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蠶絲公司嘉興第一蠶桑實驗場,商標為“場印”

嘉興勤儉東路的西段,有個並不為人注意的大門,是原來的嘉興蠶種場。嘉興蠶種場建場於1939年,原址在解放路(曾名西河街、中正路、柴場灣)春波橋北堍東側的一條小路內。

嘉興素有“絲綢之府”之美譽,特別是南宋以後,隨著絲織品海外貿易的日益增長,嘉興的蠶絲生產迅速發展。


蠶種場史話 |中國蠶絲公司嘉興第一蠶桑實驗場,商標為“場印”

嘉興蠶種場大門

1

明代,嘉興地區已是“地饒桑田,蠶絲成市,四方大賈,歲以五月來貿易,積金如丘山”,絲織業興旺到了“機杼之利,日生萬金”的程度。絲綢生產的迅猛發展,對生產技術要求越來越高,提高蠶種質量是發展生產、擴大生產的關鍵。

清代和民國初期,嘉興蠶種主要依靠蠶農自繁自育的土種,質量不甚高,後來輸入的蠶種以餘杭種為主,質量有所改觀,“嘉屬土繭,自古有綠色、橙色、淡綠色等種,後輸入餘杭土種、新嵊土種,繭均白色,其價較高,現殆全部改飼白繭種;惟綠色繭種飼育較易,絲質絲量亦有優良品種在其內。”(徐世治《戰前浙江之蠶絲業》)

20世紀20年代,嘉興市區絲廠有:

南堰裕嘉分廠、

塘匯的厚生絲廠

五龍橋(今改為神龍橋)的秀綸絲廠,

周邊的德清、吳江等地也有數十家絲廠,

上海有百多家絲廠。

這些繅絲廠十分需要改良種生產的蠶絲,因為質量好,賣價高。改良種就是由兩個品種雜交而成的良種。當時,嘉興農民還是固守土種,經過當時政府的極力推廣,蠶農們看到改良種繭絲長518.7米,而土種繭只387.4米,改良繭賣價要比土繭高許多,改良種就在嘉興逐漸推廣開來,土種逐漸被淘汰。

2

20世紀30年代,嘉興的蠶種場主要有王店鎮的大有、精嚴寺街的嘉興、東南路的新興、甪里街的明明、顧家浜的宙華、抱月村的順興、真如鄉的南湖、柵堰橋的為農、九曲裡的宙豐等8家,全為私人經營。這些蠶種場制種能力一年在1000-10000張左右。

此時,日本也在大力研究蠶絲生產,並引進嘉興改良蠶種,“鑑於國際市場上中國絲質優越,光澤好,淨度好,纖度細,日本經研究認定中國蠶品種優良……1874年從中國購進蠶種,引進蠶品種,日本的國蠶中3號,就是日本在1898年從嘉興引進的大圓頭品種。”(據《浙江蠶業史》)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嘉興被日軍侵佔。據《新中華》雜誌第四卷第八期及《十年來之中國經濟》等記載,日軍侵佔我國沿海蠶絲區域後,即成立“華中蠶絲公司”,壟斷江浙兩省的蠶絲業。蠶繭、蠶絲、蠶種全部實行統制,農民不能自行買賣,也不能自行生產蠶絲,蠶種只能使用日本人出售的改良種,蠶繭出售由日偽“華中蠶絲公司”統制,規定統一收繭價格,壓價掠奪,江、浙、皖由“華中公司”統制收買,淪陷區蠶繭經營權完全操縱在日偽之手。

私人種場也因偽幣暴跌,制種成本增高,大都停止養蠶。據《浙江蠶業史》載:“華中蠶絲公司於1939年9月公佈‘管理絲繭事業臨時辦法’,對蠶種、蠶繭等都行統制。”

蠶種場史話 |中國蠶絲公司嘉興第一蠶桑實驗場,商標為“場印”

據史料載,1939年,日本人從日本和朝鮮輸入浙江蠶種35萬張;1940年為34萬張。日本侵略者為了壟斷蠶種,掌控嘉興蠶絲業,1939年春,“華中蠶絲公司”在嘉興春波橋建造了嘉興蠶種場,佔用土地563畝,場內建有炮樓、蠶室、附屬室等,場外則種植桑樹,具有年生產蠶種兩萬張的能力。

