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時司馬懿在幹什麼?

黃蜂二師兄


司馬懿做人低調,不願意表現自己的才華,他看不起暴發戶曹操。司馬懿的曾祖父是漢安帝劉祜時期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俊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相當於首都最高長官)。看一看司馬懿的家族明顯是根紅苗正,典型的門閥士族,反觀曹操依靠祖父宦官曹騰起家,在軍閥混戰中逐漸得勢,明顯的軍事暴發戶。(司馬懿形象圖)

作為東漢王朝的門閥士族,司馬懿對曹操不感冒。公元201年,身為司空(位於三公之下)的曹操聽說了司馬懿的名聲,於是想徵辟(漢朝的選官制度之一)他到自己府上任職。司馬懿稱自己有“風痺”之症,不能行走,推辭了。曹操可不是那麼容易糊弄的,暗中派人刺探司馬懿是否是真的病了,司馬懿躺在床上一動不動,躲過了曹操的刺探,此時司馬懿只有23歲。

年紀輕輕的司馬懿不可能一輩子都躺在床上生活,過了一段時間,假裝病已經治好了,又出來自由自在的溜達了,其實他就是不願意為所謂的“漢賊”曹操賣命。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袁紹餘部、少數民族烏桓,北方基本平定。曹操在玄武池(河北臨漳附近)操練水軍,積極準備平定南方的割據政權。208年6月,曹操廢掉東漢的“三公”(司徒、司馬、司空)制度,恢復丞相制度,自己擔任丞相,大權獨攬。

為了平定南方割據政權,曹操將控制區域內有才能的人幾乎全部徵召進政府體制中來,司馬懿自然也在徵召之列,當時曹操這樣說(《晉書.宣帝紀》):

若覆盤桓,便收之。

曹操意思是假如司馬懿再裝病不出,就滅了他的家族,司馬懿害怕的不得了,只好乖乖的到曹操的丞相府任職文學掾,也就是丞相府的附屬官員,主要負責文書工作。

很多人想象司馬懿在赤壁之戰中是否為曹操出謀劃策,其實這裡有一個時間概念需要釐清:

208年6月——曹操廢三公自立為丞相(司馬懿是曹操任丞相後徵召的)。

208年6月-8月——司馬懿被徵召為文學掾。

208年7月——曹操先鋒征討荊州劉表。

208年8月——荊州劉表病死,劉表兒子劉琮繼任。

208年9月——曹操親率大軍到新野。

試想一下,曹操剛剛徵召了司馬懿(充其量也就2-3個月),況且司馬懿對曹操本來就不感冒,不願意效力,睿智的曹操根本不會重用司馬懿,更加不會讓司馬懿參與赤壁之戰這樣的大的軍事行動中來。這是根據正常的邏輯思維來分析,司馬懿不可能出現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身邊。(徐庶形象圖)

不過《三國志》中記載,徐庶和司馬懿都跟隨在曹操身邊,他們兩個見證了曹操赤壁之戰上當的全過程。司馬懿當時想幫助曹操,說破孫劉聯盟的計謀,不過徐庶阻止了司馬懿的行動。

那是的司馬懿只有29歲,政治謀略上略顯稚嫩,徐庶的提醒讓他也心知肚明瞭很多事。曹操看不出來的計謀,你司馬懿看出來了,估計司馬懿早早就被曹操盯上整死了,沉默是最好的選擇。(曹操和楊修形象圖)

假如沒有徐庶提醒司馬懿,估計司馬懿比楊修死的還要早!


