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保定是歷史名城。歷史名城養育了無數的歷史名人。白運章就是佼佼者之一。

1880年12月,白運章出生在一個窮苦的回民家庭。他祖居保定清真寺街,父親白玉亭,母親安氏。兄弟三人,大哥白俊峰,二哥白劍壇,白運章排行老三。他祖宗三代都靠做小買賣為生。白運章兄弟三人從小拜過保定武術四大家之一的平敬一為師,習拳練武,都練就了一身好武藝。白運章還練了一身好氣功,一百多斤的大石頭,不用費勁就一舉過頂。

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有一次,回滿兩族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毆鬥,白運章兄弟三人都參與了,並且打傷了滿族關洛印。在當時滿清統治下打傷滿族人,事關重大,官府定要追究治罪,兄弟三人便立即逃走。大哥白俊峰逃到了鄉下,後來事情平息後回到了保定以說評書為生;二哥白劍壇逃到了北京,靠有一手正骨的好醫術安家落戶;白運章帶著大哥的兒子白錫珍逃到了天津,靠打把式賣藝餬口度日。

事件平息後,白運章又回到了保定,還帶回了一個在天津收下的徒弟吳幼林,繼續打把式賣藝,地點常在馬號附近的“第一樓”。他們的節目驚險,令人毛骨悚然,場子常被圍得水洩不通。白運章演完後,向眾人抱拳拱手說:“承蒙各位捧場,我白運章白練不要錢。我這裡有全牛大力丸,可舒筋活血,老少皆宜”。大力丸買賣頗好,白運章靠此逐漸積蓄了一些錢。民國十三年,“馬號”內有一家幾戶合夥經營的飯館停業了,白運章花錢不多就買了下來,用自己的名字開了天津風味包子鋪。

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他留吳幼林掌管買賣,自己仍帶侄子和其他徒弟出去賣藝。由於他的“大力丸”很有市場,賺錢不少,所以他並不想從包子上賺錢,只不過想借此結交好友,尋覓知己。他對包子利潤不大注意,別人放二兩香油,他敢放四兩,再加上他賣藝時要人們“到包子鋪裡坐坐”的宣傳,包子鋪很快就興隆起來,漸漸有了一些名氣。包子鋪自從1919年開張後利潤雖薄,但因銷售快而多,利潤不亞於“大力丸”,白運章從中受到啟發,開始安心致力於經營包子。

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他對選料、配料、製作都要求很嚴。如麵粉,要用乾義麵粉公司的“綠魚”面;牛肉無固定來源,都是他親自去集市上選購,誰的好買誰的。選肉時,既不要脖頭,也不要軟肋、腰肋,單要脊樑背肥嫩的這一塊;配料用的是“純真小磨香油”,當天磨,當天送,不用過夜油;還選用“文興棧”的高質量白醬油。

包子餡具體配法是:十斤肥牛肉內放香油四斤,白醬油3斤,攪拌粘稠;再放3斤“花椒水”(由花椒、大料、桂皮等按比例配成),攪拌粘稠;再放一斤蔥花,二兩鹽,一錢味精,再攪拌,最後摻“米菜”——剁得如米粒大小,並擠幹了的白菜。肉和菜摻和比例為一碗對一碗,一斤面出二十五個包子,個大餡足,不合規格的不上蒸籠。

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出籠的包子,皮餡油水相融,用筷子夾著邊提起,決不會張嘴流湯,拿起來成鈴鐺狀,餡丸在裡面又有顫動。咬一口,沁人肺腑,吃起來可口不塞牙,流到碗裡的餡液很快就定了一層油。味美適口,肥而不膩,吃後餘香久存不散。凡是吃過“白運章”包子的人,對其獨特的風味無不稱讚,都說:“包子再好,也好不過‘白運章’。”外地遊客來到保定,也無不到“白運章”一飽口福。

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民國十九年,一場大火席捲馬號,把那裡的商店燒得所剩無幾,烈火也吞噬了白運章包子鋪。白運章又重整旗鼓,用了很短的時間在廢墟上又蓋起3間門臉,面寬5間、進深3間的天井式兩層樓新式飯館,一改昔日一間門臉的狹小面貌,他特請名流張詩言題“白運章”黑底金字匾。從此,製作包子更加精益求精,買賣興盛,成為人們公認的第一流飯館。

