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此眾多的人口是如何形成的?

靜慕


有人笑談如何判斷一個女人開始進入中年階段:不再為自己操心,只要看到身邊的有單身男女,就要為他(她)介紹對象;

別人新婚夫婦暫時沒有孩子,就明裡暗裡催促人家早點生孩子;當人家有了孩子後,就要求別人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一定要生二胎。這樣看來,中國人口增加就是被這些熱心的中年婦女推動的。

(媒婆)

當然,這只是笑談。

中國人口為何這麼多?這是長期以來,中國根深蒂固的多子多福的傳統文化觀念造成的。


在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個人根本無法在殘酷的大自然中生存下來,所以為了生存,為了部落族群的繁衍,人類必須過群居的生活。

(肯尼亞原始部落圖)

即便是群居,在兇猛的野獸和殘酷的自然災害面前,人類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所以人類必須要不斷壯大自己的族群。而人口增長就是壯大族群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原始社會,人口的出生率非常高。

後來由於鐵器的使用,人類摒棄了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農業文明需要有足夠的勞動力來創造財富,同時來應對戰爭。

所以,人口便成了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強弱的標誌。

(中國傳統農耕圖)

所以,當時很多思想大家都提出了國家應該努力促進人口增加的思想理論。

比如,管仲在輔助齊桓公的時候,就極力卻說齊桓公推行鼓勵人口增加的措施,“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下令青年人要早婚早育;孔子曾說過“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孟子也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此外封建社會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實現民富國強無內憂外患的目的,也積極推行鼓勵人口增加的措施。有的是通過立法的形式強制增進人口。


比如,劉邦的兒子劉盈即位後,就下令如果女子超過十五歲還沒有出嫁,就要繳納五倍的賦稅。有的帝王是通過減免賦稅來促進人口增加,比如,康熙就提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鼓勵人口增長。

在古代帝王和思想大家的影響下,我國百姓也普遍認為人多力量大,人丁興旺,家大才業大。所以,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這個自古以來推崇與嚮往的。

(浙江某家五世同堂全家福)

於是在古代、包括現在思想比較落後的地區,依然有“早栽秧早打穀,早生孩子早享福”的思想。

(某早婚早育家庭)

由於以上影響因素的長期作用,我國在封建社會時期就完成了人口的原始積累。當西方國家開始工業革命,用機械帶代替勞動力的時候,我國依然處於封建社會,依然需要勞動力來進行財富的積累。換言之,我國高出生率比西方國家多持續了近一個世紀。


人類是頑強的,人類也是脆弱的。戰爭和自然災害是導致人口驟降的主要原因。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中國死傷3500萬人。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百廢待興,經濟,政治,軍事國防安全都需要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因此我國實行積極的人口政策,即鼓勵生育。所以,1950——1957年,我國出現了一個人口生育的高峰期。這幾年的平均增長率在20%以上,1954年的出生率高達24.79%,淨增人口2232萬人。

中國人口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長率的情況,在普通人看到的只是喜,馬寅初先生(我國著名的人口學家),他看到了憂。

於是馬寅初就在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人多是巨大的資產,但也是極大的負擔,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到人民的生活質量。”應該推行計劃生育政策。

但是隨之而來的三年自然災害,又使我國人口急劇下降。據統計1959——1961年三年時間,我國人口減少3000萬。

(電影《1942》劇照)

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後,我國人口出現了補償性高增長。1962——1973年我國又出現了一次生育高峰,出生率高達43.37%,這也是我國60年代到現在為止生育的最高峰。

於是國家意識到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在1971年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後,我國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同時又是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我國人口死亡率也迅速下降,我國進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現代型人口增長模式。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所以即便是低出生率,我國平均每年淨增加的人口依然高達1000萬之多。

(80年代計劃生育宣傳圖)

由於人口30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我國少出生四億人口。為中國也為世界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是,也是由於計劃生育政策,我國出現了人口老齡化。這是發達國家才有的現象,現在在我國卻非常嚴重。人口老齡化的影響很多,並且也很嚴重。

