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通過玄武門之變,是否能登上皇位?

木易看史


不能,李世民的功勞其實和李建成的功勞相差沒有太大,之所以後世說李世民立了多少功勞是因為李世民是成功者,所以之後的歷史也只會誇他。

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相差不大,而嫡長子繼承製又是流傳已久的制度,李淵自然會選擇李建成。當然他也沒有虧待李世民,封他為天策上將,尚書令等職位。

李淵以為因此李世民和李建成二者都會滿意。但事實上兩人都不滿意。李建成擔心給李世民太高職位,以後會對他的統治造成影響,叛亂等。所以即位後肯定會打壓李世民,甚至殺了他。

而李世民也不滿意,因為他的功勞既然和李建成差不多,而且才能不弱於李建成,為什麼李建成是太子,以後能當皇上,而他卻不能當。而且以他現在的地位,不當上皇帝,定然會在之後受到清算。

說到底,李淵還是太自信了,以為兩個人從小兄友弟恭,而且一同打下江山,會顧念兄弟之情,李建成會善待李世民,而李世民也會輔佐李建成。

但是皇位動人心,誰不渴望成為九五之尊。為了皇位,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例子太多了。隋朝就是這樣,可是李淵還是沒有吸取教訓。


孫狗剩Johnson


答案是肯定不行,我是張雲飛,歷史搬運工。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國公李淵於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五月,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國號“唐”,改元武德,定都長安,隋朝滅亡。楊侑降為酅國公,置居於長安,於次年五月去世。此後,李淵冊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

這就已經確定了李建成的地位,同時也奠定了李世民的地位。李淵有感隋文帝廢立太子,導致國破家亡的結果,在維護李建成太子的事上很用心。雖然他知道論能力、功勞,他的這個長子哪方面都不如次子,可中國幾百年來“嫡長子繼承製”對他的影響,他不得不立李建成為太子,而李建成也知道他這個弟弟對他來說是最大的威脅,所以他聯合了自己的四弟李元吉處處制約、迫害李世民。

最終,李世民忍無可忍,先下手為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殺死。不久,李淵宣佈禪位,傳位於李世民。而李世民上臺後,又下旨賜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兒子。

雖然,玄武門之變並不怎麼光彩,但是封建王權下,父子兄弟之情與皇位相比,都得靠邊站。而唐太宗也因為他在位的一番作為,開創了“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也因為他的民族政策被各族人民親切的稱為“天可汗”。

我是歷史搬運工,我願同大家分享歷史故事。




眞愛壹丗


武德九年發生的玄武門之變,以李世明成功登上皇位而告終,歷史上對此描繪的記載很少,事情真相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不妨礙我們對這一事件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

首先李世明為什麼要鋌而走險?是什麼原因讓他兵行險著,當時正是李世明和李建成博弈的時期,如果李世明處於上風,那麼他完全沒有必有冒險。所以當時的形勢肯定是李世明處於弱勢,甚至已經無力迴天了,才會由此一搏。

唐朝的建立其實是離不開李建成和李世明的,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明分兩線作戰,都取得了豐厚的成果,為大唐建立立下汗馬功勞。隨著政權的穩定,兩人的分工逐漸發生變化,李世民負責在前方開疆擴土,李建成負責在後方運籌帷幄。

正所謂亂世重兵勢,太平掌政權,隨著唐朝的穩定,李建成憑著多年來在政治核心積累的政治資歷,成功的當上了太子之位。而李世明手裡確實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兵權,然而在朝堂上卻完全不能跟李建成匹敵。

而且李建成早年也曾領兵作戰,手下也有像薛萬徹等大將,所以在軍事上也不是毫無根基的。並且當時由於已經是太平時期,李淵對李世明手握兵權已然有所猜忌,更是對李世明一黨採取消兵權的措施。

