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都是重型螺旋槳戰鬥機,BF110和P38哪個更好?

WOTB黑豹2


比較BF-109和P-38兩款戰鬥機,其實就是對兩種戰鬥機佈局的比較!前者是下單翼單發戰鬥機,後者是雙機身、雙發的戰鬥機,兩者設計決定了不一樣的性能優勢。1943年4月18日,P-38因為成功獵殺山本五十六的座機而名聲大噪,在漫無邊際的南太平洋作戰,讓P-38的超大航程優勢展露無遺。

雙身戰機的一大優勢就是有更大的內油載荷,這讓P-38的戰鬥航程高達1770km,相比之下BF-109只有700~800km的航程,孰優孰劣根本不用多說。大航程的優勢讓P-38在護航和島嶼作戰中游刃有餘,但首次出現在歐洲戰場為轟炸機護航的P-38表現差強人意,它似乎不是德軍FW-190和BF-109的對手,這是因為它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有設計缺陷,在6000多米的高度就開始要命了!

而且,P-38的最大起飛重量接近8噸,就算它有兩臺1475馬力增壓發動機,也不如裝備1850馬力DB-605D發動機BF-109,因為後者的最大重量只有4.4噸,考慮到風阻等問題,P-38的機動性其實並不突出,也因此駕駛P-38的飛行員不會和軸心國的戰機近距離纏鬥,接觸性戰術才是最好的選擇。

說實話,如果發動機馬力足夠大,尺寸又能允許戰鬥機使用的話,根本沒有必要搞什麼雙身戰鬥機!尤其是層流翼技術得到充分利用之後,單發戰鬥機的航程已經足夠遠了!P-51野馬戰鬥機就能深入軸心國領空為轟炸機護航,這又進一步削弱了P-38的存在感,當解決了發動機問題的P-38J型問世之時,美國陸航已經深深愛上了P-51野馬戰鬥機,也就沒有再換裝P-38J。

P-51野馬戰鬥機和Bf-109一樣是單發戰鬥機,而且使用的都是水冷發動機,但P-51使用的帕卡德V1650-7液冷發動機結構細長,迎風面積遠比德國的DB-605D要小得多,再加上設計師不考慮易產性的問題,機身結構儘可能被優化,讓P-51成為二戰期間外形最流暢的戰鬥機;最重要的還是P-51使用了層流翼技術,簡單說就是擴大了機翼內部空間,以增加內在燃料,其航程達到了驚人的2755km,作戰半徑也在1100km以上,在1944年8月之後足夠為轟炸機護航了,P-38不可避免的被淘汰掉。

作為戰鬥機,P-38的表現沒有比Bf-109好多少,或者說兩者也沒什麼可比性。但P-38其實更適合德國空軍使用,因為它的20mm機炮和12.7mm機槍不受螺旋槳干擾,可以高速開火,是攔截轟炸機的好手,但德國人不可能生產這種戰機,因為它的雙髮結構太貴了。


兵器世界


BF-110和P-38雖然都是雙發的重型活塞戰鬥機,但是在設計定位,技術水平上的差距非常大。最終兩機的性能差距也較大。毫不誇張地說,設計更晚的P-38相比BF-110,有代差優勢。

BF-110設計較早,設計開始於1934年,定型於1936年,服役於1939年。其設計工作與BF-109是同步進行的。德軍要求該機具備較大的航程,能夠深入敵方境內作戰,為己方轟炸機提供護航,並且也要搭載大口徑武器攔截敵軍轟炸機。

出於對大航程和重火力的要求,德軍一開始就直接指定該機採用雙發設計,幾乎完全放棄了作為一款空戰機型應當具備的機動性能,而通過加裝後射機槍的方式對抗敵方戰鬥機。

(這架是1940年後加裝了探測雷達的野戰型號)

該機的設計也非常傳統。懸臂下單翼,常規的單體機身,兩個掛在發動機下的機身,雙垂尾。座艙較長,裡面裝著三個人,前座飛行員和後座機槍手,以及坐在中間的通信/雷達操作員。

具體性能上,以生產型的BF-110C4為例,最大飛行速度560km/h,航程2400km。1943年的BF-110G2的航程就只有900km了。

在二戰爆發時,掛機的基本性能就已經完全落後。作為一型戰鬥機,由於機動性太差,幾乎不具備空戰能力。在1940-1941的不列顛空戰時期該機尚可通過走馬燈戰術與敵機周旋,在此之後就完全無力勝任空戰任務了。