首先,一對年輕夫婦需要贍養4---8位老人,造成了極重的家庭負擔。其次,國家在社會養老保險方面的支出增加,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第三,人口紅利期即將消失,經濟發展速度放慢,經濟發展水平受影響。

第四,國家軍事人才可能會減少,從而影響國防安全。所以,我國又積極調整人口政策,2013年11月開始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但是收效甚微,於是2015年10月開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通過全面二孩政策的二孩政策的實施,來應對我國日益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

我們是國家的公民,千千萬萬個小家庭組成了我們國家這個大家庭,“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所以,我們要積極響應國家的人口政策,為國家的未來添磚加瓦。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補充三點:

第一,中國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說明愛生孩子不是關鍵。

第二,世界人口在近幾十年都在快速增長,說明物質生產能力的提高是人口增長關鍵。

第三,歷史上中國人口最多,和農耕技術發達有關,也和國土面積大有關,沒有高產作物的明清之前,中國人口破不了一億大關,而有了玉米、紅薯,人口到清朝過了4億,號稱四萬萬同胞。

世界人口前十的國家,目前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俄羅斯、日本。中國、美國、俄羅斯的國土面積都很大,美國比中國小一點,俄羅斯比中國大好幾點,人口卻少很多,巴西比中國小100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中國人口六分之一,這三個國家人口密度都沒中國大。

其他國家,為了方便,還是相信度娘吧,反正這個事不是生死攸關大事:中國人口密度,144.3人/平方公里(2017年);印度人口密度450.4人/平方公里(2017年);印尼人口密度為145.7人/平方公里(2017年);巴基斯坦人口密度255.6人/平方公里(2017年);尼日利亞人口密度204.2人/平方公里(2016年);孟加拉國人口密度1265人/平方公里(2017年);日本人口密度347.8人/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裡,人口密度的前三名,孟加拉國,印度,日本。

孟加拉國人滿為患


知我君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時至今日我國人口已經突破14億人,還有大量的華僑分佈在世界各地,這些人口占到了全球人口總量的21%,是一個相當可怕的存在。

今天的世界上,國土面積和我國相差不多的國家不在少數,例如美國,巴西,加拿大等,但人口卻難以與我國相比,那麼為什麼我國就能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呢?如此眾多的人口是如何增值而來的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1、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

維持龐大的人口數量需要大片的土地,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領土大國。

雖然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起步最晚,但從未中斷。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空前統一的秦王朝,其國土面積達到300萬平方公里,這奠定了我國疆域的核心部分。

秦朝之後的歷代王朝也正是以秦朝的疆域為基礎,不斷向四周擴張,並最終形成今天的版圖。

秦朝的建立,意味著東亞最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土地幾乎被中原王朝佔據,也意味著長城以南,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東的廣大地區,正式結成牢不可分的整體。

從秦朝建立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除魏晉南北朝以及五代兩宋共計600多年時間,其餘時間內,這片土地都保持著統一的狀態。

在這保持統一的1400多年時間裡,除改朝換代及國內武裝叛亂的短暫動亂,這片統一的土地,儘可能的保持了和平的狀態。

和平是人口增殖的最大前提,在我國人口爆炸式增長的清朝時期,戰爭主要集中在東北、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等邊疆地區,長城以內的漢地18省除三藩之亂,基本保持了100多年時間的和平,為人口的成倍增長創造了條件。

2、堅韌不拔的小農經濟

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國土,是承載14億人口的堅實基礎,但適宜發展農業的平原只佔國土面積的12%,盆地只佔國土面積的19%,這意味著我國可耕地面積還不到國土總面積的1/3。

而國土面積約為我國1/3的印度,耕地面積卻超過我國,這說明我國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並不十分優越。

但我國依然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這一奇蹟的發生,主要取決於堅韌不拔的小農經濟。

