃命,那也不得不扔。


歷來現實


寧死不丟不至於,因為這罐子裝的是一種裝備,就是用來保命的。

這個罐子是圓柱形的,很大,大概有25cm左右,金屬材質,一般被士兵們掛在背後,因為挺大的,看起來很顯眼,因此德軍會噴上迷彩色油漆用來偽裝。

德國士兵裝備繁多,要帶各式各樣的東西,留下了一個較大空間背這個金屬罐子自然有他們的道理。這個罐子德軍把它叫做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是防毒面具,為了預防在戰場上突然遇到毒氣戰不至於束手無策。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德國自身最早在一戰就大規模使用榴彈炮發射毒氣炮彈,在凡爾登戰役中也大量使用了催淚毒氣彈,這一戰爭方式後為英法所效仿。

雖然後來所有國家簽署了一項不使用化學武器的條約,即《日內瓦議定書》,但這種紙面協議在戰爭時期沒多大作用。到了二戰時期,大多數國家都有發動毒氣戰的能力,裝備這防毒面具是很有必要的。

德軍就是毒氣戰的鼻祖,當然也吃過毒氣的苦頭,知道毒氣的威力,希特勒就在一戰中因為毒氣而受傷過。希特勒有了前車之鑑,自然也會讓士兵們做好防毒準備。

不過德軍自身有毒氣,但除了在屠殺猶太集中營使用過毒氣,在二戰戰場好像並沒有使用毒氣。作為德國的強大對手,美、蘇、英都有不比德國弱的毒氣儲備,德國也不敢先用,帶這個只是單純為了預防吧,畢竟當時把人家蘇聯曾逼入絕境了,而蘇聯為了報復使用毒氣,也不是沒可能。



其實帶這個防毒面具罐,我個人感覺防彈的作用比防毒作用更實在,因為德國在交戰中並沒有毒氣戰出現,它沒有起到防毒的用處,反而金屬材質有時運氣好剛好打到罐子位置可以減少子彈的傷害。


夏目歷史君


看過戰爭歷史劇的人們都會注意到,在二戰時,德國士兵的腰上都揹著一個鐵罐子,鐵罐像大一點的奶粉桶,有著軍綠色迷彩塗裝,圓形的蓋子將罐子封死。士兵對這個罐子的寶貝程度不亞於沙漠中的人保管水源,哪怕從槍林彈雨中衝出來,也要牢牢抱緊這個鐵罐,保護它不被弄壞。

罐子裡到底裝了什麼東西?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會覺得可能會是糧食,但又會感到疑惑,畢竟當時軍隊打仗,士兵吃的都是軍糧,而軍糧由部隊統一派發,士兵沒有私帶乾糧的必要。再者說在二戰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德國軍隊被成為橫行歐亞大陸的“鐵蹄”,兵力強勁,軍備精良,每個士兵都“武裝到牙齒”,這種高強度的軍隊自然不會缺少補給,再怎麼說德軍士兵都沒有必要這麼寶貝一罐子軍糧。

其實這裡面裝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防毒面具了。

到了二戰時,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會在士兵的制式裝備里加上防毒面具這一條。防毒面罩特有的豬嘴結構可以保護人的面部、以及最重要的呼吸器官,直到現今這種特殊的結構都被廣泛的應用。防毒面罩的發明與戰爭脫不開干係,在世界上第一次生化武器被廣泛運用的戰爭裡,士兵死傷無數,唯獨野豬在殘酷的毒氣中活了下來,英法聯軍的專家發現豬嘴與泥土的組合能夠很好地過濾空氣中的有毒氣體,照葫蘆畫瓢的防毒面罩就這樣被髮明瞭出來。

雖說在一戰二戰中,德軍是生化武器最頻繁的使用者,不過使用者自知武器利害,德軍對毒氣彈驚人的傷害心知肚明,況且如果在敵我雙方打得不可開交時,指揮部決定要往戰場投放毒氣彈,自己這邊的士兵豈不是也要死傷無數?

雖然後來各國眼見生化武器的使用在戰場上愈演愈烈,遲遲開始倡導人道主義,並在《日內瓦條約》中約定限制毒氣彈的使用,不過生化武器的運用情況依舊得不到改善。德軍的行徑更是如此,士兵們如此寶貝防毒面罩的原因,有著“做賊心虛”的成分,每當我方決定向戰場發射毒氣彈時,只要防毒面罩在,就可以輕鬆躲過一劫,不被殘忍的毒氣危害。

二戰以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對殺傷力極大的生化武器提起興趣,爭先恐後地投入到生化武器的研製中,所以防毒面罩自然也成為了士兵的制式裝備之一。因為生化武器“過處寸草不生”、有目共睹的殺傷力,在防毒面罩技術剛剛興起的當時,每個士兵都十分寶貝這一罐“救命稻草”,所以在二戰中,“防毒面具比干糧還重要”的觀點也可見一斑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觀看一些反映二戰期間的紀錄片,我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德國士兵身後揹著一個長形圓柱體的罐子,罐子被士兵當作心肝寶貝一樣看待,打死也不丟(見下圖)



裡面藏著什麼如此金貴?