穿越再現彼岸


一直在說司懿的內心的小算盤整天巴拉巴拉的算計著什麼時候能得天下。這一次機會來了,赤壁之戰司馬懿安心的在面郡等著曹操失敗的好消息。結果也是如此,司馬懿料定了曹操不會成功。在曹操失敗後他在那大放闕詞引曹操注意而後成功進入曹操身邊。

司馬懿208年跟曹操,這也是在能制約他的郭嘉死後。這一年七月曹操兵發江東。赤壁之戰是三國史上舉足輕重的一戰,曹魏的失敗和孫劉聯軍的勝利直接導致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赤壁之戰孫劉聯軍能取得勝利有以下必要條件,缺一不可:北方士卒不慣水戰;曹操被周瑜用反間計錯殺蔡瑁、張允;周瑜與黃蓋使用苦肉計騙取曹操對黃蓋的信任;龐統獻連環計,曹操採用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曹魏一方對南方氣候不瞭解,沒算到冬天會刮東南風。而曹魏一方只要保證前幾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不滿足,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取得勝利,滅東吳。而在這三個關鍵性步驟中,曹操均被孫劉聯軍謀士智商完美壓制,而其身邊的謀士竟然沒有提出任何有效的計謀。

赤壁之戰發生於公元208年,此時假設司馬徽已經逝世,那不禁聯想司馬懿在幹什麼?他這個時候沒有資格跟曹操到赤壁去,他內心是怕曹操一戰拿下東吳和劉備統一天下的。但分析了一下當時的局面司馬懿心敞亮了,回家睡大覺,於是有了三國中描寫的,司馬懿在南郡大放闕詞。

那麼司馬懿分析到了什麼。我想他先分析了兩軍實力,曹操有兵十幾萬都是打了好多年的仗早累的不行了,剛收的荊州降兵七八萬心不誠也不會有大用處。在看東吳,有精兵五萬,水軍更是厲害這些知識難到曹操和謀士們不明白嗎?也許真不明白,我估計司馬懿的這些分析也是得益於他有個好師傅司馬徽。司馬徽可以荊州地面上的人他一定把這些江南的情況告訴過司馬懿。有了這些在加上司馬懿對曹操這個人的分析,曹操用兵講究快,說曹操曹操到就是說他打仗講究速度,從不拖泥帶水。面對長江曹操也會速戰速決。而這正中了東吳的下懷。

司馬懿一定還對隨軍的那幾個謀士做了分析,跟曹操到赤壁的謀士都是北方人對江東並不熟悉,所以出計謀也對不上路子。要知道自古打仗是知已知彼百戰百勝,這一次只知道自已的實力,還吹牛有八十萬大軍什麼什麼的一看就是心虛。對彼的認識卻是沒有,要不然也不會還那麼小兒科的計謀都看不出來。如此司馬懿知道曹操必敗,所以安心的在南郡那裡等了。

我在想就算當時司馬懿有幸跟著去,以司馬懿的智商,周瑜的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均不會逃出其法眼,雖然他當時官職不大,但是一向唯才是舉、廣納忠言的曹操是不會看不起他的發言的。當然他也不會用力幫助曹操,因為他要的就是曹操的失敗。否則司馬家奪天下戰略就失敗了,說不定統一天下後曹操學劉邦來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司馬懿也不能逃脫,因為曹操曾說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象,非常討厭司馬懿,並告誡曹丕此人不可掌兵權,一直不殺他一是要用其才,二是怕寒天下士人之心。基於這兩點重大原因,司馬懿選擇沉默並在一邊看笑話了。



王小倩545


赤壁之戰中,司馬懿在當時太子曹丕手下任職,並沒有參與其中。從部分史料和影視劇中進行幾方面的探討:

1、建安六年,闢為文學掾。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

可知,建安六年時,也就是在建安十三年之前七年,是在曹丕手下任職。《晉書·宣帝紀》還述,司馬懿跟隨曹操參與了平定北方,討伐孫權的戰鬥,還有諫言。

結合之前曹操“聞而闢之”,說明曹操是有心啟用司馬懿的,何況建安六年的司馬懿,已經二十三歲,正是盛年但卻尚年輕,所以如《大軍師司馬懿》中的描述那般,曹操替曹丕調教司馬懿的情況,是說的通的。

2、《大軍師司馬懿》中的劇情

在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中,曹丕隨曹操打贏官渡之戰,覆滅袁紹,班師回朝之後。司馬懿意識到不能再裝病不作為,等到曹丕披甲持刀來到司馬府,司馬懿接受曹丕的邀請,正式成為曹丕的門人。

