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嘯山莊》裡凱瑟琳,讓希斯克利夫跟林頓決鬥,後來怎麼說兩個人傷了她的心?

桂鄉小哥


人都是矛盾的個體

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是相似的,與克里夫在一起時凱瑟琳是非常自由的,但克里夫不能給她想要物質與地位。

而林頓能給予凱瑟琳想要的物質與社會地位,凱瑟琳總是在兩者之間遊離,說明她兩者都想要擁有,她讓他倆決鬥的同時其實就是自己內心的取捨,但是兩個她都不想捨棄,所以才說兩個都傷了她。

但我覺得凱瑟琳是非常愛希斯克利夫的,但她和林頓的愛只是平淡的安穩的婚姻,這就好像結婚的兩個人一般都不是互相最愛的對方一樣。



大衛講創業


《呼嘯山莊》是英國女作家勃朗特姐妹之一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是19世紀英國文學的代表作之一。\r\r小說描寫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利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其女友凱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全篇充滿強烈的反壓迫、爭幸福的鬥爭精神,又始終籠罩著離奇、緊張的浪漫氣氛。此作品多次被改編成電影作品。

作為女人,二個人都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她從內心上是希望他們不要通過決鬥而且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然而,和平方式解決不了,她只好同意用決鬥的方式,儘管內心不願意,但現實無情,沒辦法。

其實,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無奈選擇,有些領導會做一些違心的事情,也是環境所迫,現實所迫,只能違心。

家庭中,有時父母也會做一些違心的事,說一些違心的話,戀人之間,口是心非更多了,尤其是女人,明明自己十分愛戀這個男人,卻偏偏說我不愛,堅決不愛,儘管心中很疼,卻依然不悔改。

凱瑟琳也是如此,她內心上希望彼此能和平共處,相親相愛,幸福永遠,然而現實很殘酷,結局根本不是她期望的,二個男人的表現和爭鬥,不是她想要的,然後有什麼辦法呢,自己不希望的結果還是發生了,無力改變,自己只能傷心,別無它法。

小說的魅力也正在於此,人情人情的糾纏,愛恨交加的故事,才能讓人產生共鳴,讓人愛不釋手。

《呼嘯山莊》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它真實地寫出了人性中最為複雜的一面,讓人深思!





李蘇章1


這一時間,這女人的內心是矛盾的。她沒法勸說,解釋。可又希望雙方理解她。所以讓他們決鬥。 等事情真發生了,她又為自己的無力而痛苦,自責。事非人力所能及,上天安排的宿命




一蓑煙雨聽無塵


在人類的所有交往活動中,有春風化雨的友善,也有口蜜腹劍的中傷,有十年磨一劍的苦心孤詣,也有血債血還的快意恩仇。在冷兵器時代,人們的恩怨可以通過戰場上的廝殺與決鬥來實現。

在文明不斷進步的今天,我們發現復仇所使用的手段和工具已經跨越了原有的冷兵器範疇,所有的陰謀與伎倆,所有的狡詐與瘋狂,所有的手段與工具已經越過仇人的肉體,直接指向仇人的心靈最深處。有的時候,讓仇人痛苦的活著要比死去更會得到復仇的快感。在這充滿暴力的背後是人性的扭曲與泯滅。可是當所有的恩怨已經煙消雲散,人類內心的良知也開始復甦,迎接人類的應該是另一番命運。作為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呼嘯山莊》便是這種人性演變的真實寫照。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們姐妹三人可以說是創造了一個世界文學史上的神話,姐妹三人都有著名的文學作品問世。大姐夏洛蒂·勃朗特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簡愛》,妹妹安恩·勃朗特也創作了《艾格尼斯·格雷》。無獨有偶的是,三部作品都在同一時間問世,在當時的英國文壇,掀起了一股“勃朗特熱”。 艾米莉·勃朗特才華橫溢,一生也創作了很多詩歌,但是《呼嘯山莊》是其唯一公開發表的小說。在小說發表後的第二年,這位多才多藝的才女便去世了,給世人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作品《呼嘯山莊》是作者根據當時的工人運動以及資本主義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所出現的人性的扭曲為背景創作的。故事的主角是一個被遺棄的小男孩,在幼年的成長經歷中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和體會的虐待與侮辱,但是讓他唯一可以活下來的理由或者說是希望,就是他擁有一個完美的愛情。他和凱瑟琳彼此真誠相愛,就是愛情讓男主人公在成長的路上充滿了新生的希望。可是就在男主人公希思克歷夫沉浸在自己所幻想的幸福美好的未來時,他最心愛的女人卻選擇了背叛,選擇了嫁給一個比他有錢,有地位的林頓。

