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三過嘉興本覺寺

多年前,我和嘉興博物館同事陳家樹受館長褚國瑜的委派,去現今嘉興市洪合鄉良三村進行文物普查和徵集工作。

那是一個油菜花開的季節,綿綿春雨把江南農村點綴得分外溼潤、秀麗,而我們在田徑上的行走卻如同蝸牛緩緩向前。

走村訪戶,不分晝夜,上南落北,風雨無阻,我們圍繞工作的主題費盡了較多心力,也得到了一些收穫。

下鄉第二天,在良三村與一位叫國富的農民訪談時,得知他家有一塊清嘉慶三年“重建三過堂記”石碑,全文刻以娟秀的隸書,那時正作為洗衣服石板所用。

經過協商,我們根據《文物保護法》的相關規定,給予適當獎勵,幾天後把此石碑運回了嘉興博物館。

嘉興故事&龐藝影 | 蘇東坡三過嘉興本覺寺

“三過堂”是為了紀念宋代著名散文家、詩人蘇東坡的三次過訪,嘉興人在當地本覺寺新造的一間以此題名的堂屋。

從已經發現的明、清“重修三過堂”碑刻記載來看,蘇東坡這位身在異鄉的異客以其交友中的謹厚之氣,中年時在三次過訪浙江嘉興本覺寺時,曾與他的四川同鄉該寺方丈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重修“三過堂”本有後人的旨意,它向人們敘述的是一個啟人思索的故事。現藉此碑刻與其它史料錄下蘇東坡這段少為人知的經歷,以饗讀者:

嘉興故事&龐藝影 | 蘇東坡三過嘉興本覺寺

蘇東坡一生命運坎坷,飄零四方。

一次東坡從河南開封府走水路到杭州,船過嘉興時,聽說出西門二十多里的古運河北岸有一座古剎,名本覺寺;並聞寺中有位文長老品德高尚,學問很深,又是四川同鄉,便特地停下船隻,上岸前往拜見。

人逢知已,相見恨晚。兩人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往今來,無所不談。這次不尋常的相遇,雖然敘談終日,但仍有不盡肺腑之言的同感。

分手時,文長老熱情相約東坡下次再來本覺寺會面,並親自送東坡離岸上船。

東坡因喜,賦詩一律:萬里家山一夢中,吳音漸已變兒童。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師已忘言真有道,吾除搜句百無功。明年採藥天台去,更欲題詩滿浙東

文長老一見東坡,遂知為剛明勁正之器,一毫私不可幹者,

敬和一詩,以寓酬勉之意:身滿華嚴法界中,香廚底事感天童。那之本覺從何覺,讒悟真空自不空。若有相時原說夢,到無言時卻收功。一句月出星三點,汝向西來我向東

6年以後,蘇東坡從徐州到湖州,途中他不忘再去嘉興本覺寺探望文長老。時則小門半掩,松竹蕭然。庭前孤鶴見蘇公到來,點頭張羽,飛舞長鳴......這次文長老因重病染身,臥床不能起身。

兩次過訪,悲喜交加,文長老在欣慰之中向東坡敘述了自己出家前後少有人知的艱難過程。東坡得悉文長老一生做人,光明磊落,對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東坡在以後談起文長老時,稱其是眾多友人中值得敬佩的一位老師。

臨走時,東坡表示了日後準備與東坡同返四川故鄉看看的心願。儘管文長老因生病已久,情緒略顯不安,但由於鄉井難忘,臉上也露出了會意的微笑。

東坡復賦一詩以記:愁聞巴叟臥荒村,來打三更月下門。往事過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論。老非懷土情相得,病不開堂道益真。惟有孤棲舊時鶴,舉頭見客似長言

。吟畢,而別。

一晃十年過去,蘇東坡去杭州出任知府之職。任前他趕緊先去本覺寺拜見有約在先的老方丈,不料文長老已經雲歸仙逝。只見靈臺不見人,東坡真是傷心之極,面對文長老的遺像,不禁揮淚呼叫著他經常想念的友人。東坡問曰:今文長老待吾,何所見而迎?

又何所見而避?有一僧曰:文師脫化塵埃,經五秋矣,安得又有長老迎避於公耶

東坡默然,良久而悟,不言所以,又賦一詩:初驚鶴瘦不可識,漸作雲歸無處尋。三過門間老病去,一彈指頃去來今。存亡見慣渾無淚,鄉曲難忘尚有心。欲向錢塘吊圓譯,葛洪川畔待秋深

東坡此番離去,心中悲痛萬分,他在廟前滯留了足足半天,最後捧走了本覺寺前的一塊泥土,帶到杭州,留在身邊以作永久的紀念。

讀過蘇東坡三過嘉興本覺寺的故事後,令人感受頗深,聯想很多。

除了這個故事本身內容的感人之外,再從歷史這個視角來看,我們通過對碑刻,史料的釋讀,確實可以獲得許多人文景觀的歷史信息,而且還能促進交流,提高當今寺廟文化研究的水準。

嘉興故事&龐藝影 | 蘇東坡三過嘉興本覺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