而當時曹丕已經接任郭嘉之後的校事府主管,因而司馬懿參與的當然是曹丕監察百官的工作。

《魏書·文帝紀》中,記載曹丕在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立為太子。而獻帝起居注曰:建安十三年,曹丕被司徒趙溫徵辟,而因此趙溫也被曹操以我曹家子弟,怎麼能被你徵辟的理由殺掉。

結合赤壁之戰是在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建安十三年發起,所以電視劇中曹丕跟隨曹操參與了滅袁紹之戰,是有可信度的。等到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早就已經是赤壁之後好多年了。

所以,赤壁之戰時的司馬懿,如果按照電視劇中所說,依舊留在都城任曹丕屬下門客,是說得通的。

3、建安十三年,多事之秋

建安十三年,也就是曹操準備南征之時,八月曹操殺孔融。曹操取消太尉、司徒、司空三公,重新恢復西漢的丞相、御史大夫制度,並且自己任丞相。可以說,當時曹操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人”。

而能夠殺掉孔融,樹立自己權威的曹操,不會讓人敢於反抗自己,當時不如孔融有名望的司馬懿當然也不行。所以,當時司馬懿也不存在不做事,稱病躲官的情況。

而且南下出徵的曹操手下還有荀彧等人,是曹操非常倚重的謀臣,用不著才三十歲出頭的司馬懿出謀劃策。司馬懿留在後方,輔佐太子人選曹丕才是重要任務。


結論

赤壁之戰時,司馬懿尚為成為三國時期的顯要人物,當時做的就是留在後方輔佐曹丕。


亭安讀書


曹魏權臣司馬懿一生韜光養晦,審勢而動,歷經曹操、曹丕、曹叡三朝,終成為曹魏權臣,他為結束三國、開創晉朝奠定了基礎。司馬懿才識過人,但被曹操視為有“鷹視狼顧”之相,所以一直沒有得到曹操的重用。直到曹丕上位,司馬懿晉尚書、封安國鄉侯,位極人臣。司馬懿低調隱忍,在曹操身邊蜇伏數十年。那麼在赤壁之戰前,司馬懿在做什麼呢?


司馬懿出身名門世家,他的先祖程伯休甫在周宣王時以官為氏,稱為司馬。到東漢朝,司馬懿的高祖司馬鈞曾與羌族作戰,官至徵西將軍。司馬懿的曾祖司馬量、祖父司馬儁分別做過豫章太守和潁川太守。

而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在東漢末年也歷任洛陽令、京兆尹等官職。司馬防對曹操還有提攜知遇之恩,曹操在靈帝時任職洛陽北部尉,舉薦人就是司馬防。

司馬防有八子,因兄弟八人表字皆有“達”,人稱“司馬八達”,其中“仲達”司馬懿為其次子。


優越的家境使司馬懿得到良好的教育。司馬防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司馬懿又天資聰慧,很快年少成名。曾任南陽太守的楊俊偶遇少年司馬懿,稱其為“非常人”。

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就非常優秀,曾任司空掾屬等職。司馬朗的同僚崔琰就曾說過,司馬懿天資聰慧、處事得體、剛正果斷,資質高過其兄司馬朗。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時年二十三歲的司馬懿出任上計掾一職。司馬懿才華過人,在一職位上幹得非常出色,小有名聲。當時曹操正任“三公”之一的司空,聽到司馬懿很有才華時,有意招攬司馬懿。


但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鹿死誰手,還未明朗。所以謹慎的司馬懿以風痺為由,裝病拒絕了曹操的徵辟。

據載,當時在家裝病臥床的司馬懿因怕大雨淋溼晾曬的書籍,一時性急,忘了臥床不起這擋子事,從床上一躍而起,身手麻利地收拾書籍,這一幕正好被一個婢女撞見。司馬懿的妻子張春華為防止婢女洩密,親手做掉了婢女。事後還若無其事,在灶房張羅做飯。張春華的淡定和狠毒令司馬懿刮目相看。