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白運章包子鋪於民國十九年重新開張後,達到了最興隆時期,用工達30多人,買肉的、絞肉的、剁菜的、包包子的、打水的、跑堂的……分工極細,從早到晚,要蒸30多羅大籠屜的包子,從開門到關門忙得不可開交。跑堂的胳膊墊著布,一大羅盤子從手碼到脖子上,輪著座位送,一次一盤,吃完再給隨吃隨上。一個盤子盛五個包子,一個包子賣一個大銅子。下雨天或逢年過節,很少有人出門買吃的,飯館大都空無一人,冷冷清清,可“白運章”卻依然顧客滿堂。

“白運章”跑堂的夥計待客十分熱情,顧客一進門,他們全都站起來迎接,引顧客到座位上,先用毛巾擦拭桌椅,待客人坐下後,再給一個手巾把兒,吃完包子又立即送上來牙籤、米粥、清湯,均免費供給。因照顧得殷勤周到,顧客們高興滿意,小費也自然慷慨解囊。若有人想吃包子卻因事來不了,鋪裡則送貨上門,風雨無阻。

跑堂的(包括學徒、夥計)工資是一天一開,每天一吊錢(24個大銅子),並供飯。剛來的徒弟白吃沒有工錢;若干得勤快,半年後則每天拿1/4吊,第二年每天1/2吊,第三年每天3/4吊,學徒3年升為夥計,不勤快的中途辭退。分小費時,跑堂、廚師、記賬員人人一份,但順序是一堂二灶三先生,徒弟也視其勤懶,可分給剩下的零頭。若將酒錢、小費、工錢合在一起,夥計們每天能拿五六吊錢,在保定來說“白運章”的夥計掙錢最多。

白運章年輕時,一是由於家務,再是由於練氣功的一些傳統講究,因而沒有結婚。開包子鋪後才娶了一個媳婦兒,也未能生育。吳幼林作為他從天津帶回來的徒弟,聰明能幹,對主人忠實,白運章對他十分信賴,倆人名義上是師徒,實際上比父子還親。所以白運章連親侄子、侄女都不要,卻收吳幼林做過繼的兒子,給吳成家立業,而吳幼林除本人姓吳外,其子女都讓姓白,全家都遵守回族風俗。自此吳幼林不負白運章所望,把鋪子辦得十分紅火,當年除“天義齋”能與它媲美外,再也沒有一家飯館能與之匹敵。

白運章一生聰明過人,涉獵廣泛,精通鬥蟋蟀的奧妙。當年蓮池裡專門有鬥蟋蟀的場所。一次白運章賭蟋蟀贏了300大洋,當時100大洋便可買一座四合院,這也為白運章擴大經營包子鋪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白運章一生行俠仗義,樂善好施,有極強的正義感,包子鋪的利潤大多被用於保定摔跤的傳承和發展,他是保定快跤文化的推動人之一,“七六”學潮期間,曾為愛國學生捐募錢物,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讚譽。

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經歷近百年的傳承和發展,白運章包子已成為名震海內外的美食佳品。1958年在全國包子食品質量評比中,白運章包子與天津狗不理包子雙雙榮獲金獎;1999年被國家內貿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2000年,被國家內貿部評定為“中國名點”。還曾被評為“河北省優質食品”,獲河北餐飲大賽“金鼎獎”,河北省十大經典特色小吃,保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創造保定餐飲文化的大師白運章,你知道他的故事嗎?

當年,直隸督軍曹錕,直系二號首領吳佩孚及愛國將領馮玉祥都曾多次到督軍署東側的白運章包子鋪,品嚐包子,並被曹錕稱為“世間珍餚”。一時間到白運章品嚐包子成為時尚,很多軍政要員、社會名流紛紛光顧。20世紀20年代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等藝人來到保定為曹錕祝壽,曾三次光臨白運章包子鋪,對包子大加讚賞。解放後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光英來保品嚐白運章包子,讚不絕口。百歲將軍孫毅、著名作家梁斌、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等無數名人名家都曾多次品嚐白運章包子,贊其名不虛傳。尤其是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來河北大學講學,對白運章包子翹指稱讚,回京還特意帶走幾斤,風趣地說:要讓同行們都嚐嚐。時任河北省委書記劉秉彥品嚐白運章包子後欣然題詞:“白運章名揚四海,萬里長空送春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