最初我以為是士兵們用來儲存食物的,後來得之裡面裝著這個東西(見下圖)

沒錯,裡面裝著防毒面具。

在我的印象中,防毒面具不是單兵必備的裝備,因為在二戰期間,《日內瓦國際公約》規定,開戰雙方不許使用生化武器,即不允許使用毒氣彈。

既然如此,德國士兵為何把防毒面具視為生命呢?原來和德國元首希特勒有關。

我國有句諺語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希特勒在一戰時,眼睛差一點被毒氣彈薰瞎,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先別急,容我從毒氣彈的歷史說起吧。

歷史上最早使用毒氣彈的是英國人,是在第二次“英布戰爭”中使用的。



第二次英布戰爭是指1899年10月11日至1902年5月31日,英國同荷蘭移民後裔建立的德蘭士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為爭奪南非領土和資源而形成了一場戰爭,又稱南非戰爭。

當然,那時希特勒剛剛十幾歲,他還不知道什麼叫“毒氣彈”,也不瞭解毒氣彈的威力。英國也沒有大規模的使用毒氣彈,只是在“英布戰爭”關鍵時刻使用了一次。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後(1914~1918年)當時25歲的希特勒志願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最初是個傳令兵,最後晉升為上等兵。

就在一戰期間(1916年左右),希特勒受到了毒氣彈的攻擊。

不是不允許使用生化武器嗎?



說起這事有點好笑,希特勒是被自己部隊發射的毒氣彈所傷。

前面也講了,最早使用毒氣彈的是英國人,但大規模使用毒氣彈的是德國人,是在一戰關鍵的“凡爾登戰役”中使用的。

1916年,德國向法國的凡爾登城市發起了進攻,凡爾登戰役在歷史上稱為“戰爭絞肉機”。交戰雙方傷亡慘重。

德國為了儘快扭轉失利的局面,大規模使用毒氣彈。當時德國士兵不是每個人都隨身攜帶著防毒面具,希特勒當時就沒有防毒面具。

毒氣彈爆炸後隨著風向飄向敵人的陣地,就在這時,風向突然轉變,希特勒的眼睛隨之受到了傷害。




希特勒的眼睛暫時失明,很快被送到後方療養。也許是上帝垂愛這個未來的德國元首,治療半年後恢復了視力。

後來希特勒做了德國元首,感覺毒氣彈太厲害,自己吃過這方面的虧,雖然有《日內瓦國際公約》限制使用生化武器,但誰能保證殺紅眼不使用毒氣彈呢?

有鑑於此,希特勒把防毒面具作為必備裝備配給每個士兵,元首的話就是最高指示,士兵隨身攜帶以備不測,於是我們看到了每個士兵身後揹著一個罐子的樣子。


秉燭讀春秋


不是到死沒丟,而是到死都沒打開過。

二戰德軍背的罐子是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是防毒面具。用薄鐵板衝壓支撐,加上豎條的加強筋,增加強度,密封之後,有一個封閉空間,可以很好的阻止外界空氣進入,同時還可以保護裡面的物品。

前期德軍用的是M30防毒面具,用帆布做的,後期用的是M38防毒面具,用橡膠做的。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有一個防毒面具,一個備用過濾罐,一副備用鏡片,可以說還是很齊全的。

防毒面具罐的作用就是保護防毒面具,製造密封空間,防止防毒面具的活性炭受潮,加強防毒面具強度,可以避免被擠壓損壞。關於防毒面具罐,德軍規定的是隨時帶在身上。德軍做的措施還是比較齊整、比較周全的、

而德軍之所以這麼重視,主要原因在於一戰時期毒氣大量使用,導致很多德軍直接被毒氣所傷,元首希特勒就是其中之一,眼睛被毒氣所傷。一戰中,德軍率先使用,但是,戰爭結束前很長一段時間,德軍都可能被毒氣所攻擊。

但是到了二戰,坦克裝甲車大量使用的戰爭中,毒氣這種東西已經不再適用了,而且各國關於防毒措施做得都比較完善,毒氣戰無法發揮原有的效果了。這也就導致很多二戰德軍士兵在戰場上壓根沒打開過防毒面具罐,頂多訓練時使用。


