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唯一令日本人五體投地的武林高手

前言:

隨著近幾年搏擊行業春天的到來,各種各樣的格鬥賽事走入了人們的世界。層出不窮的格鬥選手在擂臺上為我們中國人打出了自己的風采。

而相比較之下,傳統武術似乎這幾年的名聲都不太好。無論是閆芳大師、還是雷雷,似乎傳統武術漸漸地變成了一種騙人的手段。

這其實是非常錯誤的,殊不知傳統武術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能夠流傳至今,絕非欺世盜名者能做到的。

只是由於各種原因,今人實在是難以達到古人的水平,這是武術這種文化在冷兵器時代結束後,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

只是後輩今人,無緣領前輩風采,這實在是一種極大的損失。

我們將在這一個系列中,通過文筆,還原數位民國時期武林高手的風采,既是一種緬懷,更是一種感慨。

今天來說第一位,

“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唯一令日本人五體投地的武林高手

“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

提起武林高手,很多人第一時間想起來的,可能是黃飛鴻、是霍元甲、是葉問。憑藉著影視作品的發展,這幾位的英雄形象被無限地放大。

但是在當時,放眼民國武術界,如果說誰能稱得上第一高手,那麼很多人都會說同一個名字,那就是"李書文“。

不同於其他的武術家,李書文的一生十分的單純,沒有留下太多的痕跡,他一生不留像、不留錢、不留後人。

人生七十二載春秋,縱橫天下武林,未嘗一敗,生前是最善神槍的寂寞高人,身後是厚塵封存的不敗傳奇。

李書文,字同臣,生於同治末年,也就是1862年,乃是河北滄州鹽山縣王南良村人。

相比普通男子,身高不足一米六的李書文顯得身材很是短小,而且身材非常的瘦,乍看之下,人們很難將他這樣的形體與頂級武術高手聯繫起來。

我們這裡要提一下李書文的老家河北滄州,這裡也正是筆者的老家。這李書文所生的地方,乃是個練武的窩子。

人們知道滄州,大多是從《水滸傳》中林教頭刺配滄州所瞭解到的。殊不知,滄州乃是中國著名的“武術之鄉”。

在封建年代,滄州的武術便已經馳名海內,名家輩出,高手如雲。當時在綠林道上流傳著一句話叫做“鏢不喊滄州”。

“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唯一令日本人五體投地的武林高手

什麼意思?

就是說南來北往的鏢車,不管是黑道白道,也不管是水運路行,只要是車到滄州、船過滄州,你必須扯下鏢旗,悄然而過,不得喊鏢號。

否則,無論你有多大的名頭,多好的身手,只要在滄州喊鏢叫板,保管你栽個大跟頭,丟盡臉面。

而這句話的確也是有由來的,據滄縣誌記載據《滄縣誌》記載:

李冠銘,天方教人(伊斯蘭教穆斯林),系大陸合門,為李鳳崗之叔父。李鳳崗者,大刀王五(王子斌)之師也。

冠銘有奇力,性負氣,嘗有鏢客喊鏢過其門,冠銘慍曰:“例,鏢客至一第,必先以刺通謁其地之技擊者,然後喊鏢,不然則為大不敬。

”因馳馬追之,超其前有石坊,冠銘手攀坊梁以股夾馬起,馬跳嘶,不能少動,鏢客大駭,遜謝哀之,冠銘大笑,馳去。

嗣後,凡鏢客過滄境,相戒不喊鏢,久沿成例,至今尚然。

而滄州學武的風氣也是代代相傳,筆者年幼之時,雖生活于山野田間,但是族中長輩,習武者甚多,時至今日,依然是尚武風氣不減。

我們前面曾說過,李書文生得十分的瘦小,而且手長過膝,十分的怪異看起來。

但是對於武學家而言,雙手過膝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個好處便是在行動時,你的行動速度會比普通人更快。

