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木易看史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出自《左傳》的諺語,熟讀經典的諸葛亮想必是聽過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也曾說過類似的話:“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挑劉備呢?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如果不投靠劉備的話,他能投靠誰?

A.劉表。這是最靠譜的,因為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管劉表叫姨夫,等於說諸葛亮和劉表沾著親戚。

B.曹操。彼時曹操正對天下廣納賢才,“唯才是舉”是他的主要綱領。諸葛亮這樣的荊州名士,他也必然會欣然用之。

C.孫權。這個也很靠譜,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追隨了孫權,並且還很受孫權賞識。孫權也曾要求諸葛瑾把諸葛亮給歸化到自己這邊來。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軍閥如劉璋、張魯、馬超等,不作枚舉。奇怪的是,諸葛亮既沒有投靠孫曹劉,也沒有去益州或者漢中,而是投奔了最慫的劉備。這又是為什麼呢?

竊以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第一,要朝陽不要夕陽。

投奔劉表當然很好,劉表也會重用他,而且其背後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會給諸葛亮使絆子。但是荊州的局勢卻實在是一團漿糊,劉表一死就勢必會散架。到那時,荊州成了別人嘴裡的肉,他諸葛亮難道要做俘虜和貳臣嗎?

第二,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投奔劉表不可取,那孫權和曹操為何不行呢?當然是因為出不了頭。

在曹操那裡,人才濟濟,諸葛亮一個外來戶又靠什麼去爭的上位?世人都喜歡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麼他拿什麼去和荀彧競爭?

孫權那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周瑜、張昭這些不說,就說自己的大哥,諸葛亮都未必競爭得過。那樣的話,和去曹操那裡又有什麼區別?

第三,抄底原則。

說完了其他人那裡為何去不得,其實劉備的優勢也就反映出來了——正因為劉備此時一窮二白,諸葛亮才能成為他真正的當家人。

此時的劉備雖然號稱是左將軍、豫州牧,但其實就只有新野一個縣城而已。這樣的小軍閥,才適合諸葛亮施展拳腳。而正是因為劉備集團里根本沒有能夠與自己相匹敵的文臣,諸葛亮才能徹底實施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出來。

第四,狡兔三窟。

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但其實也許是諸葛亮的深層考慮。琅琊諸葛氏也是魏晉時期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族,雖然諸葛亮兄弟三人南遷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後來在魏國執掌重兵的諸葛誕。

而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才需要謀篇佈局——大本營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孫權那裡,那麼,自己再投靠劉備,就足可以保證諸葛家族內部的安寧。往大了說,無論誰統一了誰,諸葛家都不會沒官做;往小了說,即使有個三長兩短,投靠到別國也還有個照應。何樂而不為?

這麼說來,諸葛武侯的格局,實在比後來只會清談誤國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裡去了。



青言論史


回答之前,先說個娛樂話題。大家都知道,李亞鵬和周迅有過一段戀情,分手之後,周迅稱這段感情為“劫難”,甚至毫不諱言:李亞鵬滿足了她對男人所有的幻想。同理而論,那個讓諸葛亮滿足明主所有幻想的男人正是劉備,除此無他。為何這麼說呢?且聽一一分析。

首先 皇道正統

正統這玩意,古人還是十分看重的。大漢立國400餘年,雖然已經日薄西山,搖搖欲墜。但在士人心中,仍有著極高的地位。曹操之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因為看重了漢家天子身上所蘊藏的政治號召力和道德制高點,有點類似如今的美國,討伐前都會假以和平和人權的名義去實施,這樣才能名正言順。不過曹操的行為在諸葛亮看來,卻是篡逆之舉,甚至直言,名為漢相,實在漢賊。“食其肉,寢其皮“。試想,孔明作為以漢室為正統之人,又怎會去侍奉亂臣賊子呢。而劉備則不同,從出道開始,一直以漢中山靖王之後自居,立志恢復漢家天下,解天子蒙塵。這與諸葛的志向不謀而合。尤其是許昌見駕之後,一躍而成大漢皇叔,政治地位急劇上升。成為當時除天子外,最能代表漢家正統的人了。既然天子被曹操挾持,退而求次,選擇劉備,不外乎最好的選擇。