1941年後,該機主要作為攻擊機和夜間戰鬥機使用。當時也沒有夜視儀,輕型戰鬥機沒有雷達不便於夜間索敵,所以加裝雷達的BF-110取得了一些戰果。

再往後,由於該機過於笨重,不太能夠追上一些轟炸機,一些BF-110開始在駕駛艙後部以垂直角度安裝武器,豎著往上打。

這種安裝方式被稱為“斜樂曲”。

飛到敵方轟炸機的屁股下面然後開火。

總體來看,BF-110作為一款設計於1934-1936年的裝備,時代侷限性很大,又因為德國航空工業總體實力不佳,沒有得到有效改進,作為一款戰鬥機在戰爭開始時就已經落後不得不在其他領域發光發熱。

在說P-38之前,先談談二戰美德之間航空水平的差距。

很多人會認為:設計於1936-1939年間的P-38相比BF-110有代差優勢是因為設計更晚。

然而非常諷刺的是:德國設計用來替代BF-110的新飛機相比P-38也要差非常多。

二戰美國服役的幾款戰鬥機大多設計開始於戰前或者開戰初期,然而它們的性能出色,平臺便於升級,即使是大戰後期德國設計的晚期活塞戰鬥機也比不上。

因為在具體的很多航空工業的分支領域,1945年的德國水平和1939年的美國差不太多。雖然在高速後掠翼方面德國確實部分領先,然而在大戰期間這些技術根本沒有來得及應用。所以德國設計的戰鬥機在那個時期相比英美一直都比較落後。

回到正題繼續談P-38。

P-38設計定位與BF-110也非常相似,預定的作戰任務也基本一致。大航程(對山本五十六的斬首行動),攔截(不知道美國那地他攔截誰,攔截加拿大?),對地攻擊,夜戰等等。不過美國人很有自信,他們認為自己的雙發戰鬥機機動性能可以很強,不需要後射機槍,一名飛行員駕駛就足夠了。

該機的基本性能,以P-38L為例,最大飛行速度680km/h,航程3600km。

作為二戰最成功的雙發戰鬥機,P-38堪稱美國航空實力的極致體現。這架飛機設計完成於戰前以至於很多新技術都沒有應用在這架戰機上,即便如此相比德軍在1942年服役的ME-410,P-38也擁有壓倒性的性能優勢。

P-38的機動性能到底有多強呢?

在不使用襟翼的前提下350km/h速度下17°/s的盤旋率,與德軍的BF-109處於同一水平。而在打開襟翼之後在500-650km/h速度間均能保持27°/s或者更高的瞬時盤旋率。

在高速段的機動性能超過了軸心國所有的戰鬥機。低速段使用襟翼的情況下在機動性上也強於德國的BF-109G與Fw-190。

除此之外,P-38的滾轉率根據飛行速度不同,始終維持在85度以上,最高能達到145度,如此優秀的滾轉率使得該機的敏捷性極強,即使是與以敏捷性見長的Fw-190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在450km/h以下的速度上,P-38在敏捷性上略強於Fw-190,而在更高的速度上,僅略次於P-51D。

這意味著,如果你要找一款速度與全包線機動性都不遜於P-38的戰鬥機的話。

就只有沒趕上二戰的F8F-1

或者換裝獅鷲發動機與內平衡切邊舵面副翼的噴火Mk22/24。

而這倆玩意,二戰結束後還服役了10年多點。

總結的話,P-38是一型擁有雙發戰鬥機航程,單發戰鬥機性能的重型戰鬥機,直到戰爭末期它的性能都處於第一梯隊,是二戰最成功的的重型戰鬥機。


戰鬥機解說家


淘金客說:當然是打滿了二戰全場的P-38“閃電”!它對BF110的領先是全方位的、壓倒性的。

比飛行性能

P-38是美國第一種時速超過400英里(最大超過660公里 )的戰鬥機,飛行高度也達到了13000米以上,航程1800公里。這傢伙快到在俯衝時出現了“音障”的問題:提前出現的激波使得水平尾翼發生很強的震顫,凱利·約翰遜(後來U-2、黑鳥、F-104的傳奇設計師)不得不增加了一個配重,下圖紅圈裡,才減輕了這個問題。所以飛行員會被警告“不要飛得太快”!這可是二戰初期呀!