這對於出拳、耍槍,都是極大的優勢。而這個優勢,是任何人都無法模仿的。

所以,李書文在正常人看來怪異的形象,對於練武卻是一個先天的優勢。

出生在武術之鄉,再加上自己從小耳濡目染對武術極其的痴迷,李書文逐漸地走上了習武這條道路。

李書文的這種興趣之強,足以夠得上痴迷的程度。

起先,李書文只是自己拿武學書籍研究武術,可慢慢地他發現,自己學武的速度實在是太慢,沒有名師的指導,實在是事倍功半。

要真正將武學做到極致,非得拜名師不可。

“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唯一令日本人五體投地的武林高手

然而,因為李書文的外表看起來實在太過孱弱,他找的那些師父竟無一人肯收他為徒。

每個看到他的師父都說:“後生,你這身體練武不行,去學點別的手藝吧,也能養家餬口。”

按照正常人的思路,碰到無數權威人士如此下定論定會開始自我懷疑,可他李書文卻絲毫不被這些挫敗影響。

他繼續一路自學一路尋訪高人,他心中堅信自己一定要學武,自己可以成為一代宗師。

終於,有志者事竟成,不服氣且堅持武術的李書文很快便遇見了真正的高人。

這個慧眼識珠的人,正是羅疃八極拳五世傳人張景星,此人見到李書文後一眼便從他的眼神裡看出他的不一般。

不久,在正式開始授藝後,張景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此人,是武學奇才。

遇到名師之後,李書文習拳練槍更是到了痴狂的境界。

李書文的家離師門相距約7.5公里,他每天晚上在師門練習一個時辰。

每次往返的路上,他不像別人一樣正常趕路,而是一步一拳,一步一掌,一步一肘練著走。練槍時,他一邊走一邊擰著大槍欄、拿、扎。

所以,人們在路上見到李書文的時候,他都是在這樣一掌一拳地練著,而李書文也不管別人,只是自顧自地練著,所以得了個諢號,叫做“李瘋子”。

憑藉自己超常的毅力,他修習武林絕學《易筋經》、《鍛骨經》和《洗髓經》,使得自己的身體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獲得了超常的勁力。

這使得李書文的功夫越來越高,後來在家附近捋樁靠樁,碗口粗的棗樹、槐樹多被他練拳腳震死,成為他的練功樁。

練習打沙袋,從50公斤到300公斤的沙袋,他掌擊、肘頂、肩撞、背靠,不知打爛了多少條。

習練大槍,“抽撤”、“纏拿”之槍力把大門框劃爛,將門前屋後的棗樹全部劃死。為練好“摧槍問準”,他對準粗樹練,對準細樹練,對準插好的高粱稈練。

正所謂是:晝扎銅錢眼,夜扎香火頭。

在他家附近棗樹林中,他大槍扎棗,一槍一棗,百槍百棗。後來對著鏡子練,達到觸而不傷之境界。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

經過十二年勤學苦練,李書文集師祖李大中、張克明,師父黃士海、張景星四人拳技、槍藝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的技擊風格。

只要大槍一抖,槍頭閃電般劃出直徑一米多的圓圈,其勢恰似長江之水,磅礴千里;扎槍時,恰似流星趕月,鬼恐神驚。

速度快,力道猛,且精準度極高,達到出神入化、登峰造極之境界。

這境界有多可怕?

據民國時期《滄縣誌》記載:

李書文長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內排掌擊空,離窗五尺,穿紙震盪有聲;用大槍刺壁之蠅,蠅落而壁無痕。鐵錐入壁(土牆壁),力拔甚難,他以大槍攪之,錐即出。

他的族人鄉親人,常傳頌他幫助鄉親收糧時,背對裝運糧的大馬車,用腳勾起80斤重的糧袋,挑過頭頂,甩到大車上。他幫助鄉親們蓋房上大梁時,用大槍將一棵棵檁條挑到房山上。

