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

共跳滴水線子


不能,德國最大的問題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納粹主導下的經濟貌似相當具有活力,但這不過是一種假象,所以,為了轉嫁出國內矛盾,希特勒才選擇了對外不斷侵略,對內剝削掠奪猶太人的紛爭道路。

上圖,報紙頭條寫著:hitler loses to hundenburg by 6,000,000

希特勒的經濟發展確實很不錯,這位領導人在當年被當做歐洲的明星政治家是有道理的。1932年跑去與興登堡比賽精選總統,結果連續兩輪,連“國家幫你找老婆”的競選承諾都用上了,依然被興登堡踩得死死的。但1933年1月成為德國總理的希特勒,僅用了半年的時間就贏得了德國社會的認同,以90%的高票成為元首。

然而,希特勒的施政方針簡單粗暴到令人要哭,他主要的事情就幹了三條:1.解散國會 2.解散州議會 3.擴軍。

得益於第一條的施行,納粹黨攫取了國家大權,德國成為獨裁國家。第二條則令德國各州地被中央集權所籠罩。第三條更簡單,壯勞力都塞進軍營裡吃國家飯,工廠也可以靠增長的國家訂單過活。

許多人喜歡忽略德國的軍事發展,大談德國取得的“工業奇蹟”,然而德國的奇蹟正是建立在擴軍的行為之上。從1933年希特勒上臺,到1939年二戰爆發,德國完全是在搞爆兵式發展,他們的軍隊開始只有10萬出頭,到1937年軍隊翻倍到36個師50多萬人,1939年這個數字變成108個師230萬人,2400輛坦克,4000架各型飛機,1萬門火炮,59艘潛艇,2艘即將完工的戰列艦,2艘戰巡,2艘重巡,6艘輕巡和34艘驅逐艦。

德軍這幾年也通過較大強度的訓練,迅速的從一戰的頹廢中走出,形成了一支更強大的軍隊。他們以法軍為超越目標,人數、素質都飛快的發展,除了國防軍,納粹黨還專門發展了武裝黨衛軍,製造出大量精銳部隊。這些部隊的訓練和給養、裝備,讓德國工廠連軸的瘋轉,沒有哪個效益敢說不好。

為了增加工廠的產能,納粹也實施了內外雙管齊下的招數,對內他們將大批勞力逼入工廠搞建設,納粹黨不允許有吃閒飯的懶漢,儘管工廠裡只管飯,但失業者再不情願也必須去上班。這讓德國的失業率斷崖式下跌,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僅為1.3%,而這點數字要麼是老人、殘疾人、病人,就是正流轉待業的人。

與高漲的軍工業相同步的是德國社會產值的全面提升,德國人此時唯一缺的就是增加效率的技術,以及更能能提供給生產的生產資料。為此,德國與美國走到了一塊,奉行商人文化與孤立主義的美國人毫不在意英法對德國的警惕,正煎熬於經濟危機的美國也將德國視為脫身的好去處,因此大量資金被投給德國人。德國也不客氣,他們用融來的美元在蕭條的美國“掃蕩”,技術、機械、工廠全都要,然後再把這些成果輸回到德國,強化德國的發展,許多技術最後都第一時間轉化為軍工。所以後來也有人說,這是德國人拿美國人的錢武裝到牙齒,然後發動了二戰。

到1938年,德國車床的產量已經超過了美國,而鋼產量從560萬噸飈到2320萬噸,鐵產量由390萬噸飈到1860萬噸,這些大都填入了軍工發展的窟窿眼,帶來的是100%的GPD增長和2.1倍的軍火重工發展,民間下游行業更是受益無數,德國的高福利社會就此產生,當德國人完成高速路網的時候,連美國都沒享受到如此新型的交通方式。

依靠軍國主義和獨裁政治發展的社會當然很難長久,希特勒不斷對著德國人民拋出一張張“發展支票”,有的實現了,如“每個家庭的桌上都有面包牛奶”;有的則實現了一半,如“每個普通人都開得起的汽車”,還有大部分的則乾脆是空頭支票,納粹黨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只能一邊靠軍工膨脹來完成經濟發展,一邊通過高壓政策製造出“異見者”、“國家叛徒”等大量政治犯,最後乾脆在全歐的排猶浪潮中,將殺豬刀伸向了猶太社群。