軍武文齋


二戰時,裝備精良的德國士兵往往需要攜帶許多東西,比如聞名遐邇的98k步槍,M35頭盔等。除此之外,他們還會隨身攜帶一個圓形大鐵罐子,上面還有瓦楞條紋,往往放在德軍的胸前或者身後。那麼這個罐子裡是什麼東西,在德軍眾多裝備即先佔有一席之地。

罐子裡面的東西並不神秘,就是防毒面具。德國士兵裝備繁多,留下一個這麼大空間裝備一個金屬罐子自然是有道理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預防將來在戰場上可能遭遇到的毒氣戰,以不至於束手無策。


做出主要決定的其實是德國元首希特勒。當年希特勒自己曾經參加一戰,當年眼睛差一點被毒氣彈燻瞎。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也讓希特勒在二戰時就非常注意防毒,特意讓自己的士兵攜帶一個防毒面具。

毒氣彈最早大規模的使用發生在一戰時的凡爾登戰役。由於一戰之初,毒氣彈還並沒有出戰,因此協約國並沒有防禦化學武器的有效設備。等到毒氣彈大規模使用以後,防毒面具的作用就顯得必不可少,因此在防毒面具研製成功之後,其就成為了戰場上必不可少的防禦性工具。

我是頭條號作者圍知歷史,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和看法可以在文章底下留言。也希望大家為這篇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你的舉手之勞,我的莫大榮幸,謝謝各位


是阿維啊


這個罐子是圓柱形的,很大,大概有25cm左右,金屬材質,一般被士兵們掛在背後,因為挺大的,看起來很顯眼,因此德軍會噴上迷彩色油漆用來偽裝。

德國士兵裝備繁多,要帶各式各樣的東西,留下了一個較大空間背這個金屬罐子自然有他們的道理。這個罐子德軍把它叫做防毒面具罐,裡面裝的是防毒面具,為了預防在戰場上突然遇到毒氣戰不至於束手無策。


防毒面具不是單兵必備的裝備,因為在二戰期間,《日內瓦國際公約》規定,開戰雙方不許使用生化武器,即不允許使用毒氣彈。既然如此,德國士兵為何把防毒面具視為生命呢?原來和德國元首希特勒有關。


我國有句諺語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希特勒在一戰時,眼睛差一點被毒氣彈燻瞎。說起這事有點好笑,希特勒是被自己部隊發射的毒氣彈所傷。最早使用毒氣彈的是英國人,但大規模使用毒氣彈的是德國人,是在一戰關鍵的“凡爾登戰役”中使用的氯氣毒氣彈被德國投入“一戰”之初,英、法等協約國軍隊並沒有防禦化學武器的有效性裝備,於是在防毒面研製成功之後,便成為了一戰戰場上,交戰雙方必備的防禦性武器。防毒面具罐的構造看似簡單,實則頗為複雜。放毒面具罐於1930年開始投入生產,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才停止,如依照長短分類,可分為長短兩型,短型高612.5px,直徑長312.5px,短型仿毒面具罐多分配於空軍使用。長型高687.5px,直徑長不便,長型放毒面具多分配於陸軍使用。放毒面具罐,由鋼製罐體、罐蓋、閉鎖器、尼龍揹帶四部分組成,攜帶方式可背、可掛,重量約0.5kg。



A0A號解說員


二戰中,德軍都喜歡帶個鐵盒,為什麼要被這玩意呢,因為這是個保命的東西。


這盒子裡面究竟有什麼?

其實,這罐子裡面裝的是一種防毒面具,可以有效地應對多種毒氣的危害。在戰鬥的時候,如果在陣前放了毒氣,那麼敵人基本很難打仗了,有的毒氣甚至可以殺人,連槍炮都不用。如果發生了這事情,配備防毒面具就是很有必要的。這種罐子外面是鐵皮製成,能較好地保存裡面的面具,一旦對方投放了化學武器,就能立刻拿出來戴上。可以說,一旦發生毒氣戰爭,這罐子就是士兵們保命的絕佳手段。


那這個罐子最終派上用場了嗎?

並沒有!雖然德國為此做出了充足的準備,但是很遺憾,戰場上並沒有發生過毒氣戰,所以德軍背了很久這個沒用的裝備。但是,雖然其他的國家並沒有投入毒氣彈,但是德軍一直還是戴著罐子的,不過到了後來,這罐子裡面裝的東西可就大變樣了。雖然這罐子是標配,但是士兵們普遍是沒有這種危機意識的,而且當時長官只是看有沒有背這個罐子,卻並不會檢查裡面有什麼,所以後來很多人不在裡面放面具,而是放其他的一些雜物。


為什麼德軍要裝備這玩意?