日寇建立如此規模頗大的蠶種場,是為了迫使嘉興民間蠶種場倒閉,進而達到控制整個嘉興蠶絲業的目的。當時,嘉興的許多蠶種場在日寇的逼迫下,紛紛倒閉。

嘉興氣候溫潤,土地肥沃,適合桑樹種植及改良種的繁育,因此蠶種的銷路較好。日寇則將優質良種所生產的蠶絲出口,換取金錢以供戰爭之需。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人由海路出口蠶絲的通道被美英等國軍隊堵死,於是專事生產專供內銷的蠶絲,嘉興蠶種場則飼育代用羊毛的粗纖度蠶品種,並對該品種進行選育改良,於1943年大量製造此類蠶種,1940年秋,制種4868張;1942年春,制種9593張;1943年春,制種10840張。(據《浙江蠶種生產發展史》)

3

70年代,學校曾組織我們在嘉興蠶種場“學工”勞動過,一些老職工曾向我們講起當時嘉興蠶種場的情形。當時中國工人只能做抬桑葉、掃蠶屎等髒累活,關鍵的制種實驗室,絕對不允許中國工人進入,全是穿著白大褂的日本人在操作。當時在嘉興蠶種場幹活的中國工人,如奴隸般,動輒就可能被日本憲兵隊抓去坐牢或殺頭。

1945年上半年,日本敗局已定,日軍佔用嘉興蠶種場的蠶室,作臨時軍隊營房,蠶種場也停止制種。許多反抗日寇侵略的老百姓被抓進蠶種場,附近居民每天都能聽到中國百姓受刑時的哭嚎;還有些百姓被押到蠶種場後邊的桑樹地裡殺害,慘不忍睹。蠶種場,彷彿成了人間地獄。

抗戰勝利後,嘉興蠶種場由“蘇浙皖蠶絲復興委員會”接收。1946年,改由中國蠶絲公司經營,更名為中國蠶絲公司嘉興第一蠶桑實驗場,商標為“場印”,當年就製出春制春用原種9526張,春制秋用原種1880張,秋制普通種8085張。

蠶種場史話 |中國蠶絲公司嘉興第一蠶桑實驗場,商標為“場印”

育種大樓

4

1949年5月,嘉興解放,嘉興第一蠶桑實驗場由軍管會接管,改稱嘉興普通蠶種場。當時嘉興蠶絲業需種量激增,蠶種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人民政府一方面繼續從外地調入蠶種,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老場、大場的生產設施,增加春期飼養蟻量,挖掘秋期制種潛力。

技術條件較好的嘉興蠶種場承擔的蠶種制種產量逐年上升,1949年全年制種量6035張,佔嘉興地區各蠶種場總量16.3%。此後,嘉興蠶種場繼續成為嘉興地區蠶種制種的領頭羊,春期飼養蟻量從1949年的516克,增至1953年的1728克、1956年的2487克。到50年代後期,嘉興蠶種場全年正常制種能力近10萬張,接近嘉興的一半需求。

1952年,嘉興蠶種場改為地方國營嘉興蠶種場。1958年,省蠶種公司撤銷,嘉興蠶種場下放到縣。1965年,公私合營新發蠶種場併入嘉興蠶種場。嘉興蠶種場的產品銷售至本省各地外,還遠銷到陝贛蘇皖閩等省。

“文革”中,又改名解放蠶種場。1971年,嘉興蠶種場擴大制種能力,在嘉興縣鳳橋鄉興善寺(今南湖區鳳橋鎮新民村)建立場外的鳳橋原蠶生產隊,以後又發展南湖原蠶隊。原蠶隊飼養蟻量佔全場蠶蟻量一半以上。嘉興蠶種場當年制種108317張,佔嘉興地區各蠶種場總量20.2%。

蠶種場史話 |中國蠶絲公司嘉興第一蠶桑實驗場,商標為“場印”

日寇所建水塔

5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複名後的嘉興蠶種場不斷適應市場,革新育蠶技術,新建養蠶大樓4幢,改建冷庫1座,全面改造催青室、蠶種保護室、貯桑室等,制種能力比70年代初翻了一番半,曾獲得農業部先進集體稱號。

嘉興蠶種場還貫徹“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創辦了招待所、塑料塑具廠、服裝廠等,既加速了生產設備的更新改造,又改善了職工生活福利條件。

2011年起,市場對蠶種需量減少,嘉興蠶種場職工依靠自有的300多畝土地,種起蔬菜供應市區,在市區農貿市場設立售賣點。由於自產自銷,蔬菜新鮮而價錢便宜。

如今,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曾為嘉興蠶桑業發展作出過較大貢獻的嘉興蠶種場就要搬遷了,被列入市重大項目。走進原先春波橋下的嘉興蠶種場,望著那舊時的炮樓、水塔、育種樓等老建築,只希望嘉興蠶種場在新時代走得更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