所以德國發展到最後必然是戰爭,他們瘋狂發展的軍力必須消耗在戰爭上,否則納粹黨所做的一切遲早會轟然崩塌。可以說,當希特勒上臺後,選擇的這條道路就已經決定了德國將來的走勢。法國在1934年就已經預見到德國將會繼續膨脹到走上戰爭之路,為此他們拼命修築“馬奇諾防線”,更是堅定的支持英國人驅虎吞狼的綏靖政策,希望能將德國的禍水導向蘇聯,在許多人看來,這都是一件好事。

也正是看到了英法的放縱態度,希特勒才會不斷的遊走在鋼絲繩上,開始瘋狂的吞噬周邊的國家,繼而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波發展大潮,形成了一個超過法國的歐陸強國。這使得德國成為英法所無法容忍的存在,最終導致他們在波蘭戰役後對德宣戰,而玩脫了的希特勒此時還有點不相信,他再三向身邊確認“他們真的選擇這樣做了嗎?”

說到底,德國人沒辦法不走向戰爭,他們的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於軍事擴張,這種軍國主義、法西斯政治、極權統治的國家,怎麼可能老老實實的在家過日子?如果他們不擴張,別說未來當世界第一,恐怕沒熬到1945年就內亂了。


王司徒軍武百科


題主的問題是:假如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

可以肯定的說,如果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侵略,德國現在的經濟地位和現在不會有本質的區別。頂多在軍事和政治上更加獨立,而不會被美國和英國所左右!

希特勒統治德國時期,德國工業佔世界比重最高的時候是1942年,當時的德國工業產量大約達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位居歐洲第一位。但是,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工業國,佔到了世界工業產量的4成左右!

不過,1942年的德國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侵略了大半個歐洲。也就是說,當時的所謂德國的工業產量是集合了大半個歐洲 才實現的!

如果是德國自己肯定遠遠達不到這個比例了!

德國無法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有二:

  • 第一,體量不夠。

無論德國有沒有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的人口也不會在今天超過一億。二戰的原因讓德國失去了1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不過即使沒有二戰的割讓,德國的領土面積也才47萬平方公里。

而由於一戰的原因,德國在海外本來就不多的殖民地也失去了,所以他只能依靠這不到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來苦心經營!

目前,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國家是摩洛哥,人均GDP高達16萬美元,即使德國發展到今天成為人均GDP第一大國,和摩洛哥相當也不會超過17萬億美元的GDP,還是比不上美國。

  • 第二,沒有熱戰也會有冷戰!

假如希特勒不發動戰爭,很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戰打不起來,但不要忘了,列強的競爭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

即使沒有熱戰,各大強國之前也會爆發冷戰。這包括為了避免戰爭來臨時準備不足而進行的軍備競賽,也會出現為了削弱對手進行的經濟戰!

德國只要崛起,由於一戰的原因,各大列強都會做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比如,即使在德國入侵波蘭之前,歐洲各國都已經在整軍備戰,除了德國和蘇聯擁有超過300萬大軍之外,法國為了應對德國隨時可能到來的入侵,也已經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在法國戰役爆發前已經動員了117個師。

所以,即使沒有爆發熱戰,歐洲各國也會武裝大量部隊預防戰爭的爆發。此時,各國被高額的軍費拖累,一定會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反觀美國,因為在大西洋另一頭,照樣可以向一戰前一樣隔岸觀火,搞不好還能在歐洲列強搞軍備競賽的時候接點單子。

到最後,歐洲列強精疲力盡,美國卻在這段時間高歌猛進維持了世界第一經濟體的地位!

所以,德國照樣不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不過,由於此時德國已經突破了《凡爾賽合約》的限制,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地位上都已經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也算是一種收穫!