自戰國時期小農經濟形成開始,這一封閉但空前穩定的生產力形式就主導了我國數千年的社會發展。因為生產力水平低,所以產生和發展的門檻更低,在能種出糧食的地區,小農經濟就能夠茁壯成長。

加上我國農民階級吃苦耐勞和忍辱負重的特徵,在統治者不過分干預和壓榨的情況下,農民階級能將莊稼種到幾乎所有的土地上。

明朝初年開始,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陸續傳入我國,並在清朝時期全面推廣,這使得大量無法種植莊稼的坡地旱地也被充分利用起來,可養活的人口大量增加,於是清朝開始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

小農經濟的存在使得農業始終佔據著基礎性地位,而且小農經濟也使大量人口被束縛在土地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小農經濟生產力的主要方式就是增加勞動人口,即多生孩子。

在沒有天災的時期,小農經濟空前穩定,人口也會出現大量增長。即使遭遇了天災,由於小農經濟的超強適應性,人口也能得到迅速恢復。

3、雷打不動的安民政策

相比於日本的萬世一系,我國的改朝換代太過頻繁。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我國的所有王朝享國時間都無法超過300年。

而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意味著持續數十年的腥風血雨,而這些異常激烈的戰爭和動亂毫無疑問會使人口大量損失,特別是蒙古對中原地區的征服,金國被消滅人口達到90%。

但正因為頻繁的改朝換代,才有了地主階級的一次次更新換血,而每一次的換血都意味著治世或者盛世的到來。

作為統治階級,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天然對立,但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地主階級必須有所剋制,以使農民階級創造更多的財富,特別是經過改朝換代之後。

新王朝建立後,統治階級深知江山的來之不易,本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覺悟,統治者一般都能做到與民生息。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統治者輕徭薄賦,崇尚節儉,罷戰息兵,為農民階級的小農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

在農民階級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小農經濟得到長遠發展後,人口自然得到大量增加。

相對於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以及自發性質的小農經濟,統治者的政策更能促進人口的大量增長。清朝康熙年間,推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雍正年間推行“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人口增長開始加速。

4、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

對於統治者而言,人口在任何時候都是一項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統治者文治武功的重要證明。

為達到這一目的,統治者除了實行一系列安民措施,更為民眾制定了一系列倫理道德秩序。

古人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倫理道德的巨大力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眾將傳宗接代作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那種不生兒子誓不罷休的思維,使得人口不斷增加。

除了傳宗接代,統治者還提出“多子多福”的家庭幸福衡量標準,直接將家庭人口數與幸福指數掛鉤。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底層民眾即使常年掙扎在溫飽線上,也要儘可能的多生孩子。

可以說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是導致人口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種世代相傳的傳統觀念,幾乎使所有家庭都深受影響,因此生孩子成為全民的自發意識。

所以,我國古代雖然經歷了無數的戰爭和動亂,但人口依然保持了龐大的基數,即使受到巨大摧殘,也能夠在小農經濟的支持下迅速恢復。而當清朝基本平定中原,大量推廣高產作物,並推行了一系列人口增殖的政策後,我國人口在200多年的時間裡,達到了空前的4.5億人。

龐大的人口規模,使任何一個列強都無法實現瓜分和殖民我國的目標,我國因此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倖存下來,並在建國後實現了人口的再度翻番,達到今天14億人口的最大規模。

巨大的人口數量,是實現我國再度崛起,完成偉大民族復興的最重要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中國在國際上有一個最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人口眾多,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不僅是人口大國,更是多民族的國家。如今中國放開二胎政策,繼續刺激人口上漲。那麼很多人就想要搞清楚,到底這麼多人口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最初華夏文明剛剛開始的時候,擁有的地盤並不是非常大,人口數量也沒有那麼多,哪怕是後來秦統一全國,人口也沒有那麼誇張。因為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實際上我們的國土條件沒有那麼出色,中國內部嚴重缺乏平原,山地、丘陵分佈非常廣泛,而南方河流交錯,實際可用的耕地非常少。早先像雲南,廣東這些地方更是有名的蠻荒之地,這種環境對於農耕文明來說並不算非常有利。

