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滄新印象:灼灼其華,再啟新章

臨滄,是斜穿滇西的兩條大江扭著身子造出來的幸運兒。一條叫瀾滄江,一條是怒江,他們都是締造三江並流奇觀的重要主角。

临沧新印象:灼灼其华,再启新章

即便在雲貴高原這片土地上生活多年的人們,對於臨滄的印象,也不過是永德的芒果,鳳慶的滇紅茶,雲縣的白花木瓜以及那價格不菲的昔歸和冰島。當然,還有站上全國亞軍的蔗糖。

但事實上,臨滄是全雲南最後一塊充滿了神秘的土地,蒼茫的野性之外蘊涵堅韌向上力量。

臨滄先民勇為人先

距今約1800年前的東漢史書裡,對於臨滄隻言片語的描述是:“蠻荒之地”、“瘴癘之鄉”。但佤族定居臨滄,實際上比這個時期要早很多。1983年,考古學家通過對耿馬縣四排山石佛洞出土的文物進行研究,證實“在3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一支早期先民將石佛洞作為自己的家,並在雲南省瀾滄江支流小黑江流域創造出了高度發達的新石器文化。”

滄源崖畫,自1965年被到當地從事民族調查的汪寧生先生髮現後,考古學界為之震動。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現崖畫地點11處,分佈於滄源自治縣的勐來等鄉和耿馬自治縣四排山鄉關弄村小芒關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崖畫各地點的畫面距地面高2-10米左右,畫面積長1-30米不等,畫幅小者為數個零散圖形組成,大者圖像數以百個,動物187個,房屋25座,道路13條,各種表意符號35個;還有樹木、舟船、太陽、雲朵、山巒、大地等圖像。這些圖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內容,其中有狩獵、放牧、舞蹈、歸家、娛樂等內容,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各種場面。

這可是3000多年前的繪畫技術,可知那時的佤族先民有多麼的先進。滄源崖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被譽為“滇西南人文史詩”。

輝煌當然不僅僅如此。翁丁佤寨古樸而神秘,村寨、茶山、梯田、白雲構成了一幅美妙的農耕社會風景圖,有“中國最後的一個部落”美譽;抗戰時期,茶馬古道從魯史經過成為國際救援中國的一條生命線……臨滄先民們創造的輝煌灼灼其華,勇為人先,遠遠超過了你的認知。

世界佤鄉 大山深處展新顏

臨滄市域多為山區,壩子少,沒有條件像平原地區僅靠發展機械化農業就可以發財致富。但是臨滄是“南方絲綢之路”“西南絲茶古道”的重要節點,並且擁有很明顯的沿邊區位優勢。加之生物多樣性、氣候多樣性、民族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等資源的加持,臨滄優勢異軍突起。

臨滄的蔗糖在全國排名第二,臨滄的冰島茶是高端飲品中的VIP,臨滄的農業單品之一“澳洲堅果”具備很大的市場競爭優勢。但這支撐不起臨滄的經濟,支撐不了260萬臨滄人的腰包。

如果按照GDP總量將1000億以上劃為第一梯隊,GDP總量500億以上為第二梯隊,500億以下為第三梯隊的話,則不難發現,在雲南十六個州市裡,臨滄屬於欠發達地區。

一個欠發達地區的命運,唯有鳳凰涅槃,深耕精進。

“十三五”以來,臨滄一直為交通而奔走。全市重點規劃了12條(段)高速公路,估算總投資1179億元。

如今,“十三五”種下的果陸續開花了,繼機場高速公路通車、臨(臨滄)清(清水河)孟定段高速公路通車之後,雲鳳高速公路雲縣城至鳳慶縣城段即將建成通車。臨滄機場改擴建航站樓主體工程和鳳慶通用機場試驗段工程完工。

鐵路方面,大臨鐵路2015年已開工建設,是雲南省“八出省五出境”鐵路網的重要通道,預計2020年底通車。

制約臨滄交通瓶頸的那根繩子即將被逐漸成型的臨滄立體交通網一把拽斷。

查閱最近三年臨滄經濟增速,一直以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加速前進。2017年臨滄GDP增速為10%,高於全省9.5%增速水平。

2018年臨滄GDP增速為9.3%,高於全省8.9%增速水平,與大理、麗江並列第七。

2019年臨滄GDP增速預計為9.6%,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分別增長9%和10%。

眾志成城決戰脫貧攻堅,一起過上好日子。臨滄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2014年建檔立卡以來,貧困人口實現清零。

2019年5月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臨滄市以邊境多民族欠發達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省委省政府也相繼下發了《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支持臨滄市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若干政策的通知》, 從財政、科技創新、鄉村振興和對外開放等方面全力支持。

這是臨滄面臨嬗變的大機遇,足夠改變臨滄的長遠走向。最好的時代已經啟幕,臨滄蓄勢待發,奮進跨越啟新章!(下沙,雲南網網評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