歷史風暴


這個提問,多少有點毛病,

德國之所以發動戰爭,就是因為經濟和科技太先進太發達了,

朋友們可以瞭解一下,

噴氣式飛機是誰發明的,

導彈、原子彈是誰發明的,

……,

就當時的工業水平,科技水平是任何國家都比不了的,

假如它不發動戰爭,也可能會有別的國家去打它,

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小國太先進了,它的周邊大國怎麼想,其餘大國又怎麼想,

所以,德國如果光是發展經濟是不可能的,國際社會也會給它下拌使壞,

戰爭是不可避免的。


猛禽950


如果我們深入研究希特勒以及德國的這段歷史,就會明白,希特勒之所以牟足了勁發展經濟,就是為了發動侵略戰爭,他的經濟是完全為戰爭服務的。



希特勒於1933年被當時的德國總統興登堡元帥任命為國家總理,1934年興登堡死後他便取消總統職位,將其職能與總理合併,稱元首,將所有軍政以及經濟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裡。我們知道,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於1929年爆發經濟危機,各國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著損失以及動盪。希特勒在上臺前稱經濟危機是因為“政府無能”,是政府接受《凡爾賽和約》和戰爭賠款及奉行“社會主義”政策的結果,是共和國和歷屆政府毀滅了德國的一切。他掌握國家權力之後,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也承諾讓資本家以及金融家有更好的投資環境,總之,每個階級他都許諾了一點東西。而與此同時,他通過政府幹預,大力興建水壩、高速公路、鐵路及其他公共基礎設施,提供大量工作崗位,解決了就業問題;而且,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緩解國內經濟壓力;與此同時,政府大規模進行軍事採購和訂貨,一方面是為了刺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戰爭做準備。



不得不說,這些措施使得德國經濟很快走出了經濟危機,這在當時相比於一潭死水般的歐洲,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經濟恢復使得希特勒獲得了國民的熱烈擁戴。在二戰結束後甚至有很多德國人認為如果希特勒在當時死去,那他就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理之一。

經濟與軍事總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現在說經濟發展是基礎,但是一味地發展經濟,不均衡其他方面,尤其是軍事方面的發展,是無法在當今殘酷的國際環境中立足的。當時的德國受到《凡爾賽和約》的極大約束,不僅在經濟上對德國進行瘋狂的掠奪和懲罰,而且嚴格限制德軍的軍隊數量,不允許德國擁有空軍,路面部隊嚴格限制在?以內。如果希特勒僅僅著眼於發展經濟,追求經濟的繁榮,那麼一旦與英法等國發生摩擦,兩國立刻可以《通過凡爾賽和約》,甚至動用軍事進行威脅震懾。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是幾乎無法反擊的。因此,謀求打破和約,重新擁有武裝力量,就是希特勒初期最大的心願了。



其實,當今就有這樣的例子。德國與日本二戰失敗後,遭受國際社會制裁,所擁有的武裝力量被極大地限制。兩國也是一心發展經濟,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績。德國被稱為歐洲的“火車頭”,在經濟上對歐洲影響極大,而日本則一度是全球第二經濟體,然而兩國卻都沒能成為超級大國。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還得仰人鼻息。也是有鑑於此,日本總是千方百計想要打破制裁,重新加強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一點還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所以,在現今的世界格局中,經濟十分重要,但是軍事實力,可以說是萬分重要。如果沒有獠牙,你長得再肥,不過是別人眼中的一頭肥豬罷了。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希特勒借助經濟危機上臺,上臺之後花費大量精力治療經濟危機。希特勒在治理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展現了自己在經濟上的能力。希特勒僅用了四五年時間,就治療了經濟危機。到了1936年,德國完全走出了經濟危機,德國的各項經濟指標都超過危機前。當時的德國工業指標成為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第三經濟強國。希特勒治療經濟危機之後,逐漸走上了對擴張的道路,最終成為德國成為成為二戰的發起國,並且在二戰中被打敗。

如果希特勒上臺之後,只一心一意發展經濟,而不是走上對外擴張侵略的道路,德國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嗎?我覺得即使希特勒全力發展經濟,也很難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超級大國是指極端強大的國家,當然這個極端強大包括經濟、軍事、文化、政治、人口、國土面積等多方面的綜合實力。進入近代社會以來,世界上曾經出現過三個超級大國,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現在美國也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超級大國。現在還有一些國家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比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家。我們熟知的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強國則不在潛在超級大國之列。

希特勒上臺之時的納粹德國,在當時並不是一個強國,但是一個經濟強國。德國有成為超級大國的經濟基礎。一戰以後,德國在廢墟中重建,到了二十年代末德國已經成為歐洲資本主義第一經濟強國。此時的德國工業產值僅次於蘇聯和美國,德國在經濟上貌似有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潛質。但是德國的經濟基礎則相對薄弱,德國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美國資金的輸出。當時的經濟水平都沒有成功超越美國和蘇聯,德國即使成為超級大國,也不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超級大國。即使沒有二戰,德國也很難成為超越美國的超級大國。

