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1736年乾隆元年,剛登基的乾隆確定了兩個政治管理思路,第一:解決後宮、皇族干政問題;第二:打擊朋黨。他要牢牢掌握駕馭清帝國這艘大船的航舵,儘管在乾隆登基後的前幾年,張廷玉仍為首輔大臣,還兼職皇子老師,每次乾隆出京都讓他留京總理事務,夜宿紫禁城。儘管張廷玉一如既往的受到重用,人臣之術已練到爐火純青的他,還是感受到了寒意,這個年輕的皇帝太精明瞭,與他父親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乾隆打擊朋黨第一步:擒賊先擒王

乾隆打擊朋黨的手段非常老辣,要瓦解一個團隊必先滅其首領,再分而治之,使其不能成團,相互無所依靠,這樣朋黨就能不攻自破了。乾隆5年(1741年),乾隆不斷的打擊性格張揚的顧命大臣鄂爾泰,同時也在不斷的側敲著張廷玉,幸虧張廷玉平時為官謹慎,一直不與朋黨結交。身為當朝首相,他家是社交中心:“薄暮還寓,則賓客門生,車駕雜沓,守候於外舍者如鯉矣《清稗類鈔》,但張廷玉從不輕易為他人在朝堂上說一句話,也不介入別人的糾紛之中,總是恪守本分,一直堅持事不關已,絕不發言的原則,因此他也被人說是:”乃畫喏坐嘯,目擊狐鼠之橫行,而不一語。--《郞潛紀聞》。

他為官如同打太極一般,一直不爭不搶,與鄂爾泰同為顧命大臣,處於下風也不爭寵,所以當鄂爾泰連連受到打擊和處罰時,他卻能安然無恙。同時,張廷玉的過於謙卑、抑制,也讓乾隆感覺到一絲威脅。1745年鄂爾泰死後,乾隆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他身上,朝中的朋黨都依靠於他,他即不想成為新的朋黨領袖,但是身處高位,又無法避免被他人依附,官場利益不是你願意做清流,就不會有人再主動靠近的,他明白這個道理,乾隆也明白這個道理,即使張廷玉再擺出一副大公無私的態度,也無法掩飾自己手中的巨大權力偏向。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1742年開始,皇帝對張廷玉的倚重越來越少,不再事事都問詢他的意見,他知道自己是時候退出舞臺了。

張廷玉:老了,想退休了,乾隆:退什麼休,接著幹

1745年鄂爾泰去世,乾隆啟用了30多歲的青年權貴訥親為軍機大臣,一入朝,職位就在張廷玉之前,位列首席軍機大臣,乾隆的這一舉動讓張廷玉明顯感受到了威脅與不爽,自己為官幾十載,三朝元老,竟然位居於一個年輕後生之下。而吏部管理,張廷玉又位於訥親之上,乾隆這一招加劇了滿漢大臣之間的不合,使他們之間的矛盾難以協調,以至於明爭暗鬥。

1746年,乾隆又以張廷玉年齡老邁,不能過度操勞為由,讓他可以不用每天上早朝,這表面上看是體恤,而實際上是架空張廷玉,不讓他參與核心機密,變相降低他的實際地位。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同年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病故,白髮人送黑髮人,悲傷之下,他的身體也大不如前,政治上更是讓張廷玉如走鋼絲般吃力,而乾隆此時打擊朋黨,張廷玉頭上如同懸著達摩克利斯劍,早晚會落下來,若張廷玉晚年出事,那他一生清名都難保,而且自己身居高位,任何一個人出了錯,他都可能被牽連。

當官者都希望能夠平安降落,而且此時他已官至極品,乾隆還封他伯爵,兒子也進入南書房、軍機處,兄弟張廷璐也官至禮部侍郎,此時安全降落,榮膺故里,身死配享太廟,何等殊榮。張廷玉辭官回家養老的心思也越來越重了。

然而事事不能盡如人意,1748年76歲的張廷玉以“年老體弱,心力、思維反應大不如前”為由,向乾隆提出辭職,請求榮歸故里,但令張廷玉沒有想到的是,乾隆拒絕了。乾隆認為張廷玉雖然年齡大,但經驗豐富,可以為朝廷提供經驗支持。

乾隆帝頒佈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宣諭慰留。《清高宗實錄》卷三百七乾隆十三年正月甲寅。

從乾隆的聖旨來看,這意思就是張廷玉既然是雍正點名要配享太廟的,既然給了配享的榮譽,那就應該要為這份榮譽而貢獻最後一絲力,死而後已,怎麼能貪圖享受呢?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張廷玉奉行:“知足不恥,知止不殆,只有及時退步,才能永保榮譽。他引用劉基辭官回鄉的事情來回復乾隆,沒有想到正是這句話惹得乾隆極為不高興,乾隆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想當一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所以他也認為每個大臣都應該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做最完美的人臣,應恪盡職守,死而後已。乾隆認為:張廷玉只想著自己的榮譽,並沒有想過要為皇家盡忠,凡事只從自身考慮,置個人利益於國家和君主利益之上,是不純之臣,他表面上淡泊名利,而實際上心機深沉,對自己的忠誠度遠不及父親雍正,退休這事就是最大的證明。