於是,所有曾經的苦難與折磨,就像壓倒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希思克歷夫差點進入自殺的深淵。可是,感謝仇恨,讓他學會了堅韌與逆風飛翔。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希思克歷夫徹底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若干年後,一個英俊瀟灑的有錢人重新回到了他曾經生長過的地方。復仇的火焰如秋天的螞蚱一樣開始爬滿了曾經所有對他不好的人身上,甚至這種仇恨還延續到了下一代。最後,自己曾經心愛的女人凱瑟琳終於含著無比的悔恨離開了人世,然而希思克歷夫卻突然失去了所有的復仇的熱情。當面對下一代那似曾相識的眼睛時,希思克歷夫那顆為復仇而無比堅硬的心開始融化,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裡,他選擇了去追隨凱瑟琳的亡魂,去尋找曾經失去的幸福與美好。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希思克歷夫一方面是無情的復仇者,是魔鬼撒旦的代言人,是人性中最為險惡、扭曲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也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他內心的良知一直像一把尖刀一樣,在他復仇的過程中,吞噬著他的靈魂,吞噬著他最後僅存的人性的良知。他的良知,他的人性,曾經被仇恨和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所矇蔽。但是,在內心人性的呼喚下,他最終走上了親手結束這一切罪惡的道路,可以說這是一種人性復甦的表現。那麼,希思克歷夫人性的扭曲與復甦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個人的人性需要經歷多少世俗的磨難,才會讓自己最終選擇了一條通向地獄的不歸路。希思克歷夫的強烈的復仇動機背後是他不幸的童年與愛人的背叛。在自己還在襁褓中的時候,自己就被親生母親所拋棄。雖然被人收留,可是在成長的經歷中卻是數不清的委屈與辛酸。肉體的侮辱並不能泯滅他內心的人性,可是當自己心愛的女人,最終依偎在別人的懷抱時,這種打擊,不,確切的說,應該是一種侮辱,讓希思克歷夫內心的野性與仇恨,像藤蔓一樣爬滿了他全身的每根血管、筋骨、神經。

於是,在這種仇恨的催發下,他的人性最終走上了扭曲,甚至變態的道路。他後來對自己仇家的折磨與傷害,尤其是對自己曾經心愛的女人的卑劣行徑令人不齒,他甚至還要將仇恨複製,將罪惡的魔爪伸向無辜的下一代。無論是被奪走的美好未來,還是被侮辱的人格,都給主人公的心靈帶來了難以泯滅的創傷。這種創傷激發了內心的恨,這種恨驅動了主人公無窮的復仇車輪,碾壓過創傷,洗涮當年的悲傷。這些扭曲的人性背後是強烈復仇動機的驅使,而在這強烈的復仇動機的背後是自己對於人本性善良的不信任與失望。


自習教室


我個人認為凱瑟琳是希望兩個人都不要受傷。誰受了傷她都會傷心。

在《呼嘯山莊〉裡,凱瑟琳對希斯克列夫,林頓的感情可謂是很複雜。

凱瑟琳和希斯克列夫是深愛著彼此的,因為兩個人的地位,凱瑟琳拒絕了希斯克列夫的愛慕,但在內心裡,她的心裡還是有希斯克列夫的,所以當她看到林頓偷襲讓希斯克列夫受傷後,她病倒了,她覺得很傷心。自己心愛的人為了自己,受到了傷害。所以當希斯克列夫去看她的時候,她說他讓她傷了心。

再來看看凱瑟琳和林頓。凱瑟琳是不愛林頓的,但面對對自己呵護有加的丈夫,凱瑟琳是矛盾的。但其實林頓是知道凱瑟琳深愛著希斯克列夫的。在這種情況下,林頓還是在偷襲的情況下,刺傷了希斯克列夫。凱瑟琳對於丈夫的行為是有怨恨的。雖然丈夫很愛自己,對自己也是很好,很溫柔。但凱瑟琳還是覺得很傷心。怨恨丈夫傷害了自己心愛的人。