超級大國,也需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為支撐。一戰以後,德國成為戰敗國,遭受到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德國的陸軍被限制在十萬人,海軍只得擁有一些輕型艦艇,不準擁有空軍,不得擁有重型武器。希特勒如果只發展經濟,不對外侵略的話,也勢必很難突破《凡爾賽和約》的種種束縛。到時候的德國將會和現在的德國差不多,單隻腳走路,經濟上成為一個巨人,政治和軍事上卻是一個矮子。當時的國際環境和現在不同,當時戰爭的威脅也遠比現在要大很多。當時德國周邊強國環伺,蘇聯、法國和意大利等國都有可能是德國的威脅。德國有可能將自己養成一隻肥羊,結果成為大灰狼的美餐。如果德國想和平成為超級大國,則需要用和平的方式突破《凡爾賽和約》的束縛。

英國能成為超級大國,主要利用了天時,抓住了大航海時代的機遇,成功地成為日不落帝國。這樣的機遇不可能再一次出現在德國身上。當時納粹上臺之時,德國的國土面積大概是46.7萬平方千米,人口大概是6200萬。當時德國主要的工業基地薩爾區也被協約國佔領。德國國土面積相對狹窄,戰略縱深相對較小,而且國內沒有充足的資源,尤其是石油、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德國的人口力量相對較少,也難以支撐德國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尤其是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的國土面積非常龐大,人口眾多,各種資源豐富。

德國的區域優勢不明顯,德國的地緣條件在歐洲世界大國中算是比較差的。周邊強國環伺,東邊是強大的蘇聯(俄羅斯),西邊是法國和英國。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都要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境地。冷戰期間,德國也是東西方爭奪的重要戰場。英國、蘇聯和美國的區域優勢都比德國要好很多。

德國的科技能力非常發達,這也是德國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先決條件。德國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但是德國很難成為世界上第一的超級大國。如果德國想成為世界上第一超級大國勢必要將美國踩在腳下。德國的科技固然發達,但是德國的科技也未必比美國更發達。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超過380人,德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不超過110人。世界級名校中,美國高校上榜數量穩居世界第一,排名前三全部為美國高校。現在美國的科技創新指標也位居世界第一,遠非德國可以比擬。德國想僅僅依靠科技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號超級大國有一定困難。

如果希特勒不對外侵略的話,德國有可能成為一個經濟強國,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超級經濟強國。但是德國想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難度則非常大,想成為第一超級大國則更加困難。當然希特勒的對外擴張侵略,不僅使得德國在大戰中再一次被摧毀,也給世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依稀說史


如果希特勒不走軍國主義道路,德國成為第一超級大國也沒有任何希望。

只要希特勒在,德國就無法走上正常道路。即使德國沒有希特勒,出了個擅長搞經濟的大師,德國也無法成為第一超級大國。

一、二戰前德國經濟瀕臨崩潰。

眾所周知,一戰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德國作為一戰的發起國,當然要為此買單。

921年1月24日在巴黎,協約國決定了德國應付的戰爭賠償近560億馬克,分42年付清。此外,德國還將被迫繳納其12. 5%出口商品稅。

一戰結束後,德國經濟已經受到重創,戰爭賠款讓德國經濟雪上加霜。

從1925年到1932年,德國工業設備的利用率下降到34%,工業生產總量下降了六成,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0%,德國的物價下跌了30%,鋼鐵的產量減少了70%,造船業產值下跌了80%。

經濟惡化一個最嚴重的後果是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

1932年時失業率已經高達40%,德國幾乎有一半人找不到工作。

二、希特勒發展經濟不是正常發展,而是飲鴆止渴。

在此情況下,德國民眾對執政者不滿,希特勒承諾要讓德國發生改變而上臺。

希特勒上臺的五年裡,德國經濟真的騰飛,出現了奇蹟。失業率降到1.3%,經濟增長達到20%,民眾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改善。

希特勒也因此被德國人和粉絲們稱為經濟大師,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德國經濟為什麼會騰飛?

希特勒並非神仙,他搞經濟的手段是發展軍工產業。

說白了,德軍經濟發展是靠鋼鐵拉動的。

1932年到1938年,德國的鐵總產量由350萬噸上升到1760萬噸,鋼產量由540萬噸上升到2430萬噸,而鋁鎂以及車床的產量更是超過了美國。

增長這麼多鋼鐵幹什麼去了?造武器裝備了。

從1933年到1939年,德國的重工業和軍火工業增長2.1倍,都用在了擴軍備戰上。

錢從哪裡來?