其二 禮賢下士

中國文人向來傲氣居多,尤其是像孔明 這類大才的人,更是傲骨沖天。陳壽,《三國志》有記載:時先主(注:劉備)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作為孔明的好友,徐庶就說了,孔明不是招之即來的人,需要劉備屈尊前往。即使這樣,劉備前後去了三次,才得以拜見,而每次都畢恭畢敬,給足了諸葛亮面子。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劉備以皇叔之尊,屈尊紆貴,令孔明感動的一塌糊塗。反觀曹操,只是派人詢問,毫無誠意。

其三,劉備自身才幹

說起劉備的江山,後人總認為是哭出來的。好像除了哭之外,劉備一無是處。其實不然,作為三國之一的創建者,劉備有很強的自身能力。從出道開始,劉備一直豎起了兩面大旗:漢室後裔和仁義之心。這兩杆旗幟,為劉備積累了充足的人望,身邊也慢慢聚集了一批死忠粉,例如關羽、張飛、趙雲等。而且其善於識人、用人。 馭人之術,遍觀三國,幾乎無人出其右。再者就是品性堅毅,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擁有一個潛在梟雄應有的品質。而這些恐怕也是諸葛亮考慮的因素之一。試想,如果劉備懦弱無能,仁義有餘,剛性不足,全憑諸葛亮一人之力,又如何創建一番事業呢。在孔明看來,劉備的落魄只是由於起點太低,時運不濟而已,關張趙雖均有萬夫不當之勇,但畢竟只是執行者,並非規劃者,其缺少的是一位擁有全局戰略規劃能力的謀士之臣。自己的加入,不僅適應了這種需求,而且還能成為集團的核心人員(二把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想著自己的偶像管仲、樂毅亦不過如此。再看曹操這邊,將帥如雲,謀臣如雨。荀彧,郭嘉,程昱等都是當世之才,而且跟隨曹操已久,早已視為心腹之人。諸葛亮一介青年,初出茅廬,家大業大的曹老闆又怎會委以重任,視為肱骨。諸葛若去,恐怕難以有出頭之日。

最後,曹操殺戮太重,攻陶謙,屠徐州;曹操破張邈,屠雍城;徵呂布,屠彭城。更是擅殺名士,如殺邊讓,就曾引起整個兗州士族的反抗。有著悲天憫人情懷,身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諸葛亮自然不會助紂為虐。而劉備每到一處,便廣施仁義,籠絡士族。這在諸葛看來,實乃百姓之福,天下之幸。如此明主,此時不投,更待何時。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觀點。我是小葉,高中歷史唯一課代表,歡迎點贊關注,互相切磋


小葉觀歷史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竹韻筆談來解答。


第一、諸葛亮一身傲氣


諸葛亮乃是當世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諸葛亮此人非常傲氣,曹操沒有親自請過諸葛亮,只是派手下詢問是否願意出山,這對於諸葛亮來說,這不是目中無人嗎?想邀請我出山,僅僅派手下來詢問?諸葛亮也太沒面子了。曹操對自己這麼不重視,諸葛亮知道就算自己去了曹操那裡,也不會有太好的發展,所以諸葛亮選擇不去輔助曹操。


劉備卻不同,劉備第一次請諸葛亮,諸葛亮沒有露面,第二次也沒有,足足去了三次,諸葛亮才露面。因為劉備給足了諸葛亮的面子,諸葛亮自己出山也會非常有面子。同時也滿足了諸葛亮的虛榮心。諸葛亮也深知劉備非常需要自己,俯下身來請自己,說明自己非常重要,在劉備身邊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這第一點,就是諸葛亮因為本身傲氣,同時也為自己選擇職場起步的高度,所設計的計謀。劉備能給自己更多的好處,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第二、曹操謀士眾多、劉備謀士匱乏