而BF110呢,最大速度連600公里都沒有到,高度也只有10000米,航程也只有1100公里!如果玩“俯衝-攻擊-脫離”的BZ戰術,P-38可以打得BF110找不著北。水平機動性方面,傳說P-38上的老鳥可利用兩臺發動機的功率差切“零”式的內彎(未找到確實的資料);而BF100起初還可以欺負一下波蘭、法國、荷蘭,但在“不列顛之戰”就被“颶風”“噴火”狠虐,以至於還需要同門的Me109護航!

發動機

P-38的優秀離不開發動機,水冷的V-1710發動機雖然比不上英國的“梅林”,但在P-38這樣的重型雙發機上,有足夠的冗餘安裝“神器”——廢氣渦輪增壓器!下圖紅圈裡。這可是二戰時期少有的東西,其它國家頂多搞出機械增壓器,會吃掉髮動機部分功率,而廢氣渦輪增壓器可以幾乎不損失功率的情況下讓飛機飛上萬米高空!

BF110的發動機就弱了一大截,單臺功率小了好幾百馬力,完全不能和P-38比。

整體佈局

P-38是單人駕駛,氣泡座艙視野良好,雙尾撐佈局雖然重量略大,但形成一個堅固的框形結構,抗打擊能力優秀!如下圖,機翼上被打了一個大洞還在飛。前三點起落架不易“拿大頂”,也適合條件較差的前線機場。

BF110本來就慢,還多了個人!P-38那些優點幾乎都不具備。

戰績和改進

P-38造就了美國陸航的一、二號王牌,還拿下了山本五十六的人頭,如下圖。戰爭中後期發展出了戰鬥轟炸型、偵察型、轟炸領航型等等型號,如下下圖,是P-38的偵察改型F-5,而基本的戰鬥型還一直活躍在戰場上。

BF110從初期就不適應白晝空戰,只好裝上雷達去當夜間戰鬥機,如下圖。無奈速度不快,裝了雷達、重武裝和1個雷達操作員以後,連追趕B-17、蘭開斯特轟炸機都成問題,夜戰表現遠不如HE-219,甚至不如轟炸機改行的Ju-88夜間戰鬥機。

相差一代

究其原因,除了發動機、氣動佈局的原因以外,時間上BF110實在是落後了P-38一代。雖然兩者服役的時間只差5年,而且都在二戰前,但在那個航空技術大發展的時代,又有戰爭的壓力,5年已經使飛機拉開整整一代的代差,所以BF110輸得並不冤。梅塞施密特博士也深知這一點,很早就開始後續的Me210/410的研究,P-38真正的對手本來應該是它,可210百病纏身,到410才堪使用,這時候已經是戰爭後期啦。


史海淘金客


轉行夜間戰鬥機創造出了輝煌;儘管這款戰鬥機性能一般,但德國飛行員的素質還是很高的,能夠充分利用手中武器去適應戰場,1940年後,雷達被德軍用於作戰引導,於是BF-110G夜間型號開始用於實戰。夜間型機背上安裝有兩門20毫米機關炮,採用75度角放置,被稱為爵士樂式傾斜機炮,從敵人飛機下面攻擊,基本上命中一發就幹掉一架飛機。德軍飛行員使用夜間型BF-110創造出輝煌戰果,飛行員萊特創造了一人擊落110架飛機的夜戰記錄,1943年12月20日,蓋特少校僅用48分鐘就擊落8架戰機,諾法少校一個夜晚擊落10架飛機獲得最高勳章,德空軍夜戰6團在一場夜間大會戰中BF-110一舉擊落95架、重創71架英國“蘭開斯特”和“哈 裡法克斯”大型轟炸機。為了打好夜戰,德國對BF-110戰鬥機採取了一些技術措施,例如,發動機的煙筒加裝導管,防止夜間暴露目標。BF-110夜戰型是BF-110G-4,被喻為“夜戰幽靈”。