拒絕了曹操的徵辟後,司馬懿潛居家中專心讀書,並與隱士胡昭結為好友。胡昭很有學問,他也拒絕了曹操等人的徵辟,隱居以讀書為樂。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這時廢除“三公”,自立為丞相,手握實權。曹操求賢若渴,急於招攬天下賢才,他再一次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

因為七年前,曹操的徵辟被司馬懿拒絕,這一次曹操撂下狠話:若再拒絕,拿下是問。此時的曹操已今非昔比,他平定了北方,在朝中又手握實權,堪稱天下第一雄才。此時,司馬懿審時度勢,答應出任文學掾。

司馬懿出任文學掾後,曹操又令他陪伴曹丕讀書。司馬懿從此與曹丕的交往日益密切。

司馬懿接受曹操的徵辟擔任文學掾發生在208年,赤壁之戰也發生在208年。到底司馬懿有無參與赤壁之戰,這也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據三國志平話記載,司馬懿是參與了赤壁之戰。作為曹操身邊的謀士,他還看破了周瑜的計策。只不過,由於徐庶的阻止,司馬懿才沒有向曹操說破。

但也有人認為,以司馬懿的資歷是不能夠在赤壁之戰時成為曹操的謀士的。因為此時司馬懿剛剛加入曹營,主要是在陪曹丕讀書。而這時曹操身邊的智囊團,高手很多,像荀彧、徐庶等人。而司馬懿此時還是名不見經傳,所以此時他成為曹操的貼身謀士也是不太可能的。


歲月是一條河流


司馬家族在當時是個世家大家族,幾代做官,而且都是握有實權的高官,他的父親爺爺且不說了,他的親哥司馬朗做到兗州刺史。司馬朗雖然做官,卻沒有那些當官的奢侈浪費的臭毛病,生活十分簡樸,他經常是“粗衣惡食”,成為當時官場上一道與中不同的風景線,曹操對司馬朗印象非常好。司馬朗能有如此表現,估計與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吧,司馬家族的家風應該是不錯的,不然怎麼會產生出這麼質樸的官員呢。大家族總是受到人們的注意,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有無數雙眼睛在窺視著,有無數只耳朵在偷聽著,包括在朝中掌權的曹操。他一方面要掌握那些世家的動向,防止他們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來。另一方面·也要從這些世家子弟中挑選出有才幹的人來為自己服務。因為,這些世家子弟普遍受過一定程度的教育,綜合素質比較高。那時沒有幹部培訓學校,朝廷幹部的使用,絕大多數都是從世家子弟中挑選出來的。曹操這人是非常愛惜人才的,他很注意收集關於人才方面的信息。他聽崔琰等人說,在河內郡溫縣有個叫司馬懿的,此人很有才華,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胞兄司馬朗也在朝廷做官。曹操記住了這個名字。

曹操打算使用司馬懿,於是,曹操便以朝廷司空的身份,派人招司馬懿入朝做官。按說這是好事,現在做官都擠破腦袋,請客送禮都排不上隊,爭著搶著要戴投身的這頂烏紗帽,面對送上門來的好事,相信是不會有人拒絕的,曹操沒有想到,司馬懿竟然委婉地拒絕了他的好意,沒有應招而去。當然,司馬懿沒有公開,明確地告訴曹操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在家裝病,躺在床上一動不動,對外說自己得了瘋癱,需要休息靜養。曹操不辯真偽,相信司馬懿是真的病了,沒有難為這個年輕人。

司馬懿當時的真實想法是什麼呢?司馬懿作為世家子弟,他看不起權傾朝野的曹操,而且他看出來曹操匡扶漢室是假,掌控朝廷是真,將來會是個什麼結局還很難預測,對於看不清前途的事情,司馬懿是不願意冒險去做的,因此,司馬懿寧可裝病在家,也不出來幫助曹操。精明的曹操被更加精明的司馬懿騙了,曹操以為司馬懿真的是病了,便沒有再派人去招他。從這點來看,這個時候的司馬懿不是一個官迷,對升官發財看得很淡。曹操也表現的比較大度,他事後知道司馬懿是裝病,但是沒有和他計較,只是把這件事情記在了心裡,等待機會,日後算賬。