由此種種李世明完全看不到希望了,才會帶著麾下行勇莽之舉,可以說李世明的成功是很有賭博運氣成分的。


想跟你聊故事


政治層面與權謀的較量不能以簡單的正義和倫理來評論,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被背後的利益共同體推到十字口邊緣破釜沉舟一拼,如坐以待命最終結局個人認為是不僅不能登上皇位,下場一定不會比他的哥哥李建成好到哪去。歷史上李建成並非昏庸之輩,相反卻是明察睿智之人,另不管李淵或是朝臣都認同他的繼位合法性,名正則言順;這些優勢都是指向李建成的,縱觀李世民因權勢過大必然性的會收到猜忌和忌憚,如不採取非常手段,他的下場必然是很悽慘的。


一行0203


不可能

第一:

一場腥風血雨的玄武門之變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都被殺,能夠繼承李淵皇位的只有秦王李世民。玄門政變之後沒多久,李淵就將皇位交給了李世民,自己則成為什麼都不管的太上皇,也正是這場玄武門政變,成了唐太宗李世民一生的汙點。

第二:

正史中,將這場玄武門之變描述成了李世民的無奈之舉,甚至還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定義為荒淫無能之輩,但是歷史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還有機會登上皇位麼?唐太宗李世民的能力很多人都知道,畢竟能夠開創貞觀盛世的皇帝,絕對不是隻會打打仗而已,但是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呢?史書說李建成是荒淫無能之輩,唯一可取的就是投了個好胎,成為了李淵的嫡長子,但實際情況是這都是誣衊。

第三:

溫大亞在《大唐創業起居注》曾經描述過李淵自晉陽起兵到攻克長安,這在期間,李世民和李建成各自率領一軍,而且雙方都建立了軍功,而且,李建成的軍功一點都不輸給李世民。最先攻入長安的軍頭雷永吉,正是李建成的部下。身為嫡長子,還有軍功,李建成被封為太子就成了名正言順的事情。

第四:

李淵建立唐朝後,李建成身為太子自然就不能常年在外打仗,所以就留守長安,協助李淵處理政務,所以就很少有建功立業的機會。而李世民和李建成就相反,太子李建成處理政務,秦王在外征戰,這個時候李世民在朝堂中是非常亮眼的,可以說完全蓋住了李建成的光芒。

第五:

在軍功上,李建成比不過李世民,但是在李淵心中還是很滿意李建成這個太子。史書上說,李淵偏愛李世民純屬無稽之談,李淵對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兒子都是一視同仁的,到了後期,李世民的勢力不斷的擴大,威脅到了李淵的皇位,這個時候李淵就漸漸站在李建成這一方,打壓李世民的勢力。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如果沒有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沒有機會登上皇位的,想要成為皇帝,只有發動玄武門之變!




叮噹貓影視剪輯


李世民如果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別說登上帝位了,就是想要善終都難,估計都等不到下任皇帝登基就死於李建成之手了,可以說發動玄武門之變是致死地而後生的險招,也是唯一的正確選擇。

今天的我們來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機在於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因為兩方相鬥必有一死。其實都忽略了一個人,那就是史書上留下優柔寡斷的唐高祖李淵,才是李世民真正的對手,李建成李元吉只是他對付李世民的棋子罷了。

李世民在唐朝建國時功勞赫赫,只要有影響的大戰役都有他參與的身影。因為太過優秀了,李淵還曾許諾封他為太子,也專門為他創造了一個天策上將的頂級官職,允許他開府建牙自置官屬,等於是成立一個小朝廷。這些恩寵看似是父親對於兒子的正常表現,其實是李世民勢力過大,功高震主之下李淵的讓步罷了。

李淵從太原起兵到稱帝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可以說大一統王朝中最快立國的開國皇帝。他再昏庸也不至於讓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一步步走上自相殘殺的道路,只能說李世民在歷次戰役中已經打出了威名拉攏一大批人才,他只能賞賜不斷,但是發現李世民功高震主威脅到皇權以後,李淵開始偏袒於李建成以打壓李世民。