P-38戰鬥機:P-38戰鬥機同樣是一款雙發重型戰鬥機,綽號“閃電”,二戰時期以擊落日本海軍山本五十六而名聲大噪,不過就其性能而言P-38戰鬥機可以說是一款設計非常成功的戰鬥機。和德國二戰時期的BF-110重型戰鬥機比,P-38性能是好於BF-110的。P-38是做為一款截擊機研製的,強調高空高速,當然是當時的性能要求,強調重火力,和德國的BF-110戰鬥機不同,P-38研製時就定位清晰,因此,專門根據技術指標要求設計飛機結構,採用雙發動機提高速度和爬升率,採用長髮動機艙體,兩個長條型發動機艙體尾部相連,雙垂尾佈置在兩個發動機艙體尾部,這樣做的好處的尾舵舵效好,尾升降舵面積大,仰俯操控性好,採用短座艙設計,氣泡式座艙,空氣動力學好。



P-38的基本性能優勢:雖然是雙發重型戰鬥機,但總體結構佈局非常合理,利用發動機艙體雙垂尾佈局增加了靈活性能,這種支撐結構在高速時,或是氣流不穩定時能夠吸收異常震盪效應,增加易損面的結構強度,抗打擊能力得到加強。P-38的發動機艙看似空間很大,但它的主油箱卻佈置在了中央座艙上,防止出現連帶破壞。P-38 的座艙短小成流線型,最突出的優勢和德國的BF-110一樣,方便佈置武器,P-38安一門AN-M2“C”20毫米口徑的加農炮和四挺勃朗寧12.7毫米機槍,通時可以掛載近1.5噸重的彈藥。P-38巡航速度483公里/小時,最大速度超過600公里/小時。



P-38戰鬥機的缺點以及所創造出來的記錄;P-38戰鬥機的座艙是一個讓飛行員喜憂參半的設計,優點是不受發動機的噪音振動影響,或者說是影響小,缺點是當時沒有空調感覺寒冷。P-38高速俯衝時拉起難控制,兩臺發動機雖然提高了抗打擊能力但實際效果並不好,據說只有10%的戰鬥機依靠一臺發動機飛回來。P-38戰鬥機擁有 多項第一,其中的一個代表它的輝煌,擊落日本飛機最多的美國陸航戰鬥機,同時也是日本零式戰鬥機的強勁對手。P-38戰鬥機遍及整個二戰戰場,但戰果基本都是太平洋戰場上取得的,同時也是二戰時期唯一保持生產的一款機型,總產量約9923架。



德國BF-110、美國P-38戰鬥機總體評價,兩款戰鬥機都屬於重型雙發戰鬥機,從設計思路和使用戰果來看都取得了不俗的戰績,總體性能依照戰鬥機對照評判,美國的P-38戰鬥機無疑更加優秀,能夠適應當時的作戰需要,並曾經一度壓日本零式戰鬥機一頭。而德國的BF-110戰鬥機的設計思路無疑過於傳統,造成機動性能不勝任戰鬥機的使用,不過得益於德國飛行員能夠勝任武器裝備的優點,轉入夜戰的BF-110戰鬥機夜戰能力不俗,佔據二戰時期的一個時間點,創造出了成績,但總體性能上而言,設計並不成功。




兔哥42928


BF110和P-38是二戰時期德國和美國的主力重型戰鬥機。但是如果將這兩種重型戰鬥機相比,更加優秀的應該是美國陸軍航空隊的P-38戰鬥機。

總的來說,這兩種戰鬥機都是受到1930年代的雙引擎重火力設計思路的影響,而研發的戰鬥機。這類戰鬥機可以為轟炸機機群護航,並且反過來還可以攔截並摧毀敵方的轟炸機編隊。當時的設計想法是,雙引擎的機體比單引擎的機體可以容納更多的燃料和攜帶更多的武器,並且可以擁有更好的最高飛行速度。但是作為交換,這些重型戰鬥機的機動性能有所下降,通常他們的機動性能都不如單引擎戰鬥機。

先來說說德國人的BF110戰鬥機。BF110戰鬥機是由梅塞施密特公司研發,原型和晝間作戰版本搭載2名飛行員,夜間作戰型號搭載3名飛行員。它全長12.3米,翼展16.3米,由2臺戴姆勒-奔馳DB 601A-1 V-12倒置液冷活塞式發動機提供動力,每臺發動機的功率為780 千瓦,其最高飛行速度為541千米每小時(6000米高度)。在武器裝備上,通常的搭配是四挺7.92毫米MG 17機槍和兩門20毫米的MG FF機炮,其中還有一挺7.92毫米MG 15機槍用於自衛。