曹操當時手下已經有眾多的謀士,先入為主,諸葛亮一個後去的謀士,定然不會讓曹操所信任,以及重用,還會得到其他謀士的排擠,甚至於會導致喪命。諸葛亮非常懂這個道理,所以不會去曹操那裡。並且當時曹操本來就勢大,去了也僅僅是錦上添花。如果諸葛亮真的這個時候去了曹操那裡,定然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諸葛亮選擇劉備,不只是因為劉備給足了自己的面子,還有劉備身邊並沒有像樣的謀士,自己去了是雪中送炭,並且先入為主。哪怕以後再多來一些謀士,自己也無需懼怕。主公信任我也不會信任新來的謀士。在三國中,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國還沒有誰出謀劃策的的名頭能蓋過諸葛亮,甚至謀士匱乏,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這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看清了當時的形式。曹操謀士眾多,並且當時處在優勢,自己現在去輔佐只能是錦上添花。輔佐劉備可是雪中送炭,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因為這一點,諸葛亮也不會選擇曹操。



第三、擇明主


曹操生性多疑,並且挾天子當“漢賊”,不是一個正統的君主。只是一介梟雄,而諸葛亮是不會挑選這樣的人當自己的主公,因為諸葛亮其心也善。諸葛亮更多的是為了能得到一定的好名聲,我們平時看的三國如果非要分出正邪,那麼曹操就偏向於邪,諸葛亮是不會選擇曹操的。


劉備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皇室後裔,但在當時大家無從考證,也就默認了劉備是皇室後裔,是皇室正統。諸葛亮選擇劉備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名聲,那就是匡扶漢室,為正統,不是漢賊。


諸葛亮為了名聲,會擇明主,劉備匡扶漢室,曹操實為“漢賊”,所以諸葛亮不會去輔佐曹操。



總結:


綜合以上三點,諸葛亮是不會去輔助曹操的,選擇劉備是諸葛亮最明智的選擇,也造就了諸葛亮一系列的傳奇故事。


這裡是竹韻筆談


竹韻筆談


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丞相,為自己的主公劉備及後主劉禪可以說做到了鞠躬盡瘁死。然而更多的人希望他輔佐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諸葛亮沒有去輔佐曹操,站在當時的歷史角度看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結果。

首先,諸葛亮的身份類似於現代的高級經理人,他必須選擇一個可以幫助自己實現理想抱負的老大。諸葛亮的理想不言而喻就是想展現自己的王佐之才。歷史有許多有名望和實力的人,但都沒有施展抱負。主要原因是君王不認可和有人作梗。諸葛亮自然要為自己選擇一個能讓自己放開手腳幹,身邊有沒有啥和自己競爭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就比較合適。在劉備與諸葛亮認識的時候,劉備正處於事業開始階段,還很困難,這個時候跟他一起幹的就是二弟和三弟,巴不得有一個人來這裡幹活。這個時候就可以給諸葛亮放權,讓諸葛亮去展現自己。而劉備的兩個結拜弟弟(根據史料關羽歲數最大)都是武將,和諸葛亮乾的不是一樣的活。這樣諸葛亮的位置就不會受到威脅。

然後,再來看看曹操一方。諸葛亮出世的時候是在三顧茅廬前後,這個時候曹操打贏了最艱難的官渡之戰,實力和聲望達到了頂點。來投奔曹操的人尤其謀士自然很多,郭嘉已經頗得曹操信任,可惜早逝,司馬懿文武全才,荀氏叔侄謀略超群,一代毒士賈詡也是屢屢獻出妙計。有這麼一幫人,還諸葛亮去了顯得多餘。再一個就是諸葛亮去了,也沒有絕對實力強過上面幾位。所以諸葛亮還是去一個小的地方,從起步階段輔佐主公,這樣自己的位置更穩固。

第三,就是曹操的名聲在諸葛亮心目中不是特別好。曹操平心而論是個大政治家和軍事家,個人更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但在亂世只能做奸雄。奸雄自然被正統的忠於漢朝的士大夫所不容。加上曹操是宦官養子的兒子更被一些人作為鄙視他的談資。諸葛亮作為一個讀書人,肯定有站在比較正義一方的想法,他不太可能把曹操作為首選。但這個並不是主要原因,選擇支持曹操的能人也不少,所以這隻能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原因。

