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為什麼要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後才敢對付韋后?太平公主究竟多厲害?

馬虎瞎叨叨


唐玄宗李隆基時封臨淄王,是李旦的第三子,他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的政變史稱唐隆政變,是武則天的嫡四子向嫡三子一系宣戰奪權的關鍵之役,這一役剝奪了李顯一系的所有皇權,直擼到底,把唐王朝搶回李旦一系,因李旦之前也當過皇帝,和其三哥李顯一樣,可算是另一場復辟。這次政變,如果沒有太平公主的首肯和大力參與,是不可能成功的。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愛女,由於後宮權位之爭,武則天連長女也不放過,當成棋子撞開她通往皇后的障礙,在權位已定後,對另一位女兒即太平公主寵愛有加,時常讓他參與政事,決斷機密。太平公主從那時開始,就權勢顯赫。高宗永淳之前,親王食封只有三百戶,特殊的只能達到一千戶。在重男輕女的古代,公主食封不超過三百戶,但只有太平公主另加五十戶,達到三百五十戶。(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武則天當皇帝后,由於一直感慨這位女兒似她,是她的好臂助,太平公主的食封突破舊制,達到一千二百戶,後又增加到三千戶,遠遠超過了親王的食封。在此期間,太平公主為三兄李顯的地位穩固和得到武則天的讓位,做出很多努力,中宗上位後,加封她為鎮國太平公主,食封五千戶。她的兒子崇簡、崇敏、崇行均拜為三品高官。權勢之大,朝中勢力盤錯之深,連皇帝皇后都對她極為顧忌。(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顯特地下詔免她對皇太子李重俊、長寧公主等人行禮,皇后韋氏想效仿武則天,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太平公主的強勢得到顯現,也從後臺走到前臺,神龍二年即706開始開府置官屬,建立自己的勢力團伙,發展到與安樂公主“各樹朋黨,更相譖毀”的地步,韋后與安樂公主亂權攬政,唯一的懼怕就是太平公主的多謀善斷。待中宗被害,韋后臨朝稱制,就與兵部侍郎宗楚客一起密謀除掉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一直靜觀時局變動的李旦兒子、臨淄王李隆基,時勢逼使他和太平公主必須站到一起,於是二人密謀策劃,先發制人。這次的出手,既是幫著李旦李隆基也是太平公主的自救行動,政爭至此已是你死我活狀態,決定之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及其子衛尉卿薛崇簡、西京苑總監贛縣人鍾紹京、尚衣奉御王崇曄、劉幽求、麻嗣宗等人策劃舉兵發難,剷除韋氏集團。但在此役中,太平公主也失去她的臂助上官婉兒,可能從這時開始,李隆基已在著手佈局對付他的姑姑。


南方鵬


唐玄宗發動唐隆政變的時候,如果沒有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的話,他還真不一定敢對韋后下手。

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也確實厲害,從武則天到李顯,再從李顯到李旦,她歷經三朝卻始終能夠屹立不倒,並且權勢一步一步往上竄,唐睿宗李旦對她幾乎已經言聽計從。

李隆基在沒有得到太平公主的支持的情況下,之所以不敢出手對付韋后的原因便在於當時的他實力不夠。

是時,李隆基的資歷和威望皆遠不如太平公主。

705年,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和袁恕己五人主導發動“神龍政變”之時,頗得武則天喜愛的太平公主選擇站到了李家人和“五王”這一邊,積極配合張柬之剷除武則天的男寵張宗昌和張易之。

武周時期,太平公主便已經食邑實封三千戶,此時在神龍政變中立下了功,李顯豈會怠慢自己這個妹妹?

李顯復位之後,相王李旦實封五千戶,太平公主也實封五千戶,看看,這政治地位和李旦可是平起平坐!

更何況,李顯寵信妹妹太平公主遠甚於李旦,這也是太平公主在中宗時期能夠權傾朝野的原因,也因為李顯的寵信,太平公主可以說成了中宗時期唯一一個能夠對抗韋后和安樂公主的人,即便是李旦也不行。

可是此時的李隆基只是一個20歲的小年輕,才剛剛恢復自由沒多久,手上沒什麼權力可言,說白了這時候的李隆基連摻和神龍政變的資格都沒有,只能站在一旁聽命行事。

所以,太平公主手上的權力能夠在神龍政變之後更上一層,李隆基的實力雖說也得到了發展,但是,別說和太平公主比了,他能夠比得過自己的父親李旦嗎?顯然不能,李旦的實力尚且不如太平公主,更遑論李隆基?