但華夏文明出現之後,發展的速度是非常快,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非常先進的生產力。到秦朝,不僅生產力達到一定的高度,始皇帝統一全國之後,制定嚴厲的戶籍政策,國內人口在這個時候開始不斷增長。

當然,華夏文明是一直同外界進行交流,比如漢朝開闢絲綢之路,引進大量的物種,隋唐時期又有大量的物種傳入到中國,而隨著唐宋時期對於南方的開發,以及運河的出現,糧食產量開始有明顯的提升。宋代的水稻種植技術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就讓宋朝時期國內人口突破1億的大關。與當時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華夏文明一直是處於領先地位,不斷提升的生產力,以及長期的和平穩定,各類優質資源輔助,人口飛速增長是很正常的。

等到明清時期,全國已經被開發得差不多,此時馬鈴薯,紅薯,玉米的引入,再度讓糧食產量得到提升。在清朝的康乾盛世時期,國內開始大面積去種植馬鈴薯,玉米,這些作物可以在山地,丘陵裡面生長,也不用過多去照顧它們,這就讓原本荒廢的很多土地得到開發,糧食的種類也就更多,人口增長速度開始加快。

當然,明清時期人口暴增,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糧食問題,而是國家的政策出現變化,雍正時期,加大人口普查的力度,廢除人丁稅,他採用的攤丁入畝,真正奠定中國人口大國的基礎。

之前的康熙為了恢復人口,選擇永不加賦的策略,雍正進一步發展,不僅減少民眾的負擔,還讓之前嚴重的人口隱匿問題得到解決。其實古代想要做好人口普查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之前的王朝都採用嚴格的人丁稅,這就讓不少的民眾承受不了剝削,選擇去依附地主豪強,使得土地兼併不斷加劇,人口隱匿情況越來越嚴重,而中央又很難去觸碰這些地主豪強,久而久之就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歷來的這些王朝在後期的時候都面臨著這種困境。雍正採用的這種政策,使得清朝中期開始人口暴漲,在道光年間,國內人口就已經達到4億多,而當時世界的人口總共才只有10億。

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遭遇長期的混戰,但相對的,很多先進的技術傳入中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開始大力幫助人口恢復,隨著醫療各方面的條件越來越好,大家生活水平更好,本身就有著人口大國的基礎,經過刺激繼續上漲是很正常的。

說到底,人口的增長還是與國家的政策以及實力有著一定的聯繫,當然,最主要的是中國長期保持著穩定統一,像歐洲那種地域狹小,又長期割據混戰,就很難出現什麼人口大國。不過人口過度增長,對於國家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畢竟國內資源再多也是有限的,過量的人口就會使得資源越來越緊張,那樣的話民眾的生活質量也會下降,這不是什麼好現象。


貓眼觀史


廢話不說,直入主題。我國人口眾多問題

與古代無關,與土地無關,與傳統無關。跟蘇聯有關,是向蘇聯學習後形成的。

可是當時由於新中國剛成立,面臨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巨大壓力。新中國全面靠攏蘇聯,我們處處向蘇聯學習。蘇聯由於人口少,大力鼓勵家庭多生孩子。爭當光榮媽媽,子女愈多愈光榮。我們國家也跟著學,人口生育不加限制,人多力量大嘛。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人口已增長到八億。人口的過度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制約顯現出來。中央一看不行了,人口確實過多了,成了負擔了。就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當時的政策是每個家庭生兩個孩子;八十年代,生育政策又緊張了,每個家庭只准生一個;九十年代,生育政策稍稍放寬了一點,城鎮戶口的家庭只生一個孩子,農村戶口的最多可生二胎

我們來看一下人口過度增長的不利一面。每出生一個孩子,國家就要解決他出生後的以下問題:吃飯、穿衣、上學、就業、住房等,國家就要投入大量的公共開支。如果人口過度增長,那麼國家只能拿出過多的資金用在這些新出生的人口身上,在這些方面的投入就加大了。而國家的收入是有限的,工業等經濟部門的發展資金就少了,生產發展就慢了。就會面臨更嚴重的就業問題。

人口地過度增長,最可怕的一個後果就是發生戰爭,只有戰爭,這個國家的政府才解決國內的各種問題。

無計劃的生育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索取。過度放牧會使草原沙漠化;過度開採會造成大氣河流的汙染;動植物會逐漸地滅絕;從而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你說這樣的一個世界會是你我希望看到嗎?

