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把爱表达成了威胁

在夫妻交流沟通中,最常见、最容易激起对方怒火、最容易伤害对方的情况可归纳为两类:一是

威胁;二是不屑,先说威胁。

“嫌我唠叨是吧,那我找别人去说了?”、“晚上有应酬是吧,那我也去找我朋友了?”、“再看美女,我去找帅哥了!”、“再说一个‘不’字!”、“要不要我死给你看?”……,不管是平时开玩笑表达爱意,还是吵架,威胁无处不在,枚不胜举。

对方之所以感到威胁,是因为威胁背后的信息是惩罚,生气、背叛、离婚等都是惩罚,威胁背后的逻辑是:你要是不听我的,我就会用生气、背叛、离婚等来惩罚你;或者是按照武志红的分析,“我做了A,你要做B,否则就会有C。这个C,就是威胁性信息。”

其实,威胁不仅存在夫妻之间,父母对子女的威胁更多!


为什么我们把爱表达成了威胁

有一次,与朋友一家吃饭,朋友说他女儿:“坐下,好好吃饭!”,他女儿喊道:“爸爸,你威胁我!”事情已过去了好多年,且很简单的一句话,至今我还记得。震撼到我的是,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无意识间几乎全都是威胁!“听话!”、“一定要学好!”、“必须先做作业!”、“危险!不能动!”……

“必须把自己的事情搞定,包括个人卫生、学习、课外阅读,否则禁止玩游戏!”。这是近期我对儿子的要求,其实也是个非常明显的威胁,儿子对此很不乐意,但为了能玩上游戏,无奈地接受了。我能感觉到儿子认为我是在威胁他,而不是为了他的健康和学习,感受到的不是我对他的爱。

我们从内心是深爱着我们的爱人和我们的孩子,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为什么表达出来的却是威胁,或者对方感受到却是威胁?

为什么我们把爱表达成了威胁

其实,我们多少人根本不会交流“爱”,更别说灵魂沟通。更残酷点说连正常人与人的沟通都有问题!平常与亲密关系之外的人交流,更多的经验是隐瞒、虚伪、防卫,甚至欺骗、隐忍、屈从、控制等,正常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很容易就转变为人身攻击、人格侮辱、道德批判……,在这种文化氛围久而久之的浸淫下,我们与亲密关系的沟通也会如此这般。威胁就是变相的控制和攻击!

记得《罗伯特议事规则》中有一重要条款:“永远不要猜测他人的动机,这样会陷入无谓的人性追问中。”我们认为这条规则也同样适用于夫妻之间,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和目的,就事论事,妥协退让,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上纲上线,谋取控制。

另外,骨子里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平等”观念,就是权利和人格上的平等,与之相对的就是“特权”。在各种关系中谋取特权,不仅是出于自身安全的需要,更是成为一些人的乐趣和存在意义所在,大男子主义和大女子主义无不如此,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无不如此!很多人可能会不承认,那是因为

亲密关系中的特权往往都披着“爱”的外衣

要想真正平等地与爱人,与子女交流,对于几千年土著等级特权文化中的土著居民来说,真的有些困难!但要相信“爱可以改变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