面對這樣的凱瑟琳,其實不難看出她的矛盾。她既為自己的愛而不能苦苦的痛苦掙扎。但同時她也不想放棄自己的階級地位和希斯克列夫在一起。我想她最想的就是既保住自己的社會地位,又可以享受心愛人的感情。但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那是不可能的。




精彩故事大匯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下面我把我個人的理解陳述一下。

《呼嘯山莊》以19世紀英國社會動盪為背景,講述了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悽美的浪漫愛情故事及希斯克利夫的復仇故事。希斯克利夫在愛與恨的情感交織之中一步一步走向極端,呼嘯山莊在希斯克利夫的極端冷酷的統治之下變得十分淒涼和冷漠,無論是環境還是人性都如此,但是仇恨之際,卻迎來了人性復甦,哈頓和小凱瑟琳的愛情感化了希斯克利夫,讓他在冰冷的性情中看到了一絲希望和人性的善良,即使在冰冷的夜晚,也阻擋不了人性善良的再次覺醒。

  下面通過幾個角度分析一下:

  一、《呼嘯山莊》創作的時代背景

  《呼嘯山莊》創作於19世紀早期,政治上,正是資本主義興起、封建時代沒落的轉型時期,英國此時資本主義佔主導地位,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給英國帶來了無盡的財富。工廠代替工場,生產力遠超過人工生產。機器時代的到來,英國從此成了“世界工廠”。艾米利・勃朗特生活的時代正是如此,從小生活環境塑造了她狂放的浪漫性格,漫步在一望無際的曠野無拘無束地生活,嚮往著自由的快樂,牧師家庭的貧困鍛鍊了她剛強的性格,不愛世俗和困難環境的拘泥,敢於衝破禁錮的牢籠,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性格在希斯克裡夫和艾瑟琳及小哈頓和小凱希的性格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一部作品就是一位作者內心的真實體現,通過字裡行間流露的真實情感,將內心隱晦地表達出來,《呼嘯山莊》就是另一個艾米莉・勃朗特。

  二、故事主人翁希斯克裡夫的性格

  希斯克利夫是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魔鬼,冷漠殘酷給他包了一層冰冷的外表,讓人難以靠近接觸。從小生活環境造就了他的性格,由於與凱瑟琳性格相近、興趣愛好相同,很快成了親密無間的玩伴和情侶。由於哈頓老爺的去世,受到欣得利排擠遠走呼嘯山莊,三年後回來發現凱瑟琳已為人妻,這給他深深一擊。凱瑟琳去世後,希斯克利夫更是傷痛欲絕,恨與報復從天而降,如同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在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掀起而至。為了報復埃德加,迎娶伊莎蓓拉,隨之又無情拋棄。為了報復欣得利・恩肖,把小哈頓訓練成魔鬼般的人物,更是把自己的兒子與小凱瑟琳強行撮合在一起,奪得畫眉山莊財產。種種報復手段可謂目不暇擊,讓人心痛悲傷,可見希斯克利夫被仇恨控制左右,如同地獄的魔鬼對人類施展酷刑,但是希望在人間,希斯克利夫被小凱瑟琳和哈頓的愛情所折服,被仇恨埋沒的善良終究還是掙脫出來,拯救了自己,帶著對凱瑟琳的愛情離開了人世。因愛生恨,造就了他雙重魔鬼般的性格,但內心的善良本性最終還是給他帶來了解脫。儘管結局帶來了光芒,但是希斯克裡夫的死還是讓人如此痛心。悲劇最終以他的死而結局或許對於山莊的人來說是希望的來臨,對於希斯克裡夫來說是一種解脫,但是以死抵世何嘗不是另一種悲劇?

  三、文章所涉及的象徵意義

  在文章的開頭,提到“希斯克利夫先生的住宅叫呼嘯山莊,呼嘯在當地人口中是一個意味深長的形容詞,用它的名字是為了描繪當狂風肆虐、暴雨傾盆時,這所莊園周圍到處喧囂雜亂的情景”。如此形容呼嘯山莊名字的由來,意在為整篇文章做一個恰當的描述,給整篇文章及故事情節發展一個清晰的定位。象徵著在希斯克利夫的統治之下,呼嘯山莊由之前的繁榮之景變成了冷漠並冰冷的邪惡之城。在這個冰冷、無人性、無關愛的山莊中,生活在那裡的人如同“呼嘯山莊”的象徵意義一樣,冷酷無情。