所以,李隆基想要對付韋后,只能給自己尋找一個擁有足夠實力的合作伙伴,這個合作伙伴無疑是太平公主,除了太平公主也沒誰了。

韋后想學武則天,所以狠心毒死了中宗李顯,然後立5歲的李重茂為帝,自己則以皇太后的身份臨朝稱制。

韋后臨朝稱制之後,逐步打壓反對自己的人,將韋家人安排到了各個重要的職位上,韋氏幾乎把持了所有的朝政。韋后此舉雖然有助於自己掌控局面,但也意味著她得罪了別的政治利益集團,如李旦一系和太平公主一系的利益必然會受到損害。

這也是李隆基一說要對付韋后,太平公主便馬上讓兒子薛崇簡去協助李隆基的原因。

這一年,只有25歲的李隆基實際上也剛剛回到長安沒有多久,只不過因為能夠進入唐朝禁軍之一的萬騎之中任職,讓他得以迅速在長安站穩腳跟,並且發展出了一定的勢力,如後來的鐵桿粉絲悍將陳玄禮當時便是萬騎中的一個軍官,為他的雄心壯志所折服,從而一生誓死追隨李隆基。

因為有了太平公主的加入,李隆基得以順利發動唐隆政變,誅韋后及諸韋,廢李重茂,擁立父親李旦為帝。

太平公主在唐隆政變中再一次擴張了自己的實力,李旦對她可謂是言聽計從,她也從中宗時期的實封五千戶上升到了實封一萬戶,萬戶侯是多少男人沒辦法實現的夢想?可是太平公主卻實現了,她有三個兒子還因為她的關係被封為郡王,餘下的兒子要麼是祭酒,要麼也是九卿,真正的權勢滔天。

那麼,此時的太平公主到底有多厲害呢?

李隆基雖然是皇太子,但是見了太平公主,也得點頭哈腰!

711年,李旦在姚崇、宋璟諸人的勸說下,突然讓李隆基以太子之位監國,又慫恿李旦將太平公主“逐出”長安,讓太平公主遷居東都洛陽。

實際上,別說太平公主不願意去洛陽了,即便是李旦也不忍心讓她去洛陽,最後商量了一番讓她去了蒲州。

太平公主一看,這還得了?好你個李隆基,當初要不是老孃支持你,你能發動唐隆政變?你爹能當上皇帝,你能當上太子?竟然想對老孃下手,看老孃不好好收拾你!

李隆基一看太平公主生氣了,心裡開始慌了,李隆基一慌便將姚崇和宋璟給賣了,他跑去對李旦說,爹呀,姚崇和宋璟真不是人呀,竟然挑撥我和姑姑的關係,實在是罪不可恕,您趕緊懲罰懲罰他們。

李旦這個人本便沒什麼主見,此時一聽李隆基說得頭頭是道便信了八九分,於是毫不猶豫地貶了姚崇和宋璟兩人的官,將他們逐出了長安。

李隆基為了消除太平公主對自己的怨氣,在李旦貶斥了姚崇和宋璟之後,他又迅速上表給李旦,請求將太平公主迎回長安。

李隆基見了太平公主如同鼠見了貓,這樣的太平公主夠不夠厲害?

更讓李隆基恐懼的是,唐睿宗時期有七個宰相,結果竟然有五個出於太平公主門下,禁軍將領又紛紛巴結討好太平公主,這讓李隆基還怎麼混?

當時的李隆基可以說是過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原本想夾著尾巴過日子,沒想到太平公主卻想廢了他,這才讓他狗急跳牆地發動了“先天政變”。