以上這是從大的方面說的計劃生育的壞處。從一個家庭來說也是如此。如果一個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對於家長來說各方面負擔會很小。如果有多個子女,就是有兩個孩子。那用於孩子身上的開支就會大增。我們估算一下,一個孩子從上託兒所開始到大學畢業,要花七萬元。如果一個家庭有多個孩子,那費用就太高了,一般家庭能承受得了


王松林


我國人口眾多,雄居世界第一和我國5000年的傳統文化和發展歷史是有很大關係的。

首先我們有著5000年甚至更長連續不斷的華夏文明,並且從來沒有中斷過。

在四大文明古國古中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中,能夠綿延不絕,發展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化,只有我們中國。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中國在這一片華夏土地上一直持續的,即使遭遇外族的入侵,最終也會在先進的中華文化下被同化。所以穩定的華夏大地,為中國人民的發展和繁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接著便是我國先進的農業種植文化和對於先進技術的接納和引進。

我國在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已經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和粟的種植技術和家畜蓄養技術。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出現,更是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文化的發展。從兩晉時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更是促進了南方土地的開發。北宋時期越南占城稻的引入增加了糧食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明清時期玉米和紅薯種植面積的推廣,進一步滿足了人口日益增長對於糧食的需求。玉米和紅薯的種植也為家畜飼養提供了大量的糧原料,所以豬越來越成為人們肉類的主食,同時也為莊稼提供了更多的肥料。所以在幾千年的積澱之後,明清時期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先進的種植技術和作物的引進在滿足人民生活的同時也成為我國古代人口增長的高峰點。


近3000年的小農經濟和統治者的重視。

在我國古代士農工商,在所有的平民中農的地位就有著很高的地位。每一任的統治者對於農民的重視,是登基後的首要重視因素。不論是開始的休養生息,還是後來的不斷的各種變法都與農業息息相關。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屯田制,青苗法,募役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都與農業分不開。而在很多的典籍記載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貴君輕”等等三點都是對平民百姓,更重要的是對農民的重視。在我國古代的賦稅政策,農民也是國家收入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徭役賦役經常成為統治者和農民的矛盾點,我國古代起兵反對統治者最多的也是農民。所以古代穩定的小農生活,可以說對於我國人口的增長也起到了了最重要的作用。因為戰爭,饑荒,災年和動亂必將帶來的是勞動力和人口的大量流失和減少。


最後就是我們的文化特色和勞動力需求

上子孫的繁榮昌盛一直以來也是封建社會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不論是多子多福的祝福,但是不肖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語,抑或是敬天法祖的延續,都展示出我國古代文明中對於繁衍後代的重視。農業為主的古代文化必然會有對勞動力的極大需求。很多人家就會生很多孩子,兒孫滿堂也是古人最大的寄託。


紅雨說歷史


2017年末,我國大陸人口:13.9008億;香港:740.98萬;澳門:65.3萬;臺灣:2316.21萬。二岸三地總計:142130.49萬人,十四億二千一百三十萬四千九百人。這人口還是蠻多的。


2017年生出了多少人口?答:1723萬。死去986萬,淨增加737萬。

我們小時候是說“6億神州",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才6.12億人,而到了1990年末達到了12.34億人。40年翻了一翻!