  文章多次描寫《呼嘯山莊》的樹木,彎曲,不挺直,隨著風吹的方向傾於一端,文章中凱瑟琳曾對小哈頓描述過“扭曲”。事實上,這象徵著哈頓的成長受到了希斯克利夫的嚴重摧殘。同樣,小林頓、小凱瑟琳均是如此,“扭曲”意味著人性在強大的壓力下得不到正常的發展。“樹的扭曲和人性的扭曲相對應,產生了電影手法中疊影的效果。發育不良、枝幹被扭曲的樹成為貫穿全書的富有象徵性的一個意象”。《呼嘯山莊》是作者艾米莉・勃朗寧生活情景的深刻體現。山莊周圍一望無際的山峰和曠野沼澤均是艾米莉生活的地方。希斯夫和凱瑟琳及小凱西的遊玩都象徵了作者的天性,不受拘束,綻放天性,翱翔於自己的曠野中。

  四、感悟

  呼嘯山莊這一世紀的最大變化就是由愛生恨,希斯克裡夫和凱瑟琳的愛情詮釋了愛恨的極端,這也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的狂放不羈的浪漫主義風格的真實體現,通過兩代人的恩怨為故事鋪滿了前奏,希斯克裡夫和凱瑟琳的愛情是貫穿故事的主線,凱瑟琳的死是導火線,早先真摯的愛情因為凱瑟琳貪慕虛榮的性格而兵分兩路,就此有緣無分,作者如此設計不僅表現出當時的世俗,更展現出了人性,就在希斯克裡夫認為完美的愛情終於要收穫甜美的果實時,卻帶來了仇恨的開始,愛的人沒有一直等待而是嫁給了自己仇厭的人,無法接受的現實把希斯克裡夫推向了谷底的深淵,變成了復仇的魔鬼。就在一切都冰冷麻木的時候,希望帶來了,人性開始復甦,善良還是衝破了仇意,展露出了光芒,所有故事都有結束的一刻。凱西和哈頓的第二代愛情展現出十分動人的情景,感化了生活在仇恨中的希斯克裡夫,讓他再一次看到了愛人並隨愛人而去。這種極端的愛恨衝突終於以希斯克裡夫的死結束,雖然山莊就此恢復平靜脫離狂風的肆虐,但是希斯克裡夫的死仍然給許多人帶來惋惜,希望的降臨卻是以死亡作為沉痛的代價,何嘗不是一種悲劇?既愛又恨、由愛生恨更是表現出人性的複雜。


一劍挑桃花


你好,《呼嘯山莊》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愛情小說,故

此其核心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之間的愛情更

加引人注目。其實他們之間的戀情遠遠要比傳統意

義上的兄妹戀複雜得多,那是一種暴力式的迷戀,是

希斯克利夫認識自我價值的必要途徑。

希斯克利夫深深迷戀著凱瑟琳,在他心中,凱瑟

琳是個不折不扣的偶像。這並不奇怪,因為希斯克利

夫和凱瑟琳在性格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

兩人在某種程度上說幾乎是各自的翻版,這樣的“自

我”實體之間必然相互深深吸引。希斯克利夫和凱瑟

琳的狂野性格都是與生俱來的,伴隨著這份狂野的

是他們的毫無畏懼。他們都熱愛自然,憎恨禮教約

束。雖然因為蔑視基督教兩人都受過懲罰,但他們依

舊一如往常對教規大肆嘲笑。他們都擁有天生的勇

敢。凱瑟琳被狗咬傷後她默不作聲;希斯克利夫感染

了麻疹雖然痛苦不堪,但他依舊是不聲不響。在凱瑟

琳看來,希斯克利夫是狂野自然的化身,“他給予她

的友情開啟了通向自由的新徑”①。從希斯克利夫那

裡獲取的自由使得凱瑟琳沒有了羈絆,也使得她從

高高在上的社會階層得以脫離,同時也疏遠了凱瑟

琳和其家庭成員們的距離。她和希斯克利夫共處的

世界是與世隔絕的世界,是天真無邪的自然世界,那

裡沒有世俗的約束,一切都是自由、隨意的。這種追

求嚮往靈魂的契合將他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希斯克利夫迷戀凱瑟琳的原因也是部分由埃德