最終,李隆基通過先天政變打垮了太平公主,將皇權奪回了自己的手中,而後一手開創了震爍古今的“開元盛世”。


流浪的侯爵


韋后毒殺李顯皇帝,立5歲的兒皇帝,才好臨朝聽政。唐玄宗李隆基當時沒什麼權勢,權勢遠遠不夠,無法對付親臨天下的韋后。沒法,只好藉助太平公主強大勢力來取勝。事後,唐玄宗李隆基立李旦為帝,李隆基為皇太子。這以後,太平公主勢力進一步擴大,朝中七個承相,有5個是太平公主的人。李隆基見了太平公主,還得點頭哈腰,滿臉堆笑,稱其姑姑。當李隆基當了皇太子,想夾著尾己做人時,太平公主因被趕出長安的事,而遷怒怪罪李隆基,還想加以準備廢掉。李隆基當機立斷,搶佔先機,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搞垮太平公主勢力,並迎來大唐盛世。太平公主太美麗,太善良了,太聰明能幹了。她大力幫助唐玄宗李隆基稱帝。由於功高震祖,又被李隆基打壓下去了。太平公主無論怎麼厲害,也沒有手上掌握生殺大權,重兵在握的厲害。太平公主太相信親情,才敗在李隆基的皇權之下。太平公主太仁愛,仁慈,博愛了,才敗在詭計多端,心狠手辣,六親不認的李隆基的手上。可惜,太平公主一世英明,糊塗一時,遭李隆基算計了。太平公主美麗,溫柔,善良,美若天仙,是仙女。太平公主有超人智慧和能力,能成功幫助李隆基成唐玄宗當上皇帝。太平公主美麗純潔,愛親情,不愛皇權,太善良,不懂得流血政冶,李隆基差一點要了她的命。是李隆基念舊情不殺黨,還是故意放她一馬,給她活路,生路,不然,她不然死得很慘,很難看,不然,她死不甘心,死不瞑目。?


中國美6220


太平公主有多厲害?

太平公主是一個有著不平凡身世的女人。

她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則天皇帝”,兩個哥哥分別是唐中宗李顯和唐睿宗李旦,就連侄子李隆基也是締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中國歷史上誰有她生而出身如此顯赫和高貴?

武則天在世,她是母親最寵愛的公主,而且是武皇唯一存活的公主。武皇的幾個兒子,因為皇位的關係,因為忌憚跟武皇或多或少有些疏遠。大兒子李弘莫名其妙遺憾匆匆去世。二兒子李賢繼立太子位,卻對她頗有怨言,後被逼自盡。死前寫下有名的《黃臺瓜辭》: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少,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希望母親感悟,不要將自己的親骨肉斬盡殺絕。三兒子李顯不成器,因封岳父為侍中,把乳母的兒子提拔為五品官員被武皇廢棄。四兒子李旦稱帝后,一直是母親武則天的傀儡,被軟禁在宮中20年之久,後被降為皇嗣。最初的安定思公主,也在武皇爭奪皇后之位的過程中,早夭成了犧牲品。母子骨肉親情,武皇給予太平公主的,是無上的尊榮與溺愛。

太平公主是一個婚姻不幸的女人。

她的第一任丈夫,下嫁的是唐高宗的嫡親外甥、城陽公主的二兒子薛紹。婚禮場面非常豪華,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樹木,為了讓寬大的婚車通過,甚至不得不拆除了縣館的圍牆。她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掌上明珠,視若珍寶。夫妻兩人琴瑟和鳴,好不讓人羨慕。與薛紹生有二子二女。可是好景不長,後來因為薛紹兄長薛顗牽連到謀反案,薛紹也被誅連,薛紹被杖責一百,活活餓死獄中。留下太平公主獨自黯然神傷,好不淒涼。

她的第二任丈夫,太平公主改嫁給武皇伯父武士讓的孫子武攸暨。武則天為了讓太平公主嫁給武攸暨,而處死了武攸暨的妻子。婚後太平公主替武攸暨生下兩兒兩女。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間,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姦,並曾將自己中意的男寵進獻給母親武則天(即蓮花六郎張昌宗)。可見第二次婚姻只是名義上的政治聯姻,因畏懼母親,不滿意也不敢反對。

太平公主幾乎是唐朝的第二個武則天。

她多次參與發動唐朝宮廷政變。

她見證了武皇榮登九五至尊。那是李唐王室遭受的一場空前浩劫。太平公主本身遺傳了武則天的魄力和膽識,素“喜權勢”,武皇常與之商議政事,只是武則天沒有允許她公開從政。她手握重兵,謀略超人,身邊也不缺能人異士。她比他幾個哥哥有政治頭腦,並且慢慢地積累了政治經驗。公元705年,太平公主與宰相張柬之、兄長李旦等人籌謀發動神龍政變,誅殺二張(武皇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遜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由於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針對武皇這樣英明神武的人,她最後也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鋒芒漸露,而且嶄露頭角。