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是三國時期,據《漢書》記載,前漢漢平帝時是:5767萬人。

而到了後漢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約1千5百萬人口。


三國戰亂後,歸晉時:820~830萬人口(含當兵的)。

中國現在為什有這麼多人口呢?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人,實行了土地革命,耕者有其田。後來又成立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歸生產隊、村集體所有。走上了集體化的社會主義道路,解放了生產率,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所以這人口也迅速增長,從49年到90年40年中,人口翻了一翻。


老蛇正宗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能有如此眾多的人口,既有我們天然的地緣優勢,更離不開一代代華夏民族的祖先的奮鬥。

地緣上的優勢

在我國的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在我國的南面,是崇山峻嶺和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我國的西面,是高聳的喜馬拉雅山和帕米爾高原;在我國的北面,是茫茫戈壁和西伯利亞高寒地區。這樣一種地理環境,在現代都較難通行,而放在古代,更是讓人難以逾越。

這樣就形成了我國地緣上的天然屏障,隔絕了外敵入侵的威脅。不過,這也造成了古代中國難以繼續向外拓展。

環境氣候上的優勢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境內河流湖泊眾多,擁有眾多衝積平原,適宜農業生產,適宜人類居住。

世界上幾個面積龐大的國家中,俄羅斯雖然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但是大多處於高寒地帶,適宜人類居住的面積僅15%;加拿大近一千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但是大部分處於北極附近,適宜人類居住的面積很小,要不然其人口數量甚至還不如我國一個城市的多;美國經過西部大開發,通過屠殺印第安人搶奪土地,通過侵略吞併墨西哥的大量領土,但是,美國近三分之一的地區也是屬於沙漠,從俄羅斯買來的阿拉斯加(比新疆還大一些)靠近北極,也不適宜人類居住;澳大利亞雖然獨佔一個大洲,但也僅是靠近沿海地區適宜人類居住,其內陸是乾旱的荒漠。


巴西和印度還不錯,只是巴西的亞馬遜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諸大國為了各自的利益會極力阻止巴西開發雨林。印度是第二人口大國,全國幾乎都適宜人類居住,只是地盤不夠,僅僅298萬平方公里。而且,巴西和印度有兩個致命傷,地處熱帶,由於高溫高溼,使得人類有點懶。

因此,我國的地理環境遠遠好於其他國家,與美國相當甚至略好於美國。

美國地形圖

世界上除了中美擁有這麼好的地理環境外,還有個歐洲,只是歐洲沒能出現一位秦始皇。

華夏民族的奮鬥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華夏民族的祖先從黃土高原下來,向東來到了華北平原。那個時候,先是一個個部落,後組成部落聯盟,後炎帝部落聯合黃帝部落打敗了在蚩尤,攻入山東,華夏民族的勢力擴張到黃河以北的黃河中下游。


之後,歷經夏商周,華夏民族不斷向外擴展生存空間,勢力到達長江流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華夏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統一中央集權國家開始運轉。其後的歷朝歷代,都以實現大一統作為最高政治目標。而一個統一的華夏民族國家,相對於周圍其他分裂的各個小方國來說,猶如龐然大物。

秦始皇統一後,發兵五十萬渡過長江徵百越,分別收穫了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經六年血戰,伏屍數十萬,將廣西及越南中北部納入帝國版圖。




漢武帝時,先是消滅了割據廣東、廣西、海南、越南(那時稱交趾),其後,在與匈奴的殊死決戰中,北擊匈奴,拿下內蒙河套地區,霍去病長途奔襲,奪取河西走廊,打開了進入西域(新疆和中亞)大門,中國版圖的雛形開始形成。其後,經過漢昭帝、漢宣帝,到漢成帝時,徹底打敗匈奴,新疆和中亞置於帝國掌控之下。其時,漠南漠北(內外蒙)以及極北貝加爾湖地區,再無強權。只是可惜的是,對於古代人來說,極北苦寒之地不適宜農業耕作也不適宜人類居住,未能向那些地區殖民。

之後,中國歷史分分合合,但是每一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沒忘了大一統是其最高的目標。