加·林頓造成的。就是在凱瑟琳面臨希斯克利夫和林

頓兩者之間的選擇時,矛盾滋生了。凱瑟琳最終由於

無法接受身份與地位的懸殊這種殘酷現實而背棄了

自己的信仰,拋棄了希斯克利夫。林頓性格溫順,家

境殷實,看似個好丈夫。然而他對凱瑟琳的愛缺乏激

情,遠遠比不上希斯克利夫的痴迷。林頓家的客廳布

置的“金碧輝煌,鋪滿了緋紅色”②。這種浪漫顯示出

林頓的庸俗,因為他的愛是物質的、是狹隘的。相比

之下,希斯克利夫的愛才是無拘無束、狂野不羈的。

這更符合凱瑟琳的性格。她自己曾經這樣評價過兩

位追求者:“我對林頓的愛就好比林中的樹葉,時間

會改變它……我對希斯克利夫的愛卻好似地下的巖

石永久不變……我就是希斯克利夫。”③這表明凱瑟

琳將希斯克利夫視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林頓

卻排斥在外。

希斯克利夫對凱瑟琳的愛是勝過一切的,她不

僅是他的密友,更是他的親人和知己。在恩簫家中,

她是唯一能認同他自然率性的個性的人。因為有了

她的支持才堅定了他崇尚自然的性格。他不在乎金

錢與地位,討厭自私的林頓兄妹。在他眼中,與凱瑟

琳共享自由是他最大的快樂。他對凱瑟琳的迷戀極其

明顯“:她比世上所有的人都優越———優越得多!”④

正是因為他們都共同擁有那種勇敢、追求自由的天性,

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才彼此崇拜,視對方為唯一。

然而,當戀情變得扭曲變形的時候,悲劇上演

了。之所以說希斯克利夫的愛是變態的愛,主要因為

他沒有顧及到凱瑟琳的情感和感受。他殘酷的復仇

行為對凱瑟琳的傷害遠遠超乎了他自己的想象。林

頓與辛德雷都是凱瑟琳的親人,可是被複仇慾望衝

昏了頭腦的希斯克利夫不再顧及一切,將仇恨化成

了動力,瘋狂地去奪取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他清楚

當年令他愛情失敗的原因就是缺乏財富與地位,於

是他拼著命要擠進那個曾經拋棄過他的社會階層。

在他心中那份來自金錢地位的傷害是永遠的痛,無

法化解。雖然最終他成功了,復仇的目的達到了,可

是他的做法打破了凱瑟琳平靜的生活,加速了她的

死亡,正是他對她的迷戀害死了凱瑟琳。

如果說希斯克利夫對凱瑟琳的愛是激情澎湃

的,那麼不得不說他對她的愛也是暴力的、邪惡的。

儘管讀者都會被希斯克利夫對凱瑟琳的痴迷的愛所

打動,但是他們之間的愛並非充滿著幸福與溫情。他

們之間的愛充斥著古怪異常,彷彿來自不同世界的

人聚到了一起。奈麗說他們兩個在旁人眼中,是可怕

的一對。凱瑟琳會撕扯希斯克利夫的頭髮,希斯克利

夫又會在凱瑟琳的手臂上留下淤青。他會如同“瘋狗

一般,帶著貪婪嫉妒一把把她拽到身邊”⑤。凱瑟琳死

後,她就如同希斯克利夫的獵物一般,我們只能聽到

他的怒吼:“你在痛苦中醒來!……凱瑟琳·恩簫,只

要我活著,你就永世不得安寧。你說是我害死了你,

那你的鬼魂快來找我報仇啊!被殺的人不是都化成

鬼來找殺人犯嗎?就怕你不來,把我一個人扔在這永

遠見不到你的深淵之中。”⑥這份來自內心深處的悲

傷禱告令讀者動容,儘管他犯下了滔天罪行,我們依

舊為他那份無助的愛而嘆息不止。但他對凱瑟琳的

愛不是給予關愛與幸福的愛,而是一種扭曲的愛,暴

力的愛,變態的愛。

凱瑟琳的死並未換來矛盾的化解和寬恕之心,

反而使得希斯克利夫的暴力迷戀變本加厲,一發不