李顯復位之後,太平公主逐漸從幕後走到前臺,積極參與政治。後來李顯皇后韋后與女兒安樂公主亂權,唯懼太平公主多謀善斷。後李顯被韋后用餅毒死。太平公主作為李氏女、武氏媳絕對不能容忍韋氏掌權,而且也不能容忍她們隨意誅殺李氏皇族。李隆基有過人的膽識,恢復李唐王朝的榮耀與輝煌是他作為李氏子孫的責任。畢竟發動政變就是刀山火海,稍有不慎,就會萬劫不復,李唐王朝隨時有傾覆的危險。高宗永淳年間,一般公主的食封是三百戶,親王為八百戶,太平公主的食邑之數竟達到一般公主的33倍,親王的12.5倍,單單從食封上看,太平公主絕對算得上是當時地地道道的天字一號富婆。她有強有力的經濟力量作為發動政變的支撐。
外敵當前,太平公主論資歷、威望、忠誠度,都是發動政變的不二人選,她能“厚持金帛謝窶狹之士”公開延攬人才,籠絡人心,所以李隆基極力聯合太平公主,胸有成竹發動唐隆政變,是大勢所趨,因為人心思唐。最後韋后等人被殺,逼迫少帝(非韋后所生)讓位,成功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唐睿宗。韋后之亂,就此終告結束。

當然,太平公主因平亂有功,從此“七位宰相,五出其門”,食封萬戶,權勢達到唐朝公主的頂峰。但最後她與李隆基姑侄鬥法,想贏得萬尺江山,最後睿宗李旦落荒而“逃”,當起了自己的太上皇,只恨太平公主最終花落人亡!


魔妃一笑很傾城


我是花木童說史。 話說韋氏毒死唐中宗,立中宗四子李重茂為帝,自己攝政,並積極培養實力,想效仿武則天為登基稱帝。剷除韋后之亂,重新奪回李唐權力,李隆基聯手姑姑太平公主發動了“唐隆政變”。

當時韋后不光把控朝權,還調集了五萬府兵入了長安城,跟萬騎軍一起保衛京城安全,禁軍的高級將領都由她的親信擔任。而反觀李隆基這邊只獲得部分萬騎軍的中低層將領的支持,他有這個膽量跟力量發動這場政變嗎?我覺得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太平公主自小就深受武則天的喜愛,也繼承了母親的美貌及智慧的基因,骨子裡崇尚權力,積極參與政治,甚至參與張柬之發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遜位給哥哥李顯。李顯登基後,太平公主更是權勢熏天。這樣有政治智慧的人怎麼會同沒什麼實力的李隆基聯手呢?

我覺得由此推斷整個剷除韋后的政變幕後推手是李旦,也就是李隆基的父王。李旦身為武則天的兒子,中宗的弟弟,身份太高,目標大,他只能幕後策劃,具體行動上的事兒子李隆基到前臺操辦。也正因為如此,李隆基找太平公主謀劃時,一拍即合,並派出自己兒子崇簡參加具體行動。


花木童說史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因平定韋氏之亂被立為太子,延和元年即位。

唐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穩定,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

李隆基,相王李旦第三子,於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初五生於東都 洛陽,生母是相王的側妃竇氏。封建社會是立嫡立長的,以李隆基庶出卻不是長子附身份是不可能被立為太子的。但李隆基憑著聰明的政治頭腦坐上了太子之位。

當時朝廷由韋皇后掌控,韋皇后想效仿武則天當女王,李顯女兒安樂公主認為既然女人可以當皇帝,那麼她為什麼只做公主,而不能當女王,她也想當皇帝,而太平公主的資格比她們老得多了,她在朝中也有勢力,她一直跟在她母親身邊,她比誰都想當皇帝。

在這段時間李隆基一直在尋找機會,當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毒殺李顯以後,他就毫不客氣就率領軍隊誅殺了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把皇位奪過來,讓他的父親李旦當上了皇帝。

這時他知道自己根基不穩,一不留神不但太子之位不保,還有可能有生命之憂,所以他處處示弱。

當李隆基登土皇位後,強勢的太平公主還想打壓李隆基,李隆基先除去了太平公主的勢力,然後毫不留情的殺了太平公主。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史書記載,太平公主長相端莊,體態豐滿,武則天認為女兒長相性格都與自己很像,對她格外寵愛。太平公主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

太平公主遇事沉著機敏,富於權變謀略,武則天經常讓她參與國家機密要事的謀劃。

後來,唐睿宗依靠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力量得帝位,因此,立李隆基為皇太子,使太平公主幹預朝政。經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針,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睿宗坐在一起談上一段時間;有時她沒去上朝謁見,睿宗會派宰相到的家中徵求她對某些問題的處理意見。每當宰相們奏事的時候,唐睿宗就要詢問:“這件事曾經與太平公主商量過嗎?”