據跟隨李書文學藝十幾年的徒孫,清末宣統皇帝御前侍衛霍慶雲回憶:神槍李師爺的功夫,咱們練不了。他用大槍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車軲轆搖風車似的呼呼轉。他經常這麼練,毫不費勁。

這樣的身手,放在現在就是傳奇。

“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唯一令日本人五體投地的武林高手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書文能夠達到這個水平,靠的不只是名師的指點,更是自己十二載寒暑的苦練。

能下苦功的人很多,但是像李書文這樣將武術視為唯一的人,卻並不多。

這十二載歲月裡,李書文無懼寒暑,靠著自己對於無數的痴迷,將自己的技藝打磨的爐火純青。

此時的李書文就好像是剛剛淬火後的利刃,等待出鞘的那一刻。

李書文第一次在公眾面前打出名氣,是在1895年。

這一年,李書文年33歲,此時正值袁世凱在小站訓練新軍,袁世凱為了練兵,四處聘請教官,這請柬就送到了李書文的老師黃士海的頭上。

黃士海感覺自己年紀大了,不想出頭了,於是便推薦自己的弟子李書文頂替自己。

於是李書文扛起自己的大槍,挑起行李就出發了。

袁世凱為練兵還聘請了很多的國外教官,這裡面有東洋空手道高手和德國軍事教官。

所以當扛著一杆大槍的李書文第一次在演武廳出現時,周圍鬨笑不斷。

確實,那杆大槍對短小精悍的他而言,看上去比例極其的不協調,頗有點搞笑意味,這模樣看起來實在太像某高手身邊扛槍的家童。

在這些鬨笑的人裡,東洋武士笑得最大聲,此時的日本人是目高一切的,他們看到這位身材矮小的“家童”,得意的心情難以控制。

當週圍的人知道李書文是替頂級高手、他的師父黃士海出馬時,大家的笑聲更大了。

“黃士海八成老糊塗了,派這麼個小猴子來!”連袁世凱都有點愕然,在這些質疑聲裡,李書文並未動聲色,只扛著他的大槍繼續站在演武廳中央。

見李書文這副模樣,一旁的日本武士伊藤太郎坐不住了,他當場對著李書文大喊:“大大的東亞病夫”,一邊說著,他還一邊用小手指向下連續指點,以示侮辱。

就在伊藤太郎還在狂笑的時候,李書文大槍一抖,伊藤太郎就兩眼圓睜、驚恐地呆住了,直到鮮血噴出,人們才驚覺:他被他口中的瘦猴子用槍刺穿了喉嚨。

因為李書文的槍實在太快,他動作時,伊藤太郎雖有所察覺,卻根本未來得及揮動他的長刀劈殺。

李書文刺穿伊藤太郎喉嚨後,便輕巧地將他挑甩出了演武廳,隨著一聲慘叫的收尾,這位剛剛還在大笑的武士永遠閉上了嘴。

看到同胞遭難,其他三名日本武道教官秋野、井上、野田立馬對視了一下便揮刀朝李書文撲殺過來,可不及三個回合,這三個日本人便和伊藤太郎一樣慘死在了演武廳。

照例,殺完這三個日本人後,李書文用槍挑起他們,扔到了演武廳外。

此時,目睹這一切的其他武士全部面如土灰。

“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唯一令日本人五體投地的武林高手

如果此前,他們眼裡李書文是個瘦猴子,那麼此時,他在所有人心裡,就是殺人惡魔一般的存在了。

現場靜極了,就在所有人都驚愕之際,李書文又一次動了大槍,只是這一次,他的大槍刺向的是廳柱上的蚊蠅。

最最讓人驚歎的是,這蚊蠅被刺落後,廳柱竟毫髮無損。一旁的袁世凱看後大呼:“神槍!神槍!真乃神槍也!”