可收拾。他的愛更加扭曲,變成了殘酷的恨。作為報

復手段,他甚至強迫兒子去勾引凱瑟琳和林頓的獨

女凱西,目的僅僅是為了奪取林頓的家產。復仇的過

程給了他病態的滿足感。仇恨使他衝昏了頭腦,這種

仇恨又植根於希斯克利夫對凱瑟琳的愛,只不過這

種愛的本性變質了,是一種典型的“暴力迷戀”。

希斯克利夫性格古怪沉悶,他的面部表情僵

硬。在他臉上永遠看不到絲毫的喜悅。這導致讀者

摸不透他的內心,但是由他的“暴力迷戀”式的愛情

引發的錯位價值觀卻是顯而易見的。他的滿足感和

幸福感是非常規的,是格格不入的。他瀕臨死亡時,

滿腦滿眼都是凱瑟琳的身影,這是一種幻覺,對未

能擁有與現實產生強烈反差而導致的幻覺。人們看

到他的眼神,是迷離的眼神,是充滿著快樂與痛苦

衝突的眼神。希斯克利夫對凱瑟琳的迷戀使他越來

越瘋狂,同時也把他越來越拉離現實世界。這可能

意味著希斯克利夫與另一個世界中的凱瑟琳卻越

來越近了。當希斯克利夫見到哈里頓和凱西在客廳

的時候,他感到震驚,因為他彷彿看到了童年時代

的他和凱瑟琳。如果此時他破壞兩個年輕孩子的愛

情,也就意味著他將把自己的愛情與理想徹底毀

滅。這份超越現實、超越常理的扭曲的愛最終把希

斯克利夫引向了極端。

在死亡面前,希斯克利夫毫無畏懼。他深知自己

的罪行只能在他死後將他帶往地獄去洗滌罪惡。但

是這令他感到滿足,甚至有點嚮往,期待它的早日到

來,因為地獄對他來說是“天堂”。臨死前他說道:“我

就快到達我的天堂了。”⑦他覺得無論任何人,哪怕是

上帝、撒旦都無法將他與凱瑟琳分開。的確,在內心

深處,他們會認為他們彼此是為對方而生的,這份篤

定與執著不容動搖。這種神秘的“迷戀”使得他們彼

此分享這一切,包括生與死!也恰恰是這份愛的“暴

力”抗爭,讓他們戰勝了對死亡的畏懼,從死亡中獲

取了永久的“結合”⑧。希斯克利夫渴望死亡,因為活

著只能讓他們繼續陰陽相隔,無法團聚。他認為死亡

可以使他們靈魂結合,他堅信凱瑟琳鬼魂對他的騷

擾是為了他們能夠平和地相守、相愛。那麼唯一的永

不分離的辦法就是他們都逃離這塵世,去極樂世界

長相守。在小說的結尾,人們發現凱瑟琳和希斯克利

夫的靈魂成為了食屍鬼,在山莊附近徘徊。由此看

來,他們的暴力戀情並沒能讓他們去天堂團聚,這種

地獄式的生活才是他們所滿足的圓滿“天堂”。希斯

克利夫對凱瑟琳扭曲的“迷戀”不僅毀了愛人,也要

了他自己的命。⑨

總之,希斯克利夫傾慕凱瑟琳狂野自然的天性,

正是他對凱瑟琳瘋狂的痴迷與暴力的迷戀加速了凱

瑟琳的死亡。結果他自己也由於過度想念愛人而早

早離世。希斯克利夫對凱瑟琳暴力的迷戀誤導他對

任何企圖阻止他們在一起的人或物都要給予徹底

的、打擊性的報復與摧毀。他們的感情不是戀人之間

的愛情,更不是兄妹之情,而是一種扭曲的、病態的

佔有慾望。他們之間的愛情基礎不是美麗的外貌,也

不是物質金錢,更不是性慾誘惑,而是一種變態的強

制的彼此擁有。凱瑟琳說“我就是希斯克利夫”,希斯

克利夫也視凱瑟琳為另一個“我”。可以毫不誇張地

說,希斯克利夫對凱瑟琳的暴力迷戀構成了這部經

典小說情節中最精彩的一個環節,這種愛不僅普通

讀者能夠感受到,也是小說人物對自我天生性格識

別的重要標誌。


隨緣惜緣且攀緣


愛恨之間,一念成魔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讀過多很關於愛情的作品,有的愛此生難滅,有的愛不過飛蛾撲火,有的愛深入最濃烈之處,成為一生的枷鎖。