最後,曹操也沒有去請他,他自然不會主動投靠。假設三顧茅廬的是曹操,可以大膽猜測諸葛亮一定會去。曹操對自己禮遇有加,又有那麼優越的條件,更有利用自己施展才華,幹嘛不去呀。而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換成孫權可能諸葛亮也要出山。因為諸葛亮看重的是他未來的主公對他的尊重。他妻子的姨夫就是劉表,他為啥不投奔呢?,因為他覺得很難獲得尊重。說直白點,就是劉備滿足了一個讀書人的自尊心。

綜上分析,諸葛亮沒能走進曹操陣營,主要原因是諸葛亮希望得到尊重,並能夠滿足自己施展抱負的需要。顯然當時曹操一方的條件並不適合諸葛亮,因此諸葛亮選擇實力較弱的劉備,成就了諸葛亮千古賢相的美名。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舍我談歷史


我相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於這個問題都有疑問,每個人心中對於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

歷史上的諸葛亮的形象是:一個理想的儒家士子,高風亮節,功勳卓著,秉儒家的忠孝仁義,諸葛亮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而曹操是一代梟雄,“挾天子而令諸侯”,諸葛亮的性格決定了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但另外,劉禪時代,諸葛亮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可見諸葛亮並未將曹操看作“曹賊”。再者,諸葛四友中,其他三人仕魏。道不同不相為謀,假設孟徐石三人在大義上與諸葛截然不同,何以為好友?但前人已作古,其人如何已不是後人隻言片語就可評判。

其一,諸葛亮隨叔父離開家鄉漂泊異鄉,與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關係

其二,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輔助孫權,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同樣,曹操曹操手下的荀彧、賈詡、郭嘉之流皆名臣,曹操雖有愛才之名,但供諸葛亮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是十分有限的。而反觀劉備,雖然聲望高卻沒有多少實力,手下沒有出色而傑出的謀士,諸葛亮如果能輔佐劉備脫離困境,助其站穩腳跟,乃至克竟全功一統天下的話,則大有可為的,諸葛亮可以說是前程似錦的

其三,諸葛亮的理念是內儒外法,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仁義之名遠播,非常適合諸葛亮發揚其治國理念。而曹操生性多疑,並且勢力太強,實在不是上上之選。

學富五車,卻未經實踐,這可能就是隆中對時的諸葛亮。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劉備了,亦或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二者相互精誠協作方能流傳千古的美名。


老王講講趣事


我是關注歷史的天楓說,下面我來說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諸葛亮在民間已經被傳位神人了,能掐會算,能夠呼風喚雨,特別是《三國演義》電視劇一出,諸葛亮的形象更加豐滿。雖然歷史上諸葛亮沒有那麼神,但是依然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主要推崇他的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也許有人就有疑問了,在三國時期,實力最強的是曹操,劉備實力相對較弱,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去幫助曹操而是去幫助劉備,如果幫助曹操,那樣的話,豈不是早就一統了?為什麼諸葛亮沒有選擇曹操呢?其實這有一定原因的,小楓認為主要以下幾點原因:

一、劉備佔著大義一方

諸葛亮是一個忠臣,是漢朝的忠臣,他心中忠心的是大漢王朝。我們稱之為的蜀國,在當時應該是漢,絕對不會叫蜀國,蜀國是我們後來叫的。劉備整日說自己是皇室後裔,是大漢王朝的皇室後裔,還是當今皇帝的叔叔輩,劉皇叔。也就是說這個大漢王朝是他家的,他們家是正統,所以劉備佔著大義的一方,諸葛亮最先投靠的當時是正義的一方。

二、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曹操身邊能人異士無數,頂尖的謀士就有好幾位,而諸葛亮也是有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抱負”的四有青年,他需要一個很大的舞臺,當時的劉備幾乎一無所有,謀士更加的沒有,諸葛亮又是徐庶推薦的,劉備不得不重視,即使是病急亂投醫,劉備也會聽從諸葛亮的,事實證明,諸葛亮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幾乎諸葛亮的計策他都能聽。諸葛亮在劉備這裡說一不二,這總比在曹操那邊混飯吃要強。