李書文槍挑東洋武士的消息脛走後,“神槍李書文”便迅速名動天下了。

在清末宣統二年,俄國著名拳王馬洛托夫來華,在京設擂臺,貼海報,誇海口,侮辱中華兒女,這樣的行為激起中華民眾及有志之士的極大憤慨。

京、津兩地武術名手忍無可忍之下,與其比試,但是全部都以失敗告終。

李書文的二師父張景量時為天津“中華武術會”教習,捎信給李書文。

當時李書文正在家裡侍候臥病在床的大師傅黃士海。見信後,李書文奉師命立即到京赴擂。

一切手續辦妥後,李書文飛身來到擂臺之上,見馬洛托夫體壯如雄牛,好似他平時練功用的600斤沙袋。

而馬洛托夫見李書文瘦小枯乾,於是雙手抱肩,對著李書文蔑視地吐了一口唾沫。

李書文義憤滿胸,怒發丹田,隨手一記“霸王揮鞭”臥風掌,打得馬洛托夫暈頭轉向,將其左腮部打掉雞蛋大小的一塊皮。

未等馬洛托夫反應過來,李書文奮起神威,順勢一招“六大開抱肘”,以閃電般的速度,運起千鈞之力將馬洛托夫肋骨打裂,擊下擂臺。

眾人觀呼,延臣大喜,聯奏,欲封李書文為五品頂戴、近侍衛隊武術總教習。

李書文因師傅黃士海需他盡孝道為由謝辭。

再後來,久聞“神槍李書文”大名的張作霖,敬聘其為奉軍三軍武術總教師。礙於情面的李書文不好推辭。

但是,在走馬上任的第一天,張作霖部下、奉軍中的日本武術教官見張大帥尋來覓去找這麼個乾癟猴子當總教師很是不服。

於是,他提出要與李書文一較高下。

此時,中國與日本關係已經岌岌可危,李書文恨透了日本人在中國的所作所為,所以,他聽到日本武士要與他較高下時便動了殺心。

相比最初與日本武士動刀是為了揚威,此時的李書文更多的是想給日本人瞧瞧中國人的厲害,好讓日本人知道:中國人不是那麼好欺負的。

可若真在這種時候把日本武士滅了,張作霖和他都將不好交差。於是,動手較量之前。李書文提出要立“生死狀”,他說:

“兩人較技,非同兒戲,難免傷殘。我是一個快入土的糟老頭子,日本人傷了我無所謂;但如果我傷了日本人,日本人怎能與你張大帥善罷甘休?這樣吧,讓我們按規矩各立一張生死文書,無論哪一方傷殘,都不要償命,這樣我才能與日本人交手。”

張作霖聽罷同意了立生死狀較量的說法,可在比試中,張作霖驚呆了,比試開始後,李書文只出了一掌,日本武士岡本的肩胛骨便被擊碎了。

“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唯一令日本人五體投地的武林高手

張作霖見狀立馬制止了這場比試,因為他知道,只需要再一掌,這位日本武士的小命就必定沒了。

李書文一生是非常恨日本人的,但是日本人對於李書文卻是無比的崇敬。在日本的文化中,對於可以憑實力打敗自己的對手,是無比順從的。

二戰時對於美國是如此,對於李書文亦是如此。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李書文的絕技八極拳如今在日本流傳得非常廣泛,而李書文的形象,也多次出現在日本的漫畫和遊戲中。

因為日本人知道,“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靠的是真實力,憑的是真功夫。

但李書文的傳奇,不僅僅在其自身技藝無雙,最重要的是,他還曾將自己的武學傳予後人,傳道授業。

在他的弟子中曾出了無數武士奇才,其中有三個最為著名。

第一位就是末代皇帝溥儀的武術老師和護衛的霍家拳創始人霍殿閣。

幾十年前曾經有一部很有名的電視劇叫做《康德第一保鏢》,主角就是霍殿閣。

另一位就是八極拳代表人物、將中國武術在臺灣發揚光大的武術大師劉雲樵,曾經是蔣介石的保鏢。

還有一位就是與劉雲樵同時跟李書文學八極拳的李健吾,曾經做過毛澤東的警衛。

《一代宗師》中張震扮演的角色“一線天”原型可能就是劉雲樵和李健吾的混合體。

三名弟子,分別是溥儀、蔣介石、毛澤東的護衛,可想而知李書文的功夫會到達什麼地步。

李書文的一生殺生無數,但凡出手必是殺招,跟他交手的人,沒有能全身而退的。

連他自己也說:“我這絕技,往往發出第一招的時候,對方就已經死了,所以這後面招式的威力到底如何,我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李書文才落了個“剛拳無二打”的稱號。