首先,希特勒當老賴,

上臺後,希特勒對一戰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來個全盤抵賴。

其次,到美國去借錢,向美國幾大財團舉債,借來的錢全部用來發展德國的軍工業。

希特勒採取拆東牆補西牆的方法,讓幾大財團賺到了錢。

英國財團看到美國人賺錢了,也經不起誘惑,借給了德國大量的錢。

但希特勒就像一個高利貸借貸者,或者是一個非法集資的行騙者,他靠正常的手段根本就換不起,也根本就不打算還。

此後,希特勒開始瘋狂迫害猶太人,沒收他們的財產,靠搶劫來發展經濟。

這時的希特勒,就像是一個油盡燈枯的老頭,去風月場尋歡,沒有實力,全靠藍色藥片,這就是赤裸裸作死。

不發動侵略戰爭,德國會如何?

不發動侵略,就回到了開頭,就算是免除了德國的戰爭賠償,但德國經濟依舊舉步維艱,想要復甦不是沒有可能,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可是德國經濟復甦的時候,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美國不會原地踏步,也要向前發展,所以德國難以趕超。

換句話說,二戰後的德國形勢比一戰後要好,因為美國實施了馬歇爾計劃,對盟國實施了大輸血,啟動歐洲經濟復甦計劃。

其中美國對德國的援助也不遺餘力,90%的資金是無償的,技術和設備也是免費的。扶持德國製造業發展,為德國製造開闢市場。

經過大輸血,西德經濟不僅恢復到戰前最佳水平,而且還在之後的20年得到飛速發展。

但德國還是一個歐洲強國,距離超級大國依然相距太遠。

再看兩組數據,,1937年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元。

德國瘋狂擴軍,經濟飛速增長,德國當年的GDP 561億.

2019年,美國GDP是205130億美元,德國GDP是39911美元,排名全球第五。

看完這兩組數據,答案已經不言自明瞭吧。


小約翰


很抱歉,這個假設無法實現。

二戰期間的德國,在軍事力量上冠絕歐洲。科技力量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以至於戰後美蘇拼命爭搶德國的人才和技術。

那麼如果希特勒專心發展經濟,德國就能成為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嗎?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希特勒自己絕對不會選擇走這條路

1918年,協約國經過艱苦的戰爭,終於以勝利者的姿態走上了凡爾賽的談判桌。而這張桌子的另一側,則是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歷經了多年苦戰的英法,在凡爾賽讓德國人不僅顏面掃地,還迫使德國接受了讓它為之蒙羞的諸多條款,並趁機割佔了原屬於德國的土地。

正是凡爾賽談判上的屈辱,讓德國人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1929年前後,歐洲再次上演資產階級無法避免的苦果——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將剛剛出現復甦勢頭的德國再次打回原形。深陷經濟泥潭的魏瑪共和國政府,再也無力控制已經被納粹撩撥起來的民粹主義。黯然下臺的魏瑪共和國將德國的權杖交給了納粹。希特勒就這樣成功利用了洶湧的民族主義獲取了德國的政權。而希特勒的背後,隱現的則是大資產階級的身影。

伴隨經濟復甦而成長起來的大資產階級,不滿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強制約束,極力想要擴展國際市場。這一點和一戰前的德國如出一轍。

所以,接下來,納粹的目標必然是投李報桃,佔據更多的土地和市場來迎合大資產階級的胃口。不然,納粹必將失去繼續執政的基礎。

其次,即使德國全力以赴的發展經濟,德國依舊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二戰後,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的美國和迅速從戰爭陰影中走出來的蘇聯,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在全世界開始了角逐。

而美蘇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擁有著以下人口數量、教育水平、國土面積(即資源)等方面的優勢。而這些優勢在合理制度的引導之下,最終彙集成令世界矚目的力量。

反觀德國,除了教育水平外,其他的方面完全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基礎條件。

人口上,德國的人口巔峰也就四千萬左右。這樣的人口數量,無法支持德國擁有分工越來越密切的全工業化體系。而沒有強大工業基礎的支撐,德國僅僅能在某些方面佔據領先的地位,而這隻能讓德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