接著也要問有沒有同太子商量過。

凡事太平公主想幹的事情,睿宗沒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大臣自宰相之下,或升遷或降免,全在她一句話,其餘經她的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要職的士人更是不可勝數。

唐睿宗的這種昏庸懦弱表現,勢必助長太平公主的專橫,也自然要引起公主與太子間的衝突。

後來,太平公主專力謀害李隆基,她拉攏身邊大量徒黨來把持朝政,太平公主真夠厲害的:七個宰相中,五個是她的私人,其餘文武官員,依附她的有一大半。

當時政事昏暗,與唐中宗時無異,公元前712年,唐睿宗讓位給太子。唐玄宗李隆基即帝位,唐睿宗改稱太上皇。太平公主準備用羽林兵入宮殺唐玄宗。公元前713年(開元元年),唐玄宗殺太平公主及其重要徒黨數十人,其餘徒黨都被趕出朝堂,唐政權才真正為唐玄宗所掌握。





亳州風雪夜歸人


史書似乎沒有記載唐玄宗的這個言論或心理活動,但事實上,他在實施唐隆政變時,太平公主是他最重要的支持力量。當時如果沒有太平公主的支持,唐隆政變不可能成功,所以史書上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當做這次政變的共同策劃者是有道理的。太平公主有多厲害?唐朝中期的三大政變“神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她都是女一號,是不折不扣的大唐政壇翻雲覆雨的大人物!

一、太平公主的早年身世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幼女,從小深得父母喜愛。都說武則天心腸毒辣,但對太平公主的愛卻始終不變。其中的緣由,大概有民間所謂“父母喜歡老來子”的成分,也有武則天的兒子們跟她利益紛爭太激烈,大女兒早夭,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讓她真正體味到了做母親的快樂有關。

最主要的一點是,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類己”,性格行事作風,很有她的風格。由此可見,太平公主絕非“池中物”,雖是女兒身,但骨子裡跟她媽一樣強悍!

其實,我覺得太平公主的強悍,完全是被她老媽訓練出來的,或者說折磨出來的更貼切。16歲時太平公主嫁給了自己的表哥薛紹,薛紹是高宗李治的親外甥。影視劇裡說,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婚姻不幸福,薛紹不喜歡太平公主,這種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婚姻,讓武則天很不滿,就藉著薛紹的哥哥捲入謀反案,連薛紹一起殺了。

恐怕這個說法站不住腳,太平公主與薛紹的婚姻持續了7年,期間她生了兩男兩女,哪像“一頭熱”的婚姻。武則天誅殺無辜的薛紹,估計就是因為薛家的政治立場是挺“李”的,武則天為了順利登基,必須除掉薛家,讓女兒守寡也在所不惜。

可以想象,薛紹的死對太平公主打擊很大,但給她帶來痛苦的是她狠毒的媽,她只能承受。不久為了彌補心中的愧疚,武則天給太平公主賜了第二次婚姻——武攸暨。在武則天心中,武家是她的根,女兒嫁給武家,等於給女兒上了一份政治保險,也兼顧了她的母愛。

殊不知,太平公主與武攸暨的婚姻並不和諧,至少太平公主不喜歡武攸暨,從此她開始了放浪的生活,大肆保養男寵。讓人辣眼睛的是,太平公主曾經把她的一個男寵,送給了母親武則天,此人就是後來成為太平公主政敵的張宗昌。太平公主果然很“類己”!

二、神龍政變

在武則天的培訓和薰陶下,太平公主變身為一名政治家。她沒有因個人情感,跟母親鬧翻,反而盡心伺候母親。這讓武則天很高興,加上太平公主善於謀劃,武則天經常在政事上與她商議,逐漸地她成了武周後期政壇上的一顆新星。

隨著武則天的變老,她感覺力不從心,把權力分交給太平公主、上官婉兒及男寵“二張”(張宗昌、張易之)。從這個時候起,太平公主走上了政壇的核心圈。

太平公主雖然是武家媳婦,但她的政治立場是“挺李”。武周時期,李武兩家水火不容,即便在李顯被武則天確立為皇儲後,武家依然不甘心。當武則天靜靜地躺在迎仙宮長生殿裡苟延殘喘時,太平公主悄然加入了張柬之的“神龍政變”隊伍。