李淵的本意是培養李建成打壓李世民,通過政治方式打壓架空李世民,而不是直接殺了李世民,因為一來李世民的秦王府勢力龐大二來怎麼說都是父子尚有親情在。而李建成與李世民的歷次鬥爭中也主要是想奪取李世民的兵權,這才是根本。

武德九年,突厥再次犯邊,太子李建成建議李元吉做統帥,並且想趁機奪走李世民的兵權,以雙方當時勢不兩立的局面,李世民沒有了兵權不死也難,所以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弒兄逼父,成為最後的贏家。

玄武門之變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並且可以處理一切軍國事務。三個月後李淵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短短時間內發動如此之大的宮廷政變,又成為皇太子再成為新皇帝。中間唐帝國沒內部有什麼大的反彈,可見秦王府勢力之恐怖,李淵之前的忌憚和打壓並非為杞人憂天。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功高震主之下,真正的對手是帝國最高統治者李淵加法定繼承人太子李建成加齊王李元吉,李淵支持李建成在於打壓李世民威脅中央朝廷的秦王府,李建成打壓李世民是為了順利繼位,而且武德九年也一度接近勝利,李世民沒有接下來的政變反擊更是會成功的,沒了兵權的李世民,李淵不殺他,李建成也會殺他,所以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別說登上帝位,就是性命也難保。





緬懷未逝的青春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的話,那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歷史上的太子李建成可不像電視劇中刻畫的那樣優柔寡斷,反倒是十分的有才華,李建成為人寬厚,坦率,有卓越的軍事才華而且還知人善用。

至於為什麼史書上對李建成的評價一直都不好,那大傢伙肯定都知道了吧。這些都是李世民的誣衊,如果不把李建成李元吉刻畫的昏庸無能,淫亂後宮,怎麼能顯示襯托出自己呢是吧。其實李建成在當太子的時候,就一直是禮賢下士,招攬人才,在此期間,招收了薛萬徹,馮立,王珪還有名相魏徵。但是可惜了這些人才最後全部白白便宜給了李世民。

反觀李世民,他一生在外征戰,是唐朝著名的戰神,一半的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一開始的時候,李淵還是中立的,誰也不偏袒誰,但是無奈李世民功績太高,怕他功高震主,專門為他設了一個天策上將的官職。這個官職就相當於是一個小朝廷,可以隨意的自己招納人才。

但是隨著自己的戰功越來越高,在朝廷裡支持自己的人也越來越多,再加上出征之前,李淵還答應了李世民,班師回朝的時候就讓他做太子,之後的結果我們也知道,李淵食言了。這也導致了李世民對他有所不滿,最終再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奪得了太子之位,但是僅僅只過了兩個月左右的時間,李世民就逼迫李淵讓位,自己稱帝了。

所以說,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他的皇位是和他無緣的,甚至還會性命不保,要是真的李建成上位了,他肯定也不會留下李世民這個威脅的。

所以再李世民當上了皇帝之後,不僅殺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幾個兒子,甚至還把自己弟弟李元吉的媳婦兒給佔為己有,最最最厲害的就是,他還給自己的丈母孃蕭皇后給納入了後宮(蕭皇后就是前朝隋煬帝楊廣的皇后),雖然李世民在位開闢了貞觀之治,但是做的荒唐事也確實不少。


易乎


唐太宗李世民,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人物。他為了當皇帝,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從而登上皇位。如果他沒有兵變,能夠用正常手段登上皇位嗎?我認為,如果用正常途徑那麼李世民一輩子也當不上皇帝。

嫡長子繼位制度

太子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大兒子,而李世民只是老二。李建成與李世民一母同胞,但是李建成為李淵長子。在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一般認為嫡長子才可以繼承家業。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確立了宗法制度。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自此嫡長子變成最具有合法性的繼承人。

嫡長子繼承製度因此為中華奉行的繼承製度。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在於,可以順利的交接兩代人之間的權利,也可以很有效的避免宗族親人之間的阿諛我詐,甚至是流血武鬥。所以按照正常情況,李建成成為太子到最後順利登基成為皇帝是大家所公認的。李世民想要當皇帝,只有除掉李建成才有機會。

那麼咱們又要想了,有沒有可能李建成不適合當皇帝,甚至是個壞人,會被李淵廢掉呢?我想著也是不可能的!

