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兩千年》: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有多長的中國歷史,

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伶人兩千年》: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宣傳語

伶人是中國戲曲的創造者。先秦以來的兩千餘年,伶人的故事難以盡述。本書展現了歷代伶人譜寫的戲曲神話。他們在極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演繹了異彩紛呈的戲劇人生。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李漁、譚鑫培、楊小樓、梅蘭芳、餘叔巖……,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內容簡介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作為戲曲的主角伶人,從古至今兩千年,有著難以盡述的故事。本書對伶人的起源、各個時代的劇場以及代表性劇本,進行了多角度的講解。中國戲曲萌起於先秦,初成於漢唐宋金;元代達於鼎盛,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等佳作迭現;明清兩代承繼演變,湯顯祖、李漁、王國維等劇作家、理論家和戲曲史家成就斐然;京劇二百年的興盛與起伏尤其令人扼腕唏噓,特別是譚鑫培、梅蘭芳、楊小樓、餘叔巖、齊如山、阿甲等優秀藝術家和劇作家的往事,讀來讓人思緒萬千。


李仲明,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長期從事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史、抗日戰爭史的研究、編輯工作。代表作有:《李少春傳略》《梨園宗師——梅蘭芳》、《百年家族——梅蘭芳》、《百年家族——譚鑫培》、《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文化》等。


內容選摘


伶人,在中國古代最早稱為優伶,專指以音樂、舞蹈、歌唱、雜技、戲曲等為職業的人。先秦時,“優”分“俳優”和“倡優”,前者詼諧嘲弄逗樂,後者指歌舞等藝人;“伶”則專指演奏音樂的人。


《伶人兩千年》: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陶彩繪男優伶俑

宋代以前,“優”“伶”並稱,是對歌舞、音樂和百戲滑稽為業的藝人的統稱。隨著戲曲藝術的逐漸成熟,優伶就主要指稱戲曲演員,稱謂上歷代有“優人”“伶人”“樂人”“伶官”“倡優”等,本書以伶人指代。

經歷了漢、唐、宋、金漫長的年代,中國戲曲的藝術形態初步形成,伶人們在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等不同的藝術形式中鍛鍊、收穫。他們經常活動、演出的廟會和瓦舍勾欄也促進了戲曲的形成。


《伶人兩千年》: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伶人最初的表演因多在農村,出現《東海黃公》《踏搖娘》一類帶有喜劇風格的作品,在形式上介於歌舞和戲曲之間,反映了農村社會經濟生活長期停滯在較低水平對伶人創作的影響。

從12 世紀中葉到13 世紀初,隨著中國商品經濟和商業手工業城市的發展,職業藝人和商業性演出團體逐漸產生,出現了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

南戲和北雜劇的產生,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尖銳、人民生活痛苦息息相關。


《伶人兩千年》: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到元代,產生了關注民生、關注國家的伶人劇作家。關漢卿寫出《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馬致遠寫出《漢宮秋》,紀君祥寫出《趙氏孤兒》等劇。關漢卿在《竇娥冤》中借竇娥之口抒發不平:“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這一時期,對伶人演員(男演員更少)記載很少,但產生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等優秀的伶人劇作家。


16 世紀的明朝中葉,隨著崑腔在江南的興盛,反映這一時期政治鬥爭、市民生活的劇作如《鳴鳳記》《牡丹亭》《清忠譜》《冰山記》等深受觀眾歡迎,產生了湯顯祖、梁辰魚、許自昌、高濂、鄭之珍等伶人劇作家。


《伶人兩千年》: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而取代元雜劇的明傳奇,在崑劇的演繹中有了新的發展,伶人劇作家和演員在舞臺上,共同刻畫了忠臣、權奸、清官、貪官、市民起義領袖和其他市民形象,與現實社會、現實生活結合得更加緊密。同時,戲曲的聲腔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南曲代替了北曲,逐漸形成崑山、弋陽兩腔獨步舞臺的局面。

清軍入關後,南明朝廷岌岌可危。哀明之痛,伶人劇作家李玉、洪昇、孔尚任分別創作了《千忠戮》《長生殿》《桃花扇》崑劇劇本,抒發遺恨。


《伶人兩千年》: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如果說元、明兩代,伶人劇作家的創作頗豐、記載較多的話,那麼到了清代對伶人演員的評論、宣傳逐漸增多。特別是清中葉至清末,崑曲逐漸衰落後,1790 年,三慶班進京,繼而四喜班、春臺班、和春班相繼進京,融徽劇(二黃調為主)、秦腔、京腔等於一爐,逐漸形成京劇的表演風格。

道(光)鹹(豐)年間,清廷將演劇機構南府改為昇平署,逐步召民間演員進宮承應。此後,對伶人演員的記載、宣傳、評價日多,超過了當時的伶人劇作家,有的伶人演員,從前三鼎甲如程長庚、盧勝奎、余三勝,到後三鼎甲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譚鑫培更以擅演文武老生戲、武生戲而譽滿菊壇,被稱為“伶界大王”。


《伶人兩千年》: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譚鑫培

到民國年間,新聞報刊對伶人演員的宣傳、評價更盛,先是民初三大賢楊小樓、餘叔巖、梅蘭芳,繼而四大名旦、四大鬚生接踵而至,伶人演員的地位有所提高。從清末到20 世紀30 年代,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帝國主義國家從多國壓迫清廷,到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從局部到全面侵華。京劇反而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的前提下,艱難、頑強地演變、發展,近代京劇伶人的智慧和汗水,在戲曲舞臺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

抗戰時期,國統區、解放區的伶人演員排演新戲,支持抗戰;淪陷區伶人艱難求生,培育後學。


《伶人兩千年》:有多長的中國歷史,就有多長的伶人往事


新中國成立後,戲曲革新得到發展,京劇表演更加普及,並按著傳統戲、新編歷史戲、現代戲三並舉的道路,延續至今。京劇流派得以傳承,教學手段日新月異,從兩千年來的口傳心授發展到今天的音配像、電視教學等。教學成績顯著,半個世紀以來,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京劇演員、演奏員、編劇、導演等藝術人才。

伶人的地位明顯提高,不再是以前倡、優、隸、卒共存的低下地位,而冠之以人民藝術家。伶人演員的家族、血緣關係有所改善,後代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留學海外者增多,文化水平顯著提高。

今天,中青年戲曲演員,自豪地以“京劇人”“評劇人”“崑曲人”向社會宣告:我們來了,我們是中國戲曲、中國京劇的接班人。傳承是我們的責任,創新是我們的意願。中國戲曲、中國京劇在我們這幾代人手裡,將會發揚光大,薪火相傳,繼承創新,呈現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