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出身於“五姓七望”,李治能夠娶到她竟是高攀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高宗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之前,他的後宮有王皇后和蕭淑妃,這二個女子為了爭寵鬥得不可開交。她們自恃出身於頂級豪門,互不相讓。怎麼形容呢她倆的家族呢?可以說,她們的出身比皇帝李治還高貴。

王皇后出身於“五姓七望”,李治能夠娶到她竟是高攀

(王皇后和蕭淑妃影視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先說蕭淑妃,她出身於大名鼎鼎的蘭陵蕭氏。就是在南北朝時期建立了齊、梁兩朝的蕭家,顯貴於天下,共出了二十一位天子。

蘭陵蕭氏在南朝繁衍昌盛、人才輩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蘭陵蕭氏與詩句中的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再加上陳郡袁氏,並稱:“王謝袁蕭”,即南朝“四大望族”,所以蕭淑妃的家世貴不可言。

王皇后出身於“五姓七望”,李治能夠娶到她竟是高攀

蘭陵蕭氏屬於南朝的望族,雖然其隋唐建立之後依然壯大,但不如從前顯赫。

是時另有七大家族最為尊貴,這七族共有五個姓氏,故稱之為“五姓七望”,分別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當時的士人都以能娶五姓女為榮,而且崔、盧、李、鄭四姓都以能夠與王氏通婚為美。

王皇后就出身於其中的太原王氏。王氏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兩支,琅琊王氏是南朝“四大望族”之一,在東晉有“王與馬,共天下”的稱呼,其權勢盛極一時,“臥冰求鯉”的王祥、書法家王羲之都出自這一家族。

王皇后的母家太原王氏始自秦始皇時期的王翦家族,王皇后祖父王思政為南北朝時期西魏名將,是東漢司徒王允之後。王允就是《三國演義》中貂蟬的義父,他設計用貂蟬離間董卓與呂布,最終使呂布刺殺了董卓。

王皇后出身於“五姓七望”,李治能夠娶到她竟是高攀

王皇后的叔祖母是唐高祖李淵的同母妹同安公主。王氏容貌漂亮,性格溫順善良,同安公主告知於唐太宗李世民。於是,李世民將她許配給皇子晉王李治為王妃。

所以說李治能娶到這兩個女子簡直不可思議。別看他是皇子,出身根本配不上王氏和蕭氏,這兩個女子嫁入李家是下嫁,完全是給李世民面子。

有的人可能說了,唐朝皇室不是出身於隴西李氏嗎,怎麼不是望族?

其實,李治的高祖父李虎雖說是南北朝時期西魏八大柱國之一,自稱是隴西李氏,但學術界對這一說法持懷疑態度,就連當時的望族也不認可。

另外,李淵的母親是北周獨孤信的女兒,所以他身上有鮮卑血統,不是純正的漢人血統。而且李家以武力奪得天下,在這幾大世家眼中,李唐皇室一族就相當於當今的暴發戶而已。

王皇后出身於“五姓七望”,李治能夠娶到她竟是高攀

一直以來,太原王氏的婚姻主要是在五姓之內進行的。庶人與望族,天壤之別。在魏晉時期,士族和庶民之間是不可以通婚的,但是到了唐朝這點逐漸變得鬆動,這是因為在唐朝時期世家大族的地位遠不如魏晉時期。

即便到了隋唐,除了太原王氏,其他四家也幾乎不與外姓通婚。皇室的皇子,公主想與這些家族聯姻都非常困難。

這真不是危言聳聽,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就想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五大姓氏之一的清河崔氏。李世民的女兒那就是公主,普通官宦人家都巴不得求娶。結果沒想到,崔氏聽到皇帝的打算,竟以門不當戶不對為由直接拒絕了,李世民被無情打臉。

王皇后出身於“五姓七望”,李治能夠娶到她竟是高攀

他非常生氣,說道:“山東士族已經在衰落了,沒出什麼了不起的高官,全靠和人結親獲取財勢,不知道世間為什麼這麼重視他們?”

由於這些門閥士族互相倚靠,李世民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

李唐皇室對於世家大族非常忌憚。

李世民就修改《氏族志》,想要抬高皇室家族地位,對士族進行壓制,但沒能取得實際效果。

唐高宗時期,李治把武則天接入宮中,坐山觀虎鬥,借武則天之手除掉了後宮的王、蕭二人及其家族。還借廢王立武之事,除掉了反對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門閥士族。

王皇后出身於“五姓七望”,李治能夠娶到她竟是高攀

(武則天和李治影視形象,圖片來源於網絡)

後來,李治甚至還下了《禁婚詔》,用律法的形式禁止四大世傢俬自互相為婚。

這樣的做法依舊沒能改變不了這些世家傲視諸姓的事實,他們依然暗自互相婚配。最終,《禁婚詔》反倒抬高了望族的身份,他們不僅蔑視其他姓氏,甚至連皇室也不放在眼裡,李唐後代想娶貴女難如登天。

王皇后出身於“五姓七望”,李治能夠娶到她竟是高攀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後來李唐衰敗,更不被這些家族放在眼裡。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唐文宗想替太子求娶太子妃。當時,出身於滎陽鄭氏的鄭覃在朝為宰相,文宗看中了他的孫女。結果又被無情打臉,鄭覃不但拒絕了唐文宗聘太子妃的想法,還把孫女直接嫁給了崔氏家族的一個九品官。

文宗只能無奈嘆息:“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寧嫁九品官,不嫁皇太子”,讓李唐皇族顏面盡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