元朝時,青海、西藏、雲南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雖然經歷了清末列強的侵略瓜分,經歷了艱苦的抗日戰爭,中國的版圖大體上都保存了下來。

由於歷朝歷代都追求大一統,使得中國形成一個強大而穩定的國家,隨著鐵器的發展,各種農耕工具的大範圍使用,耕作技術的進步和糧種的優化,這樣就促使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糧食產量的提高。加之宜居的自然環境和氣候,自然就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

由於對外交往,特別是明代時玉米、紅薯、土豆等高產糧食作物傳入我國,使得我國能確保有更多的糧食養育更多的人口,使得我國的人口數量上了一個新臺階。

到了近現代,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國家開始走向安定富強的道路。隨著工業的進步,機械化程度提高,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以及科研人員培育出更多抗病抗害的高產種子,我國的糧食生產獲得了空前的提高。

隨著國家醫療保健衛生系統的進步,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國人口的預期壽命也從剛解放時的四十歲大幅度提高到76歲。這種種的一切,使得我國的人口從剛解放時候的五億人迅速接近十四億人。

因此,我們要感謝老祖先,感謝千千萬萬為了國家而奮鬥的人們,正是他們為我們取得了全世界最大最好的一塊土地,讓我們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我淡如菊


一過去打仗需要人,國家支持人多。

二家裡男丁多,代表家族興旺,旁人不敢欺。

三還有一種是香火之說,家裡需要男丁,死後才能有臉見列祖列宗,死後必須有男丁打盆。

四沒有計劃生育,養育成本低,都是大的帶小的,所以兄弟姊妹感情深。

五多生多育,分到的土地多。土地過去是農民的命根。

六風險降低,結婚早,出生率高,成活率低,有夭折的可能,多生能彌補。

七兒女都是父母的家產,多生兒女就代表父母依靠多一點。還有一種就是多生憑機率,一個兒女成才,會拉拔其他兒女。

這只是過去歷史原因,現在就不確定了。


雁自南迴


李光耀:大陸一定會發展的更好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22%的人口。這句話,像是政治宣言,因為困擾中國人幾千年的吃飯問題,好像在最近幾十年裡,變得不那麼迫切和緊急了。

在世界史上,中國的人口並不總是最多的,而且由於中國人對大一統的執著,在人類文明發展程度沒有突破土地瓶頸前,治亂興替,經常遭遇人口數量巨量起伏。

翻看史書,撫今追昔,如今的中國人,其祖上都是很強大的存在。李光耀曾經說:中國未來一定會崛起,因為(我們)新加坡是流離失所的難民(客家人)後代所建立的國家,都能發展的很好;大陸中國人都是進士秀才的後代,一定會發展的更好。

(李光耀)

政治成熟:社會發展的保障

人口學家一般認為一個族群少於5000人,就不能稱之為族群了,因為缺乏多樣性的基因組。中國的文明能夠傳承千年,與中國人龐大的人口數量有很大關係。中國人口數量眾多,與發生在公元前1076年周王朝的“革命”至關重要。因為這場革命後的“天下宗周”後,周王朝“以德配天”,形成了後世中國的“鬱郁乎文哉”的人文精神,讓中國政治有了“遷其重器”,“不毀宗廟”的溫情。“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牧野之戰:周王朝的革命)

周王朝廢除了商王朝的血腥的祭祀制度,開始用禮儀教化人民。中國在周王朝後,第一次整體步入了社會文明階段。農耕稼穡的艱辛,讓周王朝提出了“無逸”的思想。從此,中國的仁人志士“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孔子是商人後裔,卻以周人“至德”為基礎發展出儒家思想,即使他千般念祖,卻也在道德做審判時說“吾從周”。到了宋代時,這樣的思想發展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哲學。

由於有這樣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文化,所以中國古代關於天下、國家、民族的政治理論就發展的很快,到了秦代,終於在世界各國中脫穎而出,政治成熟度一騎絕塵,領先了世界2000多年。也就是在秦漢時期,中國的古文明第一次超過了其他地區。