不久,機會就來了。曹操升為丞相,要向朝廷行政機構增加大批人才。這個時候,曹操想到了司馬懿,派人去招司馬懿入朝。曹操為了防止司馬懿再次耍花招,囑咐前去的人說,倘若他再不肯來,就把他抓來。司馬懿見曹操這次要玩真的,他也害怕了,乖乖地跟著來人到曹操那裡報到去了。司馬懿剛去的時候,曹操沒有給他官職,只是讓他每天陪著曹丕玩。司馬懿與曹丕關係處理的很好,曹氏父子都很滿意,在赤壁大戰之前任司馬懿為文學椽,這是個七品官,在丞相手下工作,負責管理學校和教授經學。由於職務的關係,赤壁大戰的時候應該沒有司馬懿什麼事。此後,司馬懿憑藉著他的狐媚手段,逐漸欺騙迷惑了曹曹氏父子,步步高昇,這是後話了。


濱城老王


赤壁之戰前,曹操擁兵百萬,良將千員,文臣八百,已經成就帝王之氣候。如果,司馬懿那時候出山,頂多就是個小縣令,不甘心。曹操也聘請過他,他躲在曹操屬下,一個小將軍那當小謀士,不肯暴露自己。赤壁之戰後,曹操損兵折將後,無人可用,急聘賢良人才,這才認為時機成熟出山,故意打呼嚕老響,引起曹操注意。


靜裡水聲1


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8年,這年發生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作為這場戰爭的失敗者曹操,也在這年將一個無名小卒提升為文學掾,相當於書記官,級別不高。本是一項正常的人事調動,沒人會想到此人會成為後來的晉宣帝——司馬懿。

要問司馬懿之前在幹嘛,答案很簡單,就是刷存在感,混名聲!

要知道,要想在東漢時,獲得一個好的官位,就是不斷刷名聲,讓地方官員知道你有才能,無非靠職業點評人士,送幾句評語。這將成為你走上仕途的重要依據。


那時的河內司馬氏,並不算名門大族,至於被後世史學家,吹司馬懿的老爹司馬防,育子八個,人稱“司馬八達”,那都是晉王室買通文人自己瞎改的。關於其論證,後世的史學家已經做過嚴密的考證。

所謂的“八達”出名的只有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以及司馬懿。後來司馬懿名聲慢慢超過司馬朗,無非是因為司馬懿收到了崔琰的高度讚美。


崔琰本是司馬朗的好友,有次無意中見到司馬懿,於是點評道“子之弟,聰哲明允,剛斷英跱,非子所能及”。


要知道崔琰可是曹操身邊的大紅人,出身望族,要聯名推薦,按理說應該能得個大官。誰知,剛開始,曹操只賞給司馬懿一個上計掾,相當於在清朝知縣身邊師爺。可見司馬懿給人的第一印象並不好!

至於什麼“狼顧之相”,“三馬食槽”正如我老早說得,還不是後世文人瞎寫的,反正幫人吹牛不犯法,不僅不違法,還能獲得當局者的高官厚祿。


於是慢慢的,司馬懿步步高昇,起初是因為戰對隊,幫曹丕登上皇位。之後的事情,大家就大概已知道一二。


本草百曉生


首先,赤壁之戰的時間為建安十三年(208年)此戰影響極大,造成了後來的三分天下局面!

而司馬懿其人志向高遠,其家族更是舉足輕重,家學淵源,曹孟德在赤壁之戰之前幾次相邀,均被婉拒,我認為司馬懿是在觀望。

當時曹孟德雖號稱百萬,但面對劉備和孫權也不能說有必勝的把握,況且有長江天險,孰勝孰敗還未可知,司馬懿老成持重,在此刻定不會擅自踏入哪一方陣營,必是等待三方大戰的結果,他好待價而沽


秀熙靈


赤壁之戰時司馬懿在給曹操餵馬,提鞋端尿壺。[我想靜靜][我想靜靜][我想靜靜]


一生守護7544


在家聽收音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