張廷玉萬沒有想到自己的請求會被乾隆拒絕,第二天乾隆還下了一道聖喻,將退休這事提高到了“臣節“的高度。乾隆在聖喻中寫道:”作為配享太廟的榮譽大臣,自然應該為國家鞠躬盡瘁,不應該有任何雜念,同時還指出自己對張廷玉感情深厚,天天同處一室,一日離開都不忍,更何況要長久離開。如果是有人說你年老還貪戀權位,你想離開,我還能理解,但你為了自己想離開,作為人臣這種心思絕不可以有。

乾隆這一諭旨取消了大臣退休的權力,張廷玉萬萬想不到,自己一家三代為愛新覺羅家族服務了50年,竟然換來了這樣一個評價。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老臣年邁體弱,再次求退休,一波三折,終失榮譽

受到如此嚴重打擊的張廷玉,只能強撐病體,每天按時到朝中點卯,儘管乾隆對他仍然客氣,但是已不是原來那般以禮相待了,經常呵斥他。張廷玉日夜提心吊膽,越發顯老態了,對於張廷玉的身體變化,乾隆自然看在眼裡,終於1749年,張廷玉再次鼓起勇氣向乾隆提出了退休的請求,這一次乾隆同意了。乾隆總喜歡一種萬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覺,他寫了一道諭旨,意思是:朕憐惜張廷玉之才華,但不忍心見他年邁還為國事操勞,不想讓他離去,但也不忍心強留。乾隆讓人把這道聖旨送給張廷玉,讓他自行決定要不要退休。

乾隆玩的就是進退自如,他沒有說一個去字,也沒有說一個留字,即表明了他對張廷玉的不捨,也表達了對他健康的關心,一派仁君做風,其實也是想考驗一下張廷玉如何回覆。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按乾隆的設想,張廷玉應該表明,自己其實不想退休,想為清朝效力終生,儘管自己病老難支,但依舊願意效犬馬之勞,乾隆再表示:自己非常感動他的忠誠,但他關心有功之臣,特命他榮歸故里,安享晚年。這樣史書也可以留下一段明君忠臣之間的佳話。

但張廷玉到底是老了,反應大不如前,亦或是求退之心過於急切,一看乾隆下旨讓他退休,大喜過望,當即上奏謝恩,表示自己準備明年開春就啟程回鄉。乾隆一看張廷玉這回奏,大失所望,但還是同意了,並賜給他許多珠寶玉器,並准許他原官致仕。

張廷玉的同年進士中有一個人叫史貽直,雖然他們是同年,但是史貽直的官運遠沒有張廷玉這麼順暢,自從張廷玉申請退休後,他就各種宣揚張廷玉並無功績,沒有資格配享太廟,應該取消他的資格,而張廷玉也擔心自己退休後,失去配享太廟的資格。張廷玉一生並不貪功名,以淡薄而聞名一生,但是人到晚年,智力真的會發生變化,張廷玉擔心自己離開後,乾隆會聽信史貽直這種小人的話,取消他配享太廟的資格,於是,他決定厚著自己的老臉去求乾隆寫一個保證。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聽完張廷玉的請求後,乾隆內心十分不快,他沒有想到這位三朝老臣會信不過自己,但是他還是決定送佛送到西,遵循雍正的遺願,留下一段君臣佳話,他破例給他寫了保證詔書,寫了一首意味深長的詩:

造膝陳情乞一辭,動予矜惻動予悲。先皇遺詔惟欽此,去國餘恩或過之。可例青田原佑廟,漫愁鄭國競摧碑。吾非堯舜誰皋契,汗簡評論且聽伊。”--《清史列傳》卷十四,張廷玉傳。

得到了保證書的張廷玉很開心,他並沒有認真研究乾隆這詩的真正意思,甚至都沒有發現乾隆最後那兩句詩中所說的:“你的功績並沒有那麼大,但父皇讓你配享太廟,我也不知是對是錯。

第二天,本該親自入宮謝恩,但是張廷玉卻讓兒子張若澄代他入宮,這一舉動惹得乾隆大為不快,乾隆感覺到自己的價值被用完了,連親自進宮謝恩都不願意了。乾隆為此大怒,讓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旨張廷玉,令他明白回奏。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他明白乾隆發火了,事情極為嚴重,於是他派人將這個消息悄悄告訴張廷玉,讓他有所準備。然而第二天早上,天還沒有亮,張廷玉就進宮請罪,這令乾隆更加憤怒了,聖旨都還沒有到,就跑來請罪,這不是有人通風報信的朋黨做派嗎,乾隆最恨朋黨,打擊了10多年,沒有想到身邊竟然藏著一個最大的朋黨,乾隆將張廷玉臭罵一頓,還不解氣,第二天,還下一道聖旨,將此事進行公告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乾隆在聖旨中列數張廷玉四大罪:

第一:既然批准了你退休,先皇承諾你的配享太廟,我也寫了保證,而你卻不親自來謝恩,認為這莫大的榮耀是你應得的,是對先皇不敬。

第二:你居然還要當今皇上寫保證書,那就是明顯信不過皇帝。

第三:一心想退休,是對新皇帝沒有感情,對皇帝不忠誠。

第四:頭一天不來謝恩,第二天卻匆匆跑來,肯定是軍機處洩密,有結黨營私之嫌,自已都要退休了,還在皇帝身邊安插親信,實在是陰險。

張廷玉接到這一聖旨,被嚇得不輕,按乾隆所列罪狀,張廷玉不僅職位難保,可能還要面臨牢獄之災。張廷玉立即言辭懇切,極盡卑微之態寫了一封回奏,終於在乾隆發洩完所有怒氣後表示:自已並不是想真的治他罪,你既然已經決定退休了,就別再玩這種伎倆了,而且自已一心想保全張廷玉,既然你已經認錯了,就不再追究了。你其實並沒有什麼功勞,只是比較勤快而已,但配享太廟是先皇給你的,我不會剝奪,但伯爵是我賜給你的,你既然對我並沒有什麼感情,那我也沒有必要給你伯爵之位了,因此削去了張廷玉的伯爵之位,以示懲罰。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張廷玉想不到自已一生的辛苦,最後都付之東流,本來想平安退場,沒有想到卻弄得聲名狼藉,他只想儘快回鄉,遠離這是非之地。

乾隆15年3月,當張廷玉打包好一切準備回家時,卻突然遇到了皇長子永璜去世,張廷玉是永璜的老師,參加完祭禮之後,張廷玉去向乾隆辭行,不料,卻惹得乾隆大怒,直罵他沒有良心,自己的長子,他的學生剛去世,居然就想回鄉,可見其心中並無悲傷之意,只顧自已,心中毫無皇室。張廷玉的奏章再次引發了乾隆的怒火,乾隆將失子之痛全撒在張廷玉身上,

下旨問張廷玉,你根本毫無建樹,和歷朝歷代配享太廟的人相比,你是否有資格享有這個榮譽,並讓他考慮清楚,自已還要不要這個資格。--《清高宗實錄.乾隆十五年》

面對乾隆忽晴忽雨的性格,張廷玉飽嘗羞辱後只好回奏:“懇請明示廷臣,罷臣配離,並治臣之罪。事情的結果一目瞭然,大臣們集體建議取消張廷玉配享的資格。張廷玉想不到自已奮鬥半生換來的配享資格,最後卻也栽在這個資格上。

張廷玉為官最後8年:從託孤之臣到致仕抄家,1742-1750的乾隆時代

退休回家後的張廷玉,精神漸漸好轉,本以為所有壞運都走光了,然而此時,四川學政朱筌隱瞞母喪不報,這讓乾隆再一次想起了張廷玉,此人初入官場時是張廷玉舉薦的,並且還和他做了兒女親家,這樣一個品德卑劣之人,居然受到張廷玉的舉薦,可見他沒有自已所說的那樣清白。而此事發生在乾隆年間,張廷玉在雍正年間從來沒有出過這樣的錯,可見是因為不畏懼自已,所以才敢欺瞞自已,舉薦這樣品行不佳之人。乾隆真是怎麼都不放過張廷玉,欲加之罪,何患無詞。乾隆下令將歷來對他的賞賜全數追回。

1750年8月,200名侍衛進入張家,以搜查賞賜物為名,將張家開箱砸鎖,挖地三尺,直接將張家抄家了。而乾隆得知此事後,只是下旨說此事是辦事的人理解錯了意思,他並沒有命人抄家,其實這一切大家都心知肚明。

乾隆25年,1755年,經歷了一系列打擊的張廷玉終於死了,享年83歲。消息傳來時,乾隆也感覺到了悲痛,畢竟相處了14年,他對張廷玉也確實苛刻了許多,畢竟他也辛苦為清朝工作了大半輩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一切都已經成為過去了,乾隆仍然命張廷玉配享太廟,修練了一輩子為臣之術的張廷玉,晚年卻被這個年輕的皇帝折磨的死去活來,不知道張廷玉死後終於葬入太廟時,是否還覺得那是無上光榮。

《清高宗實錄》

《郞潛紀聞》

《清史列傳》卷十四,張廷玉傳

《清稗類鈔》

《張廷玉退休延遲引發的君臣對峙》新華網.2014-01-16

《影響清朝歷史的100位風雲人物》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1年:103-1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