政府主導了社會行為後,由於當時有大片的土地未開發,還面臨著嚴重的國際(當時的諸侯國)競爭,政府紛紛鼓勵生育,增加人口,甚至到了生女孩政府送豬,生男孩政府送狗作為賀禮的程度。到了清代,為了增加人口,還推廣了“攤丁入畝”。由此,民間的生育,既是自然本性,國家又提倡,自然樂此不疲。

文化傳承:家庭倫理

周王朝制定禮儀,分配資源,實現了殖民特權,在黃河流域實現了周人的勢力範圍。周公以宗法制配合封建制,完善了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實現了家族倫理的“親親善恩”的原則。孔子又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的倫理觀念,使得中國人普遍重視家族、家庭傳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等訓誡,經過國家思想文化的強勢宣貫,成為了中國文化特有的風景。

中國文明進入農耕社會,也在商王朝晚期、周王朝早期。由於鐵器尚未推廣,耕牛也比較少,農耕技術很粗糙,必須要藉助大家族的力量才能夠完成,這在經濟上也要求中國人要注重家庭,要多子多福。直到清朝晚期,《白鹿原》裡,還有著鄉約,用以約束人們的行為。

(被稱為“民族秘史”的《白鹿原》)

同時期的羅馬帝國的衰落,與羅馬公民的日漸減少有莫大的關係。而羅馬公民的減少,又是因為羅馬人“好淫”的本性。相對於中國300年王朝的時間來說,羅馬帝國的王朝往往三兩代人就要更換皇帝姓氏,也即中國意義上的改朝換代。究竟原因,就是羅馬人的“濫性”貪圖享樂而不願意生育孩子。羅馬皇帝的繼承人往往都是養子、繼子,貴族人家的繼承人也大多如此,到後來,聞名天下的羅馬軍團在羅馬公民中招不到合格、滿員的士兵,不得不僱傭日耳曼人,最終造成了羅馬帝國的崩潰。

地大物博:人口承載力

東亞板塊是一個優勢的地緣板塊,擁有平原、高山、河川、丘陵等各種地形地貌,在先民們的篳路藍縷的開發下,因地制宜,適應不同的作物種植。在漢代時,黃河流域,包括河套一帶(朔方郡)得到了大面積開發,人口在西漢末年達到了6000多萬(齊民編戶,登記在冊),還會有一些貴族世家的奴婢、部曲沒有統計在冊的。經過了長達400年的戰亂以及人口南遷,江南一帶也得到了開發。到宋代,中國就有了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三個核心糧倉(此時的關中沃野由於水利年久失修,且處前線,已不具備經濟中心的實力),這給了中央政府設立“糶倉”的基礎,朝廷賑災就有可能,就不會出現一場大的自然災難,就亡國的悲劇。

不過,土地承載力是有限的,即使將南方的山地都開闢出來種上糧食作物,在化肥等現代農業技術沒有出現之前,土地物產還是有限的。同時,由於經濟活動的深入,土地兼併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這是歷朝歷代都無解的困局。也因此,中國的人口數量長期在6000萬至1億徘徊。

(華北、長江中下游、成都三塊平原,物產豐富)

發生轉機的是在明朝末年,各種耐寒農作物的引進,使得西北乾旱地區,如甘肅、陝西、山西、內蒙,甚至是青海等高原地帶,都能種植耐旱的農作物,土地物產短時間內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口數量增長,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了。

至於建國後,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生育觀念,加上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中國人口數量在短短數十年間翻翻,在1980年代初超過10億。到如今,已有13.6億人口,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結語:

有這樣的人口總量、統一的價值觀和文化,再加上龐大的領土規模,世界上任何一個殖民國家,都不能輕易的征服中國,這才使得中國避免了近代的亡國危機。

有這樣的人口總量、統一的價值觀和文化,中國在獲得了一次和平建設國家的機會後,中國的復興之路不可阻擋。

(世界人口密度,顏色越深,人口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