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來自德國的元首,他年輕時候是很不幸運的,好幾年裡都在給人打雜,睡覺都沒地方去。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他當了一名普通的士兵,在戰場上他表現得很勇猛,但是後來就是因為毒氣彈的原因,讓他的眼睛失明瞭一段時間。所以,在後來二戰中,他就想到了自己曾經的遭遇,因為怕其他國家再度投放毒氣彈,所以給每個士兵都配發了這種罐子。

第二個原因也是來自於德國本身。在二戰中,為了更加有效地戰鬥,造成更大的殺戮,很多國家都曾經開展過毒氣彈的研究,德國自然亦不例外。他們研製的毒氣彈,自己當然知道有多可怕,所以就趕緊給自己的士兵裝備了防毒面具。


為什麼最後這罐子沒有用過?

其實,毒氣彈之類的化學武器,給人類造成的災難是很嚴重的,各個國家雖然一度都熱衷於這種武器的研究,但是卻很少有哪個國家會使用,因為一旦其他國家也用這種武器報復,整個世界陷入循環後,必然是人類的災難,到時候不管是哪個國家戰勝,人都死光了,勝負沒了意義了。這和現在的核彈一樣,也就賞了日本兩顆,沒有哪個國家再敢使用。德國也是如此,雖然準備了防毒面具,可是他們不敢率先使用這種武器,其他國家因為遵守國際盟約,所以幾乎都沒有使用,所以德軍的這罐子最後也沒有用。

值得我們注意到是,德軍雖然沒敢把毒氣彈使用在戰場上,卻敢用這東西來殺死猶太人;日本雖然不敢用毒氣彈去攻擊美軍,但是在和我國作戰中,使用了不下兩百次!


小鎮月明


德國軍人隨身攜帶的圓筒形罐子,並不是用來裝食物和水的罐子,而是用來裝防毒面具的罐子。毒氣彈是一種非常令士兵恐懼的武器,在核武器沒有發明前,毒氣彈就已經成為各國禁止使用的武器了。世界上最早的毒氣彈出現於英布戰爭時期,在英國人使用毒氣彈獲得較好的效果之後,其他國家爭相效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爆發的時候,德國人率先在戰場上使用了毒氣彈,德國使用毒氣彈之後,英法兩國也採取了報復性的措施。



一戰中的毒氣彈使用非常頻繁,數十萬人死於毒氣彈,上百萬人因為毒氣彈留下了後遺症。值得一提的是,二戰中的德國元首希特勒在參加一戰的時候,就險些被壓毒氣彈燻瞎雙眼。正是因為協約國的這枚毒氣彈,讓希特勒轉型成為了一名偵察員,後來陰差陽錯的成為了納粹黨的黨首。因為希特勒曾經吃過毒氣彈的虧,在希特勒掌權後,德國軍方對於防毒面具的要求一直十分嚴格。


二戰時期的德國士兵必須要攜帶防毒面具,以防被蘇聯進行毒氣彈攻擊,如果丟失會被嚴厲的處罰。從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各國都沒有停止過對毒氣彈的研製,當時世界上主要的軍事強國都裝備著數量眾多的毒氣彈。不過由於各國都不敢打開毒氣彈的潘多拉魔盒,因此在二戰時期的蘇德戰場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毒氣彈戰爭。二戰中只有日本大規模使用了毒氣彈,日本多次對我國的抗戰軍民使用了毒氣彈,造成了很多無辜百姓的傷亡。

二戰時期的毒氣彈就像現在的核武器一樣,雖然很多國家都有,但是誰也不敢先用。日本之所以敢於對我國軍民使用毒氣彈,是因為日本知道我國的抗戰居民不具備生產毒氣的能力,日本不擔心遭到毒氣彈報復。而到了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寧可對美軍進行自殺式衝鋒,都不敢使用毒氣彈。二戰時期兩個同樣都有毒氣彈的國家開打,即使一方出於絕對劣勢,也不敢使用毒氣彈。



蘇聯和德國也是一樣,雖然德國士兵每天都帶著一個巨大的罐子,但是這個罐子真正能夠用到的機會並不多。蘇聯在二戰時期幾乎沒有使用過毒氣彈,德國在一戰中吃過虧,也不敢率先使用毒氣彈。因此兩國就像達成了默契一樣,不管是德國進攻莫斯科,還是蘇聯進攻柏林,蘇德之間都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毒氣彈戰爭。希特勒和德國軍隊統帥部讓士兵攜帶防毒面具是一種未雨綢繆的手段,只是希特勒沒有想到,蘇聯始終沒有大規模使用毒氣彈,德軍精心準備的防毒面具,也一直沒能發揮出來大的作用。


軍武小咖


因為他們知道會有冠狀病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