太子有功且無過

太子李建成,自李淵起兵多有功績。在李淵剛剛起兵的時候,手上沒有多少兵馬與支持者。這時候李建成站出來了,他四處去拉攏河東貴族,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最後他也成功了,李淵得到了整個關隴門閥的支持。並且李建成還帶兵成功收復長安與河北。 之後李建成成為太子,多留守長安處理朝政。後竇建德部將劉黑闥造反,李世民與李元吉都兵敗,最後還是太子李建成成功打敗了劉黑闥。由此可知,李建成對於大唐也是有軍功,李淵根本不可能廢了李建成。

所以我們從上可以知道,正常途徑下李建成身為皇長子,並且有軍功在身,他基本上是鐵定的皇位繼承人。李世民想要登上皇位,正常途徑簡直是痴人說夢。所以,他選擇了唯一的一條路~玄武門兵變!慶幸的是,他還算對對得起死去的李建成,開創了“貞觀之治”!!


無敵通史


如果不通過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不可能當上皇帝的,在他上面還有一個能力,和他一樣出眾的哥哥李建成,正史中的李建成,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只是造化弄人,既生瑜何生亮。根據歷史記載,李建成在年齡上大概比李世民大10歲左右,早年李淵去山西做官,那時候李世民還小,李建成不但要操持一家事務,還在家鄉河東一帶,結識招攬不少英才,為李家反隋奠定了一定基礎。李淵起事後,李建成,和李世民一個為左軍元帥,一個為右軍元帥,一路勢如破竹,此間李建成是深得李淵歡心的,後來李淵稱帝,李建成自然而然的成了太子,做太子他的大多時間是留在長安,學習如何治國,所以很少外出打仗,所以在這段時間,他的軍功比起李世民要遜色很多。後來李世民逼反,劉黑塔,又是太子李建成率兵鎮壓的,兄弟惹了禍都是他來查屁股,有點長兄為父的感覺,他比李世民仁慈多了,他手下能人也不少,那時候魏徵也在他手下,他那時候如果,不是太過仁慈,聽魏徵的話,對李世民嚴加提防,早做防備,不會有玄武門之禍。他如果做了皇帝,雖然不一定有李世民這麼高的成就,出現貞觀之治,但也一定是位明君。


鳳凰涅槃949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們共同探討。

在隋末天下大亂,各路諸侯爭霸天下的時候,李淵很幸運,除了能幹的手下,最給他爭氣的就是他的四個兒女,李建成,李秀寧,李世民,李元吉,可以說個個都很優秀。

在建立唐朝之後,建成被立為太子。由於李世民能征善戰,功勞最大,文能安邦定國,武能開疆拓土。

天下已定之後,李淵就開始頭疼了。因為兒女們太能幹在皇家就是災難。李淵為了保證李建成的太子做的安穩,也為了安撫李世民,就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軍,並調開他的手下大將,讓他們去外地做官,逐步的架空李世民。

另一邊,李建成對李世民的迫害也逐步加碼。李建成手下的謀士出主意宴請李世民,使李世民中毒吐血。兩邊的將領也在你來我往,互相鬥個不停。

當鬥爭進入白熱化之後,被逼無奈的李世民先發制人,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他絕對與皇位無緣。古代講究長幼有序,李淵也是偏向李建成的,另外如果不發動政變,他有可能被李建成手下的幕僚殺死,也有可能被自己的將領背叛,畢竟身後跟著一大幫人呢。

世人都說皇帝好,皇家殘酷誰人了啊?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