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清泉 健康大眾

內容摘要:王發興,上世紀60年代出生於興義市萬屯鎮盤興村仙人坡下的阿泥組。

1982年10月,他踏上軍旅之途,在部隊,入了黨,學習掌握了駕駛技術,在參加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中受傷,被鑑定為三等一級傷殘軍人。退役後,他被安排到興義交通車隊工作,後來辦了停薪留職,發揮會駕駛的專長,下海自主創業。客貨運幾次出事的打擊,長期餐風露宿的生活艱辛,並沒有擊跨他的鬥志,反而讓他在逆境這一“磨刀石”上拼搏出了人生之路。2010年,他成為擁有4輛大貨(油罐)車的個體戶。2012年,他再次創業,建起了金州龍泉水廠,自己當貴州金州龍泉天然礦泉水有限公司董事長。

致富後,他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名退役軍人,沒有忘掉養育他的那一片熱土,時常用行動,用感恩的心,回饋著家鄉的父老鄉親們……

面對旱魔,他捐錢打井

2010年,黔西南州遭遇百年難遇的特大旱災,旱魔肆虐,江河斷流、田土開裂,人畜飲水極為困難。王發興的老家萬屯鎮盤新村阿泥組的鄉親們,也在這種“乾渴”環境下苦苦地掙扎著,挑著木桶到處找水,早上洗臉用的水甚至得留著中午洗衣、晚上洗腳。後來,當地黨委政府用車拉水供應老百姓生活,但每天一次,限量供給。

“老婆,落難時父老鄉親們幫我們,如今大旱,鄉親們吃水有困難,我想捐點錢打口井……”王發興將想法跟妻子說了,妻子立即贊同。於是他回鄉找到村兩委班子和鄉親們,說了自己的想法,鄉親們當然全力支持。之後,鄉親們在群眾會上討論並一致決定:每戶按人頭出資125元打井,不夠部分王發興一口答應由他來承擔。

打井隊進場了,王發興首先拿出了5萬元作為先期費用。一切就緒後打井隊在水淹凼鑽下了第一鑽,沒水。接著重新選地點落下第二鑽、第三鑽……水卻一直沒見冒出來。

一個星期過去了,前前後後打了9口井,水還是沒有鑽出來,最後打井隊的尤成勇無望地說:“看來打不到水了,先收的5萬元還給你們,我再賠你們5萬元,得撤機子走人了嘍……”

還在運輸途中跑著車的王發興得知這個情況後,立即電話請求打井隊:“為了鄉親們有水吃,不要撤機!”並從廣州迅速趕回來,還請來一位懂地質學的老人到場作技術指導。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十鑽打到140多米時,水終於給鑽出來了,面對噴湧而出的甘泉,村民笑了,王發興也笑了,這片土地又煥發了生機……

打井隊看著汩汩冒著的清泉,爽快地收下了25萬元打井費。這筆費用,村民總的集資了2.5萬元,黨委政府也及時補貼了8萬元,不夠的部分由王發興扛了起來。

面對健康,他免費送水

旱情解除了,村民們的生活又回到了過去的軌道。在朋友的建言下,2012年,王發興回到了養育他的那塊熱土再次創業,先期投資500萬元,重新打了一口178米的深井,建起“金州龍泉水廠”,生產“中國·金州龍泉”牌飲用水,秉承“金州龍泉、健康大眾”的經營理念,發展大健康產業。

“中國·金州龍泉”,其中一個優質品牌就是高鍶水,對增強人體免疫力有一定作用。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檢測顯示:金州龍泉水樣各項指標完全達到飲用水標準,水裡富含7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鍶含量達到了11.70mg/L。

鍶是人體健康所需的重要礦物質元素之一,金州龍泉含鍶量高。王發興探索到這一奧秘後,就免費送水給那些疑難病症患者如痛風、尿毒症、心血管等類人飲用,免費飲用者高達300餘人。

2016年6月9日,一場暴雨使興義市則戎鄉50戶人家房子被淹,王發興看到報道後,捐贈了1000桶金州龍泉水給災區,並立即開車拉了100桶水到受災現場給人們解渴。

2019年6月16日,由國家統計局批准,中國生產力學會主辦,各有關部委協辦的第五屆中國健康飲水高峰會暨中國健康飲水工程健康直飲水保障行動啟動大會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王發興獲得“中國健康飲水傑出貢獻人物獎”。

2020年春節後,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的“戰疫”全面打響,我州各級各部門在州內高速公路入口,寨子、小區、單位等門口,投入了警察、醫務人員、志願者、公務員、村幹部等,對進出人員進行全面檢測,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2月6日,王發興聯繫了州慈善總會,得到了慈善總會的指導和辦理相關捐贈手續後,毅然決然向堅守在防疫一線的“戰鬥員”捐贈高鍶水。從2月6日到11日,公司向黔西南州境內各高速公路入口檢測站點送去第一輪水,共470桶。到2月29日,公司通過紅十字會,為普安、興仁、晴隆、義龍等縣市(區)各行政事業單位送水,總計送出3540桶高鍶水,價值417720元。

“堅守在一線的‘戰鬥員’,王發興說。疫情就是戰場,我是黨員,又是退役軍人,‘若有戰,召必回!’是我們退役軍人退伍時的誓言。”王發興說。

面對脫貧,他扛起責任

“每次回老家,看到有些村民家裡老人、娃兒沒人照料,我心裡就會隱隱地疼,我想,回老家辦廠,不僅賺錢,還可讓村裡部分鄉親找到事做擺脫貧困,又能照顧家庭……”

於是,金州龍泉水廠成為他投身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共為精準貧困戶、易地扶貧搬遷戶、退役軍人等常年提供50多個就業崗位,解決了600多人的勞動就業問題。

“搬來義龍,水廠接納了我,每月有3000多元工資,跟老家比,生活起居確實好得多喲……”從冊亨搬到義龍新區的新市民李德英說。

“在水廠工作,早出晚歸,可以照顧家裡,要是沒有工作,臥病在床的老公和3個娃娃,就不知道怎麼過下去。”盤新村阿泥組精準貧困戶劉文花是水廠的燈檢員,說到工作,她感慨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