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銀行將嚴查信用卡資金流向和消費類型!小心降額封卡

高喊轉型零售的銀行,正在信用卡市場征戰四方,其中信用卡分期成為各大銀行的主攻領域。

這類業務屬於消費貸性質,由於創收能力強勁,銀行自然發力猛推。但與之伴生的資金流向違規使用問題,引起了監管的關注。上海銀監局最新公佈的一份處罰決定,在市場上引發極大關注。

2016年至2017年,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部分信用卡現金分期資金被用於證券交易。也就是說,用戶在信用卡平臺上借來的現金,被直接用來了炒股。浦發銀行信用卡中心一位市場部經理告訴記者:“分期交易的產品都是限於個人消費領域,之前一些持卡人的資金用途流向有問題,主要是用在非消費領域,所以是不合規的使用。”

近期銀行將嚴查信用卡資金流向和消費類型!小心降額封卡

當前,監管部門正在嚴控個人消費貸款違規流向股市、樓市等領域。

此外,監管還發現,浦發銀行個別信用卡分期產品,有部分資金流向非消費領域。按照規定,銀行的消費貸僅限用於裝修、家電、婚慶、購車等消費用途,不得用於購房、股票期貨等投資理財,但仍有持卡人鋌而走險。假設持卡人從不同平臺各借5萬元,累計起來的資金數額可以達數百萬,一旦股市下跌,風險極大。因此,銀行對於資金流向的監測管控,顯得尤為重要。

上海申道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楊鄒華表示:“銀行不管是信用卡業務或者是貸款業務,都要對於放出去的資金做嚴格化審查,從貸前必須對貸款的用途必須明確,貸中對於整個放出去的資金要有一個流向上的審查,最終收回款項之後,對於整個資金的把控性都應該是由銀行來負責的。”

目前,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已經開始措施,對貸款人資質、貸款用途進行重點監管,通過大數據系統對資金流向進行密切跟蹤,一旦發現疑似異常,要求客戶提供消費發票等使用證明。

不過,除了銀行之外,支付寶、微信、各種現金貸平臺也都能借到現金,對他們的資金流向的監測管控,是否流向投資領域、加大居民槓桿,卻是一片空白。楊鄒華告訴記者:“它缺乏一個銀行間調取資金流向的能力,這部分的資金管理上,可能更加有難度,因此它的貸後審查能力幾乎為零。”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多家銀行發佈了關於明確信用卡資金用途、地產內商戶限額的公告,甚至民生銀行還單獨提到信用卡透支額度獲得的資金僅能用於合理的個人或家庭消費,不得用於生產經營、投資等非消費領域(包括但不限於購房、證券投資、理財及其他權益性投資)。

近期銀行將嚴查信用卡資金流向和消費類型!小心降額封卡

▲民生銀行公告

近期銀行將嚴查信用卡資金流向和消費類型!小心降額封卡

▲農業銀行公告

近期銀行將嚴查信用卡資金流向和消費類型!小心降額封卡

▲華夏銀行公告

業內人士說,對信用卡現金分期業務,監管部門雖不認為違規,但會重點管控資金流向。銀行猛推信用卡現金貸信用卡現金分期業務,是銀行針對信用卡用戶,額外給予的一筆小額貸款,僅限用於旅遊、裝修等。這筆貸款以現金形式發放至用戶同名的借記卡,以分期形式償還,銀行按期數和費率收取手續費。典型如招商銀行“e招貸”、浦發銀行“萬用金”、廣發銀行“財智金”等,貸款額度在5萬元至30萬元不等。

自去年互聯網現金貸被整頓以來,多家銀行開始發力信用卡現金貸業務,正全力進行市場推介。

當前多家銀行大步轉型零售,消費相關業務全面開花。原因有二:一是個人房貸業務受限,銀行加大了消費貸投放力度;二是這類資產質量和收益都較好。

北京大學新金融和創業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文說,先前個人房貸量大,房地產調控後這塊業務壓縮較大,可供銀行選擇的突破點很少,信用卡現金業務是重要戰略選擇。

應該說,信用卡現金貸是消費需求爆發、金融科技助推和銀行新一輪信用卡跑馬圈地的聯合產物。2017年多家上市銀行信用卡業務大爆發,新增髮卡量大幅增長。如中信銀行、平安銀行新增髮卡量同比分別增長74%、80%,而信用卡大戶建行和招行去年累計髮卡量突破了1億張。

當銀行擁有了大量優質用戶,在金融科技等多個因素催化之下,推出基於信用卡的現金貸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分期背後:真實成本驚人不過,信用卡分期業務(含現金分期)雖然普遍“免息僅收手續費”,但細算下來,持卡人承擔的真實成本不低。

在諮詢招行信用卡e招貸業務時,工作人員粗算了一筆賬:以貸款10萬元分3期計,每月持卡人需支付手續費950元,總計2850元;如果把這筆10萬元的貸款分12期償還,按照0.75%手續費費率計算,每期手續費750元,總計支付9000元。

這兩種分期貸款利率,算下來的年化利率分別為11.4%和9%,已高出一般消費貸利率水平。然而,這還不是真實成本。等額分期的手續費是按照最初的本金乘以手續費費率來計算的,並非按照每月剩餘的貸款額度計算。融360信用卡分析師孟麗偉說,按照IRR(內部收益率)公式算下來,10萬元貸款分12期償還的實際年化利率達到16.22%。

如此算起來,說分期免息產品是銀行的一大創收利器,實不為過。這在上市銀行年報中也初露端倪。記者注意到,2017年上市銀行非利息收入增長中,多是由於手續費收入上漲。比如,建行2017年銀行卡手續費收入422.42億元,增幅為12.20%。

該行解釋,主要是信用卡業務通過產品優化創新、豐富服務場景等,推動刷卡交易額提升和分期業務發展,相關手續費收入突破30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監管嚴控資金流向信用卡分期業務放量的背後,資金違規使用問題不容忽視。

尤其是信用卡現金分期——不同於刷卡分期——資金是借款人(持卡人)自主支付的,這就跟現金貸或者消費貸一樣存在漏洞,容易發生資金被違規使用的風險。

據瞭解,單筆30萬元以下銀行貸款,借款人可自主支付。如招行e招貸業務,貸款額度最高30萬元,資金劃到信用卡用戶的同名借記卡中,由借款人自主使用,但要求保留4至6個月的消費憑證,以便銀行進行抽查。

儘管如此,在實際操作中也有漏洞可鑽。用戶若將資金用作炒股等領域,並將同期的其他消費憑證來證明資金用途,則較難辨別。

這就需要銀行對這類資金的用途監測採取更嚴格的風控手段。一位城商行人士說,如果資金劃出的收款對象戶名中,含有房地產、股票等敏感字眼,該行風控系統就會在後臺進行相關提示預警。

目前,監管部門正密切監控相關業務。據瞭解,監管部門重點會管控資金流向,同時要求銀行將這類貸款儘可能小額化。若銀行自身風控不到位,將會採取更嚴格的懲罰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