另外德國的疆域面積太小。蘇聯自不必說,擁有著自人類歷史建立以來第二大的廣袤國土。現代俄羅斯光靠賣資源,就能生活的異常滋潤就是一個明證。美國的國土面積同樣排在世界前列,自然資源的豐富也是德國所無法企及的。

所以,失去了經濟發展得兩個最關鍵因素,德國也就失去了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可能。另外,資產階級集團和社會主義集團都只能有一個霸主級別的國家,分別是美國和蘇聯。德國已經失去了先機,再加上先天的不足,使得德國最終的狀態也就和現在一樣,成為世界一流的強國,但是卻絕對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Crazy歷史


超級大國是不僅包括經濟方面,而且還有軍事、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綜合實力。德國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錢和軍事實力強,在上世紀初絲毫不比美國差,為什麼德國沒能超越美國呢?或者說,倘若那時希特勒帶領德國努力賺錢,而不是發動侵略,現在的德國能否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我們通過下面的原因來分析。

具有強硬實力的德國

1913年的德國,是當時的世界工業強國。由於其擁有得天獨厚的礦石資源,支撐著德國工業的不斷髮展。但德國在工業方面的短板是石油的產量不足,不過在發展工業時對石油的需要不是很高,其它國家的石油供給就能滿足德國需要。雖然說是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強國,但其經濟發展的速度方面在世界上也是排在前面的。

在教育文化方面,德國擁有大量的勞動力和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除此以外,德國在醫療、衛生、金融等方面擁有完整的體系。在軍事力量方面擁有頂尖的軍事工業,在世界上也是能夠排得上名次的。在經濟上也是屬於比較發達的國家。至此,德國在各方面具備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但為何後來沒能實現這一夢想呢,這讓人很好奇。

戰爭和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

1914年,一場戰爭迅速蔓延了全世界,在後來被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隨著德、奧的投降,戰爭也落下了帷幕。作為在戰爭中失敗的國家之一的德國,被迫在凡爾賽的談判桌上,簽下了許多蒙羞受辱的條款。然而這一切在凡爾賽談判上的恥辱卻是深深紮在德國人的心中。

1929年,希特勒代表大資產階級登上了舞臺。之前隨著經濟恢復而逐漸壯大的大資產階級,極其不滿在凡爾賽簽訂的條約對德國的約束,想要佔據更多的資源。而納粹必須依靠大資產階級,希特勒必須對大資產階級言聽計從。

誰知希特勒卻把經濟的管理權,交給了一個對經濟一無所知的“外人”,這也反映出了希特勒並不重視德國的經濟發展的一面。對於希特勒來說,經濟在政治和軍事面前不值一提,他對於經濟的片面理解是通過對外擴張侵略來獲得這些資源。

也就是說,希特勒之所以抓緊發展經濟,是因為他所認為的經濟是來自於戰爭,可以通過不斷侵略擴張來獲得,因此發動戰爭侵佔其他國家。所以希特勒的本質思想就是戰爭,就算希特勒想要單純的賺錢,那也是絕不可能的事,下面也給出了答案。

德國全力以赴發展經濟,也無濟於事

1945年,長達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採取觀望的態度,時不時地借錢給德國或者其他國家,賣武器裝備來大發戰爭財;同時崛起的還有迅速走出戰爭影響的蘇聯,這兩個國家在戰爭後成為了世界級的超級大國,世界開始出現兩極化發展,許多國家紛紛站隊,加入不同的陣營。

美國和蘇聯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也離不開人口數量、國土面積、教育等各方面的優勢,這些優勢在符合國家需求的制度引導下抓住機會,最終成為了能影響全球的兩股勢力。

對於德國來說,超級大國註定只是個夢

反觀德國,經過戰爭打擊下,在各方面完全失去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條件。由於人口數量過少的原因,德國分工配合緊密的工業化體系無法形成。另一方面,由於德國的領域面積太小,無法像其他土地面積廣闊的國家一樣能夠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而沒有強大的工業支持,德國也就僅能夠在其他某些方面佔有領先的地位,這也就只能讓德國成為一流的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肯定的說,就算希特勒當時不進行侵略而是想著賺錢的話,在現在這樣的世界經濟格局下,德國的經濟實力還是不比美國高,這種假設毫無意義。

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德國沒能抓住經濟發展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德國就已經失去了先機,再加上上面提到的先天不足,所以當初德國無論是否發展經濟,結果還是會和現在一樣,無法成為超級大國,更不用說是世界第一了。現在美國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世界級超級大國,德國也同樣代表著資產階級,所以想要在短期內超過現在的美國也是不可能的。


汗青正浩


如果按照希特勒的計劃,能夠拿下阿富汗的話,也許有可能;因為,誰擁有阿富汗誰就擁有整個世界;再補充一點,德國曆史是這樣記載的,如果在1938年,希特勒因為某一場事故死去,或者像華盛頓那樣退休不幹;那麼,他將作為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人被記錄下來;記好了,不是最偉大的人之一,是最偉大的;很可惜,他發動了二戰!!!