這樣的搭配給予了BF110強大的進攻火力,但是於此而來的則是其機動性一直飽受詬病,其中後期附加裝甲的BF110E型更是被絕大多數德軍飛行員認為機動性能底下且反應遲鈍,一位前BF110飛行員評論BF110E的機動性時說:“操縱起來就像一條狗(rigged and a total dog)”。

在戰爭早期,BF110在波蘭,挪威和法國的空中衝突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在不列顛空戰中為德國轟炸機護航行動中,BF110的勝負之比是在德國空軍的戰鬥機序列中最高的。但是因為機動性低下哎,這讓BF110在當作本土防空戰鬥機進行晝間戰鬥時屢戰屢敗。

隨著德國空軍的制空權不斷喪失,當盟軍開始反擊且進行夜間空襲時,部分單位將其改造成夜間戰鬥機,經過幾次實戰發現BF110非常適合當作夜間戰鬥機,其在夜間對盟軍轟炸機的屠殺持續了4年左右,直到1944年美國戰鬥機加入歐洲戰場,帶來了杜立特將軍在1943年提出的新版的戰鬥機護航策略,該策略允許護航戰鬥機穿越轟炸機機隊的箱型編隊,這樣有效驅趕了德國的攔截戰鬥機。在巴爾幹戰役,北非戰役以及東線,BF110的火力被德軍的地面部隊拿來進行密接支援,搖身一變成為了優秀的戰鬥轟炸機。

而美國的P-38閃電戰鬥機,則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重型戰鬥機,它在二戰期間打遍了全部戰區。從太平洋到中國,再到歐洲和北非,都能看見P-38的身影,例如刺殺山本五十六,火炬行動,諾曼底登陸等。P-38是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設計,搭載一名飛行員,長11.53米,翼展15.85米。它採用了2臺艾利遜V-1710渦輪增壓發動機提供動力,同時設計兩側螺旋槳的旋轉方向相反,以消除扭矩對機體穩定性的影響。

渦輪增壓技術讓P-38的最高時速可以達到713千米每小時(8350米高度)。在武器裝備上,P-38採用了1門伊斯帕諾M2 (C) 20 毫米機炮,4挺12.7毫米M2勃朗寧機槍,且武器全部配置在機頭,這讓優秀的飛行員可以讓其攻擊更遠的目標。P-38可以在不超過910米的距離上可靠的命中目標,而其他採用翼炮配置的戰鬥機則只能針對較近距離的目標進行彈道交錯點的優化。在機動性能上,原型機XP-38由於機體較重,因此空戰性能並不優秀,這種問題在後續的測試機YP-38上進行了改善,減少了機體重量,將兩具螺旋槳由向內旋轉變成了向外旋轉,增強了機體射擊時的穩定性。

在設計成就上,P-38拿下了不少第一的稱號:1.美國陸軍第一款雙發戰鬥機。2.第一款採用前三點起落架設計的戰鬥機。3.第一種大量使用不鏽鋼材料製造機體的戰鬥機。4.第一種在設計階段就選用淚滴外形座艙的戰鬥機。5.美國第一種在機體蒙皮上採用平頭鉚釘對接技術的戰鬥機。6.是美國陸軍航空隊在歐洲戰場對德國空軍首殺的獲得者(擊落一架FW200)。7.美軍第一款量產的雙垂尾戰鬥機。8.日本投降後第一架降落在日本本土機場的美軍軍機。9.擊落日本飛機最多的陸軍航空隊戰機。10.二戰中重量最大的單座戰鬥機。11.唯一一種從開戰生產到戰爭結束的美國戰機。12.二戰中美軍第一架深入柏林上空的戰鬥機。13.洛克希德公司第一款大規模量產的戰鬥機。

瞭解了他們各自的規格,戰績後,將BF110和P-38對比,我們不難發現P-38戰鬥機幾乎是完勝於BF110戰鬥機的。P-38戰鬥機在面對BF110時,在航速,飛行高度等方面全都優於BF110,而且即使進入纏鬥狀態,BF110糟糕的機動性能,也會導致其最終被P-38擊落。

