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点击上方“悟金藏资管”,

看看有多少位朋友关注


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出品丨插坐学院(ID:chazuomba)

作者丨崔永旺


微软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力,正在持续降低。

2000年,人们专注某项事务的时间是12秒,到2013年已经缩短为8秒,比金鱼的注意力还要少1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手机和大量碎片化信息的出现。我们的太多时间,被切割成碎片。

那么,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保持高效的学习能力,就成了我们必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01

过去20年

我们渐渐丧失了专注的能力

从电脑到手机,从论坛到微博,从电视到短视频,从书本课堂到知识付费,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信息数量也在爆炸性增长,注意力也越来越容易被打破。

斯坦福大学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年轻人一天拿出手机的次数,大约是200次。很多人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

看起来是只是“玩手机”,背后的真实情况是:你的专注力正在被一点点割裂,持续投入一件事情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样结果就是,工作效果差,越来越焦虑。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全身心、较长时间地投入一件事情,不看手机、不被其他事情打断时,你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任务完成度也非常好。你也感到很幸福,很自信,进入了一种“

心流”的状态。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天保持这样的状态很难。所以,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时间非常关键。

02


注意力缺失的时代

学习方法更加重要

专注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也需要配合高效的工作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曾得到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认可,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他曾亲自做了关于“番茄工作法”的PPT。

番茄工作法简单易行,使用时,先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将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25分钟后时钟响起,然后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一下(5分钟即可)。


一般情况下,一个工作任务最多4个番茄钟能够完成。番茄工作法可以极大提高工作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公众号“辉哥奇谭”主创张辉,非常推崇番茄工作法,在实际工作中,他还对番茄工作法进行了升级:不是以25分钟为最小工作单元,而以具体工作任务本身来切分。

比如写作,被打乱思路后,很难调整。写一篇千字文章,快的时候20分钟,慢的时候50分钟,那么无论是20分钟还是50分钟,他都视之为一个“大番茄”,在番茄时段全力完成这件事,直到任务完成再休息。

休息也不再是固定的5分钟,而是插入另外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微运动。即花10-15分钟,做深蹲起、俯卧撑等力量训练。运动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大番茄”。

不论是传统的番茄工作法,还是升级版,核心就在于每个番茄工作时间内只做一件事,心无旁骛

这样不仅工作成果比平时好,而且也很容易变得更自信,也将逐渐改善你的人生体验。

03


高手都在争分夺秒地

强大自己

知识型网红秋叶大叔,他在网易云课堂上的付费课程学员超过18万人,微信公众号曾被网友推选为“大学生最值得关注的 10 个公众号之一”。

秋叶大叔的成功,除了他本身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积淀外,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说,秋叶大叔有2个手机,4个微信号,每天至少要收到5000条微信消息,同时还要面对各种面谈、电话、短信和杂事。

但他并没有抱怨和逃避,而是用“结构化思维”来处理各种信息。以秋叶大叔创作一篇微信文章为例,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想主题;

中午休息的时候刷朋友圈、看其他公众号文章,找两个灵感素材;

晚上先跟朋友聊聊天儿,就这个话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碰撞灵感;

等到晚上九点钟,一鼓作气花一个小时把文章写出来。

中间还可以找图片、排版,时间利用率非常高。

秋叶大叔曾说,一个人首先要拥有自己的思考结构框架,不管面对什么样的信息,先用自己的框架过滤一遍,留下有用的,处理马上要处理的,不需要的全部摒弃。


信息本身是没有规律的,只有把它结构化以后,才能变成知识和技能。

所以,可怕的不是电子浅阅读,不是碎片化时间,而是面对它们的方式。

高手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高手都在争分夺秒地强大自己,哪怕是吃饭的间隙,上下班去地铁的路上。


04

学习知识不需要过于沉重

泛知识更能提高思维格局

朋友超姐是一家500强企业高管,二胎妈妈,公众号作者。虽然每天工作任务非常重,出差也是家常便饭,但过去一年,她写出了多篇10W+文章,被人民日报、十点读书等知名大号转载。

超姐白天上班,晚上看孩子,深夜和清晨写作,能保证写作素材、写作灵感源源不断地更新,秘诀就一个——随时随地阅读和学习

每天上下班路上,她都会在蜻蜓FM上听书学习,包括职场、亲子、女性、历史等,听书过程中,一有新灵感,她马上随手记下。每晚睡觉前,她还会听10分钟广播剧。

虽然这些看起来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超姐说,

这些知识的摄入,一方面给了她很多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工作中很多沟通、管理问题,经常会被书里的一句话“点透”。

很多人也想走出舒适圈,通过阅读来提升思维格局,但总抱怨没有整块的时间。其实,你也可以像超姐一样,利用工作生活中的间隙,在音频app上听书,摄入新知识。

比如国内首家网络音频平台——蜻蜓FM。近期,蜻蜓FM宣布内容生态战略全面升级,一口气推出包括文化名家、女性、新青年、财经、儿童成长、原创自制、超级广播剧、影视IP等九大矩阵。只要是你感兴趣的,这里都可以满足你。

发布会上,高晓松与蜻蜓FM联合推出他的第二档付费音频节目——《晓年鉴》,在这部中国首档穿越式漫谈音频节目里,高晓松以“时光观察者”的身份,站在50年过往的人生节点上,回望1969-2019年的时代变迁。


从一个普通大众的眼里看历史,你将感受到更多的人情温度和趣味。正如节目slogan所言,“这是每个人的大时代,这是一个人的晓年鉴。”

经常和高晓松互相调侃的许知远,在蜻蜓FM的音频节目——“艳遇图书馆”也非常火。你可能之前在其他地方认识了许知远,也认识了他身上贴的一些标签。


而在《艳遇图书馆》里,许知远将会带你走过 52 座城市,以一本和这座城市有关的书,和几位与城市有关的男人与女人,来打开认识这座城市的缺口,重新认识一座城市。

此外,梁宏达的《四大名著情商课》也将带给你不一样的视角。节目中,老梁将以四大名著为切入点,用讲故事的方式跟你聊聊职场情商的那些事。

《红楼梦》可能是四大名著中最难读的一本书,蒋勋老师在长达半个世纪反复阅读《红楼梦》三十多遍后,也将在蜻蜓FM中从美的角度、从情感出发,为你梳理《红楼梦》文本中渗透出的细微感觉。

著名作家梁文道的《八分》更加贴近你的生活,在《八分》里,梁文道从当下出发,重新审视文化现象、社会趋势、热点话题,突围当下媒体对社会情绪的煽动,来回于冷热之间,来激发你的独立思考和对价值理解的另一种可能。

在蜻蜓FM,还有军事评论家张召忠的《局座讲风云人物》,经济学家管清友的《金融如是说》,知名主持人杨澜的《杨澜的私人书单-BIG GIRL养成记》等等内容,涉及超级广播剧、女性、新青年、财经等多方面。

当然,这些内容并非是我们过去认为的“干货型”知识,

因为“干货型”知识只能解决功用性焦虑,而价值性焦虑还是需要人文知识去解决,一个人的思维和格局也取决于他的人文知识厚度。

不要只顾低头拉车,而忘记抬头看路。思维格局才是人生的关键,有时候甚至比能力更重要。


欢迎朋友圈各种姿势的分享

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本文作者 崔永旺,首发于职场充电第一站——插坐学院(ID:chazuomba)

声明:本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宣传材料或投资建议。本公众号所采用的第三方资料具有可靠的来源,但本公众号并不保证这些资料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亦不会为这些资料承担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真正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能力,而是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