有人說,李書文下手過於狠毒,殺孽太重,這不假。

但是在那個年代,“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

既然比武,那麼就代表著兩人都是將性命寄託在自己的武藝之上,無論哪一方為此丟掉性命,都是雙方自願的,怪不得任何人。

輸贏生死,全看自己。

而功夫的產生,其實都是為了戰場殺敵而存在,故而,真正的功夫就是殺人技,而非小孩兒過家家。

但是,我們來評判一個人是不是屬於一代豪俠,不應看他下手是否狠毒,而是應該看其人的品性如何。

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李書文,“俠義”二字,當之無愧。

第一、李書文有待師為父的品格。跟隨張景星、黃士海兩位師父學藝,他一輩子沒坐下過,一直站侍二師左右,在外掙了大洋,必寄到兩位師父家。

黃士海病重,李書文一直在床前伺候,黃士海去世後,他更是為恩師守墓三年。

第二、李書文視金錢富貴為糞土浮雲。他有一句質樸且落地有聲的好漢話:“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房子多,窮人買不起,富人不願買。錢是白的,眼睛是黑的,咱爺們有藝。”

所以,除非能打贏李書文,否則任何的榮華富貴也不可能讓他低頭。

第三、李書文好善樂施,賙濟鄉里。

每當李書文回鄉時,他總要把大洋拿出一部分換成銅板,進入離家十里八村,當地孩子一看馬拉蓬轎車,知道是"把勢爺爺"回來了,跟在車後面跑。

他便讓徒弟揚錢於路,有時他還要下車在孩子們中間練習鷂子穿林。遇到家鄉遇災禍,施捨鄰里,更是不在話下。

然而,也正是因為一生殺戮太重,晚年的李書文著實也是有些仇家,他本人是不怕對方來挑戰的,但是他唯獨擔心遭人暗算。

劉雲樵說:先師平日生活起居有個規矩,任何人不準靠近三步之內,既使家人、學生也一樣,只要一靠近,沒有不被他摔飛出去的。走在街上,大家都知道他這脾氣,而回避讓道;過馬路時,則全是突然的急轉彎,後面的弟子永遠不知道他想往哪兒走;吃東西更不用提了,除了在家裡及吾家,凡是在外面吃飯,非等弟子吃過,否則不肯入口。

這也是當時武術界的風氣逼得他不得不如此,一個武術家想憑雙拳打出一片天地原本就不容易,想保持名望幾十年,更難如登天。

“剛拳無二打,神槍李書文”,唯一令日本人五體投地的武林高手

而李書文在當時的名聲實在太高,許多想出人頭地的武術家自然以他為目標,而且李書文一生殺人、傷人無數,也弄不清到底有多少仇家。

所謂百因必有果,這也是李書文的孽報。

晚年的李書文因為繼次子李萼堂在湖南長沙創辦國術館,在南方生活過一段時間。

但是他不適應南方的氣候,所以搬回到了在天津市南郊區北閘口堂孫李之芳處。

1934年秋季的一天晚上,李書文坐在院中椅子上,邊喝茶,邊指導族孫們練武,突發腦溢血去世,享年72歲。

一代豪俠,就此離開人世,埋身荒野。

身後留下的只是武術彪炳的戰績,其墳墓,一直到1973年,方才由北閘口遷出。其後人雖然仍然習其技藝,但是卻再難達到其高度。

及至今日,泯然眾人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