在火力上,雖然BF110裝備的MG17機槍射速極快,但是無法維持較長時間的發射,且7.92毫米的子彈殺傷力不足,而且這些武器是搭載在翼面上的翼炮,有效距離遠遠小於P-38的軸炮,且M2勃朗寧機槍雖然射速小於MG 17,但是12.7毫米子彈的殺傷力更高,每分鐘投放量大於MG 17的投放量,因此P-38更具有優勢;從機炮上看,MG FF機炮的射速比M2(C)機炮慢的多,且P-38依然可以在更遠的距離上開火,因此在機炮的優勢上,依然是P-38獲勝。況且BF110很早就從晝間戰鬥中撤出,專注於夜戰,真的要說P-38的對手,還應該是ME210或者ME410。

因此兩種戰鬥機之間的對比中,很明顯是P-38更勝一籌。P-38有著更快的空速,更高的飛行高度,殺傷更大的武器和更優秀的機動性能,P-38可以調戲BF110戰鬥機,也可以很方便的從和BF110的纏鬥中脫身,這幾點讓BF110戰鬥機望塵莫及。


雷姐的機械空間


二戰時期的螺旋槳戰鬥機分類不是按照重量劃分的。劃分戰鬥機和轟炸機的標準不太一樣。轟炸機需要對地攻擊,攻擊力度以攜帶的炸彈數量衡量。炸彈越多越重,攻擊力越強。所以轟炸機的分類指標有航程和載彈量。而航程和載彈量是可以互相彌補的。減少載彈量,可以增加航程。縮短航程,可以增加載彈量。

衡量飛機的最主要指標是航程和載荷量。對於戰鬥機來說,載荷主要是機關槍。有效載荷差不多。區分性能的主要指標就是航程。

所以單發戰鬥機和雙發戰鬥機攜帶的武器重量差不多。飛機重量大小基本不影響空戰火力的大小。用飛機重量去劃分戰鬥機的類型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雙方戰鬥機和單發戰鬥機之間的最大區別是航程。雙方戰鬥機的飛行重量大,可以攜帶更多的燃料,飛行更遠的距離。所以二戰時期的戰鬥機除了普通的單發戰鬥機,雙發戰鬥機都是遠程戰鬥機。同時也不會把單發戰鬥機稱作近程戰鬥機。飛機分類命名都是額外加標籤,不是對稱劃分的。

比如說進入噴氣式飛機時代,單發戰鬥機作為戰鬥機主流的時候,沒有輕型戰鬥機、近程戰鬥機,只把雙方戰鬥機稱作遠程戰鬥機、重型戰鬥機。因為這個時候強調戰鬥轟炸機。戰鬥機被要求攜帶炸彈對地攻擊。載彈量成為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輕重型戰鬥機的區別還是載彈量的區別,而非一般人所想的那樣是飛機重量的區別。

因此對於Me-110和P-38閃電來說,她們都是遠程戰鬥機。如果按照重量,P-47不比P-38輕。沒有人強調雷電是重型戰鬥機。

Me-110和P-38相比,發動機功率小,速度慢,性能差。在不列顛空戰中因為不敵機動性好的噴火,很快就出局了,充當夜間戰鬥機。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是二線戰鬥機。

閃電在美國參加戰爭初期就活躍在前線,直到末期P-51野馬和P-47雷電參戰才退居二線。因為閃電的航程優勢已經不突出了。

P-38在歐洲長時間擔負英美轟炸機的護航任務。雖然機動性不如Me-109,但是速度快,火力強,還可以支稜一陣子。特別是美國當時提供的戰鬥機只有P-40,性能還不如閃電。在亞洲太平洋戰區,閃電作為陸軍的主要戰鬥機,面對零式也不明顯落下風。依仗的就是速度、火力和堅固的機身。再加上團隊戰術合作,和數量優勢。

德國空軍的很多王牌都是在東線取得的。蘇聯的戰鬥機和德國相比,技術上差很多,但是性能上差距不大。差別是飛行員數量。這也是德國王牌的戰績嚇人的因素。

空軍爭奪制空權的目的是支援地面作戰。德國的Ju-87明顯不如蘇聯的伊爾-2。德國飛行員不論多麼英勇,也有好運到頭的時候。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都是過去式了,我們最好說下j20和f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