環保綠蘿


進入工業文明社會之後,目前世界公認的三個超級大國英國、蘇聯、美國。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便是美國。然而想要成為一個超級大國,其艱難程度不亞於人類登入月球的難度,由此可想而知。曾經的超級大國英國、蘇聯已經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也是經過一百多年的累積逐漸變如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地位。

想要成為一個超級大國,是多方面的綜合考慮,包含一個國家科技、經濟、人口、國土面積、軍事實力、文化軟實力等綜合因素。是一個非常漫長的資本積累。因此,即使從希特勒1933年出任德國總理之後,希特勒只發展經濟,不發動侵略性戰爭,德國發展至今也很難成為一個超級大國,更別提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地位。

德國綜合因素決定德國可以成為一個區域性的強國,不可能成為世界公認第一超級大國。

時間的累積,綜合國力的衡量

英國是公認的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世界工業文明的發源地,英國從16世紀至20世紀一直對外進行殖民擴張。

英國對海外的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鉅額的原始資本積累,英國也從而獲得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其控制海外殖民地總面積高達3367萬平方公里,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4.74%。

18世紀60年代,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標誌著人類進入工業革命時代,而英國是率先完成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

因此,英國廣袤的海外殖民地,為英國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本輸入與市場輸出,英國率先完成人類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為英國積累鉅額的原始資本積累。

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為英國建造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英國憑藉這支強大的海軍,曾橫行世界幾個世紀,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被美國逐漸超越。

英國到18世紀中後期,建立起遍佈全球的“日不落帝國”。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在經歷一戰、二戰之後,英國國力全面衰落。日不落帝國消失於歷史長河中。

反觀德國,雖然經歷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德國也完成工業化的里程,但是由於德國在一戰戰敗,德國在各方面都遭遇致命的重創。

一戰結束之後,德國揹負沉重的戰爭賠款,德國的失業率不斷上升,在經歷華爾街的經濟危機之後,希特勒憑藉利用當時德國民眾不滿,贏得德國民眾的支撐,從而執政德國。

希特勒上臺之後,為恢復德國的經濟做出了一列的經濟改革措施。

1、 申請大量的國際貸款。

2、 貸款恢復德國企業的生產,增加就業人口。

3、 興辦公共工程,如:在德國境內大規模修建公路、鐵路、水利工程等。

4、 瘋狂的暗中擴軍,興辦軍事工業。

希特勒實行的法西斯專政體制,在短時間內使德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的騰飛,使德國在短短的幾年內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的工業強國。

但是德國的經濟總量依然不能佔據世界相當大的比例。這一點,我們從美國的經佔據世界經濟總量可以得出來,美國經濟迄今為止仍然佔據全球CDP總量的24%左右,約佔世界四分之一。

科技實力

德國在20世界30年代,曾經是世界科學家的聚居地,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一流的實驗室與科技人才,世界眾多諾貝爾獲獎者都集中在德國。

但是隨著希特勒上臺之後,實行排猶計劃以及法西斯專政,使大量的科學家逃亡美國。德國的人才流失率很多。

即使這樣,我們不得的佩服,德國擁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從二戰德國眾多的黑科技軍工產品就可以看出。

國土面積、人口

德國如今的國土面積35.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8200多萬。即使德國面積在最鼎盛時期在60萬平方公里左右。狹小的國土面積限制德國經濟實力。

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國土面積高達3300多萬平方公里,蘇聯國土面積達到2200多萬平方公里,美國國土面積達到900多萬平方公里,以此,國土面積制約德國成為超級大國一大重要因素。

貝勒說:希特勒實行的法西斯政權體制,這種體制可以在短時間取得巨大的經濟實力,可是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種模式必然違背自然規律;另外,想要一個戰爭魔人不發動戰爭,一門心思發展經濟,這該問問希特勒,他是否能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