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步槍不安裝槍口制退器?

蔣獻凱


為啥二戰步槍要安槍口制退器啊?

制退器說白了是一種改變膛口火藥燃氣的流量和方向,讓燃氣於後坐能量對沖,起到降低後坐力,減少槍口上跳的一種裝置。

比方說上邊這個制退器,他將火藥燃氣想後排,使槍獲得一個向前的衝量,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後坐力。

但你想,這種原理是不是兩種槍比較合適?一種是後坐力特別大的,一種是全自動的

後坐力大的比如二戰時期的反坦克步槍,他們都有這種膛口裝置

畢竟反坦克步槍動不動兩三萬焦動能~ 不加這玩意很容易左肩一槍、右肩一槍、回家養傷,鐵十字勳章。

而自動武器控制後坐力方便更好的潑水,你別看PPsh41好像挺粗糙的,其實它的槍口也是一種簡單的補償器

湯普森的早期版本,M1929A1也有這玩意

而步槍的話,為什麼要制退器啊?後坐力又不算大(就算有那麼一點大,但絕對是可適應的,犯不著浪費成本去加裝制退器),又是栓動,即便是半自動的。大多也是打精度,制退器用途不大。

當然也不是全部步槍都沒有制退器,比放下邊中間那杆SVT40,槍口就有制退裝置(粗中帶細的老毛子)


瘋狗的輕武


這需要從槍口制退器的作用說起,槍口制退器是一種減小槍口後坐能量的槍口裝置,二戰步槍多為栓式步槍,打一槍從新瞄準制退器對精度沒什麼提高,二戰步槍多追求精度,對精度沒有提升又有多少步槍能夠裝配。槍口制退器對大威力狙擊步槍和現代步槍有著明顯的降低後坐力和提高精度的作用


愛的真諦11


通常發射藥的能量只有小部分傳遞給彈頭,當彈頭出膛後,失去密封槍管瞬間就變成了一個火箭發動機噴管,此時產生的後坐力一般大於彈頭在槍膛內加速過程中產生的後坐力。因此一個公認的說法是,由於後坐力的主要部分出現在子彈出膛以後,因此單發射擊的後座力基本不影響槍械的精度。

二戰中自動步槍出現較晚,栓動,半自動步槍以單發方式發射,下一次發射前有足夠的時間重新瞄準,消除後坐力的影響。因此只要不是那些後坐力巨大的反坦克槍,都不需要安裝制退器。

在自動武器成為標配後,短點射成為常見的射擊方式,由於射速的提高,前一發後坐力造成的瞄準線晃動無法人工修正,槍口制退器才成為步槍的必須。


味冷


安裝了也沒用,既然沒用,為什麼還要安裝呢?

槍械發射子彈的時候。火藥燃氣一部分推動子彈向外飛行,還會有一部分在衝出槍口的時候給槍械一個反作用力,在子彈發射的時候給槍機一個反作用力。這兩種力的作用結果會使射手據槍不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後坐力。後座力對槍械的影響,在半自動步槍或者是栓動步槍上並沒有太大的體現。這兩種槍的射擊間隙比較長,射手有足夠的時間來調整設計姿勢。可是在自動步槍上後座力的影響就比較大了。子彈的連續發射會使後座力累積到無法控制,為了儘量減小後坐力對射擊的影響,槍口補償器和槍機緩衝裝置橫空出世。



槍口補償器的原理就是改變火藥氣體噴出的方向。將火藥氣體由原來的向前噴出,改為向後噴出。這樣會抵消一部分火藥氣體對槍械的影響,來達到穩定槍械的作用。槍口補償器一般是裝配到自動步槍或者是連續發射的衝鋒槍上面來減輕槍械的後坐力穩定槍支。


除了二戰時期。威力超級巨大的反坦克步槍上面會裝配有槍口補償器,其他栓動步槍上面基本沒有裝配槍口補償器的。因為完全沒有必要,打一槍拉一下槍栓活躍藍旗所產生的那點後坐力也完全不足以影響射手的瞄準,因為射手的瞄準姿態,在槍栓的時候已經被破壞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