三、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劉備為了請沒有任何戰績的諸葛亮出山,三顧茅廬,要知道當時劉備已經有皇叔的名號了,為了一個無名小子,在南陽種地的人,連續上門三次,這是啥,這是對自己的重視,你待我如國士,我還你一個江山。

歷史沒有什麼為什麼,沒有那麼多的原因,歷史就是歷史,即使重來一次,諸葛亮也不能投靠曹操,那樣的話他就不是諸葛亮了。


天楓說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了劉備作為君主,而不是當時最有權力,最厲害的曹操呢?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對這件事有懷疑,同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沒有一個有權威的解釋。不過,最受人同意的還是說,曹操有權有勢,自己也非常有能力,所以吸引了好多有才能的人。當時諸葛亮一直處在深山之中,剛從自己的屋子裡走出來,這樣的狀態,和曹操身邊那些死心塌地,有才華的人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他也很難發展的很好,所以也引起不了曹操的注意,就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與此同時,劉備那時候還很弱小的,根本不能和曹操相比,自己也沒有得力助手。要說作為出謀劃策的人徐庶的話,勉強算上一個。但是此人沒有定力,見風使舵,於是也叛變,追隨了曹操。還有一方勢力就是東吳孫權了,這邊可以與曹操抗衡一下,有點實力,也是人才很多的地方。所以,相比之下,劉備是最適合他的,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且劉備作為漢朝的皇室後代,諸葛亮確實應該追隨他,可以受到其重用,成為厲害的人物。

這樣的說法不能說錯,當然有一定的道理存在,但是這麼認為的人大多是不真實瞭解諸葛亮的。諸葛亮為人忠誠,有智慧,有開闊的胸襟,不會因為自己的發展,從而盲目選擇的。因為劉備的弱小,在當時自己都保護不了自己,諸葛亮沒有理由去追隨他。所以最終的結果,沒有選擇曹操是有其他原因的!說到這,就要說說曹嵩這個人,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但他就是大名鼎鼎曹操的父親。而曹松的養父又是一個厲害的不得了的人物,就是曹騰。曹騰在當時的地位很高,有很大的權力,雖是一個宦官,但是不可小看此人。

董卓在確立了自己的權勢以後,自己非常自大,想要造反,曹操當時有不一樣的想法,想擴大自己的勢力,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兵力和董卓對抗。就這樣,曹操作為正派的人物,慢慢穩定下來,也有了足夠的勢力。這樣的曹操此時也沒有忘掉自己的父親和弟弟,決定讓他們倆和自己一起努力,佔據為王,一起享受。但是發生了點意外他倆在去的路上,遇到不幸,被人殺害。不過這個說法有待考察,因為曹嵩的死因也是個未知,一種說法是曹操在戰鬥中多次攻打徐州這一要地,所以也結下了仇人,就是徐州的太守陶謙,此人為了報仇聽到消息,於是派人殺了曹操的父親,來宣洩自己的憤怒。

還有一個說法是,陶謙不是那麼想的,沒有想著殺人報仇,而且出於其他原因,還派人保護他們。但是最主要的事被派出去的士兵,看到了曹嵩的錢財很多,於是想殺人搶奪他們的財產。

這兩種說法,不管真實原因是啥,都和徐州的太守有關係。後面曹操再次攻打徐州也有了為自己的父親報仇的說法。這樣還不行,曹操心狠手辣,殺光了周圍的人也不解恨。不巧的是諸葛亮小時候就生活在徐州附近,經歷了自己的故鄉被外人佔領,甚至殘忍的殺害自己的親人,對於這樣的曹操,諸葛亮肯定不會忘掉這些從而選擇投靠曹操了。