今天想跟你們聊的,是一段承載著深刻恨意的愛。

《呼嘯山莊》

——艾米莉勃朗特

希斯克利夫復仇的根源,是愛,愛的深,恨的也深,才會復仇。如玫瑰,鮮豔芬芳而濃烈,比涅槃的顏色還要豔烈,比烈火的溫度還要熾熱,而當顏色褪去,溫度冷卻,就只剩下無數的尖刺,刺入身體,傷害的是彼此。

似乎希斯克利夫的愛孤獨又絕望。當希斯克利夫被仇視,被任意打罵,被隨意侮辱孤立,排斥,痛恨時,唯一關心他的人是凱瑟琳,唯一愛他的人也是凱瑟琳,唯一願意用自己的溫度溫暖他的還是凱瑟琳,他只有她。

於是,希斯克利夫懷著對凱瑟琳狂熱的愛長大,他要看著那些欺辱過他的人在他面前是怎樣忍氣吞聲的承受。但他對凱瑟琳的愛一直沒有變,哪怕凱瑟琳背叛他嫁給林頓,他依舊不渝的愛著。凱瑟琳曾說自己最大的悲痛就是希斯克利夫的悲痛,她對林頓的愛像樹林中的葉子,而對希斯克利夫的愛像地面上的岩石。是她自己貪慕虛榮和一時愚蠢,才葬送了愛情,青春和生命,毀了希斯克利夫,也毀了她自己,一念成錯,求之不得的煎熬莫過於此。

生而不憂,死而不怖,天下熾熱,此心獨涼。乍眼陌路,冷眼旁觀,新人楚楚,白衣搖曳,當凱瑟琳嫁給林頓時,他最後一絲溫暖才被凍結成了最堅硬的冰,無力至心死身僵,唯餘一腔荒涼。

三年過去,曲折,磨難,蕭條,沉浮,他終於衣著光鮮、氣度不凡的回到呼嘯山莊,他恨,恨那些給他身心的痛苦的人,恨這個黑暗社會所謂的榮利,更恨他的凱瑟琳無情的推開他,走向林頓。恨扭曲了一切,他要復仇。

希斯克利夫愛凱瑟琳愛到了極點,同時,他恨凱瑟琳也恨入了骨髓,他的恨恰似黑色的曼珠沙華,比社會的黑暗更陰暗,比最冰涼的堅冰還寒冷。彼時絕望心碎的希斯克利夫已經死去,此時的他帶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帶著處心積慮的復仇計劃,帶著血性殘忍的罪惡快感回到了呼嘯山莊,一念成魔,為自己,更為她。

希斯克利夫恨凱瑟琳,在她死前與她互相折磨,說著不由心尖利刺耳的話,把二人都傷害到透骨,再看著她死去。他恨凱瑟琳,在凱瑟琳死後十八年,他的神智被各種凱瑟琳的幻覺折磨,他懷疑她並沒有離開,只是和他捉迷藏。直到他打開墳墓,親眼看見冰冷的墓穴石板間那張令他又愛又恨的臉。

如果說希斯克利夫是魔鬼,那麼凱瑟琳就是塑造希斯克利夫這個魔鬼的魔鬼。他始終不肯寬恕,她也致死不肯原諒,他們用對彼此的恨延續彼此的愛,用彼此的哀怨延續彼此的思念,在這不同尋常的愛恨中,一起選擇了萬劫不復。

念起,念滅,咫尺,天涯,從希斯克利夫開始感受到銘心刻骨的仇恨的一瞬間起,他便化身為魔,帶著危險的笑容,一步步走近那些要報復的人,慢慢讓他們感受到到絕望的瀕臨。

有愛就有恨,有恨就有復仇。當恨像潮水一樣將希斯克利夫推向復仇的峰巔時,復仇僅僅只為復仇,是愛,亦是恨,更是心底的矛盾與空虛。

荒野的風,吹開塵和沙,希斯克利夫重新歸來時,不知道那些人是什麼心情,是否預料到了接踵而至孤絕的復仇?是否有過莫名的恐懼?他對凱瑟琳的復仇可謂是最殘忍也最失敗——他娶了林頓的妹妹伊麗莎白,看著凱瑟琳痛苦,自已也享受痛苦的勝利感。凱瑟琳至死還對希斯克利夫不辭而別耿耿於懷,對希斯克利夫為了復仇娶她人為妻懷恨在心,用殘酷而傷透了心的冷言冷語刺激希斯克利夫;而希斯克利夫始終不肯寬恕當年的背叛,對她懷疑自己的深情傷心絕望,生生折磨,至死方休。