神龍政變中的關鍵一環,誅殺“二張”,太平公主功不可沒。“二張一死”,武則天就如同斷了齒的虎,折了翅的鷹,被迫宣佈禪位給李顯,恢復李唐。

三、唐隆政變

神龍政變後,太平公主幾乎成了政壇第一人,權傾一時,她享受的待遇比親王還要高。中宗李顯對他的這個妹妹,除了生活待遇外,在政治上視之為依靠,朝中政務都要與她商議。可以想象,當時大唐官員有多少人源於她的提拔,有多少人拜倒在她的門下。

李唐的恢復,並沒有給大唐帶來安寧,李顯實在愧對“中宗”的諡號,他懦弱無能,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都想效仿武則天,把李顯玩弄於鼓掌之間。都怪武則天太強悍,她的“陰雨”澆滅了大唐最後的“陽氣”,以至於大唐後續之君,除了李隆基迴光返照,其他的皇帝不是被女人玩弄,就是被不男不女的太監蹂躪!

韋氏和安樂公主的“挺拔”,導致朝中分裂成兩派,一派以韋氏母女為核心,一派以象王李旦為核心,相互掣肘,水火不容。

李旦跟李顯一個類型——不堅挺,好在他有一個堅挺的兒子李隆基。當李顯被韋氏母女毒殺後,太平公主本想搞個政治平衡,讓象王李旦輔政新皇,但不知深淺的韋氏母女架空了李旦,率先撕破了臉皮。

如果再不採取行動,韋氏除掉李旦肯定勢在必行。李隆基想行動,有難度,韋氏打著皇帝的旗號,控制了很大一部分勢力,李隆基處於劣勢,左右格局平衡的支點就是太平公主,她倒向哪一邊,另一邊就毫無勝算!

從事態的發展情況來看,太平公主不是李隆基拉攏的,而是主動與李隆基結盟。導致這個結果的推手,就是韋氏母女,是她們拒絕了太平公主的政治平衡方案。韋氏母女的行為威脅到了太平公主,她很清楚,一旦韋氏得勢,李旦倒臺,接著就是她的政治生涯的終結。

因而,太平公主與李隆基這一對姑侄,被政治形勢綁上了同一輛戰車!他們共同指揮各自的心腹力量,誅殺了韋氏一黨,並廢黜李重茂的皇位,擁立李旦繼位,這就是有名的“唐隆政變”。

如果沒有太平公主,就不可能有“唐隆政變”,沒有太平公主的支持,李隆基根本沒有和韋氏決裂的資本!


尋根拜祖



唐隆政變是李隆基單獨策劃並且實施的軍事政變,和太平公主沒有關係,謝謝。


太平公主的勢力對於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幫助並不大。


首先,劉幽求是李隆基的人,而且後來還謀劃誅殺太平公主,而唐隆政變主要是劉幽求策劃的。


其次,唐隆政變關鍵人物宮苑總監鍾紹京當時只是小吏,也非世家大族,而且已經51歲了,根本入不了太平公主的眼,是李隆基或者李隆基派人收買的他。


剩下左右萬騎將領如葛福順、陳玄禮、麻嗣宗這些人當時都是低級將領,根本和太平公主一點關係都沒有。


目前《舊唐書》、《新唐書》以及各種出土的墓誌銘顯示,除了薛崇簡以外,其他參與唐隆政變的功臣裡沒有一個太平公主的親信。難道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策劃發動兵變,居然除了自己兒子,一個人也不派給李隆基?



而最能體現唐隆政變是李隆基獨自策劃而非與太平公主合謀的是李隆基在政變過程中殺死了與太平公主關係密切的上官婉兒,之前唐中宗駕崩,正是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策劃安排相王李旦輔政,如果唐隆政變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合謀,那麼以後來太平公主把上官婉兒和自己去世的二女兒葬在一塊這件事情來看,以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親密程度,太平公主肯定會提前告訴李隆基上官婉兒不能殺,李隆基也不會直接殺上官婉兒。


只有一個可能,就是唐隆政變發動時太平公主並不知情,所以當李隆基殺掉和太平公主關係密切的上官婉兒後,太平公主才沒有任何表態,只是收斂了上官婉兒的遺骸。



還有一個旁證是唐隆政變前,當參與事變者問李隆基是不是通知李旦時,李隆基是這麼說的:“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


李隆基的意思是這次政變是他自己的主意,不想連累自己父親。


同樣道理,薛崇簡難道就不知道這一點?薛崇簡就想連累他母親?


