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典》(八十二)

每日一學 | 《習近平用典》(八十二)

每日一學 | 《習近平用典》(八十二)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每日一学 | 《习近平用典》(八十二)每日一学 | 《习近平用典》(八十二)

典 出:〔春秋〕《詩經·大雅·蕩》

原 文: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文王曰諮,諮女殷商。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釋 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語出《詩經·大雅·蕩》,是西周大臣召穆公斥責昏庸無道的周厲王的話。靡:沒有,與“不”構成雙重否定。意思是:人們做事通常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卻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到底、善始善終。

《蕩》諷刺了統治者的暴虐、荒淫和昏聵,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詩歌反覆借周文王對殷商的慨嘆,隱含了對現實的諷喻,對統治者提出了警告:“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左傳·宣公二年》載:晉靈公用彈弓射人取樂,因廚師燉熊掌不熟而殺之。士季進諫,晉靈公說:“我知過錯了,將改。”士季借“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提醒晉靈公:凡事善始易,善終難;君能善終,國之幸也。

解 讀:《詩經》裡面的這句話,強調開始之易與善終之難,揭示出堅持到底的難能可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的時間節點,習近平用這句經典話語回顧中華民族的昨天、暢想中華民族的明天,褒揚善始善終的堅忍品格、一往無前的昂場鬥志。這正是一個撫今追昔的時刻。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抗戰中,中華民族用自己的行動向世人證明,我們有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今天,中國徹底擺脫了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創造了世人矚目的“中國奇蹟”。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奮進,但幸福不會從天降,夢想也不會一蹴而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努力。就像歷史昭示的那樣,中華民族創造了具有5000多年曆史的燦爛文明,也一定能夠創造出更加燦爛的明天。

每日一学 | 《习近平用典》(八十二)

審核:曹 強

每日一学 | 《习近平用典》(八十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