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長清仙人臺出土神祕古國,曾受齊國壓制南遷

西周東方小國邿國,也叫詩國,出土銅器銘文為“寺”。邿國的地理位置有多種說法,古籍記載的有兩種,《左傳》杜預注“

邿,小國也,任城亢父縣有邿亭。”亢父縣,秦置,在今山東濟寧市以南一帶;另一說法在今山東平陰縣東阿鎮,境內有邿邑故城遺址,此地西臨黃河,東面靠山,地勢險要,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但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山東濟南長清區仙人臺挖崛了數座西周到春秋時代的貴族墓葬,其中有一座墓葬規模較大、陪葬器物較多,斷定為國君級墓葬。仙人臺墓葬群出土了不少器物,其中七件銅器刻有銘文,根據銘文中的“寺”字,推斷這裡曾為《左傳》中記載的邿國的勢力範圍,而且至少西周晚期已在此立國,從而確立了神秘的西周邿國的始封地。根據出土隨葬器物風格及墓葬風俗來看,西周邿國當出自東夷部族。照此說法,西周邿國很有可能是商代古寺國遺存,只可惜目前殷墟甲骨卜辭中沒有找到這個古國。


山東長清仙人臺出土神秘古國,曾受齊國壓制南遷

仙人臺出土器 物


“寺”不見甲骨文,金文的寺從“手”,似乎託著個什麼東西,據說“寺”是“持”的本字,它最初可能起源於祭祀活動中大小祭司的某些行為,比如託舉某物祭獻神靈,作為祭祀時一種必不可少的禮儀。後“持”代替“寺”,“寺”的動作本義消失,成為持這種動作者的人,作名詞,最後演變成專業為首領或國君料理日常瑣碎的“寺人”。《周禮·天官》載:“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若有喪紀、賓客、祭祀之事,則帥女宮而至於有司,佐世婦治禮事……”在周代,寺人作為王宮內部的管家,替天子總管各種事務,包括喪葬、祭祀和迎賓之類的各種禮儀規制。“寺”作為國名估計源於此。


山東長清仙人臺出土神秘古國,曾受齊國壓制南遷

寺的金文


邿國因為弱小,又是外邦,在等級森嚴的西周時代很少有機會與周室宗國或其它大國交往,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默默無聞。直到進入群雄爭霸的春秋時代,邿國才開始在史書中露面。邿國第一次出現在《左傳》中是在魯襄公十三年,即公元前560年,這一年夏天,邿國發生了內亂,小小邿國被分裂成三塊,形成三股勢力。這時覬覦邿國已久的魯國趁機以平亂為由進入邿國,史書中稱為“魯師救邿”。魯國平定邿國後,順勢吞併了邿國。


山東長清仙人臺出土神秘古國,曾受齊國壓制南遷

寺國貴族墓出土器物


那麼被魯國吞併的邿國到底在哪裡?綜合開頭三種地理說法,認為魯國吞併的邿國位置當在濟寧市,是邿國南遷後所在地。邿國最早故地應該在濟南長清、平陰縣一帶,因近靠齊國,南遷之前的邿國一直作為齊國的附庸。後來由於齊國的戰略擴張以及加強對西南邊境的軍事防禦,給邿國的生存帶來了壓力,惹不起,總躲得起,邿國可能是在不懷好意的魯國的幫助下舉國南遷到濟寧市重新建國,成為魯國和邾國的近鄰。弱肉強食的野蠻時代,小國註定要成為大國爭權奪利的犧牲品。春秋以來魯邾兩國視若仇敵,戰爭不斷,夾在魯邾之間的邿國沒少受氣。根據《公羊傳》記載,邿國曾為邾國的邑,可見魯國和邾國為了爭奪對邿國的控制權,沒少發生摩擦,邿國自然也避免不了受此拉踞戰的衝擊,邿國的歸屬也免不了朝三暮四輪班倒。偏偏邿國內政又出了問題,很有可能是親魯派和親邾派之間的內鬥導致,最終被魯國趁虛而入一舉吞併。


山東長清仙人臺出土神秘古國,曾受齊國壓制南遷

釣魚臺水庫


邿國滅亡後,由於內部派系複雜,邿國國人各奔前程,有的歸附魯國,有的投奔邾國,有的則回到平陰老家歸順齊國。因此,春秋時期各地都有邿國後人的活動軌跡。《左傳·襄公十八年》載:“乙酉,魏繹、欒盈以下軍克邿。”公元前555年,十月,春秋歷史上發生了一起十二國攻齊的大事,以魯國和晉國為首,聯合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株一起攻打齊國,雙方在平陰這個地方展開決戰。平陰,即為原來的邿國故地,邿國南遷後,這裡成為齊國的邿邑。齊國迎戰前,曾有一位叫夙沙衛的大臣建議齊靈公不要急於出戰,邿邑多有天然屏障,可以憑此地理優勢堅守,消耗聯軍士氣,可見邿邑是齊國西南部的險要之地,可退可守。只可惜齊靈公不聽,急於迎戰,結果聯軍人多勢眾,齊國多座重要城邑被攻佔,其中就包括邿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