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以甲天下的山水聞名世界是1982年首批公佈24個歷史文化名城

桂林


桂林-以甲天下的山水聞名世界是1982年首批公佈24個歷史文化名城


一、城市概況

桂林以甲天下的山水聞名世界,是我國1982年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市內遍佈文物古蹟、歷史遺存,與獨特的自然山水風光相得益彰,形成了桂林山水歷史完美融合的城市特色風貌。

1.獨特的山水古城格局

桂林城始建於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歷經了唐、宋和明三次較大的改擴建。桂林歷史城區最早可考證的城址是唐代的桂州城,其後經過宋代的擴建,到了明朝洪武年間,太祖朱元璋分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鎮守廣西,在桂林城中心修築了長550多米、寬330多米的靖江王府。同時,又擴建了桂林城,將城南城牆由環湖北岸推至象鼻山北,並引陽江水繞城南入灕江,初步形成了環城水系,並形成以靖江王府為軸的城市中心線,古城骨架基本定型,形成“東西一座橋,南北一條街,外城山環水抱,內城樓高院深”的山水城市格局,600多年來保存至今。經過長期的控制和保護,仍然較好地維持著古代的城市格局和山水城池的空間形態,是我國古城新市持續發展的經典實例。桂林得天獨厚的山水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融為一體,形成了歷史文化積澱豐厚、自然山水韻味獨特的“山-水-古城”格局。

2.燦爛的歷史文化

據考古發現,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遠古先民在桂林繁衍生息。在新石器時代,以甑皮巖人為代表,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史前文化。通過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的收藏陳列,我們可以穿越萬年時光,論證文明的進程。到了秦始皇時期,設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並開鑿建設了靈渠等水利工程,其精絕的構思和工程技術,至今令人讚歎。

從古至今,人傑地靈的桂林都是名人的孕育和薈萃之所。眾多的名人志士都在桂林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在桂林城中的青山綠水之間,古人留下了2000多塊摩崖石刻。其中,城北鸚鵡山南側的《靜江府城池圖》,隱藏著古代桂林城市的秘密。這塊刻於700多年前的摩崖城圖詳細描繪了“硬樓”、“甕城”、“萬人敵”、“虎蹲門”等等依山臨水的軍事工程設施,反映出桂林“山-水-城”融為一體的恢宏氣勢。

二、歷史沿革

桂林位於廣西東北部,古為南越地,戰國屬楚,秦屬桂林郡。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揮師50萬,南下統一百越,在興安開鑿了可與長城並稱的靈渠。漢代,桂林屬零陵郡。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始安縣。東漢改名始安侯國。桂林自成為始安縣起,逐漸發展成為我國南方重鎮。西漢伏波將軍馬援途經桂林,疏浚靈渠,南征交趾,留下“伏波試劍”的動人傳說和一個美麗的“伏波山”名。

三國時代,桂林屬吳國。吳帝孫皓於甘露元年(265年)設置始安郡,郡治在今桂林城區。南朝宋景平二年(424年),桂林來了一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的始安太守顏延之。顏延之,南朝宋詩人,,與謝靈運齊名,世稱“顏謝”。顏太守任內,開拓桂林文風,在獨秀峰南麓留下“讀書巖”勝蹟。“未若獨秀者,峨峨郛邑間”一首詠詩,肇始了桂林山水詩風。

由南朝而始,桂林從廟巖洞穴遺址時代開始的夾砂粗陶工藝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南朝至唐的桂州青瓷窯,是全國最早使用匣體燒造窯之一。宋至清的窯裡村窯、全州唐至清的蔣安嶺窯、興安宋代的嚴關窯、永福宋代的窯田嶺窯、靖江王府琉璃窯等都曾興盛一時。

南朝梁、陳時期,桂林設桂州。由此至宋紹興三年(1133年),除隋復為始安郡外,桂林均稱桂州。宋紹興三年,桂州改升靜江府,轄11縣。元代改為靜江路,併為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治所。明清為桂林府。

明代桂林設桂林府,“靜江”之名給了封藩而至的朱元璋女至孫朱守謙後,改稱“靖江”。明王朝在桂林城區修建了靖江王府,後築靖江王城。靖江王襲14代,歷270餘年。靖江王城雖歷經戰火,幾剩殘基石欄,但至今仍城池完好,為全國少有。

清代在靖江王府的殘基上建起的廣西貢院,鑄造了廣西古代教育史上的輝煌,終清一代,共出狀元4人(排在直隸、江西、湖北、福建、廣東、湖南、貴州、滿洲、順天、河南、陝西、四川、蒙古之前)、榜眼1人、會元1人。清代三元及第僅有二人,廣西佔一人,至今的王城門上仍鑲嵌著“三元及第”、“狀元及第”、“榜眼及第”等牌匾。

辛亥革命後,桂林先後兩次為廣西省會,成為廣西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由此可見,桂林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歷史上,桂林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處於荊楚之地與百越之地的交匯之處,成為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結合部,是中原文化、儒家文化與嶺南百越文化的雜交地。千百年來,這幾種文化在這裡相互激盪,積澱為一層相當深厚的文化底蘊,其史前遠古文化、水利文化、藩王文化、山水文化、長征文化、抗戰文化等在此競相爭輝,形成了內涵豐富而獨特,個性極為鮮明突出的桂北文化現象。其內涵和個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2)以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為代表的山水文化

(3)以紅軍血戰界首湘江為代表的長征文化

(4)以“西南劇展”和“八百壯士”為代表的抗戰文化

(5)榕杉湖畔名人故居文化

四、重要文物遺蹟

據考古發現證明,早在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遠古先民在桂林繁衍生息。在新石器時代,以甑皮巖人為代表,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史前文化。通過甑皮巖遺址博物館的收藏陳列,我們可以穿越萬年時光,論證文明的進程。到了秦始皇時期,設立桂林郡、象郡、南海郡,並開鑿建設了靈渠等水利工程,其精絕的構思和工程技術,至今令人讚歎。從古至今,人傑地靈的桂林都是名人的孕育和薈萃之所,眾多的名人志士都在桂林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作為政治、軍事、文化的區域中心,桂林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扮演著獨特的角色。期間的歷史事件、名人軼事也廣為流傳,與此對應的事件紀念地散佈各處。較為著名的有八路軍辦事處舊址、李宗仁官邸、白崇禧故居、蔣翊武先生犧牲處紀念碑、廣西省立藝術館等,數量眾多,類型各異。

桂林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交流以及悠久歷史,造就了桂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統計數據顯示,桂林市市域範圍內不可移動文物登記1876處,新發現994處;418處公佈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1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8處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33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桂林市城區範圍內現有81處公佈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分佈於128文物保護點,其中,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佈於39個文物保護點;13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分佈於19個文物保護點;6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分佈70個文物保護點。城區內現有6個各級博物館,館藏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5萬餘件。

五、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桂林市現有16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桂林文場、桂林漁鼓、瑤族服飾、中元節(資源河燈節)等4項公佈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64項公佈為自治區級非遺名錄,99項公佈為桂林市級非遺名錄。其中,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場”源於江南地方民歌、小曲,長期與桂北民歌、小調融匯,演變成桂北地區的一種清唱類型的地方性曲藝演唱形式。除此之外,桂林還擁有桂劇、彩調、桂林儺舞等地方曲藝,無不保有桂林本地原汁原味的藝術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