中外歷史百匯


諸葛亮,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謀士。未出山,便能預知事態發展,出山後幫助劉備打下偌大的地盤,使劉備能與孫權以及曹操三分天下。但是因為劉備集團的實力限制,諸葛亮最終沒能實現自己的設想。那麼為什麼諸葛亮不去輔助曹操呢?如果去輔助曹操,豈不是前景更好?對此,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諸葛亮被劉備的行為所打動。我們都知道,劉備很會籠絡人心。當時,潦倒的劉備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更是求賢若渴。為了爭取到諸葛亮,三顧茅廬,禮賢下士。這一番行為徹底打動了諸葛亮,以至於最後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還提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第二,劉備身份高貴。劉備擁有皇族血統,貴為皇叔,擁有漢朝左將軍、宜城亭侯、豫州牧等封號。相比宦官之後的曹操,選誰一目瞭然。

第三,曹操集團競爭激烈。我們都知道曹操手下能人眾多,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任何一個單拉出來都是頂尖人才。諸葛亮雖然才高,但和這些人混跡在一起,也許並沒有出頭之日,而跟著劉備,卻是至劉備之下第一人。


因此綜合多方面考慮,諸葛亮選劉備,其實是最優選擇。


如椽筆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一位超級軍事家,他神出鬼沒的計謀令人歎為觀止。而他在出道之前,儘管身居茅廬,卻胸懷天下,密切地關心著時局的發展,對當時天下的各種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自比於管仲、樂毅,可謂對自己相當的自負。

最終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去。諸葛亮之所以隨劉備下山,僅僅是被劉備的誠意所打動了嗎?他當時既知曹操力量強大,東吳國險民附,為什麼他不去投奔曹、吳,而追隨當時實力很小、前途難以預ト的劉備呢?

第一,他思想僵固。諸葛亮不是一個抽象的人,他也是社會具體環境的產物。他的叔父是劉表的好友,劉表是漢室正統的維護者,他們的政治立場都是堅決反曹的。荊州的知識階層大多也是反曹的。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諸葛亮自然也傾向於漢室正統派。他怎麼能去有纂漢之嫌的曹操那裡做官呢? 因此,他堅決不去曹操那裡做官。

第二, 他自命清高。諸葛亮的哥哥在那東吳幹了那麼多年,不過混上了一箇中司馬。東吳人才濟濟,能讓他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角色擔當什麼大任嗎?已經大權在握的孫權,恐怕連正眼都不會看他一下。去那裡毛遂自薦、低聲下氣地乞求一個二等文官做做嗎?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二十多歲的諸葛亮自然不去東吳熬日子。

第三,他雄才大略。諸葛亮自比管、樂,非但不是一個甘居寂寞的人,而且是一個強烈要求能有一個機會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人。“不求聞達於諸侯”,是不願意去做那種放不開手腳的小官而已。自比管、樂的他的性格是,做宮就要做那種放開手腳大幹的官,不做官就躬耕於草莽。而選擇居無定所,實力最弱的劉備,正好是他幹事創業,實現在人生價值的一個契機和跳板。

為此,他勇敢地選擇了向逆境挑戰的追隨劉備。為了出去幹一番事業,諸葛亮決心應邀出山,毅然追隨實力最弱的劉備,也就不足為奇了。


孫遠遠


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劉備在遇見諸葛亮之前是流離失所,屢戰屢敗,其實力非常弱,士兵戰力不可與曹孫相比較,劉備身邊不過數人,且多為武將,缺少謀士,沒有人為他解決戰略發展問題,此時諸葛亮到來後必得重用。

2:劉備號稱漢室宗親,根正苗紅,他要興復漢室師出有名,而諸葛亮內心對漢朝還是有感情的,心裡必然傾向劉備。

3:劉備的品格我不敢下結論,但他禮賢下士是真的,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並且人緣也不錯,心中有城府,也有大志,有自知之明,能夠屈尊就駕。

4:曹操當時已經是一方霸主,挾天子以令諸侯,地位顯赫,身邊文臣武將眾多,不乏謀臣,諸葛亮若投曹操不一定會被重用,況且諸葛亮年紀輕輕,初出茅廬,並無功績,曹操不會把他當一回事。

總之, 諸葛亮這樣選擇有他的道理,這叫做“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況且劉備也算是一個明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