在凱瑟琳最後的日子,她和希斯克利夫是緊緊相擁無法分離的戀人,用彼此的淚水洗刷彼此的愛與恨,用刻薄絕情的話語刺傷彼此的心,用無法遏制的愛恨燃燒彼此的生命。

直到凱瑟琳死,希斯克利夫也詛咒她靈魂永無安寧,永遠折磨他、糾纏他、追隨他,直到生命終結……這究竟是詛咒還是無聲的誓言?黃泉碧落去,從今分兩地,他二人,陰陽兩錯從此隔天涯。他的復仇,只為她。

愛恨對他們已比生命重要,卻不知走過了這段萬人擁簇路,終逃不過墓碑下那孤獨的長眠。

復仇的狂潮找到了它的歸宿,無聲的吶喊驚醒了靈魂深處的人性。復仇過後,僅餘空虛,空虛過後,漸生懺悔。

希斯克利夫死在一個大雨滂沱,狂風肆虐的晚上,就在那個他和凱瑟琳一起關禁閉的小屋裡,臉上帶著幸福的微笑。我忽然就想到了“殉情”這個詞,似乎聽起來太殘忍,而我更願意相信,他們只是造訪一座城,城裡只有兩個人。曲終人未散,二人終能長相守,在只有他們兩個人的城裡。

希斯克利夫因愛生恨,因恨無情復仇,他的歸宿在哪裡呢?三千愛恨,全在一念間。一念起,一念滅,這一生糾結的念想終會影響命運的路途,只是或許一念成魔,又或許一念涅槃,在宿命的輪迴中忍受愛別離求不得的痛苦與煎熬。當復仇的最後一步完成,心釋然了,他們找回了本心,刻骨的愛讓人痛苦,也讓人找到歸宿。此刻,一念永存,只願紙上地老天荒的過往,可紛亂千萬個世代。

2019/03/23

這樣的故事說起來總是那麼酣暢淋漓,他們是活躍在艾米莉勃朗特筆下的存在,從她的心裡流淌到筆尖,再流淌進我們的心裡,就這樣,他們的故事一直活躍在時間裡,不曾消減。

然而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的故事不是我們的故事。

就像灰姑娘和白雪公主可以換後媽卻不能換丈夫,愛情的火花可不是這麼輕易就能擦出來的,更何況是如此燎原的愛情。

因為你不同,所以故事才會有差別。

你的生命中有過愛情嗎?

你的生命中有過恨意嗎?

你曾經遭受過寒冷、輕蔑、痛苦、冷嘲熱諷嗎?

你又曾感受到關心、溫暖、幸福、稱心如意嗎?

我們不過是一介普通人,

或許遇不到恰到好處的時機與天氣,

至今嚮往的有趣靈魂也只出現在幻想裡,

我們一路走來不乏艱辛,

卻又常常無人問津。

我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日子,

卻又往往覺得自己比別人更辛苦,

有趣的是,別人也一樣。

然而讀希斯克利夫的故事之後我想,

世上都是單程的軌道,

沒有哪個人會迷路。

一切都值得向眾神禱告感謝,

絕不是因為你恰好讀到了那些以孤獨和成長為噱頭的文字,

而是你發現,普通自有普通的好處,

畢竟,

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不知不覺又說了這麼多

經常說廢話是真的

想跟你說的心也是真的

感到前後不搭的話

大概是習習的思維太跳躍了叭


西瓜天津市張磊


無論我們婚姻,事業,人際,我們的心掌管我們的方向,我們的口是心的出口,幸福,,苦難,也由我們心決定,我們的心,有倆個律,一個善的律,一個惡的律,人的意志,思想,也包括思維,都是❤️的支配,選擇在善,惡,,善包括有公義,正直,聖潔,溫柔,憐恤,仁慈,敬畏,惡有邪惡,苦毒,霸道,邪蕩,奸詐,仇恨,掙競,嫉恨,嫉妒,紛爭,,人心若沒有惡的律,世界就沒有戰爭,,人的婚姻沒有破裂,人的人際關係也沒有破裂了,人的愛情也沒悲劇,呼嘯山莊這個作品,是人心真實寫照,人的情感也在人的心裡


恩寵公主1


角度立場決定了所有,誰傷害了誰,誰又說的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