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敦煌在中國板圖的西域邊陲, 是我國最早接觸佛教的地區之一。諸如鳩摩羅什、 玄奘、 法顯等中外著名的高僧,都在敦煌留下過足跡。公元3世紀末,高僧竺法護遊學西域諸國,求得大量佛經,歸國後在敦煌建立了專門的佛經翻譯場所,建起了敦煌寺院, 隨之開鑿石窟。 在查閱經書資料時發現,從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書經中看出書寫的漸變過程, 逐漸形成書法領域裡一種重要的書體。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英國國家圖書館藏《佛說十王經》(局部)

《宣和書譜》 中記載:經生寫經時, 首先在專用的寫經用紙上畫出界格,在經文起首處標明題目、 品名,然後是正文的抄寫,卷尾的落款則相當煩瑣:要寫明抄寫的時間、 地點、 寫經人的姓名、 用紙的數量、 裝潢手、 初校手、 再校手、 三校手、 詳閱、 判官、 監製等,有的竟達十餘項之多,說明當時寫經的莊重和嚴肅程度。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英國國家圖書館藏卷軸裝《張敖〈新集吉凶書儀〉》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藏經洞的發現者——道士王圓籙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第一個進入藏經洞的外國考古學家斯坦因

當時寫經者由於受到內容的限制, 篇幅都比較大,少則數百字, 多則數萬字, 始終如一, 不失行次, 成為約定俗成的書寫形式, 所以只有手卷最適合這種多字的書寫要求。在南北朝時期, 這種格式就已經逐漸形成了, 併成為寫經的默認格式。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湖南博物館藏 LB.063 佛名經

寫經時依佛經抄寫, 左右分行,上下不分排, 每行因字形不同、 繁簡相異, 在字型上只有1釐米見方,屬於小楷。早期的寫經有很濃的隸書味道, 大結構繼承著草、 簡的風貌, 在筆法與結構上比簡書更加精道。

初期筆畫有隸意, 橫畫收筆上翹收筆, 捺筆右下按筆微提收筆,都是隸書的影子。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湖南博物館藏 XT.t.003 金勒貢抄大乘無量壽經局部

隋朝時期, 書法筆法結構都已經成熟, 左低右高是寫經體的總體規律, 橫畫微微向右上方收筆時筆鋒迴向左上方自然調整為中鋒, 豎筆多橫筆入鋒收筆多回鋒,撇、 捺多出字形以外, 起著整個字型平衡的作用。

放射性字型是寫經小楷的基本結構, 左右結構的字多分出高低部首, 收筆處多為重心做力點, 字的右下方多為重心點。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P.2544 卷尾所抄《蘭亭序》

到了唐代, 是寫經體鼎盛時期, 書法點畫特點基於完善, 字型內部的空間均勻, 避免侷促的筆畫形成, 字的邊緣沒有明顯的出入, 看每一個字可能平淡無奇, 通篇看穩健的佈局會使人感到全篇的審美效果。

從敦煌遺書中看, 篆、 隸、 楷、 行、 草五種書體在表現藝術審美上各具特色, 其中篆書有 《千字文》、 隸書有 《晉人寫經》 《大涅磐經》 等最為典型。

而遺書中的行、 草、 楷這三種書體的作品最為精妙, 除了它所具有文字演變的參照價值之外, 在書法藝術的創作上更具有豐富的借鑑價值。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行書中 《勸納諫文》 後記、 《大涅磐經疏釋》 等作品, 流露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精神氣息;草書中 《賢護經疏》 《法華經疏》 等作品, 表現了章草與今草的銜接和過度, 給當代的書法創作審美提供了借鑑依據。

如果說五種書體中最有獨立審美價值和創新意義的書體, 應首推楷書寫經。它真實地再現了楷書形成、 發展到定型的全過程, 並在豐富多變的楷書形態中, 最後沉澱了一種具有強烈風格特徵的敦煌寫經體。

其中從 《法句經》 《十頌比丘戒本》 《成實論卷第十四》 《華嚴經》 《太上洞玄靈寶智慧上品大戒》 《大雲經疏》 等遺書中, 完全可以看到楷書發展演變的全過程。同時也可以看到寫經體書法的藝術特徵和在當今書法審美中的價值和意義。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唐 敦煌寫經

陳寅恪先生指出: “藝術的發展多受宗教之影響。” 敦煌寫經書法的發展即是。從5萬餘件敦煌遺書中看, 沉凝曠遠、 精雅淡然具有一種由內在精神所生髮的外在書寫藝術, 以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拓展創造出中國書法未來之路。

首先, 敦煌寫經經歷了秦漢簡書向楷書過渡時期的書體演變。大約從305~455寫經風格中, 楷書成分已經大於隸書成分。代表作品有敦研晉 《三國志·步騭傳》 《十誦比丘戒本》, 甘肅敦煌博物館藏 《法句經》 《法經句》。

結體上變隸書的橫向取勢為方正或縱向取勢,用筆露鋒起筆,橫畫、 捺畫用筆由輕到重,個別筆畫帶有明顯的挑勢,但卻與隸書的左波右磔不相同。撇畫、 豎畫起筆重而收筆輕,字勢顯得穩健而富於節奏變化, 形成隸意楷書。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其次, 敦煌寫經發展到魏晉, 大約在456~580基本脫盡了隸意, 形成魏碑楷書, 改變了隸書波磔的筆法和平正的結構, 筆法更加豐富。同時,北魏統一中原以後, 大興造佛刻石之風,形成了新的楷書風格———魏碑。

這種風格也很快就影響到了敦煌地區, 在書寫結構上形成左低右高, 左收右放, 骨力開張, 筆畫著力體現一種刀刻的意味, 斬釘截鐵, 鋒芒外露。《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方等陀羅尼經》 都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再次, 大約在581~780, 寫經進入隋朝後, 政權得到統一, 這時將 “二王” 書風樹為楷模書體。隸書、 魏碑的餘續逐漸淡去,雄強朴茂的刀刻意味逐漸被秀潤清麗、 工整優雅的妍美書風所代替,這標誌著標準的楷書字體的確立,開唐代楷書鼎盛之先河。如 《太上洞玄孫靈寶智慧上品大戒》 《大智度論》 《閱紫錄儀》 等作品已初現唐楷面目。

在敦煌寫經中,隋朝和唐初的這類作品已經非常多,而由於敦煌遠離中原,交通不便,信息不暢,其書風的形成總是有一定的滯後性,這些作品有的和歐、 虞、 褚、 顏的風格別無二致,但它的出現確實早於唐代的楷書名家。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規範的楷書已在全社會普及,而且水平亦相當高超,並非這些楷書大家獨創了唐楷風格,而是這些楷書大家以他們的地位和學識成了唐代楷書的代表人物。並且隨著國力強大,經濟、 文化、 藝術的繁榮以及中央政府的重視和推崇,使唐代的書法藝術達到一個高峰,尤其是楷書更是發展到一個空前絕後的鼎盛時期。 開創了唐楷之先河, 成為歷史豐碑。

敦煌遺書千姿百態,應如何鑑賞學習?

原題為:《敦煌寫經體對後世書法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