所以我覺得唐隆政變並不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發動的,而是李隆基單獨策劃並且發動的,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簡只是適逢其會,或者李隆基還有一些其他想法,但是可以肯定,絕不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策劃的。


蘭臺


唐隆政變是由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發動的一次宮廷政變,在這次政變中,韋后一黨基本被消滅殆盡,而太平公主也折了一個臂膀,最大的贏家就是李隆基。實際上,當時李隆基的實力是很弱的,與太平公主完全不是一個檔次,這也正是為什麼李隆基要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的原因。

倘若李隆基自己來策劃並發動這次政變,基本是沒有成功的把握的,他當時唯一的依仗不過就是他皇子的這個身份以及為數不多的支持者。

武則天攝政和稱帝期間,李唐王室成員基本上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要麼被殺,要麼被流放,要麼被軟禁。李隆基的大部分童年時光就是被軟禁在宮中。一直到武則天立了李顯為太子之後,李隆基才獲得了人身自由。在武則天執政的最後幾年,李隆基先後出任右衛郎將和尚輦奉御,掌管天子出行的車輦。神龍政變之後,李隆基又擔任了衛尉少卿,負責管理京師的軍械和依仗。這一職位讓他在京師擁有了一定的勢力。

708年之後,他又出任潞州別駕,潞州是山西東南戰略要衝,位置很是重要,也收穫了一定的支持者。710年,李唐王室成員都被召回京師參加南郊大祭,這個時候的李隆基開始在政治上收穫了一些支持,因為有些人已經感覺到李隆基很可能會成為未來的皇帝。

李隆基和萬騎中的幾個中級將領關係不錯,這為將來發動政變提供了人力支持。也就是說在中宗朝快要結束的時候,李隆基開始慢慢活躍於政治舞臺上,就在這個時候,唐中宗去世了,韋后想要控制朝廷,並沒有搭理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擬下的詔書,韋后扶立中宗的第四子李重茂繼位,然後自己攝政,欲效仿婆婆武則天在未來登基稱帝。為此她下令調五萬大軍防禦京師,讓自己的哥哥韋溫指揮,她甚至想要拉攏懦弱的相王李旦來做宰相以為她所用。

只是她一直以來的政敵太平公主卻並不打算如她意。太平公主是高宗李治和武則天最小的女兒,自武則天一朝開始,太平公主就已經開始參與政事,只是當時比較隱晦,武則天只是找太平公主商量政事,卻不允許她光明正大幹預政事。到了武則天后期,二張干政,張柬之就聯合李唐王室發動了神龍政變,太平公主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身為女子,她進出宮都比較方便,更是收買了很多宮女,來為政變傳遞消息。因此,中宗復位之後,太平公主加封鎮國公主,鎮國即為可以光明正大參與政事。中宗一朝,太平公主的權勢是歷來公主之最,而且她與同樣權勢很盛的安樂公主最大的不同就是,太平公主是憑真本事幹政,而安樂公主只是因為自己受中宗和韋后寵愛才有的這一切。

可以說,太平公主是中宗時期唯一有實力制衡韋后和安樂公主的存在,中宗去世之後,也只有太平公主能有力量將韋后拉下高位。對於韋后奪權的做法,太平公主自然是非常不滿意的,怎麼說韋后也不姓李,而且還沒有兒子,這與武則天又有不同。

太平公主開始計劃除掉韋后,但是我們知道太平公主無論如何都只是女性,打打殺殺她是不擅長的,必須有人來組織這次政變,於是太平公主就和李隆基合謀了這件事,政變當天,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跟隨李隆基一起發動政變,他們從御苑進入宮內,當時參加政變的還有劉幽求、萬騎中的三名中級將領、御苑總監鍾紹京以及北軍中的一支小分隊。

政變進行的非常順利,韋后一黨很快就被消滅的差不多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公主的心腹上官婉兒在政變中被李隆基所殺,或許從那時起,李隆基就開始防備太平公主。

但是太平公主尚沒有看出來李隆基會是她攝政的阻礙。政變之後,太平公主親自逼殤帝李重茂退位,然後睿宗李旦再次登上皇位,李隆基因功越過李成器成為帝國的太子。太平公主和侄子李隆基的鬥爭真正拉開帷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